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绝对不可能出现赖账的情况。
然而,刘和的这番好意安抚遇到刘备之后成了媚眼抛给瞎子看,或许是刘备自己心里发虚的缘故,又或者是觉得自己也算是当今皇帝的叔叔辈,可得到的待遇却远远低于刘和因而羡慕嫉妒恨的缘故,总之刘备接到刘和的书信之后,并没有拿出来给其他人看,而是立即派人前往昌邑和襄阳联络刘表,希望得到两位大佬的支持。
刘备派出的使者还在路上的时候,刘和派往昌邑和襄阳的特使已经分别见到了曹操和刘表。
前往昌邑来见曹操的是刘和的“外交部长”陈逸,这也是刘和自崛起以来首次正式派出使者会面曹操。曹操乃当世人杰,若非刘和的横空出世,此时或许已经统一了大汉的北方,他的心胸气度自然是常人难及,虽然明知道陈逸此来肯定不是好事,但对于陈逸的到来仍然表示了应有的礼节和欢迎。
曹操见到陈逸时,笑着问道:“大元帅把刀磨好了吗?”
陈逸也笑着回答说:“大元帅的刀一直都很锋利。根本不用特意去磨。”
曹操又问陈逸:“大元帅这次派你来,给曹某人许了多大的官位?”
陈逸正色回答:“大元帅亲口说过,曹公智计卓绝,治政高明,乃是当世人杰,若愿前往洛阳为官,日后当可出任丞相之职!”
“哈哈哈……,”曹操放声大笑,似是对刘和如此看得起自己十分满意。“洛阳已经有了大元帅,曹某再去。实在有些挤得慌。还请陈先生回去转告大元帅,非曹某不愿与之共事耶,实乃如今家大业大,无法抛却追随了许多年的旧部而独享荣华富贵。”
陈逸此来,本就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听出了曹操言语之中准备与刘和正面碰撞的决心和勇气,也不着急生气,而是诚恳地说道:“既然曹公意欲与大元帅角逐一场,陈某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临行之前。大元帅特意交待过,刀兵一起,则万民颠沛流离,若是曹公愿与大元帅共同准守几项协议。战后大元帅将会善待曹氏一族。”
一旁听得生气的夏侯惇冲着陈逸怒叱说道:“你这书生好大的口气,如今两军尚未交手,胜负难分,说什么大元帅善待曹氏一族。岂不可笑!”
曹操抬手制止了夏侯惇的怒吼,面色平静地说:“陈先生不妨说出来听听,若是有理有利。曹某自当遵守。”
“交战原则之一,不得逼迫普通百姓在战场上充当人肉盾牌,不得在行军途中和撤退之时焚烧房舍树木!”
“此条大善,曹某同意。”
“交战原则之二,善待对方俘虏,尽力救治对方受伤被俘的士兵,不得随意杀害放下兵器投降的对方士兵,战后允许对方用俘虏和钱粮交换己方被俘士兵。”
“此条亦善,曹某答应。”
“交战原则之三,攻守双方不得干扰农民的耕种收获,不得破坏农田水利设施,在战事结果不可逆转的情况下,不做困兽之斗。”
“这条有待商榷。曹某可以答应不干扰农事,不破坏农田水利,毕竟这次是大元帅要进攻,这些条件明显有利于兖州和豫州,只是战场情形瞬息万变,战事结果是否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判断起来并无标准,为了鼓舞将士们的斗志,破釜沉舟也未尝是一种办法。”
“曹公既然如此说,那便遵守此条前面的内容,后面可以略过不提。”
陈逸代表刘和与曹操达成了三条战场条约,看似有些自缚手脚的味道,但这正是刘和想要为后世树立的交战标准。虽然战争与文明天然是一对敌人,战争爆发之时,便是文明遭受毁坏之日,但刘和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战争对于文明的毁坏程度。国人动不动就喜欢来个几万人甚至是几十万人的大坑杀,又或者到处放火焚烧房屋田地,这种毫无顾忌,有违人性和天道的野蛮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和发扬。
陈逸临离开昌邑之前,还提议曹操不妨将一些年轻的士子送往蓟城求学,让他们可以在战争时期不受影响,安心读书。曹操对此提议不置可否,但等陈逸离开之后,却让人在兖州和豫州选出了五百士子,其中还包括了自己的儿子曹植,一起送往北方躲避战事。
陈逸这边完事的时候,前往襄阳会见刘表的人也差不多完成了刘和交给的任务。
前往襄阳见刘表的说客,是位宗室人物,名叫刘廙。刘廙,字恭嗣,南阳人,为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人,他跟刘表和刘璋等人的身份相似,都是汉室宗嗣,虽然因为支系远了,但好歹也算刘氏一族,所以见了刘表之后,很多话都可以放开来谈。
刘廙先是向刘表仔细介绍了一番刘和推行新政的计划,同时也强调了刘虞父子在洛阳善待宗室的做法,然后问刘表对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刘表牧守荆州多年,政治智慧自然不低,他知道刘廙问自己关于推行新政的态度,其实就是在问愿不愿意将手中的军权上交中央。
刘表略作思索,回答刘廙说:“对于大元帅在洛阳准备收拢各地兵权的做法,我个人是理解和认同的。然而,各地的情形不尽相同,比如荆州,因为南北跨度远达千里,加之境内有五溪蛮和众多异族部落,若是我马上将兵权上交给朝廷,只怕朝廷还来不及重新调整部署,各地就要乱起来。再者,江东孙氏和益州刘表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我若是交出兵权,只怕旦旬之间便有杀身之祸。”
不管刘表是否真心,他说出的这番话却是让刘廙不好反驳。刘廙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劝说刘表在刘和跟曹操交战的时候不要支持曹操,保持荆州的稳定即可。他婉转地提醒刘表说道:“你我都是刘氏后裔,维护汉家河山的统一安定责无旁贷,太傅和大元帅皆非猜忌之人,他们希望你能独善其身,尽力维持荆州目前安定祥和的局面,莫要再与其他人暗中勾连。待到日后解决了各地拥兵自重的军阀之后,彼此也好相见。”
刘廙这些话中隐含的意思是在警告刘表,刘和允许他暂时不将兵权上交,但前提是不要与曹操和孙坚等势力暗中勾结,与中央朝廷进行对抗。如果刘表遵守这条约定,那么日后刘和扫平了各路势力之后,大家还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收编的条件,总之不会亏待了刘表一门。如果刘表阳奉阴违,这种事情终究是隐瞒不住,那么刘和说不得就要跟刘表彻底翻脸,那样的话,一旦荆州被攻破,刘表一族的下场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如果此时翻开大汉的疆域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刘和控制的势力已经将曹操控制的兖州和豫州三面包围,仅剩南面靠近长江的一面开了口子。而盘踞在南阳一带的刘备则夹在刘和与刘表、曹操之间。
刘和想要收归天下兵权,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近在咫尺的曹操,而远在益州和江东的刘璋、孙坚势力暂时还能安生两年,唯独与曹操靠在一起的荆州刘表是个变数。如果刘表大张旗鼓地支持曹操,与曹操结成攻守同盟,坚决反对朝廷收归地方兵权,那么刘和就要做好两线开战,甚至是三线开战的准备。
一线,在兖州四周对曹操开战。
二线,在南阳附近对得到刘表支持的刘备开战。解决了刘备之后,顺势南下攻打襄阳,将刘表赶到江陵去。
三线,在徐州南面与江东孙坚开战,防止孙坚父子出兵北上,支持曹操。
司令署参谋司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有好几套方案,郭嘉按照刘和现在掌控的部队数量,为刘和制定了三套作战方案,其中困难最大的便是三线同时开战,而最为可行的则是稳住刘表,专心对付曹操,顺带着连刘备一起收拾掉。
刘表一生崇尚的便是中庸之道,他仔细想过与刘和合作或者是与刘和对抗两种不同的选择可能导致的结果,最终在他心里的想法是即使联合了曹操,也无法抵挡携着大义而来的刘和。因为兵权归于中央朝廷并非刘和首创,无论是在先秦,还是前汉,地方行政长官甚至是诸王都没有直接控制军队的权力,刘和如今要做的事情只不过是把当初朝廷下放到各州的军权收上来而已。
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日见老迈,三个儿子又不像刘和那样志在天下,刘表决定听从刘廙的建议,在刘和攻打曹操的时候,作壁上观,不牵涉进去。
第五三六章开战之前(下)
在正式与曹操开战之前,刘和除了大造声势,分化拉拢周边势力之外,还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在洛阳太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比试。比试的一方是燕京大学的两百名师生,另一方则是包括洛阳太学在内的天下各州近万名文士才子,而最终结果则是燕京大学的师生以压倒性的成绩碾压了天下士子,从而一举确立了新学在大汉执牛耳之地位。
因为是事关名誉和个人仕途的重大比试,所以光是召集和筹备的时间就长达一年,而朝廷为了这次划时代的比试,更是在洛阳郊外大建楼堂馆所,为天下士子居住、学习交流、走访、统一参加比试做好保障。
为了确保比试的公平公正,比试双方相互出题,每场比试都有朝廷大员亲自到场主持,比试成绩也有一个新成立的“考试委员会”负责评判。
燕京大学选派参加大比试的师生尽管人数少,但他们在各场比试中所展示出来的才能,却给洛阳百姓和朝廷诸位官员,甚至是他们的比赛对手们留下了众生难忘的印象。
在士子们的传统领域,燕京大学历史学院和经学院派出的师生代表舌战群儒,用全新的主张解释了孔孟之道,并对黄老之说、五行之说、以及玄学等思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在诗词、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燕京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不仅拿出了五言绝句,七言排律,长短句,更有许多新式的绘画技法、乐器演奏方式,以及四种楷书,两种行书,两种草书……
至于在天文、地理、算学、农学、医疗、机械等非传统领域内,燕京大学的师生们更是难逢对手。那些早期流落在民间的各行各业的精英大部分都被刘和招揽到了北方,如今让天下这些只知道坐而论道的士子们跟燕京大学的师生们讨论星象运转规律,讨论农业增产技术,讨论内外科手术,那就像是大学生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进行比试,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如果说燕京大学的师生们向外展示出的丰富学识还不足以令人觉得震惊的话,那么他们人人都会击剑、射箭、蹴鞠、骑马、驾车,身体健壮的好似军中勇士,却是让羸弱不堪的天下士子们狠狠地震撼和羡慕了一把。
咋地,哥不仅胸有锦绣才华。还有一副上得了沙场,进得了闺房的好身板!乃们这些瘦不拉几的家伙,不管是动嘴还是动手,都不是咱燕京大学的对手!
刘和鼓捣这场大比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燕京大学的教育模式面向全国推广,同时也是为了吸引各地的士子前来洛阳,以便为国家挑选一批未来的官员种子。虽然新学可以完败旧的教育方式,但刘和也知道大汉人才辈出,各地都有一些受过传统教育的饱学之士。他们就像当初的管宁和邴原等人,只要在新学的环境中稍微熏陶几年,立即就会绽放出耀眼夺目的光辉。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和在报纸上的呼吁和鼓动起到了效果。各州士子之中不乏眼光长远之辈,他们已经看到了刘和整顿各州军务,推动大汉全面革新的大势,知道此时正是刘和大量启用新人的关键时刻。因此呼朋唤友地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