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中级人民法院曾强制一些居民偿还银行贷款,可还是有很多人装作没钱的样子而拒绝还钱。待检察院调查到他们中有人在隐匿巨资,且暗中炒股,于是决定要进行加倍处罚时,这些人才慌了神,急忙表示要马上还钱。检察院说,你们现在后悔,为时已晚,罚款是躲不过去的了。这种情况与诸葛亮、刘备的信用缺陷非常相似:先答应要归还城池,再想理由尽量往后拖延,最后干脆隐匿资产,说还不起,因为自己正缺少地盘呢。等遭到东吴无情报复时,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在推崇《三国演义》的国度里,没人把信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而那个善于进行“信用欺诈”的诸葛亮,被我们在各个领域仿效着。可有谁能知,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信用问题,而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呢? 
联吴抗曹本是经常挂在诸葛亮嘴边的一句话,原本也是一项非常高明的战略。但这项策略一直没有得到过很好的实施,其主要原因便在于诸葛亮的失信于人上。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之一,它有赖于吴蜀的合力抗曹。但自此后,吴蜀之间便开始勾心斗角,不断破坏原先约定的同盟协议。在这方面,诸葛亮是首开“信用透支”先河者。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渡江拿下南郡,但他非常担心刘备、诸葛亮会乘火打劫,坐收渔利,于是亲自前去拜访刘备,问他是否也为南郡而来。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当着鲁肃与诸葛亮的面,与刘备立字为证:如果我周瑜取不了南郡,任凭你刘备随便去取。 
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而且周瑜还被毒箭射中。令周瑜感到愤怒的是,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正酣时,悄悄偷袭了南郡。而且还利用南郡的兵符骗取了荆州和襄阳曹军的信任,从而一举拿下这两个周瑜一直想图谋的城池。就这样,周瑜辛辛苦苦用鲜血换来的果实,却被诸葛亮窃取了。当时他气得大叫一声,金疮迸裂。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孔明一气周公瑾”的经过。当然作者丝毫没有责怪诸葛亮不讲信用的意思,在作者的引导下,500年来也没有哪位读者去批评诸葛亮的失信于人。   
“三气周瑜”与诸葛亮的诚信问题(2)   
我们为什么会那么容易原谅诸葛亮的诚信问题呢?潜意识中我们也受到了作者笔下诸葛亮的影响:荆襄九州,是刘景升之基业,景升虽死,其子刘琦还在。刘备以叔辅侄,有何不可? 
就算诸葛亮说的有理,何苦当初欺骗人家,说是前来协助攻取南郡呢?事情是明摆在那里的:刘备、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打算要兑现他们对周瑜的承诺。不仅如此,孔明又对前来表示抗议的鲁肃开了一个空头支票:刘琦死后,必将城池还给东吴。 
面对诸葛亮的强词夺理,鲁肃虽然很恼怒,但他还是看到了一线希望:那就是刘琦酒色过度,病入膏肓,面色嬴弱,气喘淤血。他断定,不出半年,其人必死。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没跟诸葛亮过于计较,并回去安慰周瑜,让他耐心等待。 
果不其然,刘琦不久便病发身亡。于是鲁肃再一次前去讨要城池。诸葛亮却突然变脸说:“鲁子敬你好不通理。这天下本来就是我汉高祖斩白蛇以后创下的基业,如今奸雄并起,各据一方,以后还是要天道好还,复归正统的。我主是汉室的后代,岂能无土地封分?况且刘景升是我主之兄,弟承兄业,有何不顺?你主是钱塘小吏之后代,平素根本无功德于朝廷,现在倚仗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却还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图。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你家主人姓孙却想强争?况且赤壁之战,要不是我军协力,加上我巧借东南风,他周瑜不要说是展半寸之功了,或许早被曹操将二乔置于到铜雀宫了,即使你鲁肃的家小,恐怕也是难保。” 
这一席话让鲁肃瞠目结舌,沉吟半晌才说道:“真没想到你会再次食言,你这让我回去如何交待?” 
孔明的空头支票再次开出:“为了让先生面上好看,我劝主人立纸文书,暂借荆州为本,待我主图得别的城池时,便还给东吴。”鲁肃追问:“孔明待图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承诺:“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 
鲁肃带着诸葛亮的空头支票回去,按理说他是死罪一条。周瑜说得明白:“子敬中诸葛之谋也!名为借地,实是混赖。这等文书,如何中用,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好在周瑜念鲁肃当年有恩于自己,决定帮鲁肃开脱过错,要不然诸葛亮必然会害死鲁肃这个大好人。 
根据《三国演义》描述,周瑜设下美人计,让孙权假将妹妹嫁给刘备,未曾想被诸葛亮看破,并将计就计,最终让东吴“赔了夫人有折兵。”这便是“诸葛亮二气周公瑾”。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是真实的,那么我们就不妨假定其为真实)。作者想要表述的是,这“二气周公瑾”是周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又何尝不是诸葛亮主动与同盟交恶呢?既然你已经识破对方计谋,不去娶亲便也罢了,何苦要杀对方兵士,气人家主帅呢?要知道,吴蜀合力,才是抗曹大计!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此时已经想置对方于死地了。 
后来,诸葛亮“三气周公瑾”,便把周瑜给气死了。有人说,不对,诸葛亮并不是有意要气死周瑜的,他前去给周瑜吊丧就是最好的说明。周瑜之死是因为他自己度量太小,才导致金疮崩裂的, 
我们说诸葛亮这个人不仅狡猾,而且虚伪,读者都被他在吊丧时声泪俱下,悲痛万分的样子给迷惑了。连鲁肃都暗自思量:“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而。”其实早在周瑜扬言要助刘备攻打西川的时候,诸葛亮就大笑说:“周瑜死日近矣!”因为诸葛亮已经想好了气死周瑜的妙招。后来周瑜中计,诸葛亮夜观天文,又一次大笑:“周瑜死矣!”   
盟友反目:诚信缺失的代价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看不到一点有关周瑜陷害诸葛亮的文字,也找不到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的只言片语。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接受了“三气周瑜”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为“信用欺诈”而叫好的。 
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刘备、诸葛亮的确有一些诚信问题,只不过远没有像《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过份。但恰恰就是那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诚信问题,导致了东吴的疯狂报复。 
那是在刘备大军占领益州后,孙权希望刘备能转让荆州给东吴。刘备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备的托辞而已,于是不断派兵进攻刘备的属地,给刘备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刘备的诚信缺失被放大了很多倍,而且是被当作一种智谋来进行宣扬的。 
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大军夺得西川后,诸葛亮也没把“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的承诺放在心上。不过东吴自然还在惦记着这件事。张昭献计,让孙权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索要荆州,并声称:倘若不还,就杀了诸葛瑾全家。 
面对东吴的动作,诸葛亮、刘备、关羽联合上演了一出戏,先是刘备假意答应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东吴。然后,诸葛瑾到荆州索要三郡时,却被关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拒绝了。诸葛瑾在回西川找自己的亲兄弟时,诸葛亮早就躲出去了。诸葛瑾再次找到刘备,刘备却说:“吾弟性急,极难与言。你可先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三国演义》以赞许的口吻描述了诸葛亮、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诺言的经过,使得东吴终于认清了对方所谓的合作诚意,于是暂缓攻击曹操,转而制定报复刘备、诸葛亮的计划,连鲁肃这样的忠厚人,也成了坚定的报复刘备、诸葛亮的一份子。 
诸葛亮信用缺失造成了一连串后果:东吴图谋报复——关羽败走麦城且被杀身亡——刘备兴兵报仇——张飞被部将所杀,刘备更加失去理智——陆逊火烧连营,刘备白帝托孤。 
费尽一切心机,赖着不想归还荆州。结果荆州还是被东吴夺回去了,而且还伴随着如此悲惨的牺牲和损失。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信用欺诈”是很不划算的。假如他早点让刘备归还了荆州,也不至于弄得个关、张惨死,刘备托孤的结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吗   
有人说,诸葛亮之所以失信于周瑜,是为了维护对刘备的忠义。再者说,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信”也是排最后一位的,远没有“忠义”那么重要,就连那个“智”,也排在“信”的前面。 
也许正是因为诚信被排在智谋之后,才使得中国人屡屡将诚信抛在一边,而去尝试计谋和背叛。 
从现代管理学理论出发,诚信应该是管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团体若缺乏了诚信,就必然会遭到其它团体的攻击。当年刘备受诸葛亮之计策而背信于孙权,导致了孙权的疯狂报复,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小看了诚信的重要性。 
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各带一支农民起义军,他们在对方落难的时候还能相互救助,可一旦实力膨胀,便开始背弃盟约,互相搞磨擦。最后大家分道扬镳,一个在北京搞大顺政权,一个在成都搞大西政权。最后被清兵各个击破,分头消灭。 
清代义和团闹事,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慈禧太后一看这些“拳匪”有利用的价值,于是暗中支持他们到京城闹事,专找洋人的麻烦。洋人大怒,认为慈禧政权失信于他国,于是组成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西太后知道清军招架不住,只好逃离京城,并开始向洋人求和,许诺巨额赔款,而且还凶残剿灭义和团,以平息洋人的怒气。慈禧先失信于洋人,再失信于民众。一个缺乏诚信的政府将其丑恶嘴脸暴露给了国人和世界,不仅导致人民对清政府怨恨的持续增加,也使得列强欲亡我中华的野心越来越大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似乎很不会解决诚信的问题。即使连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也曾经有过诚信方面的污点。 
据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考证,1914年欧战爆发以后,日本人利用欧洲列强无暇自顾的真空状态,向中国提出了有名的“二十一条”要求。这时那些逃往海外的国民党领袖们,如黄兴等,大都为顾全大局,主张暂停反袁活动,并为袁世凯撑腰,以便全民族一致对外。谁知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却与日本侵略者暗中交往,甘心以“二十一条”要求出动出让予日本,以换取日本对其个人及其政党之援助。 
唐德刚在书中写到: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先后收受日本接济达140余万元(折合当时美金约70余万元)。 
后人为孙中山辩护,认为上述资料是否真实,值得怀疑。再者说,孙中山表面与日本示好,内心却怀着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这是一种驱除鞑虏的变通手法。总之,为国为民,“小过可以出入也”。 
然而,孙中山的变通式爱国却也留下了一些后遗症,比如让日本人体验到了中国人的不团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