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着性子,朱元璋中原按下心里那份怒火,孙儿的不识好歹已经让这个年迈的老人没有耐心。咬着牙说:“当初我叫人在厅中放了一枝带有很多刺的荆条,让你父亲捡起来。他不敢去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谁不知道,朱允炆腹诽道。这个故事在二十一世纪已经是人尽皆知了。
看见孙儿没有回答,朱元璋笑道:“我当初令标儿拾荆条,他却惧荆条有刺,恐刺伤自己的手。如果朕把刺除去,那么再去拿不就没事了吗?我今天所以要杀这些人,就是除刺,你难道还不明白我的意思吗?”
尽管是已经知道答案,但是朱允炆还是要起身行礼,赞叹圣上英明,心里转瞬一想,却是计上心来。
正文第四章叶昇案外
“如皇祖父所言,世人皆说朝廷擅杀,但却不知道杀的都是一些无知狂妄或者贪墨之徒,以至于造成今ri的误解。为什么世人会如此说法,为什么皇祖父为了天下人,却是遭人误解。皇上可能是不在乎身外名利,可是作为孙儿,却不能不为皇上证明,让天下万民都知道皇祖父的苦心。”
几句话说下来,朱元璋的脸上已经是变了几遍,年迈的他已经不在乎许多后果,但是孙儿的这一番言论却是可能打动了他的心扉,千古一帝谁不想做?又有谁甘心落个桀纣之君的名誉。
“朕一心为天下黎民百姓,但是天下人却认为朕嗜杀功臣,只看见朕杀的那么多功臣元勋,却没有看见朕杀的那么多贪官污吏,为什么,朕难道真的错了?难道他们没有看到那些所谓的功臣贪赃枉法,没有看到那些所谓的功臣鱼rou百姓吗?”
心里这样想着,但是脸上却未表露,只是淡淡的问道:“允炆你想说什么?”
看见朱元璋的脸色渐渐平静,知道自己的话已经有了一些效果。朱允炆的心里踏实了很多。也是暗自鄙夷朱元璋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
当下把他在现代所学的法律程序削皮去筋、挑拣一些不会触及逆鳞的说了一些。比如说公审、辩护、取证和陪审团等等。反正也不管朱元璋听懂听不懂。主要的就是吸引其的注意力,他知道,叶昇的案子并不重要,已经是十几年前的案子了。朱元璋只是抱着宁杀错、不放过的心理来看待这个事情。不过也算是一种信号,一种新一轮清洗功臣的信号。他在逼迫像是蓝玉等其他武将做出反应。
在几个月的御书房伴驾中,他已经不止一次的看出朱元璋毫不掩饰的杀意,剑锋所指就是在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中的漏网之鱼。他要让人人自危,他要让大家都畏惧,他要把武将们逼上绝路。那么这些人为了自保也许就会露出破绽。
反正他要杀人,他要杀在自己驾崩后,一切能威胁到朱家大明江山的人。不过是寻找一个理由而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心里还是十分珍惜自己的名誉,而朱允炆就是利用这一点,挑拣了一个朱元璋并没有十分放在心上的人下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现在他的目的达到了。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听完了孙儿所讲,心里不由暗自叹息孙儿的妇人之仁,哪有谋反案还要公开审理的呢?那不是自曝家丑吗?反贼还可以请人辩护,还要锦衣卫找出具体证据让反贼辩驳。谋反乃是逆天大罪,落到谁头上都是抄家灭族。谁会承认?陪审团也不就是三堂会审?但是陪审团认为没有罪,大理寺不得强行通过有罪的决议,那还审什么?朕的官员每天都有国家大事要忙碌,天天陪审?那他们倒是愿意,可是朕的俸禄不是白发了吗?
摇着头,正想把其中利害慢慢的说出来,顺便驳回孙儿的要求。但是转眼看到允炆那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向****的心忽然又软了下来。允炆长的可真像标儿啊,都是挺直的鼻梁,如剑的双眉,似水的眼睛,还有厚厚的嘴唇、白皙的皮肤,朱元璋仿佛又看见小时的朱标。
标儿这么大的时候,朕还在南征北伐,一年难得见几回,每当遇见,标儿就会为自己捶打酸痛的腰身,会默默为自己整理好地图和文书。会无声的站在自己的身后,然后用一种崇拜的眼神看着自己。
朱元璋的眼神有些迷离起来,好像又看见是朱标站在自己的面前,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却变成:“你看着办吧,但是让德阳跟着你,另外,有什么事情吩咐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去办,朕让他暂时听你的差遣。”
~~~~~~~~~~~~~~~~~~~~~~~~~~~~~~~~~~~~~~~~~~~~~~~~~~~~~~~~~~~~~~
叶昇,功劳在大明开国元勋中可能连末席也坐不上。因为是当初张士诚部降将的缘故,所以在官场上也没有什么人脉。不属于任何派系,也不属于任何门阀。
但是为什么却成为大明盛世的转折点呢?很多年之后,许多史学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叶昇和当年只有十五岁的建文大帝是什么关系?成了许多人研究的课题,太祖皇帝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建文大帝会去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叶昇呢?谁也不知道。
很多人更不想不到的是,叶昇一案,其的重要性竟然超过了胡惟庸案、空印案和郭桓案成了大明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典型案例,因为他带动了整个大明的法律进程,在文官的眼中,叶昇案是建文大帝向百官发出实施仁政的信号。在已经被朱元璋杀怕了的武将眼里,却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大家的心里无一不充满了希望。
但是无论在什么光环之下,叶昇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掩饰不住当初的尴尬。由于牵涉“谋反”两个字,虽然朱元璋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网开一面,但对于公开审理还是充满着抵触。
所谓的法庭就设在大理寺偏厅,那是一个深邃而又阴森的地方,反而显得比大理寺正堂大了很多,只是地砖上的血迹斑斑向众人传达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不知曾经有多少冤魂在这里哀怨辗转。
没有了公开审理,不过大理寺还是派了一个副卿主理此案。除了手执水火棍的衙役之外,二十个蒙面的陪审员也都在一侧坐了。
为了这二十个陪审团的人,朱允炆可是煞费苦心,本来以为中国人都喜欢看热闹,人应该是轻易的凑齐,所以当初在考虑陪审人员的时候,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只是吩咐要找到四个有爵位的、四个有功名的、四个商贾、四个工人和四个农民而已。为了保证案件在审理过程中的公正性,这二十个人都不能有官职在身。
谁知道在朱元璋强力的政策下,这分别从不同阶级凑齐的二十人却有着共同的理解,那就是所谓的陪审,和陪斩不会差太多。
当名单被朱允炆确定后,每个人几乎是被衙役押解着前往大理寺,每个人在临行告别家人之前,都显示了各自的凄惨悲切。交代后事,子女抱膝而凄。夫妻相望,眼中充满了绝望。
到了大理寺,看见太孙殿下,不约而同的长跪不起,哀求饶过。朱允炆被搞得啼笑皆非,没有想到会见到如此场景,不过看到有白须长者也以头捣地,以至于额上流出了血,嘴里还大叫着不能祸及家人,好像此番之后,就进了鬼门关一般。
心里也不好受,以太孙之名,保证他们的安全。但是陪审人员那里肯信。牵涉谋反,都是犯了帝王之大忌。但凡有丝毫牵涉,必是杀之而后快。现在朝廷居然让他们陪审,其中到底是怀疑自己,还是警告他人,原因不得而知,但是自己身居其中,危险成分还是大大的增加了。
经受不住苦苦的哀求,朱允炆也没有办法,只得命令锦衣卫置办面具、黑衣。每个陪审人员在法庭之上皆不以真面目出现,而他们身份证明和文书,在案件结束之后,将会在他们面前焚毁。用来抚慰这些人的不安。
不过看着他们不相信的眼光,还有惶惶不安的神情,对于自己原本十分得意的公审一事,信心还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动摇了。他忽略了被蒙古人欺压后,又在朱元璋yin威下生活了几十年百姓的胆量。也忽略了几千年来封建儒家思想的侵蚀。
不过唯一令他有些感到安慰的是,通过叶昇案,他终于发现了大明还是不缺血性男儿的。
原本认为最难的是为叶昇寻找讼师,因为要为一个有谋反嫌疑的人辩解,需要莫大的勇气,虽然公开审理的是叶昇贪赃枉法,但是在消息灵通的京师,谁不知道锦衣卫办的案子大都是逆了皇上龙鳞的大事。
就在朱允炆一筹莫展的时候,两个士子直接找上门来,景清,陕西真宁人,戴德彝,奉化人。两个人皆是洪武二十三年落第的士子。在京师中求学等待下次的秋闱。得知叶昇案陷入了尴尬,堂堂大明竟然没有人敢仗义出言。
出于义愤就揭榜而入,让朱允炆大为高兴。当时就全权委托他们二人为叶昇辩护,为了坚定他们的信心,在许多辩护措辞和证据反复提出自己的意见。让二人有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会审的主要过程,很少人在事后提起,无论是陪审人员或者是衙役官差,在事后都被锦衣卫下了封口令。不过就算是不下封口令,相信也没有什么人敢主动议论此事。
但是有人问及景清和戴德彝二人时,却都是暗自称赞。对于两人在堂上的表现,只有朱允炆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们胆大心细,口才绝伦。最要紧的是敢冒着得罪锦衣卫的危险来参与这次公审,那基本是拿着自己的性命和功名前程做赌注。
“不才二人一时莽撞,只是觉得靖宁侯虽然可疑,但罪不至死,更不要说祸及家人了。锦衣卫虽得皇上信赖,但是近十年来颇为嚣张,安知不是公报私仇乎?所以才不自量力、螳臂当车。但愿能使皇上明白锦衣卫为祸,非朝廷之福也。”
景清初见朱允炆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单单凭着这一句话,就可以将其打入锦衣卫的黑名单。更不要说一年后的秋闱了。在锦衣卫的罗织下,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还不一定。
鉴于如此,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朱允炆已经将其二人要到身边,作为侍读之人,将他们打上太孙殿下的烙痕,那样可以使锦衣卫做事有些忌讳,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不过朱允炆对于他们的欣赏已经到了不加掩饰的地步。
没有重复的审理,叶昇一案很快的就落下帷幕。善于揣摩圣意的百官和锦衣卫,在此事之初就做了放水的打算,所以公审也不过是陪着太孙殿下过家家而已。
叶昇保爵去职,暂时留于京师。未得皇上御旨,不得擅离。所公开审理的几项罪名,本来就是锦衣卫强加而上的,在景清和戴德彝的辩解下。也被驳的漏洞百出。
正文第五章正式册封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借助叶昇案朱允炆所积累的人望。朱元璋正式下诏,皇太孙朱允炆为大明储君,以黄子澄、齐泰、为东宫侍读。景清和戴德彝为伴读。重建东宫制,诏命皇太孙断刑狱之事,锦衣卫南镇抚司听命于皇太孙。
锦衣卫主要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本卫的法纪、军纪。北镇抚司管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朱元璋让皇太孙主理锦衣卫南镇抚司的用意十分暧昧,但又似乎十分明显,作为皇家爪牙的锦衣卫始终要掌握大明皇帝的手中,那么让锦衣卫下一步听从皇太孙的旨意就势在必得,而北镇抚司掌握皇帝钦定的案件,现在的皇帝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