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帝-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15岁的溥儁处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支血缘的交叉点上,因此被慈禧选作大阿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慈禧太后训政。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慈禧同荣禄作了上述对话后,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懿旨,溥儁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儁恭代皇上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
废储慈禧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举行光绪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但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与庆亲王奕劻(kuāng)以各国公使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建议此事停止。不久,义和团事起,载漪笃信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五月,载漪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七月,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太后同光绪等一行西逃,载漪、溥儁父子随驾从行。慈禧逃到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十二月,以载漪为这次事变的祸首,夺爵位,戍新疆。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等回銮。途中,以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其子溥儁不宜做“皇储”,宣布废除“大阿哥”名号。溥儁归宗,仍为载漪儿子。另以醇亲王奕第六子载洵为奕后。后来溥儁生活落魄,死得很惨。
这出“大阿哥”的闹剧刚收场,溥仪继位的正剧又开场。
再立《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皇帝临终前一天,慈禧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慈禧皇太后又懿旨:“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皇位,承继同治皇帝为嗣,兼承光绪皇帝为嗣。后一天,慈禧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崩于西苑仪銮殿。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继承皇位?这要从溥仪的家世说起。
第一,溥仪的祖父奕的嫡福晋叶赫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在溥仪的曾祖父道光皇帝的儿子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第四子奕(咸丰皇帝),第六子奕,第七子奕(光绪父亲、溥仪祖父、咸丰同父异母弟)。溥仪的祖父奕有四位福晋,共生7个儿子。那拉氏,为慈禧皇太后胞妹,生下四子:第二子载湉(光绪帝),其余三子早殇。第一侧福晋颜扎氏,去世早,无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生有三子:第五子载沣、第六子载洵、第七子载涛。第三侧福晋李佳氏,无子。简单地说,奕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虽生育四个儿子,实际上只有一个存活,就是光绪皇帝。第一、第三侧福晋没有儿子。第二侧福晋刘佳氏虽生育三个儿子,但过继出去两个,家中只剩下第五子,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就是说,奕七个儿子中,早殇三位,继承皇位一位(光绪帝),过继出去二位,只留下一位,就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宣统帝溥仪(2)
第二,溥仪的母亲是慈禧的养女。奕过世时,载沣8岁,因醇亲王“世袭罔替”而承袭为醇亲王。载沣承袭醇亲王后,18岁开始在朝廷上效力,后任阅兵大臣。慈禧懿旨将心腹权臣荣禄之女,又是慈禧认作养女的苏完瓜尔佳氏,指配给载沣为嫡福晋。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溥仪的外祖父荣禄。
荣禄,苏完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是清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后裔。荣禄曾因贪 污罪,险些被肃顺处斩。后花银子买了个直隶候补道。同治初,荣禄为慈禧的亲信,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同治帝死,光绪即位。慈禧遇到难题:将来新皇帝的儿子与新皇帝、与同治帝的关系怎样处置?对此,荣禄建言:等嗣皇帝(光绪)有子,承继同治为嗣,兼承光绪之祧。这为慈禧提供了解决上述关系的方案,很讨慈禧喜欢。光绪元年(1875年),荣禄兼步军统领,后擢工部尚书。二十年(1894年),任步军统领。疏荐袁世凯练新军。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二十四年(1898年),兼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在戊戌政变中,袁世凯出卖机密、通过荣禄奏报慈禧太后。当时任步军统领的荣禄,奉懿旨捉拿康有为与梁启超、斩谭嗣同等六君子。慈禧西逃回銮后,加太子太保,转文华殿大学士,即首席大学士。荣禄身兼将相,权倾朝野。《清史稿·荣禄传》记载:“荣禄久直内廷,得太后信仗。眷顾之隆,一时无比。事无巨细,常待一言决焉。”荣禄之女,常入宫中,慈禧喜爱,认作养女。慈禧将她指配给载沣。时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为他定亲,奏告慈禧太后。慈禧坚持给载沣指婚,刘佳氏只有将儿子已订婚之福晋退亲。
载沣有两位福晋,共有四子。嫡福晋姓苏完瓜尔佳氏,名幼兰,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之女、慈禧太后之养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与载沣完婚,生有两子——长子溥仪,次子溥杰(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生)。侧福晋邓佳氏,民国二年(1913年)完婚,生有二子:三子溥,早殇;四子溥任,后改名金友之,民国七年(1918年)生。
从上可以看出:慈禧亲手指定的三位皇位继承人——光绪帝载湉是亲胞妹的儿子,大阿哥溥儁是亲侄女的儿子,宣统帝溥仪是养女的儿子。这表明慈禧在爱新觉罗宗室中,挑选同叶赫那拉氏有关系之人,一代大清兴亡,系于懿亲宫闱!
虽然两代醇亲王家出了两个皇帝,但两代醇亲王还是谨谨慎慎,乾乾翼翼。溥杰先生在《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中写道:“在慈禧和光绪的多年反目当中,在两派你死我活常年明争暗斗的既复杂又尖锐的政局中,一方面能和慈禧方面的荣禄等人诗酒往还,终于成为亲戚关系;一方面也和光绪方面的翁同龢等人以文会友地保持着相当的关系。这是我的祖父所以能够一生荣显未遭蹉跌的主要原因。”醇亲王载沣继承乃父奕的家风,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他的厅堂挂着楹联:“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表明自己超然政治,读书为乐,只求平安无事。这既有真情的流露,也为做给别人看。他还在团扇上写着: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
借布袋和尚的偈诗,表示自己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但这对溥仪似乎没有多少影响。
登极—退位—复辟
溥仪短暂的皇帝生涯,经历了“登极—退位—复辟”的曲折复杂过程。这是清朝十二帝中独一无二的。
登极 慈禧皇太后于十月二十日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日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当时的情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们哄劝声。摄政王手忙脚乱地跑出跑进,一会儿招呼着随他一起来的军机大臣和内监,叫人给孩子穿衣服,这时他忘掉了老福晋正昏迷不醒;一会被叫进去看老福晋,又忘掉了军机大臣还等着送未来的皇帝进宫。这样闹腾好大一阵,老福晋苏醒过来,被扶送到里面去歇了。这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那一场混乱后来还亏着乳母给结束的。乳母看我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我,这才止住了我的哭叫。这个卓越的举动启发了束手无策的老爷们。军机大臣和我父亲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我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我见慈禧皇太后。
紫禁城西六宫溥仪从出生到3岁离开王府前,一直在祖母刘佳氏的抚育下。醇王府的府例,头生孩子过满月后离开生母归祖母抚育,第二个孩子由母亲抚育。所以,溥仪降生满月之后,就在祖母刘佳氏膝下抚育。溥仪回忆录写道:“祖母非常疼爱我的。听乳母说过,祖母每夜都要起来一两次,过来看我。她来的时候连鞋都不穿,怕木底鞋的响声惊动了我,这样看我长到三岁。”慈禧太后让溥仪进宫的懿旨,改变了溥仪一生的命运。

宣统帝溥仪(3)
溥仪离府进宫,第二天光绪皇帝死。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的气氛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
我被他们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当他们把我抬到太和殿,放到又高又大的宝座上的时候,早超过了我的耐性限度。我父亲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我,不叫我乱动,我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父亲急得满头监国摄政王宝是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我的哭叫也越来越响。我父亲只好哄我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宣统皇帝溥仪在宫内宫外,共有“三父七母”。“三位父亲”:一位是生身父亲醇亲王载沣,一位是同治皇帝(过继给同治为嗣子),再一位是光绪皇帝(过继给光绪为嗣子)。还有“七位母亲”:第一位是生身母亲瓜尔佳氏,第二位是庶母邓佳氏,第三位是同治帝瑜妃赫舍里氏,第四位是同治帝珣妃阿鲁特氏,第五位是同治帝瑨妃西林觉罗氏,第六位是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隆裕太后),第七位是光绪瑾妃他他拉氏。溥仪进宫后,离开生母,便被隆裕皇太后(光绪皇后)抚养,实际上是乳母王焦氏照料,一直用乳汁喂养溥仪。宣统在母亲众多却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
宣统从继位到退位,只有3年。他的年龄,从3岁长到6岁,还是个幼儿。6岁开始在毓庆宫读书,9岁开始写日记。朝廷政务,由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执掌。这3年时间,朝廷上下,宫廷内外,大事要事,多不胜举。其中影响宣统一生最重大的事情,就是辛亥革命。
清朝饱受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八国联军再侵入北京,一次接一次的失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一次接一次的屈辱——“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人们厌恶帝制、希望共和,厌恶君主、渴望民主。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适应了人们的要求,“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推举孙中山先生任总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