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间地狱-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洞穴的入口处及里面的洞顶已塌陷下来,不能进去。不过,在半山腰的附近有个入口,由此可知这个山洞从前确实住过人,但现在则无法进去了。    
    该山洞口已坍塌了一半,都长满了草。洞前竖立着一块写有“烈士洞”的石碑,上面碑文记载着建碑的由来。但石碑也倒塌了一半,看样子也没有很好地保护过。通过当地人以及陈平等先生的介绍,再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可以证实,日军于1942年4月对鲁家峪讨伐时,曾在此地杀害八路军。    
    当时,狐仙洞住进了八路军(十三团)的伤病员和卫生兵约30余人。袭击鲁家峪的日军和治安军(傀儡军)约100余人包围了这个山头,并支起了帐篷,架起了电话,洞前还有一部分士兵站岗。因为洞里没有什么声音,日军遂将由别处抓来的农民驱赶进山洞里,让其了解情况。这时,洞里的八路军误以为是日军摸进了山洞,便向洞外开了枪。日军一看洞内有人,便向洞内发射了毒气弹,然后引爆地雷和炸药将洞炸毁。日军还在洞外监视了两天,见洞内已无动静,才下令撤退。后来得知,洞内的人全部被杀害了。狐仙洞附近的几个山洞也遭到同样的残害。据中国方面的文献记录,在一般情况下,日军先发射毒气弹,然后用炸药炸毁山洞。对从洞内逃出来的人,或在出口处击毙,或用刺刀挑死。在此次5天的讨伐中,日军在鸡冠山杀害八路军战士72人,伤病员23人,计95人。包括上述的事件,仅在1941年至1942年期间,日军在鲁家峪就杀害了225人。    
    马兰峪的“集团部落”在鲁家峪的实地调查一结束,我等一行立即转往马兰峪。马兰峪距遵化县城西北约25公里,是低丘陵地带。它是由4个自然村组成的一处极为平凡的村庄。只因清东陵在此,故而闻名于世。马兰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偏西数公里处就是清东陵,它恰好位于丘陵与平原区的结合部。陵区内分别建有顺治、康熙等几位皇帝及他们的皇后、贵妃的陵寑。近代史上曾辉煌一时、阴险狡诈的西太后也葬在此地。清东陵西南125公里处便是北京。近年来,这里已变成了闻名遐迩的观光旅游地。    
    当然,我们不是来观光的。来此的目的,只是为了实地调查一下,当年日军推行“无人区”政策下的“集家并村”或称“集团部落”的真实情况。    
    据日方的文献记载:设立“无人区”的目的,是为了封锁伪满洲国边境。为此,特在长城线内侧马兰峪至建昌(迁安北20公里)附近,划定了宽46公里,长约100公里的带状区域,作为“无人区”,并将“无人区”中所在的村落全部移出。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第2卷第232页。为此,日军从1942年9月实施了“冀东(一号作战)终期作战”行动。此次行动的重点之一,便是设立“无人区”。与此同时,为了彻底封锁抗日根据地,还构筑了200多公里长的封锁沟。马兰峪恰好处于“无人区”的最西侧。不仅如此,在实施“一号作战”行动的前后,日军已将“无人区”向长城线的南北两方扩展开来。    
    马兰峪的幸存者闺子金(右、满族)和萧广(左)    
    我们在乡长的带领下,来到乡政府的一间屋子里,拜访了两位当年的幸存者。他们是闺子金先生(75岁)和萧广先生(74岁)。闺子金先生红脸堂,留着长胡须,看样子像是满族人。与同席的乡长谈话中,果然证实了我的判断。因这里有清东陵,越过长城便是旧日满洲地带,故而此地满族人居多。他们两位相继给我们讲了下述情况。    
    “这一带的村庄分散得七零八落的,”闺说,“1941年旧历六月,那年我9岁,日军便在此搞起了‘集家并村’,当时的‘集团部落’在六合村,人们都被集中到了那里。那一年雨水很多,我清楚地记得,刚搬进‘集团部落’不久,那间新搭的小屋便倒塌了。为了重建小屋,又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到了1942年的时候,日军又下令在‘集团部落’周围用土和木料筑起了围墙。墙高约1丈至15丈左右,一个围子内,只有一个门。在接到搬入‘集团部落’的通知后,谁要是磨磨蹭蹭的,他的家当即就被点着。原来的房子都被烧光了。凡到‘无人区’打柴的,都要被杀死,种地也是在围子附近。另外,敌人还让村民在马兰峪村的周围转着圈挖了宽8尺、深15丈的封锁沟,并由青壮年轮流站岗放哨。如果八路军来了,就得大声吆喝。封锁沟每隔一段还设置了瞭望塔。”    
    这里所说的“集团部落”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圈”。日军为了切断当地居民与八路军、游击队的联系,便强令那些居住在山间僻壤的百姓离开家园,并将不愿搬迁的百姓家的住房、食物、家畜及其他生活用具全部毁坏、烧光。然后,把那些百姓驱赶进“人圈”,以便于日军的监视和集中管理。    
    但日军也清楚,他们把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老百姓赶出家园,必然会遭到人们的强烈反抗。曾任当地最高指挥官的铃木启久少将在回忆录中写道:“部队用武力强制居民撤离,引起了他们的怨恨,八路军则借用‘三光’政策来进行反宣传活动。”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又一个“三光作战”(4)

    另外,据直接参与“无人区化”和“集团部落”建设的日军部队的《联队史》记载:在52天内,参与劳动的人员为1957万人次。在长城一带“无人区”建起了76个“集团部落”,可容纳123户村民6454人。同时还建起了临时性“集团部落”28个,可容纳2342户,计12 063人。由此看来,日军对“无人区化”的实施规模之大、决心之彻底,就可想而知了。但它与中国方面的调查、研究后所发表的数字仍有很大差距。见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华北治安战》第2卷第223、243页。    
    结束了在乡政府的采访,主人带我们来到乡政府后面的小山坡上,指着远处的一座建筑说:当年那里是东陵办事处,通称为“东府”,住着日军,现已改为医院了。我站在高处眺望了一下马兰峪的全景,这时主人又告诉我,前面左边那条路直通遵化县城,而右边那条弯弯曲曲的路则通往东陵。他一边说着,一边用双手比划着当年封锁沟的地点和范围。    
    我站在那里,眼前仿佛出现了从丘陵和山区中被驱赶出来的大批中国农民走进“人圈”的情景。    
    初听“集团部落”一词的人,或许会联想起清晨,人们随着日出而到墙外去耕作农田;日落后,又返回围墙内歇息,那种宛如田园牧歌一般的生活。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在严密的监视和命令下,“人圈”中的百姓,必须无偿地完成日军规定的生产任务,而过的却是非人道的奴隶生活;住的是小窝棚,铺的是破草席。缺吃少穿又无药,饿死、冻死、病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关于这些情况将在第二部陈平的论文中有更详细的论述。    
    水泉沟的“万人坑”——夏之离宫,承德的悲痛水泉沟的“万人坑”第二次实地调查是在1988年11月中旬,地点:承德市。同行者仍是陈、姬田、祁3个人。    
    虽然是11月中旬,但承德已披上了冬装,充满取暖煤烟的气味,而且煤烟像浓雾似的包围了整个城市夜空。到了白天,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烟雾散去,这个山城的真实面目才显露出来。当初冬的夕阳西斜时,晚霞洒在周围的群山、市区的草木及家家户户的房子上,放出熠熠的光辉,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夜幕再降临时,整个城市又笼罩在充满煤烟味儿的夜雾中。    
    承德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尤其是避暑山庄和点缀周围的寺庙群,更是闻名遐迩。尽管如此,据说这里的夏季也并非那么热闹非凡。这反而愈加凸显出这一夏日行宫的肃穆与壮观,不禁使人感到它确实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杰作。然而,令前来参观的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座壮观的夏宫背后,竟有一处“万人坑”。它记录了承德人民的一段血泪史。    
    表土被雨水冲刷后露出了白骨,此现象在水泉沟万人坑一带随处可见(蹲下用手指着白骨的为笔者)避暑山庄宫墙的背后,即市区西北角,有个叫水泉沟的小村子。现在已变成了郊外住宅区,区内建有老人俱乐部。而在日中战争期间,这里也仅有30户人家,极为荒凉。此地虽称做水泉沟,但它的周围却涵括了两边的数道小山梁和谷地,约15公里长。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向山坡上走去(水泉沟东边共有7道小山梁,日军占领时,从沟口往里依次编为“天、地、元、皇、宇、宙、宏”,其中第四道小山梁为“皇”字,俗名老阳坡,约30多亩,是承德监狱的刑场兼墓地,意为在这里杀人是“为天皇收回不良臣民”。姬田先生考察的即是这个地方——主编校),路两边荆棘丛生,狂风吹过不时卷起阵阵黄土。在较平坦之处,似人骨的东西随处可见。仔细环视四周,整个斜坡上,到处都是七零八落的人骨头。尤其是被雨水冲刷出的水沟旁,离地面十多公分的松软新层面上,显露出很多似大腿骨、肋骨及头盖骨之类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称为“万人坑”的地方,也就是当年日中战争期间的抛尸场。    
    1933年3月4日,日本军占领了承德。其后,在当地设立了伪满洲国西南地区防卫司令部。1935年时,又设立了承德宪兵司令部。此后又设置了伪满洲国民政部警务司(后改为总务厅警察总局)和保安局等机构,同时还扩建了承德监狱。凡军、警、宪部门抓来的中国人,都被关进了这所监狱。这些中国人或被当即处决,或让他们在狱中痛苦地死去,然后再将这些尸体用卡车拉走扔到水泉沟。另外,监狱方也将活着的中国人用卡车拉到这个叫老阳坡的地方,日军就像屠宰场宰杀温顺的羊一样,将这些人的头颅砍掉后抛尸在那里。据中方统计,1933年至1945年日军战败期间,抛弃在“万人坑”的尸体约46万具,而当地人传说的数字大体在3~4万之间。遗弃尸体的数字不准确毫不奇怪,因日方也未留下当年的统计数字。据一位中国证人说:“日本人在战败投降时,已焚毁了大量的证据和文件。”由此,中方的统计数字不完全准确也在所难免。    
    但是说有了3~4万,或者说约有46万具尸骨,我认为还是有一定根据的。日本战败投降后,接收这里的中国共产党地方政府,一次性从地表上收集到的遗骸就有7000多具,后分别埋葬在20个大坟墓中。当地居民随时收集后掩埋的,也不低于上述的数字。此外,多年来还有一些零零散散裸露出的遗骨,也被当地居民陆续掩埋了。加之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有的遗骨被埋了,而有的则被大水冲走(当地村民潘树德等证实:小南沟口有眼两丈多深的水井,年年夏天被雨水冲进的死人骨头淤死,为了吃水还得经常淘井。有时候杀人多了,连河沟里的流水都是红的——主编校)。尤其是解放前,这一带十分荒凉,野兽经常出没,最多时竟有300至400多只狼和野狗前来觅食。


第四部分:又一个“三光作战”又一个“三光作战”(5)

    日伪时期承德监狱的原看守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