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必败-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老头,正在草地上放羊,忽然走来一个年轻人,年经人走到老头面前说:老先生,我可以为您服务,我将告诉您,您的这群羊有几头,作为酬劳您需要给我一头羊。老头还未作答,年轻人就开始了工作,年轻人用笔记本电脑无线上网,链接上NASA的内部网,调动低轨道卫星,把卫星遥感成像的图片再通过软件分析,数十分钟后,年轻人再次走到老头面前:老先生,您的羊群共有763头。说完后他抱起一只羊就要走。 
老头这时叫住了年轻人:“年轻人,如果我能猜出你就职的公司,你可不可以把酬劳还给我?”“可以。”年轻人答。“你是麦肯锡公司的。”老头说。年轻人很惊讶:“您怎么知道?”老头笑了:“因为你具有该公司咨询人员的所有特点啊,第一。你不请自来。第二。你告诉我的分析结果是我本就知道的。第三。你抱走的不是羊,而是我的牧羊犬。” 
当年的诸葛亮如同现在的麦肯锡一样精明,只不过当年的刘备却不及放羊老头那样明白。所以,刘备的“羊群”最终被诸葛亮搞散了。   
谁来考核“外来的和尚”?   
诸葛亮仅凭“隆中对”中的一席煽情话语,就得到了刘备的重用,自然引起了关羽、张飞的不满。《三国演义》编造了“火烧博望坡”的故事,让诸葛亮一出山就镇服了关张二人。实际上在后来的征战中,这二人也从来没有服气过诸葛亮这个“外来和尚”。所以有后人曾经怀疑,诸葛亮是为了除掉关羽这个“刺头”而故意不发兵援助荆州。按下这一历史悬案不说,我们先来谈一谈考核“外来和尚”的问题。 
很明显,刘备对诸葛亮的任用缺乏必要的前期考察,也缺乏后续的绩效考核。客观评价诸葛亮,除了奔赴江东说服孙权共同抗曹外,几乎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成绩。但刘备却给了诸葛亮丞相兼军师的职位。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重大失误。 
为了掩盖用人方面的失误,刘备不得不为诸葛亮护短。在诸葛亮违背盟约而“三气周瑜”的过程中,刘备是诸葛亮的坚强后盾。当荆州因诸葛亮的战略失误而丢失且关羽英勇就义的时候,刘备也没有指责诸葛亮,听凭诸葛亮把荆州之失归罪在关羽的“刚而自矜”上。实际上,刘备是心里有苦说不出。毕竟“三顾茅庐”的故事已被传为佳话,刘备即使心里已经清楚诸葛亮有问题,也不能马上就处罚诸葛亮,否则会被世人笑话自己的眼光问题。所以刘备必须亲征东吴,用一场胜利来向孔明暗示:其实我比你更强。然后再暗暗削弱诸葛亮的权利。然而,刘备东征还是以惨败而告终了。此时再想动诸葛亮已经来不及,于是刘备不得不顺水推舟,上演“白帝托孤”的一幕。 
我们回过头来看中国目前的现状:海龟派人才异常走俏,颇有点孔明遇到了刘备的样子。各单位往往不假思索就对海龟派委之以重任,而对于本土人才,则以相当苛刻的条件进行约束。不论是在公司CEO,还是在学术带头人的位子上,均充斥着大量没有经过严格考察的海龟派。而那些劳苦功高的本土派人才,则被排挤到了无法舒展的地带。 
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在获取同一职位时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很多用人单位都对外来人才放宽了限制。比如,外来人才不用去考政治课程就可以被国内高校聘为教授、院长等职,而政治课程却要伴随本土人才一生,本土人才上大学要考政治课,读硕士要考政治课,评职称要考政治课。这给人一种感觉:似乎那些从来没有上过政治课的海龟派要具备更高的政治可靠度,而那些从小到大就不离马列教材的本土人才反倒很让人放心不下了?若真是这样,开设政治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根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曾对“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本地和尚”可能更会念好经。 
萧灼基说:“我这个人被当作‘外来和尚’。有一次我到某地去讲课,那里有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和他们交谈时,我发现他们的学问比我大,但出头的机会不多。其实‘本地和尚’才念好经。为什么?因为‘本地和尚’最知道念什么经。‘外来和尚’念的经好不好和他本人没有关系;‘本地和尚’念的经好不好,和他的家庭、个人利益关系非常密切,他会更认真地考虑念经产生的后果。况且,‘外来和尚’再好也不可能全都请来,‘外来和尚’是个体,按照历史唯物论观点,群众力量超过个人力量,还是让‘本地和尚’念经好。” 
萧灼基举了一个例子:国际上有个很有名的投资咨询公司,它常给中国企业做策划,少则收费几十万美元,多则收费几百万美元。有一次国内一家大公司请它来做战略方案,后来请萧灼基去评估。这家国外的咨询公司只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外,一个是华人,他们讲战略规范、原则、案例,还有本企业情况,事实上他们讲的那些东西都是企业送给他们、再由他们归纳出来的。那一家国内大公司花了70万美元,但国内咨询公司只收70万元人民币就能做得很好。萧灼基说:“不要迷信高薪聘请的外国人,外国科学技术比我们先进,但管理方面不比我们强多少。”     
第十三篇毛泽东看透了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败因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在那个人们对诸葛亮敬若神灵的时代,毛泽东能将诸葛亮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体现了一位军事家足够的智慧。当人们感叹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时”,并且纷纷为诸葛亮的失败寻找借口的时候,毛泽东心中已经非常明白:诸葛亮之败怨不得天时,怨只怨诸葛亮自己还不够聪明。 
在分析诸葛亮的失败原因时,毛泽东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之所以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因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但毛泽东却很清楚,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隆中对”实施的结果便是,关羽所镇守的荆州被孙权军团偷袭得手,而且关羽父子也命丧孙权手中。可以说,蜀汉衰亡的祸根在于“隆中对”。 
毛泽东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所以,毛泽东叹道: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毛泽东论赤壁之战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借用“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华容道”等故事情节,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了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而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应该非周瑜莫属。 
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04页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大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在这段话中,毛泽东把赤壁之战定义为“吴魏赤壁之战”,说明他并不认为刘备、诸葛亮对赤壁之战有多大贡献。 
一九五三年,毛泽东在《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中说:“曹操带领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时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这段话表明了毛泽东的立场,他认为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   
毛泽东评点“失街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结果被曹魏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街亭这一重要关口失陷敌军之手。诸葛亮不得不败退汉中,演出一幕“挥泪斩马谡”的悲剧。 
历代评书、戏剧在表现“失街亭”事件时,都把重点放在马谡如何违背调度,以及诸葛亮如何执法严明之上。毛泽东对此则有独到的见解,他评论到:“初战亮宜亲自临阵。”在毛泽东看来,街亭能否固守,关系到整个战役的成败,如此重大的任务怎能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人去执行?而且即使派人去防守街亭,也应该不断派军去增援,假如街亭危急,甚至诸葛亮本人也应该前去亲自指挥,与敌军展开大决战。   
毛泽东评价曹操   
尽管在传统戏剧和小说中曹操一直是个“反派人物”,但毛泽东对曹操却有着相当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曹操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还不是了不起? 
毛泽东曾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议论曹操时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有一次,毛泽东听到自己的随行医生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他马上反驳说:“屁话!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也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笔杆子杀人哪,那些反动文人垄断了文化,写出东西又愚弄毒害了老百姓,这个案我们要翻过来!” 
毛泽东非常喜欢曹操的诗,他认为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和他的子女们谈话时,他也说过:“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毛泽东评价司马懿   
由于《三国演义》中编造了许多诸葛亮打败司马懿的故事,使得后人多以为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很多人假设,若不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终归会被诸葛亮灭掉的。毛泽东对此则有清醒的看法,他认为“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还曾说过,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之比较(1)   
诸葛亮与毛泽东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所不同的是,前者是失败的军事家,后者是成功的军事家;前者是被神话的军事家,后者则是真正伟大的军事家。 
毛泽东的确很爱看《三国演义》,但毛泽东的军事谋略早已经超过了魏蜀吴三国中的任何一位军事家,更不消说那个失败的诸葛亮了。 
毛泽东从诸葛亮那里得到的大多是反面教训,所以他采用的是和诸葛亮全然不同的领导模式。以下是毛泽东与诸葛亮军事谋略的比较: 
比较之一:群众基础不同 
毛泽东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他要把军队建成是人民的子弟兵。正确的政治纲领为毛泽东的军事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处处得到群众的支持。而敌人则总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