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柳烟见段正名和段正淳一会在屋子内商量,一会跑段延庆屋子去,知道事情要败露,连忙抓着头皮寻思对策,正苦闷着呢,段正淳出来请李柳烟进段延庆屋子说有事情商议。
李柳烟装作平静的进来后,段正名直接进入主体,问李柳烟为何知道〈天龙寺外,菩提树下,化子邋遢,观音长发。〉的事情。
李柳烟叹了口气,只好把原来骗郭靖的话改编来说,几百年以前,李氏家族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不世奇才,在江湖上可以用唯我独尊来形容,后来其厌倦了这种生活,隐居以避世,但他却按耐不住寂寞,就立志要写一本〈武林通鉴〉,把江湖上有名望人的一生经历,天下所有武功绝学,等等都囊括进去,可以他穷其一生只是略备雏形,天下奇人异事如此的多,岂是一个人能够看的过来的,于是他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秘密情报机构,专门收集江湖密事。这本〈武林通鉴〉纪录了很多江湖人士的隐私,像某某大侠其实暗地里做的是不要本的买卖,某某门派的人为了掌门之位暗地里搞了很多阴谋等。这种情报的准确程度和广泛度,比丐帮弟子加国家情报机关的材料还要齐全。他也知道如果把〈武林通鉴〉消息外泄的话,一定会引起江湖的血雨腥风,因此虽然叫后人继续把各朝各代的武林密事纪录下来,但严禁家族人员泄露〈武林通鉴〉的内容。
李柳烟说道这里故意作出苦笑表情,继续道,他知道这样的禁令根本不可能起的了太大的作用,但他实在舍不得毁去自己一生的心血,也只好冒险如此,给家族设立了一套完整的防泄露办法,把〈武林通鉴〉分为武林密事和武功绝学两个体系,互相协作,互相监督。
这样真的相安无事的过了几百年,直到百余年前,五代十国时,出了乱子。几百年下来,分管〈武林通鉴〉的两个李氏家族已经越走越远,已经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家族了,他们之间那种协作制约的关系早演变了利益的合作。
唐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代,众多人马都有逐鹿天下的念头,掌管〈武林通趼〉武功绝学的李氏家族因为人丁关系融合了燕国后裔慕容氏族,立志趁乱世复兴燕国,那时数当时的慕容龙城最为优秀,他知道靠高强的武功是没办法复兴燕国,就打起了掌管〈武林通鉴〉情报消息的李氏家族的主意,他提出双方融合,把各自的资源完全共享。
此时掌管〈武林通鉴〉情报消息的李氏家族掌门人却牢记先辈的遗志,不能让〈武林通鉴〉流落江湖,想要制止慕容龙城,但几百年下来的分工不同,造就了这边的武功实力和对方相差太远,根本无法正面制止,只好同意了双方共享资料。慕容龙城万事俱备就开始了复兴计划,而这边得到武功绝学后相应启动了计划,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燕国复兴。最终,天下为赵氏所得,慕容龙城郁郁而终,因为此事,李氏家族两边结下深仇大狠,大大出手,这些年来,情报机构和武功绝学已经十毁其九,隐约分为东西两派。而我就是西派的现任掌门,由于我接手时西派已经势微,所剩资料只有大理此处还算齐全,所以才知道此事。
李柳烟说的思路其实已经凌乱,但他说的话太过惊人,段正名段正淳和段延庆听都默不作声,脑袋飞转,仔细消化李柳烟的话。
李柳烟又对三人一揖道:'我说出此事,还望三位能保守秘密,关于慕容氏复兴燕国之事千万不要外泄。'
三人点头,段正名又对李柳烟说了关于段誉身世的说辞,也请李柳烟保密,李柳烟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真是皆大欢喜,心中石头落下。
段正名叫段正淳把段誉叫进来,对他言明身世问题,并问那吸人内力功夫的事情。
李柳烟见有机可乘,开口道:'这功夫其实是我传于段誉的,并非〈化功大法〉,而是〈北冥神功〉,能把别人内力据为己有。'
段氏三人立刻大惊,连忙追问,此时外面却有人来报:'虎牢关过彦之过大爷求见王爷,少林寺方丈派遣两位高僧慧真、慧观以及黄眉神僧也来拜见王爷!'
屋里四人一听,都愣了一下,段正名说道:'眼看都要近午夜之时,怎么有这么多人前来,莫非出了什么大事?'
李柳烟知道是少林玄悲大师被人所害之事,也不言明,只是跟着段家二位出去迎客,心中则盘算道:'这个消息来的好,刚才我要借〈北冥神功〉的话题牵扯出〈六脉神剑〉来,能成功骗到手的机会只有五成,但我把玄悲之死的原因一揭露,可就有十成把握把〈六脉神剑〉骗到手了。'
第三卷 天龙会尽英豪 第六十二回 姑苏慕容
第六十二回姑苏慕容
众人来到大厅,段正淳见一身材高大的中年汉子坐在西首椅上。那人一身丧服,头戴麻冠,满脸风尘之色,双目红肿,显是家有丧事、死了亲人。
那人见到段正淳进厅,便即站起,躬身行礼,说道:'河南过彦之拜见王爷。'
段正淳抱拳说道客气客气,过彦之开口道:'王爷,我师叔在府上寄居甚久,便请告知,请出一见。'
段正淳不知道自己府上有伏牛派的人物,正在沉吟,李柳烟却开口对旁边家丁道:'到帐房去对霍先生说河南追魂鞭过大爷到了,有要紧事禀告金算盘崔老前辈,请他到大厅一叙。'
那家丁斜眼望段正淳请示一番,段正淳想起这李柳烟是〈武林通鉴〉江湖秘史一派的现任掌门人,一挥手道:'速去通传!'
不多久,一个猥琐老头进来,过彦之抢上几步,拜倒在地,放声大哭,说道:'崔师叔,我师……师父给……给人害死了。'
崔百泉神色立变,沉声道:'可知道仇人是谁?'
过彦之只是言可能是姑苏慕容人士,但具体情况却不在音,崔百泉知道侄子嫌人多口杂,不方便讲。
段正名和段正淳对视一眼,刚才才听李柳烟说姑苏慕容是燕国后裔,也是〈武林通鉴〉东派,心想此事一定大不简单,下定决心等人走后要和李柳烟详谈一下。
此时坐在东手椅子的两位僧人见过彦之已经把事情说完,站了起来,说道:'少林寺小僧慧真、慧观,参见王爷。贫僧奉敝寺方丈之命,前来呈上书信,奉致保定皇爷和镇南王爷。'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黄皮书信,双手呈给段正淳。
段正淳知道少林方丈威望,忙把信交给旁边的段正名看,原来信里说少林闻四大恶人要来大理为难段氏,特地让玄悲前来相助。虽然四大恶人时间已经解决,段正名还是对少林此举表示感谢。
慧真,慧观见大理皇帝看完信,突然双膝跪地,咚咚咚咚的磕头,跟着便痛哭失声,慧真呜咽道:'我师父已经圆寂了。'
接着把玄悲死因说了一遍,段正名听后沉吟道:'玄悲大师功力深厚,就算敌人在背后忽施突袭,也决不会全无抗拒之力,就此毙命。大理国中,又有哪一个邪派高手能有这般本领下此毒手?'
坐在旁边一直不言的黄眉神僧合十开口道:'啊米豆腐,贫僧前来就是为此事,玄悲大师胸口中了敌人的一招〈大韦陀杵〉而圆寂,应该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慕容氏所为。'
接着黄眉就把四十三年前,自己被当时年纪才十五六的慕容博以〈大力金刚指〉戳穿左边胸口一事说了出来,言自己心脏天生右边,才逃过此劫。
崔百泉见黄眉神僧都敢于把昔日丑史说出,立刻大哭道:'师兄,都是我害了你啊!'接着把十八年前自己得罪慕容博的事情说了出来,言当时慕容博没杀自己,说下次在杀自己。说完撩开衣服,见双乳上镶着两颗算珠,道:'我自己绝技就是用算珠伤人,师兄伤在软鞭的一招〈天灵千裂〉之下,也是师兄的成名绝技。想是那慕容氏不放过我,就去杀了我的师兄。'
众人听他为了躲避慕容氏的追杀,在王府混迹十八年,都暗暗叹息。
段正名见这几件事情都和姑苏慕容有关,想尽快问李柳烟详情,起身道:'各位放心,此事发生在大理境内,段氏弟子绝对不会做事不理,今天大家就在这里安歇吧,明天咱们在从长计议!'
段正名段正淳以及李柳烟三人来到密室,李柳烟不等二人开口询问,就道:'杀死玄悲大师之人就是慕容博。'
段正名道:'传闻慕容博不是十一年前就已经死了吗?再说姑苏慕容和少林有和过节?'
李柳烟道:'其实慕容博杀死玄悲,是冲着大理来的!'
段正淳大惊道:'这和我大理又有和关系?'
李柳烟缓缓道:'这些年来,慕容氏从为放弃过复兴燕国的打算,慕容博假死就是当年曾经挑起辽宋武林之间的争端不得不躲避之,而他杀死玄悲,是想用大理〈一阳指〉的,这样以来,就挑起大理和宋朝武林之争,慕容氏好在其中牟利。但玄悲功夫太高,他〈一阳指〉功力不纯,只好用〈大韦陀杵〉了。'
段正名咬牙道:'好狠毒的慕容一家,为了自己的野心,竟然要挑起这么多纷争,一定要把他的阴谋公布于众!'
李柳烟苦笑道:'这些只是我的推论而已,根本拿不出证据,想我们两派斗争数百年,在江湖上可曾留下线索?'
段正淳道:'那难道就这样不管不问吗?'
李柳烟道:'其实,我这次来大理,也是为了两派斗争而来,慕容氏还不是借助当年〈武林通鉴〉留下来的秘籍才创下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名头,由于两派斗争由来已久,武功绝学秘籍也大多湮灭,那慕容氏也只是留下一些二流功夫而已。我这次前来就是希望能相你们借那〈六脉神剑〉对付慕容氏。'
段正名和段正淳神情都一愕然,道:'〈六脉神剑〉?'
李柳烟道;'二位别着急,你们不知道段氏有〈六脉神剑〉也是正常,此功夫乃段氏最高秘籍,是天龙寺至宝,一切段氏世俗弟子是不与传授的。世俗弟子只是修炼〈一阳指〉而已,其实这〈一阳指〉只是〈六脉神剑〉皮毛而已,这些年来,段氏中尚未有人练成那〈六脉神剑〉。'
段正淳奇道:'无人练成?'
李柳烟点头道:'〈一阳指〉是那〈六脉神剑〉基础门路,想那〈一阳指〉功夫段氏最高的才修到第二品,更何况〈六脉神剑〉呼?'李柳烟话一出口,就知道不妥,连忙告罪。
段正名道:'无妨。'
李柳烟道:'我此次前来大理就事希望皇上能帮我引荐天龙寺长老,我自然借那〈六脉神剑〉,当不会让段氏弟子吃亏,我有一法门,可让人急速修炼成〈六脉神剑〉。'
段正淳吸了一口冷气,暗道隐秘门派实力果然非同小可。
段正名道:'既然如此,明天待把少林一事了解,咱们就上天龙寺。'
第三卷 天龙会尽英豪 第六十三回 终得剑谱
第六十三回终得剑谱
次日清晨,段正淳命四护卫与慧真、慧观二僧去祭拜玄悲大师,崔百泉、过彦之二人也告辞去寻姑苏慕容报仇去了。
李柳烟想起甘宝宝所托,忙把钟灵生辰八字给了段正淳,段正淳正在劝刀白凤,知道后更是心烦意乱。
吃完早饭,却听有人报段誉发疯的在房间摔打东西,李柳烟一喜,这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