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星怒-第2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联盟决定改造它。”

第398章 星球改造

蔡老师说:“工程小队在十光年外捕获了一颗小型彗星,但这颗彗星的体积相比明升星系的四号星球仍然偏大,所以工程队化了五年的时间来削平它。()

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花费了十年时间,然后变向的彗星需要两百年才能到达四号星球。

撞击在一万年前完成,然后是生物物种的移植,这项工作更加细致,我们不能让控制之外的生物到达新星球。

接着就是气候的改造了,这方面我们更多的是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我们顶多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

零零总总,要完成这项工程,没个十几万年是不可能的,而且这还是比较快的速度,除非你找到的原本就是极完美的星球。”

台下的学生听着有些奇怪:不是削彗星、撞行星、改环境才各几百年吧?怎么会花费十几万年的时间?

蔡老师似乎看明白了大家的想法,于是她接着解释:“之所以说十几万年算快的,是因为我们没有算上寻找宜居星球的时间。

在星球附近找寻合适的彗星也是极不容易的。如果宜居星球附近根本没有彗星经过,我们同样不得不放弃这颗行星。”

说到这里,蔡琳老师播放了另一段画面,这正是之前工程队在明升星系完成的工作。

三艘巨大的飞船停靠在一颗彗星的周围,晶炮正冲着彗星不断轰炸。

但飞船的晶炮并非削弱彗星的主武器,毕竟这颗彗星太巨大了,它根本就如同一颗移动着的行星。

晶炮的作用其实就是打洞,它的目的就是在要这颗彗星之上钻出炸弹的安装点。

三条巨型光柱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连在了彗星之上,磅礴的能量汹涌而出,彗星上面雾气蒙蒙,那是被能量蒸发出的水气。

三名修者避开光柱冲着彗星飞了过去,镜头切换到了一名修者的身上。

就见他突破水雾之后,一片冰封的世界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冰柱锐利如刀锋,粗大的山体直指天上,其尖端冒着眩目的寒光。彗星星体上显得崎岖不平。

彗星迎向恒星的那一面受到了光线的直射,如同被激光轰炸,大量的冰块崩飞了起来,大部分蒸腾成了水汽,顺势飘飞到了星体后部,然后又被彗星吸收了回去。

少部分水汽则因为速度过快,飞离了彗星,向后拉出了一条长达数亿公里的尾巴,那正是彗星留在太空中的美丽彗尾。

修者的处境十分危险,不时有崩裂的冰块呼啸而过,他就如同穿行在陨石雨中一样。

冰块小如房屋,大如山脉,黑压压地从他头顶而过,哪怕看的是当年的图像,在场的学生仍然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好危险啊!

这名修者的实力肯定在灵阶以上,并且应当接近灵阶顶层。就见他如一条游鱼一般,每每在最凶险的时刻化险为夷。

两座冰山呼啸而来,半空之中,它们相互挤压,于是更多的碎片迸射而出,空中的环境显得更加复杂了。

修者不晃不乱,就见他身体一扭,直接从两座冰山相接的缝隙之处钻了进去。

修者就如同钻进了活塞之中,冰山受重力吸引,相互间再次挤压了过来,那条原本有十米开外的缝隙瞬间变窄,山体如倾泻般合拢了起来。

全场学生的惊呼声中,修者出手了。

他全身光芒大作,一颗眩目的彩色光球裹在了他的身上。这颗光球拥有太阳般的温度,冰构山体一旦靠近,马上开始消融,流水如瀑布般从冰山上流淌了下去。

修者势如破竹,在两座冰山中一透而过,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通道,他转眼间就摆脱了困境。

在下降了数十公里后,碎冰相对要少了许多,但更多的水汽升腾了起来。

距离修者数公里外,一道巨大的光柱顶天立地,那正是飞船轰下来的晶炮射线。

修者没有犹豫,马上向那道射线逼近。

这显然是一只配合熟练的队伍,当修者逼近到光柱边一千多米之外时,光柱消失了,飞船停止了轰击。

那个被晶炮轰出的洞口马上开始闭合,这颗彗星上的温度实在是太过低了。寒冷,似乎能冻结这里的任何一切。

修者没有任何犹豫,他马上提速,身体如陨石一般冲着那个冰洞撞了进去。

“噼啪”声连续不断,刚刚冻结起来的冰层马上被修者撞碎,这名修者很快钻透到了洞里的中下位置。

就见这名修者用力一甩,一颗磨盘大小的巨大晶球从他的手环之内抛了出来。

晶球通体透明,里面的五彩能量不断涌动,一行数字在球体内不断闪现。

修者没有任何犹豫,他掉过头来向着洞口飞遁,将身后再次冻结起来的冰层撞了个粉碎,然后如利箭般直刺天空。

另两个位置是相同的情况,三名修者全部完成了晶球的安装,他们紧急飞回了各自的飞船。

回收了三名修者之后,飞船形始了紧急回退,巨大的船身如游鱼般灵活,掉过头来遁向了茫茫太空。

“轰”的一声响起,图象开始剧烈抖动,三面光墙如利刃般直刺天空,狂暴的冲击波紧追在飞船之后,光芒散尽,这颗巨大的彗星被三颗炸弹轻松地切成了六块。

图象切换到了两年以后,仍然是那三艘飞船,但修者们在碎片上安装的不再是炸弹。

此时六块冰体并排飞行,彗星的体积大了整整一倍。修者们选择了六块冰体中的最小那块,他们开始在上面安装推进装置。

同样是灵器,但改变彗星的轨道明显需要更强大的能量,所以总共六部推进装置,它们的体积要大许多。

装置同时启动,六条能量柱从冰块上喷射而出,这块最少的冰体开始改变方向,从原本彗星的位置飘移了出来。

能量柱大小不一,这显然是为了控制冰体的飞行方向。如所有的彗星相同,这块冰体的后部拉出了一道长长的彗尾,一颗新的彗星被人为地制造出来了。

“这颗人造彗星在两百年后准确命中了明升星系的四号行星,我们的星球改造计划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399章 地球的发展史(一)

一直到教室内的学生基本上散了一个干净,张斌辉这才从震撼中恢复了过来。()

原来我们人类是这么强大的,我们居然能够创造一个世界!

弗朗西斯明显早就接受了这些知识,所以他的表现要自然许多。见张斌辉恢复,于是弗朗西斯建议他去图书馆一趟。

“那里相关的资料更多,如果你真是对这些东西感兴趣,经常去图书馆转转吧,那里能够帮助到你。”

张斌辉根本没有任何犹豫,他马上赶到了图书馆里。

这里的设置与大学类似,图书馆里肯定设置了结界,长长的书架望不到尽头。

书架内摆放了各式玉简,全部都分门别类地摆放整齐。此时张斌辉最感兴趣的就是太阳系的历史,太多的疑团凝聚在他的脑海里了。

如果人类找到的是已经成熟的生态环境呢?我们会怎么做?

我们在一百万年前发现的地球,根据地球科学的研究,地球的历史可足有四十六亿年了,而地球上的生命在它四亿年的时候就开始了轮回。

那些生命体呢?它们真的是自然消失的吗?

张斌辉很快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地球的历史展现在了他的面前:地球在幼生期经常遭受星际天体的撞击,这些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极其巨大,撞击点的温度高达16000度以上。

地球上铁、镍等金属熔解,沉入中心,而另一些物质蒸发,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大气成分中,80%是水蒸气,其余为一氧化碳和氮。

以水蒸气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引起了很强的温室效应,很快就使整个地球的温度达到12000c,岩石熔解,使地球表面形成岩浆海。岩浆海反过来控制了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保持在一定水平上。

然后,一个更大的星体撞在了地球上面。这是一个达到了半个地球直径的大家伙,它从斜刺里猛烈撞击地球,将地球的一部分撞得粉碎。

星球本体碎裂,一些碎片落回地球,而另一些则集合构成了月球。

地球成熟稳定之后,因为有大气层的保护,撞击她的星体相对减少了,它的温度逐渐降低,表面岩浆冷却为地壳,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则凝聚成水,降落到地球表面,形成原始海洋和江河。

与此同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将原始大气上层的水蒸气分解为氧和氢。氢气逃入太空,氧气则留在大气里面。

这是自然的调节,适应生命产生的环境出现了。

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蛋白质和核酸,并各自发展了自我复制机制。在地球五亿岁的时候,蛋白质和核酸结合共生,原始生命诞生了。

早期,原始生命在海洋中发展,主要是一些细菌。与此同时,由于地壳和地幔的板块运动,在地球十二亿岁的时候,地球上形成了巨大的“盘古大陆”。

海洋里的单细胞生物早就演变成了多细胞生物,就像今天的植物一样,它们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这种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的小生命,用了漫长的时间,让地球的大气中充满了氧气。这样,适应复杂生命出现的自然环境已经具备了,这是生命的重大突破。

于是地衣最早上岸,它们开始分解岩石,再加上自然的分化形成了陆地上的土壤,环境更加完美了。

更多的生命爬上了陆地,并且不断地开发新的栖息地,直至布满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地球成了生命体的乐园。

各种生命在地球上繁荣发展,漫长的岁月,不同的物种开始了史诗般的轮回,直到人类殖民的出现。

张斌辉长舒了一口气,身体从桌子上面收了回来,因为看得太过投入,他现在才感觉到有些腰酸。

原来我们地球的历史是这样过来的,时间的威力果然无比强大。

很快,全息数据角落里的一行小字吸引了他的注意:地球上的生命大灭绝现象。

根据模拟分析,地球上共发过五次大规模的生命灭绝情况,基本上是每隔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这种情况十分奇怪。

这行小字吸引了张斌辉的注意,他马上调出了相关的分析。

这项研究是一名三十万年前的学者提出来的,他很仔细地研究了地球的发展历史,然后他发现了这个规律。

生物大灭绝是指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存留下来,这种事情在地球上发生过五次。

在集群灭绝过程中,往往是整个分类单元中的所有物种,无论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都逃不过劫难,而且还经常是很多不同的生物类群一起灭绝。

当然,生命总是顽强的,这其中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甚至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而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这名学者列举了相关的数据,第一次生命大灭绝发生在4。4亿年前。

奥陶纪,地质年代的名称,是古生代的第二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前,延续了6500万年。

这个时候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所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