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火情天by尉迟兰心-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晚会之后,战俘营中美军和德国战俘的关系似乎起了些微妙的变化。美国人不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对待德国人了,双方在试图建立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就像人们所说的,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和平共处。而派普在那个晚上之后就更加出名了。在美国人的眼里,派普除了“罪恶的纳粹分子”、“阿登战役指挥官”、“喷灯营的屠夫”、“第三帝国的漂亮宝贝”之外,又被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来自柏林的艺术家”。 

Chapter 259 战友重聚
就在派普在战俘营中让美国人大吃一惊的时候。温舍被移送到了伦敦区的战俘营。他成为英国人的俘虏已经将近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他基本没吃过什么苦头。说起来也算是很幸运了。在伦敦的战俘营待了不到一个月,8月份的时候,库尔特·迈尔竟然也被送到了这里。温舍站在牢房里伸出手去,笑容满面地迎接了他。连自己已经被定性为战犯这种郁闷的事都显得不那么郁闷了。这年头,有什么比看到活着的战友更令人高兴的呢?
对比于温舍的欣喜,迈尔到显得不那么激动了。虽然看到曾无数次并肩作战的温舍还活着,他的心里也非常欣慰。但是他现在真正是麻烦缠身——他即将因涉嫌在诺曼底战役中屠杀27名加拿大战俘而被指控。谁都清楚,屠杀战俘的罪名意味着什么。很显然,盟军不打算轻饶他们每一个人。
早在战争结束前,为了寻找德军各部队违反战争法的暴行,追究德军责任。一支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在伦敦成立。加拿大战争罪部门整合证据后,认为必须有人为在诺曼底战役中被屠杀的加拿大战俘负责。一切矛头都指向了青年师。而青年师现在幸存的最高长官正是库尔特·迈尔。一切非常完美。迈尔成了那个“幸运的倒霉蛋”。早在3月,迈尔就被战争罪部门的负责人,布鲁斯麦克唐纳中校审问过,而迈尔的回答是从未听说过屠杀。
后来,麦克唐纳中校派人到处寻找被俘虏的青年师成员,想要挖出迈尔参与屠杀的证据。但是没有人愿意说迈尔的坏话。调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令加拿大人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直到一名波兰裔的青年团成员声称亲眼目睹迈尔在卡昂的阿登修道院指挥部下屠杀战俘,还命令部下不留活口。事情才有了转机。
麦克唐纳马上再次提审了迈尔,这一次迈尔承认自己接到过在修道院发现加拿大战俘的报告。还说自己当时立即下令彻查此事,并认定一名上尉应该为此事负责。但由于那名上尉已经阵亡。麦克唐纳认为迈尔满口胡言,他只不过是企图把罪名推在死人身上。
定论事实上已经在麦克唐纳中校以及加拿大战争罪部门的成员心中形成。接下来的事就是要公开、正式地审判迈尔。英国司法部长向加拿大提供了起诉迈尔的皇室委任状,可是加拿大政府却一直为是否应该审判党卫军将军而争论不休。就这样一直拖到8月份,媒体开始出面向政府施加压力。加拿大政府终于同意公开审判迈尔。迈尔被送到了伦敦区的战俘营,准备于秋天正式开庭。
一天上午,在每日例行的战俘自由活动中,温舍凑到了迈尔身边。加拿大皇家温尼伯步枪团的亚瑟·拉塞尔少校寸步不离地跟着迈尔。事实上,当迈尔的审讯程序正式进入启动阶段时,这位少校就成为了迈尔的专属“保姆”。此时他正怀有敌意地看着突然间冒出来的温舍。
温舍瞥了这个留着小胡子,和迈尔一样个头矮小的家伙一眼。自顾自地和迈尔聊起了天。
“他们准备审判你。”这句话连温舍都不知道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
“是啊。青年师活着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是我。我就应该为很多事负责。”迈尔的语气听不出是戏谑还是讽刺。
“多少人?”
“27个。一开始是18个,后来加拿大人又在废墟里挖出了9个。”
“他们怎么不说是被盟军的炮弹炸死的。”温舍冷哼了一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正他们是败军之将,盟军可以随意安上各种罪名,变着法子折腾他们。
“只可惜我们战败了。”迈尔长叹一声,似是心有不甘。一旁的拉塞尔少校又瞪了温舍一眼。
“上个月奥托·约翰来找我。”温舍咬牙切齿地说道,“真没想到那该死的家伙居然早就为英国人服务了!”
“他也和我谈过话。”迈尔说道,“当年元首还盛赞过他,谁知居然是个叛徒!”
“双面间谍。”温舍给奥托·约翰的身份下了定义。他曾经是帝国优秀的谍报人员,却被英国人收买了。当温舍看到他可耻的笑脸时,差点用拳头招呼他。
“那是谁?”迈尔停了下来,指向自己的两点钟方向。
“我的上帝!”温舍把手放在了额前,8月的艳阳都没能让他如此汗如雨下,“她怎么又来了!”
“她是谁?”迈尔突然来了兴趣,他露出了促狭的笑容,眼睛看向站在铁丝网外面向温舍招手的棕发女郎。“你小子在这儿都不闲着?”
“她是英国记者。”温舍解释道,“曾经采访过我。”
“看来她对你印象不错!”
“鬼知道。不过她确实不似一般的英国政客那样对我们大肆批判。我看了她写的报道,还算中立和客观。”
“那更说明她喜欢你了。”迈尔下了结论。温舍无奈地摇了摇头。
温迪·赫莉小姐自从春天采访过温舍之后,似乎对他很是上心。按理说报道也写了,稿费也拿了。这两个人应该再也没有关联了才对。但是赫莉小姐在六月初又跑到了战俘营里,横眉怒目地对着温舍谴责了一番苏联人在柏林的野兽行径。温舍听到这些消息之后,整个心都在颤抖。他被深深的自责笼罩着,他认为是因为自己没能尽到军人的义务,才导致无数平民惨遭毒手。赫莉发现了温舍的异样,以为温舍担心自己的家人,反而安慰了他很久。她离开后,温舍开始怀疑起赫莉的身份。就算她是英国主流报刊的记者,也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进入战俘营。她一定隐藏着更深的背景。之后,赫莉再没来找过他。可今天她居然出现在了这里,她难道是一路跟着他来到伦敦的?
“那位小姐在叫你。”迈尔笑道。
温舍决定装没看见。目不斜视地走过了赫莉所在的位置。
“温舍,马克思·温舍!”赫莉竟然冲着温舍喊了起来,引来了众人的侧目。温舍尴尬极了,他只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脚下便加快了步子,把迈尔甩在了身后。
“小姐,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么?”一名英军走近了围栏,礼貌但冷漠地问道。
“麻烦您帮我转告马克思·温舍,主编已经批准了我的方案,我要长期跟踪他,给他做专题报道了!”赫莉看起来很兴奋地样子,眉飞色舞地说道。
“就这样?”英国士兵苦笑了一下。一般出现在围栏外面的,不是哭哭啼啼的家属,就是好奇围观地路人。这么一个漂亮的傻妞儿,还真是头一次见。
“嗯,就这样!谢谢您!”赫莉说完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
那名英国士兵一路小跑找到了温舍,对着温舍说道:“马克思·温舍,立定,出列!”温舍照做了。
“刚才有位记者小姐让我转告你,她要对你做长期的跟踪报道。”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英国士兵用所有人都能够听见的音量说道。
“谢谢您的转达,我知道了。”温舍懒洋洋地说道。周围一片嬉笑声。温舍无奈地闭了闭眼睛。
“长得帅就是吃香啊,连我们英国姑娘都喜欢他……”
“哼,再帅也是俘虏……”
“这家伙真令人讨厌……”

Chapter 260 美国新生活
别看施特雷洛平日总被梁紫苏说呆头呆脑的,不过他学习英文和开战斗机一样不含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带着德国口音的美式英语了。接下来就是他最为发愁的工作问题。在这件事上,施特雷洛又遭受了很大的挫败感。
梁紫苏在现代是个典型的都市白领,深谙职场之道。再加上曾经做过好几任秘书(现代的老板、特劳夫特上校、汉斯·菲利普),现在重操旧业,自然游刃有余。在公司里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老板对她的工作能力表示了肯定。相较之下,这几个月里施特雷洛一直赋闲在家学习语言,原本心里已经非常难受了。好容易学好了英语,却发现自己在美国似乎没有用武之地。特别是,他身有残疾,找工作本身就很困难。对于他来说,最熟悉的东西就是飞机,而他又不可能加入美国空军。梁紫苏建议施特雷洛继续当老师,但是美国对于外籍人员的教师资格认证非常严格,想要申请教师资格至少要等到一年以后。施特雷洛已经等不及了。德国男人传统的责任感让他简直不能再继续忍受被妻子“供养”的日子。他一定要承担起赡养家庭的责任。
一天,雷奥哈德施密特来探望施特雷洛一家。说起来这个人和罗森一样是热心肠。自从施特雷洛一家在纽约安家后,时不时地会打个电话来嘘寒问暖,偶尔还会带着家人一起来探望他们。因为对他的感激,梁紫苏第一个月的工资几乎都用来给施密特的孩子们买礼物了。施密特很直率地说他之所以如此尽力地帮助他们,一是因为他们是罗森的朋友,二是因为施特雷洛曾经是一名军人,他一直都非常敬佩为祖国浴血奋战的军人们。这一次,施密特又带给了施特雷洛一个好消息,他的朋友是一家飞机制造厂的经理,现在奇缺技术人才,想招聘一位设计顾问。施特雷洛的特长非常适合这个职位。
梁紫苏一听高兴极了,她拉着施特雷洛连声说可以去试试。施特雷洛则显得很谨慎,询问了施密特几个问题。
“请问您朋友的制造厂主要生产什么类型的飞机?”施特雷洛小心翼翼地问道。
“运输机,主要用于物资的运送。”施密特笑着说道,“虽然不是战斗机,但我知道德国飞行员很多都能熟练操作不同机型。而且,我也不会推荐您去战斗机制造厂的,您明白的。”
“您说的没错,”施特雷洛放了心,他生怕这是生产战斗机的工厂。他坚决不肯帮助美国人生产战争工具,“我想我可以试试。”
“这太好了!”施密特说道,“事实上我已经向我的朋友推荐了您,他非常希望您能够加入他们。”
“不错不错,”梁紫苏笑眯眯地说道,“汉索尔,这个是你的长项。”然后她凑到施特雷洛耳边小声说道,“这下你不用发愁自己会长毛了。”
施特雷洛不好意思地咧嘴笑了笑。施密特看到这对小夫妻的互动,感到十分有趣。
第二天一早,施特雷洛就去飞机制造厂报道了。他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新岗位,和同事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唯一让他不适应的就是美国人的性格习惯。美国人崇尚自由主义,平日的行事作风非常散漫。这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有时难以理解。不过时间长了,施特雷洛也就慢慢习惯了。
当一切都安顿下来之后,施特雷洛给索夫洛娃大婶写了一封信。大意是他已经顺利去了美国并生活得很好,如果她愿意,可以来美国找他。他会像照顾亲生母亲般照顾她的生活。此前施特雷洛也给父母写了信,施特雷洛夫妇幸运地没有在柏林战役中受伤,不过房顶被炸坏了,现在正在修理房屋。他们拒绝了施特雷洛的邀请,表示自己要在家乡终老。施特雷洛也就不再坚持。
日子一天天的过着。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