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为了实施“巴巴罗萨计划”,从各方面作了积极的准备。首先,
希特勒玩弄“海狮骗局”,麻痹苏联。希特勒指示德军总参谋部情报处和反
间谍处,有意散布种种流言,制造假情报,以造成德国要继续实施“海狮作
战计划”的假象。为此,德国大量印发英国地图;军队中配备英语翻译;在
英吉利海峡和加莱海峡沿岸集结大量的渡海船只和登陆船只、器材;在海岸
上配置了许多假火箭;甚至将大批德军调往苏联边境,也说成是为了进攻英
伦三岛而到东方进行休整;临战前,德国还一反常态,在宣传上停止了对苏
联的攻击,而把斗争矛头对准了英国。。。其次,希特勒加紧对巴尔干地区
的控制,打通进攻苏联的通道。希特勒以部分希腊领土作为诱饵,迫使保加
利亚加入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又以外交和军事手段,迫使罗马尼亚和匈牙利
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南斯拉夫则没有那么听话,于1941 年3 月26 日发动政
变,推翻了亲德政府。希特勒于4 月6 日派德军开进南斯拉夫和希腊,不久,
在南斯拉夫和希腊的首都挂起了卐字旗。但是,南斯拉夫人民并没有屈服,
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进行着反法西斯斗争。再次,希特勒向东线
调集大量部队和军事装备。临战前,德国及其仆从国家沿苏联西部国境线,
共部署了190 个师550 万军队,3712 辆坦克,4950 架飞机,47260 门火炮,
并加紧对苏联进行军事挑衅,仅1941 年上半年,德国飞机就324 次侵犯苏联
领空,进行军事侦察活动。最后,希特勒完成了对苏联的军事包围和进攻的
部署。德军进攻苏联的部队分为3 个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六、第
十八集团军、坦克第四集群,共29 个师,由第一航空队1070 架飞机支援,
其任务是进攻列宁格勒;中央集团军群辖第四、第九集团军、坦克第二、第
三集群,共50 个师又2 个旅,由第二航空队1600 架飞机支援,其任务是进
攻莫斯科;南方集团军群辖第六、第十七、第十一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
第四集团军,匈牙利快速军、坦克第一集群,共57 个师又13 个旅,由第四
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1300 架飞机支援,其任务是进攻顿巴斯。总之,希特
勒已经箭拔晋张,势在必发。一场侵略苏联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面对希特勒德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和苏德关系越来越紧张的形势,斯大林
领导的苏联该怎么办?这是一个既严肃又严峻的问题,它沉甸甸地摆在斯大
林和他的决策者们面前,他们必须对此作出判断并进而制定对策,否则后果
不堪设想。
如果认为斯大林和他的决策伙伴们对此毫无准备,那是不正确的。事实
上,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对苏德战争是早有准备的。
从战略思想上看,苏联很早就致力于建立“东方战线”,企图以不断扩
大西部领土和边界来巩固苏联本土。苏联利用希特勒忙于西线战事之机,先
于1939 年9 月出兵占领波兰东部国土,并将其纳入苏联版图,后于1939 年
12 月至1940 年3 月与芬兰发生武装冲突,战胜芬兰后,从芬兰手中得到4.1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硬是将边境线向芬兰方面推进了150 公里,继而又出兵
占领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于1940 年8 月迫使这3 个国家加入苏
联。同时,于1940 年6 月又迫使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
联。这样,苏联的西部边境便向西移动了200 至300 公里。
苏联这种通过扩大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和扩大自身安全系数的作
法,既破坏了国际法一般准则,也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和形象。
这种将最危险的桥头堡建立在被吞并的他国领土之上,以牺牲他国领土和安
全换得本国领土安全的作法是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是不足
取的。从战争后果来看,苏联这种将他国推上第一线而自己躲在战壕里避弹
的作法,并没有起到防御作用,甚至连缓冲的作用也未起到。
苏联在战前还积极致力于改善与美、英的关系。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曾一度紧张起来,苏芬战争发生后,这种关系
几乎到了崩溃的地步。法国败亡后,这种关系开始有所缓解和改善。1940 年
6 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致函斯大林,提议就欧洲形势同苏联政府“充分磋商”。
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后,出于战略考虑,英国对苏联的举措予以默认,并
向苏联保证,英国不参加任何反苏集团。美国也向苏联表示要改善两国关系
的愿望。苏联与美英关系的改善是苏联对德作战的必备条件之一,也为后来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苏联还努力改善与日本的关系,这也是从策略上考虑。1941 年4 月,苏
联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和日本出于各自战略需要的
产物,是苏日避免直接开战和两条战线作战需要的产物。
从应付战争的物资准备方面看,苏联加紧了国民经济结构的战时改造,
加快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脉搏的跳动。一方面,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军用开
支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不断上升,1939 年为25。
6%;1940 年为32.6%;1941 年则为43.4%。斯大林亲自部署国防工
业生产,甚至还亲自同国防工厂的负责人见面,向他们提出具体要求。另一
方面,在未来对德战争的战略后方的东部地区进行新的军事经济基地建设,
制定了在东部地区发展重工业,建立机器制造业、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等部
门的企业方针。为了确保一旦爆发战争就能使国民经济尽快转入战时轨道,
以保证战争的军需供给,苏联政府还有计划地增加战略物资储备。同时,苏
联政府还通过和颁布有关法令,以法律措施来延长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劳
动者的工作日,巩固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效率。
从军事准备方面看,苏联世做了很多努力。1939 年9 月1 日,苏联通过
了《普遍义务兵役法》。新兵役法将应征年龄从原来的21 岁降为19 岁,中
学毕业生的服役年龄则为18 岁。各兵种的眼役年龄均相应延长。苏联部队人
数从1939 年的194 万增加到1941 年的420 万,仅两年时间就新建了125 个
师。此后,又征召50 万预备役入伍。继而,还要求按战时编制配置兵员和重
武器,使每个步兵师都能成为独立作战的兵团。1940 年6 月,重新组建机械
化师和摩托化师,要求配置3.2 万辆坦克。同时,还在西部边境地区加紧修
筑工事和飞机场。
由此可以看出,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对于战争是有准备的。然而,也必须
指出,这种准备是有缺陷乃至失误的。首先,斯大林的战略构想不符合实际
情况。苏德战争的危险严重地存在着,这一点斯大林是认识到了,但是斯大
林却没有意识到苏德战争迫在眉睫,乃至一触即发,严重地缺乏战争紧迫感
和危机感,甚至还表现出严重的麻痹情绪,一种虚幻的安全氛围笼罩在克里
姆林宫上空。1941 年1 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收到美国驻柏林商务参赞向国
务院发出的一份机密报告,告知希特勒正在制订在春季进攻苏联的计划,经
过研究认为这是真实的,要求将这一信息通报给苏联,但它并没有引起斯大
林和苏联政府的警觉。4 月3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写信给斯大林,告知德
国在苏联西部边境调动军队,准备进攻苏联,但它仍然没有引起斯大林和苏
联政府的警觉。相反,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却相信,只要不去“刺激”希特勒
和德国政府,就可避免苏德之间发生战争。6 月14 日,即纳粹德国大举入侵
苏联的前一星期,塔斯社代表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说,“英国和外国报纸上普
遍出现的关于‘苏德之间即将发生战争,的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是
反苏反德力量笨拙的宣传伎俩”。声明还肯定地说:“苏联人士认为,关于
德国。。想要对苏联发动进攻的谣言完全是无稽之谈。”如果斯大林和苏联
政府已经完全做好了迎击希特勒和德国入侵准备,又在实行总动员的情况
下,发表如此声明,意在麻痹对方,那么这还是无可厚非的,可惜,情况却
恰恰相反,那么这种声明只能是麻痹了自己的警惕性与人民的战斗意志,束
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苏联军队和人民在德国突然袭击面前完全陷入被动挨打
的地位。与斯大林和苏联政府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正当克里姆林宫在漫不经
心地向全世界发表声明,宣布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谣言“显然是荒谬的”时
候,即6 月14 日,希特勒却在召开重要军事会议,通过了“巴巴罗萨计划”。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希特勒兴高采烈地招待参加军事会议的军事首脑们共进
午餐,而且发表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演说。他说,这是一场反布尔什维主义的
战争,要充分估计会遇到苏联顽强的抵抗。他说:“我们必须估计到敌人的
强大空袭,应灵活地对付空袭。我空军必将迅速取胜,为陆军前进扫除障碍。
大约6 周以后,最艰巨的战斗就会过去。但是,每一个军人都应该知道我们
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所要不是那个国家,而是摧毁布尔什维主义。”希特勒
正在磨刀霍霍,斯大林却在批驳“谣言”,反差实在太大了!直到6 月21
日晚9 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大规模入侵苏联前的9 小时,苏联外交部长
莫洛托夫还在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接见德国大使舒伦堡,向德国大使询问德国
对苏联不满的原因,如能提供原因,“他将很感激”。可以这样认为,斯大
林和苏联政府在为希特勒和德国安排进攻苏联的日程,企图做希特勒和德国
的参谋长,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多疑的斯大林没有在希特勒加紧准备进犯苏联问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
对已经发现和得知的蛛丝马迹的情报和材料没有多问几个什么,与此相反,
斯大林却固执地认为,希特勒在结束对英作战之前不会进攻苏联。他把所获
得的情报和材料,一律看成是借刀杀人,另有所图。他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在
利用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吓唬希特勒,利用纳粹德国的军事力量以吓唬苏联,
意在唆使苏联与德国为敌,而西方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当时,苏联共产党和
政府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此,斯大林的这种情绪
必然要影响到他的决策者们及其下属,连送情报的人都不得不战战惊惊地在
报告上写上一笔,说情报可能是西方国家制造的谣传。斯大林希望尽量避免
战争和延长和平时间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惟其如此更应作好反击侵略战争
的准备,但是他却因此而形成一种偏见,并以这种偏见来指导苏联的临战部
署,结果导致苏联为此而付出惨痛的牺牲,这个教训是深刻的。
其次,斯大林在战略部署上存在重大失误。斯大林及其决策者们受第一
次世界大战战争推进过程的影响,对希特勒的“闪电战”的特点和作用估计
不足,在战略部署上没有采取对付德军快速推进的措施,没有设置相应的纵
深梯次的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