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护花郎(下)-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是这么深切地被祝福着、爱着。

    她笑容如同这秋日融融的阳光,转身奔跑起来,登上要接驳她至海舶的小艇。

    不能停下来?别回头,要勇敢,不要回头,吕祝晶。

    她沿着绳梯登上海舶,最终仍忍不住回过了头,与挚爱的家人挥手道别。

    海舶逐渐离港,驶向长江外海。

    再见,我的家人。

    再见了,日没处的大唐家园。

    再见、再见了……
未尽之章 再相逢
    大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八月

    日本天平四年(公元732年)八月

    日本遣唐使归国的海舶顺着长江出海,秋季由东南往东北吹拂的季候风,将会送他们归乡。

    归国的四艘海舶上,搭载了将近六百人,比上一回的遣唐成员为数更多。

    井上恭彦与吉备真备、玄防,与多治比大使在第一艘船上;副使、判官等人则分别在第二艘船与第三艘船上。

    学成归国的他们,未来将在日本国内扮演改革者的角色。

    船上有许多船员都是生面孔……在舱房和甲板上来来往往,呼喝着、忙碌着。恭彦看望着这批或年轻、或老成的船员,都不大认得。也是,毕竟都经过许多年了,船员也该换了新的一批。

    临近长江出海口,看见东海的那一刻,为期一个月的海上冒险才正要开始。

    想到一个月后就能踏上日本的国土,虽然很是兴奋,可是当海舶要出海口时,恭彦仍忍不住回过头,看向大唐国土的最后海岸线。

    这一生,他曾是两个国家的子民。

    日本与大唐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等我,祝晶。

    三年后,我必定回到长、安娶妳为妻。

    他对自己许下承诺,期待三年后,承诺付诸实行的日子能尽快来临。

    从长安到扬州时,顺流而下的关系,时间上比预计的稍早了几天。巧得很,今天是八月十五了呢。

    入夜后黑暗降临,海面上因为满月的关系,波光邻邻,显得十分美丽。

    在船舱待不住的井上恭彦,睡不着,站在甲板上看着月见的光辉。

    他想着与家人在一起的祝晶,此刻应当已经知道她能活过二十五了吧!因为今天就是她的生辰啊。

    他吹着海风,对月遥遥祝贺:“吕祝晶,生辰愉快。”(华语)

    “今天……不,二十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说这句话的人。可以麻烦你再讲一次吗?”(日语)

    井上恭彦瞬间怔住。在转身的刹那里,他从不相信、又想要相信、又觉得不可信、又不敢相信的心情里转换过来。

    他讶异地看着沐浴在月华下,身穿他十四岁时的衣服,腰间绑着蓝色织带,看起来犹如一名日本少年的她……

    “祝晶,妳怎么会在这里?”(华语)

    “不对,不是这一句。”(日语)

    这语气、这意韵、这眉目、这身段:-…他慌忙将她的一切收进眼底,不再怀疑她是幻影,或是满月时出来迷惑水手的海上妖精。

    吕祝晶走到他身边,双手搭着船舷,仰头看望明亮的月光。

    刚上船时,她就看过小舅舅写给她的信了。他在信中告诉她,她的“病”已经“痊愈”,之前没有尽早告知,是担心她不会相信,同时也会为恭彦心疼。毕竟,他确实是做了很大的牺牲呢。

    牛皮袋里,除了信和大量的药品之外,还有一份东海的航海图。

    正是她需要的。虽然不知道小舅舅和阿凤打哪里弄来那么珍贵的东西,但她知道感激,不会抱怨。有了那份航海图,也许日本船在航行东海时,就不会再那么容易迷航了。她知道将来她会需要用到它。

    “我一直在想你什么时候才会发现我在船上,结果有点失望呢。这艘海舶上的船员太多了,你根本没注意到我。”

    她是偷偷登船的偷渡客,担心节外生枝,这几天也都以日语和其它船员大叔大哥们交谈,不敢太过明目张胆叫唤恭彦,只好留意他的动向,终于在今晚,找到独处的他。

    恭彦专注地看着祝晶,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上船来的?也不知道这几天她在船上时都待在哪里?有没有吃好、睡好?

    而后他猛然想起离开长安前,阿倍说的那句话。他叫他到了扬州时,要记得往身后看……

    是了,吕大人怎会愿意让祝晶再等他三年。这一生,她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在苦苦等待了,是不应该再让她等候下去。

    “怎么了,都不说话,是不高兴看见我-”

    恭彦展臂将祝晶抱在怀里。祝晶在船上,而这艘船很快就会航向日本,他的国家。他得感激很多人,感激他们愿意让祝晶离开他们的身边,前往一个对她来说全然陌生的地方。他绝不辜负这份体贴的心意。

    “怎么了嘛,恭彦……”她倚在他的肩头,看着海上明月照照生辉,像是晶莹的泪水。

    但是他们都没有哭,因为在一起的感觉如此美好,不想再流泪。

    恭彦终于找到声音,哑声道:“欢迎前往我日出处的扶桑之国,大唐的吕祝晶。”

    “啊,可不是吗?日本国的井上恭彦。”

    依稀忆起十五年前大海上命定的相逢,两人会心一笑。

    尽管此时还没有到达日本的国土,但挽着彼此的手,他们终将一同走向幸福的彼方。

    他们相识了十五年,未来,还会在一起很久很久。

    那是说不尽的故事了……

    〈全书完〉
后记 遣唐使在长安之二三事
    这将是一篇很长的后记,与真实历史有关。而通常,历史多是有些残酷的。如果各位读者们不希望知道某些真实的历史,建议不要往下看,请斟酌。虽然我一直被教育,作者写完了书,怎么诠释就是读者们的事了……

    之一:

    选定这个主题时,我就知道这是个自找麻烦的决定。

    年初时,出版社说要以“传奇”作为这一套书的主轴,那时我正好在写一篇唐传奇的论文,当下就觉得真的很巧。虽说“传奇”这两字看起来很古典,但出版社弦调说要新颖,不要流俗,所以这套书原本是要写成现代版的,但我脑袋里浮出来的几个故事都跟现代扯不上边;经过再三的讨论后,终于决定不设限年代,可以写成古代背景的故事了。最先浮上我脑海的一个故事,是我发表在“飞田”官网上的短篇故事“水涟”的相关作(想看这篇短篇的朋友,可以直接上官网查询),也开始着手搜集资料,准备动笔了;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而我又是一个任性的作者,才写完原本设定要写的故事第一章,在陆续搜集更多的资料时,我冲动地决定要换个故事写,绿于一块近年才出土的墓志铭强烈地召唤着我。

    我对唐代的外交史不算特别熟悉。对于日本在唐代期间曾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的历史,认识得很粗浅。在我那个年代,历史教科书上只告诉我们,日本的遣唐使到长安后,带回大量的唐文明回国,吉备真备以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年代稍晚一点的学问僧空海以唐代的草书创造了日文的平假名……等等,于是乎,日本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哈,当然以现代新的历史观点来看,这样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日本的书面历史的确发展得很晚,大约到公元712年(奈良时期),才有了最早的历史书《古事记》。公元720年又编写了《日本书记》,记载天皇的谱系;其后更有《续日本记》、《扶桑略记》一类的作品。以年代来看,日本的钮叩言文字系统应该是逐渐地发展,进而完备的,并非一两个留学生独立创造而成。但,不可否认的是,八世纪的日本遣唐使的确为日本带入了许多当时最新、最先进的律法与观念,甚至也可能在日本表音文字的成形过程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引领当时的日本走向革新,成为律令的国家。当时日本积极革新,从派遣大量的使者到邻国取经,有新罗使、渤海使、遣唐使等,便可以窥见一二。

    遣唐使在日本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正史记载中,却只有寥寥数语;而在日本的历史记载里,整个唐代时期,前后计二十次的遣唐计划里,这么一大批的遣唐使,姓氏有幸被记录下来的,也只有少数几人。当然这二十次里,有几次是没有成行的。至于这些遣唐使及留学生们在长安时都做了些什么?,现存的书面历史更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解答。

    回到创作这个故事的初衷。那块在200公牛被发现的墓志铭,墓主的名字叫做井真成。他年纪轻轻即离乡背井来到长安,却在三十六岁那年死去,没有来得及搭上归乡的海舶,长眠长安。我读着他的墓志铭,为中日历史上没有此人的相关记载而觉得有点感伤。其墓志序日:“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街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习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山豆图强学不倦,闻道未终,雪遇移舟,隙逢奔驷。以闻元二十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第,春秋三十六。皇上□伤,追廖不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言给。即以其年二月四日,定于万年县渡水束原,礼也。呜呼!素车晓引,丹旋行衰。嗟远逝兮颓暮日,指穷郊兮悲夜台。其辞日:『口乃天常,、展兹远方。形既埋于异土,魂庶归于故乡。』”这块墓志铭以青石为底,部分文字已经湮灭难以辨识,这里引用的铭文也有部分文字已经过学者的判读。中日两方学者曾多次共同讨论墓、王的身分,大抵有两种看法:其一认为井真成是公元717年第九次遣唐的留学生,与阿倍仲麻吕等人共同在长安学习。较新的说法则认为,井真成是公元733年随第十次遣唐使入长安的“请益生”(指在本国已有一定的成就,会随该次遣唐使船一同归国的短期留学生),入唐时已经三十五岁,但不幸病逝长安。至于“井真成”的姓氏,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看法,认为“井”是帝王赐姓,这我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一个日本遣唐使死于长安,毕生不能归乡的事实,开敔了我的想象。一个日本遣唐如田学生-井上恭彦的形象于焉出现了!

    公元717年,日本第九次遣使入唐,史上有名的几位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或作“安倍”、“阿部”)、吉备真备,及学问僧玄防等,后二者在归国后,由于在各自的领域上树立了成就,而被记录下来。吉备真备后来成为日本的右大臣,是有名的学者及政治家。玄防……嗯,回到日本后,据说成了破戒僧,这一点还有待质疑,当然也不能在此讨论。至于阿倍仲麻吕,则一生滞留大唐。我想他一定没有想到,当他还是个十九岁(有一说是十六岁)的青少年时,怀着入唐的梦想来到长安,却因故无法再踏上故乡的土地吧!除了以上三位之外,当时一起入唐的,一定还有其它人。那么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呢?他们到了当时的国际大城市长安后,都在做些什么事呢?《护花郎》便是这样诞生的。我想见一个怀抱着梦想的少年郎,离乡背井,在遥远的异国,遇见今生的挚爱……在时代的浪潮中,寻求一份真诚的情谊。

    有这么多的事情必须写出来,无论是从外交史、社会史、甚至是体育史的角度,每一部分都无法马虎,所以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