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氏也摆脱了最被人看不起的地位,那就是没有子嗣的寡妇。她为婴儿雇了一位姓江的奶妈,奶妈就成为第三位“母亲”。
周恩来后来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曾说到三个“母亲”。“我的生母慈祥、温柔,但文化不高,因为万家认为女人不应该受教育。可是我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善良和宽容大度的品德。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我与世无争。我的嗣母才学出众,她的父母很开明。她教我热爱知识,学会动脑筋。我的奶妈把我带到人运河边她自己的家里。我从她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她教我大公无私。”
和三位母亲一起生活的经历大概就是周恩来终生与妇女相处融洽的原因。他总是平等对待妇女,乐意与她们相处和交谈,从不流露大男子主义的情绪。
在一个男女界线如此分明的社会中,他从未对于因干做饭、扫地或叠被铺床之类的“女人活”而感到羞耻。事实上,他还把三位截然不同的妇女给予他的那种温柔爱心和体贴关怀说成是他自己不具儒家观念的原因。
当孩子刚刚开始学步的时候,陈氏就开始教他认字。4 岁多,他就能够读写好几百个字了,6 岁就能背诵古诗。陈氏精通历史和诗文,给孩子念诗,讲历史故事。她善于讲故事,讲着讲着,有时还会象演戏一样,做各式各样的姿势。她给孩子讲淮安的英雄豪杰的故事。其中之一就是韩信。他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忠心耿耿的大将。他捍卫了汉朝,在公元前 202 年帮助汉高祖登上了皇位。“韩信勇敢胆大,他从不吹牛。他说话总是心平气和,虚心倾听别人意见。一次有个屠夫带着一帮恶棍要羞辱韩信,令他从其胯下爬过去。韩信明白,若不从命,就会遭杀身之祸。于是他真的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
恩来听得入神,瞪圆活象母亲的那双大眼睛盯住陈氏一动不动。“那些笑韩信怯懦的人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韩信明白他有大事业要干,他必须活着才能去做。事情果然如此。他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后来,他又遇到了那位屠夫,不仅没有杀害他,反而还奖励了他。‘谢谢你,屠夫,你给了我一次很好的教训。’”
恩来问道,“难道他不想报仇?”
“只有心胸狭窄的小人才会为了个人的恩怨而寻求报复。大人不记小人过。”70 年之后,当周恩来躺在床上弥留之际,也许他还记得韩信的故事。因为他就象韩信,他拯救了国家,使之安定,为此他曾经忍受过极大的屈辱,就象韩信为了能活着去干大事,而在屠夫的胯下爬过。陈氏也会告诉恩来,正是韩信曾经捍卫过其帝位的那位皇帝是如何以怨报德,听从恶妇吕氏的谗言,把韩信杀害了。
多么惊人的相似!周恩来,中国的总理,后来亦遭到一个好报私仇的妇人的迫害。
陈氏对恩来的抚育开阔了他的心胸。她给他讲战争的故事,讲机智和勇敢的故事。她激发他求知的强烈欲望,寻求自我完善的激情。这终于成为他一生的美德。他还醉心于历史,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而且还有外国的历史。尽管他成为一位革命家,致力于铲除过去,但是恰恰是过去,是中国历史上英雄豪杰们的胆略和机谋激励并指导了他的行动。
恩来的父亲贻能学做师爷未成,只能谋点文书之类的小差事,收入微薄,不能养家。他的生母冬儿全力操劳家务。她又生了两个儿子,体质每况愈下。然而,一贫如洗的亲戚们象饥饿的蝗虫一样登门求助。没有足够的钱为恩来聘请一位好教师。一位远房亲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地来给恩来上课。祖父攀龙去世时,为了家庭的颜面,葬礼花了不少钱。此后手头就更为拮据。冬儿夜不能寐,要想法子弄钱。在绝望中贻能出于好奇和十八舅万立鉁合伙买了一张彩票。出乎意料的是竟时来运转,中彩得了一笔钱。这使冬儿喜出望外。然而好景不长,债主们一个个前来敲门,亲友们又一次蜂拥而来,向她表示祝贺……留下来要吃要住。一天,冬儿决心回她在淮阴的娘家,以躲避她心头的沉重压力,那怕是暂时地躲一躲也好。她和丈夫带上三个儿子,奶妈蒋江氏和陈氏一道去清河县清江浦投奔娘家万氏。起先,万家及其结亲的龚家和李家欢迎他们的到来。恩来十分高兴,与万家的男孩子们一起在私塾读书。原来万氏家塾办得很糟,先生是个热中名利的不第秀才,只想在万家找个饭碗,也为日后进取寻个台阶。他教的《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一套,恩来毫无兴趣。但恩来发现外祖父家有摆满了一个又一个书架的藏书房,真是喜不自禁,犹如进入了天堂,这里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宝库。他现在有了许多伙伴,一块儿放风筝,一块儿划船。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们的欢迎渐渐冷淡下来,外祖母万老太太唠叨道,“有六张嘴要喂。”尽管表面上看来殷实,万家实际上家境也不宽裕,开始卖地以支撑场面。于是十二姑和陈氏迁到万府南边的陈家花园一个有十四间房的院落里。新居有两间做书房,供恩来、恩溥和他们的姨表妹万芳贞、万怀芝在那里读书。此时冬儿已病入膏肓,她得了肺结核。1907 年,恩来 9 岁时,生母万氏由于贫病忧愁而去世。在外地谋生的父亲没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这时,中彩得的钱仅仅剩下 100 银元,万老太大还坚持要大办丧事,以求不失体面。贻能俯首听命,把钱花得精光。
从另一方面他们又找到了帮助。嗣母陈氏带恩来到宝应的一位堂兄家里,在陈家恩来遇到了比自己年长 13 岁的表兄陈式周。这是一位文化素养很深的青年学者,有许多藏书。更妙的是,他还有许多“外国”书,即外国作品的译本。陈式周少年时代曾在周氏家塾读过书,和周家兄弟交往较多,对恩来的到来深表欢迎,很快两人成为密友。许多年之后,周恩来远在伦敦和巴黎求学时,还给他写长长的信,倾吐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疑问和希望。
灾难再次降临,陈氏于 1908 年夏去世。这时他们已回到淮阴。周恩来身穿用白粗布做的孝服,护随灵枢,坐船到淮安。灵柩又被抬到周家坟地,埋葬在陈氏丈夫的旁边。就在一年前,恩来曾护送他的生母的灵柩到过这块坟地。此时,恩来的父亲因家境所迫,不得不到湖北去谋差事。一连遭受痛失生母和嗣母沉重打击的恩来,只好又与两位弟弟一起回到驸马巷。奶妈蒋江氏尽管没有了工钱,但仍留在周家。她是那种死心塌地效忠于主人的佣人,一直到 1949 年革命胜利之前。这样的佣人为了服侍自己的男女主人,会变卖她们自己的财物,甚至变卖少得可怜的一点点首饰。现在她开始照料恩来,常常把他带到自己的家里,这样他才能吃上一顿饱饭。
恩来不但要忍受家道中落和孤独之苦,而且现在又注定要承担起“长子”当家的责任。此时他才 10 岁。
他的叔父贻奎和婶母在家翻箱倒柜,找出一些衣物、瓷具、书籍和字画让恩来拿到淮安城里的当铺去典押。当铺的柜台高高在上,好不威严,使来典当的人顿生畏惧和自惭的感觉。恩来年幼个小,不得不把双臂高高地举过头顶,才能把要典押的东西放到柜台上。当铺老板轻蔑地拨弄着典押的东西,皮笑肉不笑地讥讽道:“你常来,你家定是十分富有。”小恩来默默无言地站着,控制着脸部的表情。他就这样学会了从不暴露感情,从不流泪。他拿着朝他扔过来的钱回家了。家里人都在等着,看他能带回多少钱来。以往客客气气、慷慨大方的邻居现在对周家也敬而远之了。只有奶妈蒋江氏,虽无工钱,却毫不动摇,继续照顾着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
岁月蹉跎,两年时间过去了。攀龙哥哥的儿子、恩来的堂伯父贻谦出现了。贻谦后来在上海找到了一个好差使,变得相当阔绰。但此时他为一家孩子所牵累。不过,他提议由贻能的哥哥、恩来的伯父贻赓把年轻的恩来送入学堂、贻赓住在东北,虽已婚娶却没有孩子。他有义务抚养弟弟的孩子,尤其因为当时贻能似乎难以保住自己的差使。于是就这样作出安排。1910 年春,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伯父贻赓家寄居。恩来要正式离开自己的家庭时,为他添置了新衣。奶妈蒋江氏流着泪说道,“现在你真的要到天上去飞翔了。”她感到东北就是地球的尽头了。恩来在离开之前拍了一张照片,身穿马褂,头戴圆帽,年方 12,脸无笑容,神色深沉。
恩来后来再也没有回淮安。即使在 1939 年他前往绍兴探望宗族,为祖宗扫墓,举行各种仪式时,也未往淮安②。1953 年,身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请人向家乡淮安县县委和县政府转达他的意见:平掉周家祖坟,把坟地交集体耕种。以后他又多次郑重表明以上意见,强烈要求地方政府按他的意见办。直到 1965 年,他把这件事做为一项“特殊任务”责成侄儿周尔萃回老家办理,最终把这块安葬着他祖父攀龙、生母和陈氏的周家坟地平掉了,墓碑迁走,棺木就地深埋,土地交给集体耕种了。60 年代,他曾经说过:“这样,肥沃的土地就可以用来耕种……农民的土地太少了,坟地太多了……”
用孔子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这可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是一位感情深沉的人。他热爱自己的母亲。我与许多人,包括周家的亲戚,讨论过这一问题。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这是出于一种责任感。
“周总理没有回淮安,因为他明白,他如果回去,他的各门亲戚马上会得到地方官员们的青睐和特殊照顾……这是难以避免的……”
“伯伯充满了责任感。他决定铲平周家墓地,正值全国处于饥荒的时候。他必须作出自我牺牲的表率……”③
在驸马巷周宅的一个院落里长着一棵盛开的腊梅树,这是 1905 年恩来 7岁时亲手栽下的。我于 1988 年 3 月前往参观时,恰逢梅蕊舒琼,一片淡淡的金黄色。
有一次,恩来忽然怀旧起来,想到了那棵腊梅树,便向一位从淮安来的亲戚打听:“这棵腊梅树还在吗?老井里是否还有水?”
他的亲戚说,“尽管他在那里的童年生活并不愉快,但是他并不怨恨那里的房屋,也不讨厌淮安。他只是不想让他家获得任何特权。事情就那么简单。”
***
东北,莽莽原野,一望无垠。冬季漫长酷冷,全年只有 120 天无霜冻期。这里是满族人的发祥地,他们于 1644 年征服了中国。然而,如今中国的满族人已经很少。当时每个满族人在出生时便获得优厚的津贴。舒适的生活反而象瘟疫一样促使这个民族迅速地衰亡。他们被大量的汉族所同化。现在东 46有数千万人口,大部来自于北方各省,特别是山东省。
沈阳——旧名奉天——正处兴旺发达时期。新兴工业正在发展,由于当地有煤和铁矿,早期中国的商人就在那里建起工厂。伯父贻赓在省政府任职,虽不甚富裕,维持生活不成问题。恩来很快适应了东北的环境,那寒冷的气候,那粗糙的食物,他喜欢吃高粱米和贴饼子,而不是精碾的大米,这一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我在北方强健了体格,受到了气候和食物的磨练,这对我后来的生活大有好处。”④即使在他当了中国的总理之后,他仍坚持吃贴饼子和大白菜,而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