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的迷失 作者:叶曙明-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当时广东正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孙文宁愿和段祺瑞、张作霖这些败军之将合作,而不愿听吴佩孚居高临下的训话,除非吴佩孚肯信仰他的三民主义。
吴佩孚心高气傲,以为天下事可指麾而定,讵料他的激进措施,不仅未获孙文赞赏,反而导致直系内部分裂。几乎所有达官贵人,都把他视同怪物。曹锟身边食客三千,形成所谓保定系与天津系,和吴佩孚分庭抗礼。他们的目标是把曹锟捧上总统的宝座。
他们的拿手好戏就是倒阁。内阁总理王宠惠是吴佩孚扶上台的,内务总长和交通总长的人选也由吴佩孚指定他的心腹出任。背后由津、保两派撑腰的国会声言,当内阁名单提交国会讨论时,将杯葛内务、交通两部总长。
王宠惠因此拒绝把内阁名单提交国会。财政总长罗文干是王宠惠的亲密朋友和广东同乡,他甚至拒绝向国会支付法定的财政经费。
顾维钧
外交总长顾维钧预感,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他一再提醒王宠惠,解决目前危机只有三个办法,一是把内阁名单交给国会讨论,如果有的人在国会通不过,再作些必要的更动;二是如果不把名单交给国会,那就应提出辞职,这样做也是符合宪法的;三是如果内阁名单中有两位吴佩孚的人遭到国会否决,应该请吴佩孚另外挑选两人补入。
第80节:第六章道德调和的失败(10)
事实上,第一种办法因为国会的反对,是行不通的;第三种办法因为吴佩孚的反对,也行不通。就只有第二种办法可行——宣布辞职。但王宠惠不愿意走这条路。
1922年11月18日,内阁成员在海军俱乐部参加海军总长的私人宴会。散会后,财政总长罗文干在回到私寓时,突然被卫戍司令部的士兵带走。
据说罗文干曾经擅自和德奥商人签定合同,允许以中国未收回利益的无效债券作变相的补偿,没有提交国务会议通过。外商则从华义银行的预存巨款里支付支票三张,其中八万镑给了财政部,3。5万镑入了罗文干的私囊,构成重大的贪污嫌疑。
次日,外交总长顾维钧跑去找黎元洪,他说,目前内阁是向总统负责的,怎么能不和政府、总理,或司法部长打个招呼,就随便逮捕阁员?
黎元洪矢口否认下过逮捕罗文干的命令。卫戍司令也佯装不知。似乎谁也没有下过命令。顾维钧据理力争,黎元洪勉强同意释放罗文干,但逮捕令上却明明白白盖有他的大印。政客们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事件,迫使内阁辞职。曹锟发表通电,列举内阁的五宗罪。直隶、江苏、浙江等省也纷纷通电呼应。
吴佩孚怒不可遏,立即通电全国,表明拥护内阁的态度,并痛斥逮捕罗文干是非法行动。
直系的内讧,终于由暗而明,揭布于世了。
黎元洪匆匆到监狱把关了几天的罗文干接出来,以平息玉帅怒气。但这次事件本不是一个罗文干的问题,而是直系内部的斗争。罗文干刚出狱,直系将领(除吴佩孚的嫡系之外)便以集体辞职为武器,向吴佩孚公开挑战。他们的要求包括:一、吴佩孚干政,应由大总统去电斥责,并饬吴佩孚声明从此不再置喙;二、内阁总辞职;三、罗文干还押。
黎元洪手忙脚乱,当天发表了一份措词严厉的通电,奉劝吴佩孚不要“遥断朝政,轻乱国彝,仇者快心,亲者痛首”。次日把刚刚出狱一天的罗文干又送回牢里。
众议院通过查办王宠惠、顾维钧案。在这次交锋中,洛阳方面显然落于下风,王宠惠不得不宣布辞职,黎元洪接受辞呈,这个受吴佩孚支持的内阁被津、保派挤垮了。而罗文干究竟有无犯罪,却一直不了了之。难怪罗文干在狱中哀叹:“中华民国人民,至于今日受身体不自由之痛苦极矣,有非法侵害之苦,有依法侵害之苦。其侵害一也,其告诉无门一也,何日吾国乃有人权宣言也。”罗文干《狱中人语》。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
来自津保派的排挤和围攻,并不足以动摇吴玉帅的声望,相反,政客们在他身上泼的污水愈多,他在民间的声誉就愈高。吴佩孚50岁生日时,文圣人康有为送了一副极尽谄媚的寿联给他:“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一半;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不过吴佩孚不是张勋那种武圣人,他是什么马屁高帽都照单全收,但原则立场却是雷打不动,所谓一条鞭主义,决不通融。真正令他的名声一落千丈的,是“二·七罢工”事件。段祺瑞打不倒他,张作霖打不倒他,直系的政客也打不倒他,但他自己打倒了自己。
由于吴佩孚的默许态度,两三年间,京汉路工人运动的发展,蓬蓬勃勃,各路段工人陆续成立“工人俱乐部”,1922年春,全路准备就绪,于4月9日在长辛店召集全路代表,决定组织总工会,并把总工会地点设在全路中心——郑州。定于1923年2月1日在郑州召开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遍邀各工团各界到郑参加典礼。
当时谣传总工会一旦成立,即发动全国铁路工人联合大罢工,各地路政、军政当局异常紧张,函电交驰,向吴佩孚告急,请制止总工会成立大会。吴遂下令不得在郑州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工会坚持如期开会,并派代表赴洛阳,向吴佩孚作当面说明。
吴佩孚在洛阳接见工人代表时,工人向他保证,成立总工会只是为了统一沿线各段的工会组织,并无其他不良企图,亦与路政无碍,所谓总罢工,不过是谣传而已。吴佩孚则表示,工人的事,他没有不赞成的。但空穴来风,其来有自,他既已下令不准在郑州开会,就不能收回成命,工人如果同意改时间改地点开,则无不可。
代表返回郑州后商议,国民党籍的工运领袖认为,吴佩孚对工人开会,并无不准,只是误信谣言,命令既发,不能变更,亦属可谅,故主张接受吴的劝告,从长计议,改日易地开会。但共产党的工运领袖,则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持寸步不让。头可断,血可流,在郑州开会的计划不可变。
工人们群情激愤,纷起附和,气氛有如火药,遇火即爆。2月1日清晨,郑州全埠紧急戒严,军警荷枪实弹,沿街排列;商店闭门,行人断绝。前来开会的工人和警察发生冲突,2月4日,哄传中的京汉铁路全路总同盟罢工,终于见诸现实。
京汉铁路是直系的生命线。吴佩孚决不允许京汉铁路瘫痪,他命令萧耀南立即解决工潮,不惜采取武力。2月7日,全面镇压开始了。江岸工会遭到军队围攻,工人赤手空拳,与手执长枪大刀的士兵搏斗,死伤无数,血流满地。一名工人领袖手持罢工指挥旗,带头向士兵的队伍冲去,被子弹击中头部,倒在血泊之中,口中仍高呼“杀呀”。被捕的工会领袖,在街市当众“枭首”。武汉实行大戒严,各工会被封,工联会遭劫;军警密布街市,捕拿工人领袖。
邓中夏
共产党工运领袖邓中夏记述,在“持枪带炮的军队”血腥镇压中,工人当时死者40余人,伤者数百人,被捕入狱者40余人,被开除流亡在外者1000余人。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而国民党工运领袖马超俊则痛心疾首称,惨案发生之后,“工人如丧考妣,重入深受压迫无可告诉之境……‘工会’二字,工人再不敢提及,实为全路工运之彻底摧毁时期。”马超俊《中国劳工运动史》。引自《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二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在此之前,广东的陈炯明与洛阳的吴佩孚,恒被社会舆论并称为“南北两秀才”,一度被视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然而,陈炯明因与孙文分裂,立即从“革命的马前卒”,变为“千古罪人”;而吴佩孚因镇压“二·七罢工”,也从一个“爱国进步军人”,立变成“帝国主义忠实走狗”。世事沧桑变化无定,荣衰俄顷,亦莫过于此矣。
平心而论,把独裁专制的鹰犬、反革命、军阀这些罪名送给吴佩孚,均无不可,但说他帝国主义的走狗,则有欠公允。“二·七罢工”的悲惨结局证明了,吴佩孚的办公室白挂了华盛顿的画像,这种军阀,是不可能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先驱的。血腥镇压发生一个月后,胡适公开宣称:“国人对吴佩孚早已非常失望了。”胡适《武力统一之梦》。《努力周报》1923年3月18日。
从此,知识界与吴佩孚之间,语言道断。
中国的官僚集团无法放弃几百年来,作为四夷宾服的天朝帝都的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不仅在政治上,他们已经习惯于以天潢贵胄自居,习惯于对一切化外之民施恩加礼,用示怀柔,而且在文化上,也自以为经承正统,不得不保持着维护伦常名教的责任。
中国自由民主的追求、民富国强的希望,在这沉重的历史负荷下,显得苍白无力,奄奄一息。吴佩孚即令有心救世,终于无力回天,“内圣外王”的梦想,至此亦难乎为继了。

第三部
西北,固守着千年土围子
◇第七章土皇帝们
◇第八章农夫的政治
◇第九章“军事北伐,政治南伐”
第七章土皇帝们
【壹】大西北,是贫苦农民的地狱,是刀客和盗匪的乐园。和南方会党不同,西北的刀客并非革命的同盟者,他们只是一群由破产农民啸聚而成的破坏者和掠夺者。
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干燥的热风时而贴着山岗的脊背呼啸而过,时而又卷起巨大的尘柱,向混浊的天空升腾而起。狭窄而干涸的河床在赤色的土地上蜿蜒伸展,河岸两侧是一片荒凉,几株营养不良、枝叶稀疏的乔木,在风中瑟瑟颤抖。
落日红红的,黯黯的,使每棵树和向西的山坡都染上黄黄的颜色,愈往高处看,黄色就愈显著,色调优美、浑厚,透着无限的苍凉。
在高旷的天空飘着几缕淡淡的白云,凝然不动,那几乎没有热力的太阳在深邃的天空中发着光。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就是大西北。是中华民族最初诞生的地方。
如果说中国北方确实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官僚文化,那么,它的发源地是在这片遥远而荒凉的西北黄土高原。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跨越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区。
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六千年前,太昊伏羲上观天象,下观地法,中观万物,画出八卦图像,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神髓;轩辕黄帝发明创制了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冕旒、衣裳、釜甑等等,以显赫的文治武功,被后世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黄帝相传都是西北人。
中国的古都多在西北。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均在山西汾河下游一带。周朝的首都设在陕西;而秦朝也是从西北东征中原,最终统一中国。从周开始,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西北定都。
中国的官僚体制,就是在西北萌芽发育的。所谓以北京为核心的北方官僚文化,和植根于黄土高原的西北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血统相承,一脉互通。
在漫长的岁月里,黄土高原备受雨水侵蚀,沟壑交错,塬峁起伏,举步维艰,满目荒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西北文化也像它的地理一样,凝固、封闭,和土地紧密相连。
西北人从来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欲望。相反,交通的闭塞倒成了他们保存固有文化传统的有利条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