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辨证:惊恐之后,心胆俱虚,痰浊留恋,肝气郁滞。
治法:养心安神,镇惊豁痰。
处方:炙甘草9g,淮山药30g,大枣5枚,丹参9g,陈胆星9g,生铁落60g(先煎),菖蒲9g,炙远志5g,郁金9g。7剂。
二诊:多思善虑,大便干燥,口臭,面目虚浮,走路不稳。脉弦细,舌淡紫,苔腻,根起刺。再宗原意。
处方:炙甘草9g,淮小麦30g,大枣5枚,丹参9g,合欢花12g,郁金9g,陈胆星9g,菖蒲9g,生铁落60g(先煎),制大黄5g。7剂。
后前方续服四月有余,嘱停止服药。
按:惊恐而致心胆虚,气郁痰留,治以养心安神,镇惊解郁豁痰,药证相符,症自平。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编。黄文东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阳明脉解》:“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日: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凡狂病多因于火……故治此者,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饮、抱龙丸、生铁落饮主之,甚者宜滚痰丸。若痰饮壅闭,气道不通者,必须先用吐法,并当清其饮食,此治狂之要也。”
《张氏医通·神志门》:“狂之为病……上焦实者,从高抑之,生铁落饮;阳明实则脉浮,大承气汤去厚朴加当归、铁落饮,以大利为度;在上者,因而越之,来苏膏或戴人三圣散涌吐,其病立安,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
第七节痫病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为“痫证”、“癫疴”、“羊痫风”等。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痫病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日:“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而且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主张针刺治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对本病临床特点有较详细的描述,指出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按不同病因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等。宋金时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云:“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指出惊恐、痰涎、外感、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痫》认为“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引发本病。明清时期对该病理法方药的认识逐渐完善,如明·龚信《古今医鉴·五痫》提出痫病发病特点:“发则猝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溺,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并指出其多由七情郁结、感受外邪、惊恐等因素致痰迷心窍而发病,治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对癫狂痫加以区别,是痫病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制定痫丸,至今仍为疴病治疗的代表方剂。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痫病》提出阳痫、阴痫的分证方法及相应治则治法。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龚商年按语云:“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主张从虚实论治本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疗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者,至今对本病的治疗仍具有参考价值。
根据痫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癫痫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无论大发作、小发作还是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痫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先天因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禀赋异常,后天因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跌仆外伤或患他病致脑窍损伤等,先天或后天因素均可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偶遇诱因触动,则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
1。禀赋异常
痫病之始于幼年者多见,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责之胎儿在母腹时,母亲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逆乱、精伤肾亏,或妊娠期间母体多病、过度劳累、服药不当等原因损及胎儿,使胎气受损,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发为本病。另外,父母体质虚弱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父母本患疴病而脏气不平,胎儿先天禀赋异常,后天亦容易发生痫病。
2。情志失调
七情中主要责之于惊恐,如《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由于突受惊恐,致气机逆乱,痰浊随气上逆,蒙蔽清窍;或五志过极化火生风,或肝郁日久化火生风,风火夹痰上犯清窍,元神失控,发为本病。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更易因惊恐而发生本病。
3。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蕴,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元神清窍,发为本病。
4。脑窍损伤
由于跌仆撞击,或出生时难产,或患他病如中风、温疫(颅内感染)、中毒等导致脑脉瘀阻或脑窍损伤,而致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猝遇诱因而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本病主要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元神失控。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瘀等,其中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医学纲目·癫痫》所云“癫痫者,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积痰内伏,每由风火触动,痰瘀互结,上蒙清窍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虚实夹杂。早期以实为主,主要表现为风痰闭阻,或痰火阻窍,或痰瘀互结。后期因病情迁延,正气损伤,多为虚实夹杂,除风、火、痰、瘀等表现外,常还有虚证证候,如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幼年即发病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病性多属虚或虚中夹实。痫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休止期仅是逆气暂时消散,风、火、痰、瘀等邪气暂时安静,但由于病因未除,宿痰未净,脏腑功能未能恢复,随时可能再次发作。
本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痰瘀阻窍,肝郁化火生风,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等,以实证为主,因正气尚足,痰邪尚浅,瘀血尚轻,易于康复;若日久不愈,损伤正气,脏腑功能失调加重,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痰邪深伏难去,痰瘀凝结胶固,表现为虚实夹杂,治愈较难。因本病常时发时止,且时有反复,若久治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顽痰难除,则痫病反复发作,乃成痼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或产伤史,或脑部外伤史,老年人可有中风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大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醒后如常人;小发作时仅有突然呆木无知,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短时间即醒,恢复正常;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3。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状,发作后常伴疲乏无力。
4。反复发作,发无定时,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少数持续数小时以上,苏醒后对发作时情况全然不知。
二、病证鉴别
1。痫病与中风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疴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病作怪叫等症,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等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3。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时发时止,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多无发热。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多不能自止,常伴发热,多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从病机方面看,病情轻重与痰浊浅深和正气盛衰密切相关。
2。辨标本虚实
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实者当辨风、痰、火、瘀之别。如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属风;发作时H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属痰;如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属火;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变者,属瘀。虚者则当区分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不同。
3。发作时辨阴痫、阳痼
痫病发作时有阴痫、阳痫之分。发作时牙关紧闭,伴面红、痰鸣声粗、舌红脉数有力者多为阳痫;面色晦暗或萎黄、肢冷、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者多为阴痫。阳痫发作多属实,阴痫发作多属虚。
二、治疗原则
痫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首当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病急以开窍醒神定痫以治其标,治宜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等。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阳痼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如常人。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平素多有情绪急躁,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