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0岁,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没有儿子,过继司马昭次子司马攸为继承人,兄弟之间毫无芥蒂,没有爆发三国时代常见的夺位之争。
41岁,司马昭率军伐吴失败,被削去新城乡侯爵位。不出半年就因击破小股羌人恢复了爵位。
43岁,因参与废曹芳“有功”,进爵为高都侯,增加封邑两千户。
44岁,在王牌谋士傅嘏的帮助下,顺利继承司马师政治遗产。
独当一面
46岁,司马昭逼反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防后方不稳,挟持太后、皇帝御驾亲征。统率二十六万大军围攻寿春城。吴国派文钦父子率军三万突破司马昭封锁进入寿春援助诸葛诞。
47岁,寿春城中发生内讧,诸葛诞杀死文钦,文鸳带领部下投降司马昭。
诸葛诞本寄希望于淮河涨水淹掉司马昭大军,不想竟遇少有的大旱之年,寿春城内粮食用尽再也无力抵抗。司马昭这才破城,斩诸葛诞,夷其三族。对于投降的吴国援军,许多人建议活埋,司马昭下令将他们送回吴国以彰显大国的气度。回京后,为笼络人心,给所有高干子弟升官。
48岁,将对吴国作战的大军区分解成小军区。此举解除了中央的威胁,同时也减少了对吴国的威胁。
路人皆知
49岁的司马昭,已经是内心世界路人皆知的磊落男子,他还没有篡位的原因在于他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就。威望、能力都与父兄相去甚远。
不堪忍受做提线木偶的傀儡皇帝曹髦在心腹面前将其总结出一句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准备发动宫廷政变。
还好,曹髦所信赖的三个心腹,只有两个跑去向司马昭告密,说明这时有节操的大臣还没有死绝,所以曹髦很快就知道自己被出卖了。曹操的血脉在体内复苏,曹髦率领几百名由禁卫军和老弱仆人组成的队伍亲自讨伐司马昭,仗着天子的身份,一开始倒也所向披靡,因为聪明人都知道与皇帝动手的后果。可不知深浅的蠢蛋总是有的,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忽悠下,太子舍人成济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用长矛将皇帝刺了个透明窟窿。当众弑君的恶劣影响就此与司马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
司马昭想知道朝中的意见,询问陈群的儿子,颍川陈氏掌门人陈泰。陈泰提出必须腰斩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与司马师不同,他不是一个冷血的人,宁可与颍川陈氏决裂也舍不得杀贾充,只是将成济夷三族。读史至此,倒也有些感动。但司马昭紧接着就杀死了唯一没有背叛曹髦的王经,逼着太后将曹髦追贬为庶人,另立老实听话的曹奂为帝。
为了给这次事变定性,司马昭上书太后说:已故的高贵乡公带着人提着刀冲向我家,我怕双方打起来,命令手下不要伤害任何人,违令者军法从事。成济却不听命令,伤害了高贵乡公。我知道作臣子的一定要有节操,到死也不能有二心,侍奉君主,那就得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次意外发生的太突然了,我就想啊,在家老实呆着,听候发落好了。可是我又一想啊,这次变故不光是针对我啊,主要目的是谋害太后!颠覆我大魏的江山社稷!我作为国家的重臣,安邦定国义不容辞啊,即便如此,我还是下了好几次命令,不准靠近高贵乡公的车驾,谁曾想成济这家伙竟然不听我的,以至于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得到消息以后,我悲哀痛恨哦,我五内俱焚啊!杀了成济都不解恨,一定要杀他全家呀!
编瞎话也就罢了,还编的这么没有水平……
51岁,司马昭杀害了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曹操的曾孙女婿嵇康,致使广陵散绝。掀起了文化迫害的**,知识分子不敢谈论时事政治,渐渐以说了半天什么都没说为荣。
奈何命好
52岁,司马昭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消息:蜀汉灭亡了。
《晋书·景帝纪》记载了在司马昭在攻蜀之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派头儿,这份记载就像司马昭之前的自白一样是一次漏洞百出的扯谎。
不世出的军事奇才邓艾甘冒奇险,从山岭翻滚而下,偷渡阴平小路,这是司马昭安排的?
邓艾在绵竹以少胜多完爆诸葛瞻,这也是司马昭能预见到的?
蜀汉后主刘禅在坐拥坚城成都,兵力对比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开城投降,这也是你司马昭算计好的?
手下给力,敌人放水,极其意外的胜利而已。这要是都在司马昭预料之中,他怎么不去征服世界?
可司马昭占据着领导的优势,手下的功劳都是他的功劳,时也?命也?能力不足,奈何命好。
53岁,坐拥灭蜀之功的司马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是相国、晋王、加九锡,具备了篡位的一切条件,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
54岁,正准备开国称帝的晋王司马昭突然中风,猝死。
仗着有一个强悍、无子又短命的哥哥,司马昭轻易接掌了巨大的权力,当然他也没有玩忽职守,一直都很努力,但他的成功,实在是偶然因素颇多。
再看看他干的不太成功的几件事儿。
1。大肆提拔世家子弟,在司马昭之前士族与寒门的平衡已经打破,经过司马昭十年的管理,寒门被士族碾压,除了拼了性命去立军功,再无出头之日。
2。曹髦被弑,司马昭没能防范于未然,事发后处置更是非常不得当。本来可以活捉曹髦大事化小,却搞成了公开弑君这么骇人听闻的事情。
3。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要么坚定立司马攸要么就说准了立司马炎,他却是一开始想立次子,被手下一劝又改主意立长子,导致司马家族几代以来和睦团结、兄友弟恭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字安世(236…290),三国最终的胜利者,西晋开国皇帝。司马家族最有权势的人,
29岁被封为晋王太子。不久司马昭猝死,司马炎继承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30岁,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开国称帝。封生母王元姬为太后、杨艳为皇后、分封宗室为王。
司马炎吸取曹魏教训,也为了笼络宗室,弥补威望不足的问题,对宗室诸王授予兵权。
相煎何急
31岁,立司马衷为太子。此时的司马衷已经表现出智力低下的一面,宗室诸王和开国功臣们普遍希望立司马攸为皇太弟。司马炎当然不干,他也想过立另一个儿子司马柬,但是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皇后杨艳。
杨艳生有三子,长子司马轨夭折,次子司马衷,三子司马柬,按说立司马柬做太子对她来说也是一样的,但母亲的天性总是更偏向于有缺陷的孩子。司马炎非常宠爱他的妻子,但这只是感情因素。
第二个障碍才是不可逾越的:司马炎能够接班就因为他是长子。论资格,论人望都不如弟弟司马攸。如果司马炎废长立幼,就等于抽自己嘴巴,撼动自己统治基础。所以司马炎只好以儿子还小,还来得及补救智商为由,硬是立傻儿子司马衷为太子。
32岁,皇太后王元姬临终,流着泪对司马炎说:“你弟弟性子急,而你这作哥哥的又不慈爱。我的病如果好不了,我很担心你容不下他,因此嘱咐你,你不要忘记我说的话。
临终的母亲唯独嘱咐这么一件事,足可见司马炎对弟弟怎么样了。
母亲的遗言给司马炎套上了紧箍咒。由于当年公开弑君的污点,司马家族没有脸面谈一个“忠”字,只能从“孝”上弥补形象,要是连孝道都有亏,司马家族就一点儿脸都没有了。有了太后这份嘱托,只要司马攸不谋反,司马炎就束手束脚,不能贬他更不能杀他,只能想尽办法防范他。
35岁,司马炎将开国第一功臣贾充调离洛阳。贾充深感不安。颍川荀氏掌门人、西晋重臣荀勖对贾充说:你是齐王的岳父,皇上才对你不放心,我有个主意,你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太子,保证你没事儿。贾充一提亲,果然又留在了洛阳。此时的司马炎无法想象这个叫做贾南风的儿媳会在二十年后掀起多大的浪。
38岁,皇后杨艳去世。
39岁,追封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登基九年才追封父祖,很不自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因为一旦追封司马师为皇帝,作为其唯一继承人的司马攸的皇位继承权就更加扎眼,可司马师功劳太大、威望太高,不追封为帝也没法跟长辈们交代,那就拖到拖无可拖吧。
40岁,司马炎病重。朝政掌握在贾充、荀勖和司马攸手中。诸王和重臣普遍不愿意拥立一个痴呆的太子。河南尹夏侯和直接找到贾充说:太子和齐王都是你的女婿,与你亲疏远近都一样,你应该拥立有才能的。贾充没有表态但有时没有表态也就等于表态。几个月后司马炎康复,贬夏侯和、夺贾充兵权。立已故皇后杨艳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同时提拔杨氏外戚,委以重任,抗衡抗开国功臣与宗室诸王。
42岁,司马师遗孀景献太后羊徽瑜去世,司马炎下诏禁止齐王司马攸行礼。
当初司马师去世、司马攸表现的极为哀痛,博得了宗室好感。司马炎宁可背上不近人情的骂名也不愿再给这个讨厌的弟弟一次表现的机会。
43岁,发动灭吴之战。晋的实力早就凌驾于吴国之上,立国十三年才发动灭吴之战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司马炎需要时间培养只忠于他个人的队伍。
44岁,灭吴成功,司马炎成为百年来第一位天下共主,朝臣先后五次上书请司马炎去泰山封禅。司马炎志得意满,对朝局的掌控力也前所未有的强大。对诸王的封地进行了频繁的调动,下诏今后非皇子不得封王。
46岁,贾充去世。同年司马炎加封司马攸为大司马、督青州诸军事,命令他离开朝廷前去赴任,其原有职权由司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接替。
这一决定引发宗室、功臣前所未有的激烈反对。司马懿第七子,扶风王司马骏反复找司马炎谈话无果竟然气死。驸马王济、甄德二人数次上书请求司马炎收回成命,乃至于二人偕两位公主一起进宫劝说,被司马炎严厉斥责。
在一大片的反对声浪中,最有远见,谈的最全面的要数灭吴之战的功臣王浑,他告诫司马炎:杨氏外戚,和接替司马攸的司马亮,也并非可以完全信任之辈,一味猜疑司马攸,乃至于动摇朝局,恐怕会招致恶果。不如以司马攸、司马亮、杨珧三人共同辅佐太子司马衷,以维持朝局的平衡,保证政权的平稳,但司马炎对司马攸的警惕与恐惧太深,对于这一颇具可行性的方案视若无睹。
47岁,为了催促司马攸尽快离开京城,违背自己之前立下的“非皇子不得封王”的规矩,封司马攸之子司马寔为北海王。这意思是,我已经让步了,别再逼我,谁再提意见就办谁!司马攸愤恨难平,年仅三十五岁就抑郁而死。
亡国之兆
面临司马攸的威胁,司马炎多年以来始终保持着警惕,虽然他在对待弟弟的问题上表现出令人反感的狭隘和猜忌,但在政治上他也算是励精图治,开创了“太康之治”,军事上统一中国的功劳也足以彪炳史册。可在司马攸死后,崩了十七年的那根弦儿骤然松开,司马炎开始纵情享受、公开卖官,宫中姬妾达到了万人规模。
上行下效,各级官吏不理政事,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
来之不易的和平却也堵塞了寒门子弟最后的出路——以性命搏军功。
世家大族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他们的利益已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