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司,已经成为香港特效电影的代名词。
想通了这一点,曾志韦突然兴奋了起来,黄玉郞手上拥有的漫画资源,足以让好朋友电影公司的发展向前迈进一大步。
“嘉禾投入重资正在拍摄的《刀锋战士》,便是改编自美国惊奇公司的漫画,未来漫画改编电影会是一个很热门的题材,所以我才说黄先生是坐拥宝山而不自知。”林宥伦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一口气说这么多,他还真有些渴了。
见林宥伦杯中茶水见底,黄玉郞端起茶壶,恭敬地给林宥伦续满水,继续请教说:“林先生的意思,我手上的漫画都可以改编成电影?”
“要拍成电影肯定没问题,但关键是有没有改编的价值。”林宥伦把黄玉郞的兴趣提起来,这时候却要给他降降温了,“漫画改编成电影最大的难题是技术……”
“这不问题不是已经解决了吗?”黄玉郞迫不及待地说道。
“没错,技术问题是解决了,可做技术是要钱的!”
“林先生放心,这些年我也积攒了一些身家,投资拍一两部电影应该是没问题。”
见黄玉郞没弄明白自己的意思,林宥伦摇摇头,解释说:“我指的是电影的成本。举个例子,《功夫足球》在特效制作上的投入至少有5000万,黄先生手上的这些漫画改编成电影,也许用不了这么多钱,但一部电影少说也要花3000多万在特效制作上。电影票房呢?在电影票不提价的前提下,撑破天能有4000多万,院线抽走四成,发行方再抽走两成,电影公司最终能拿到手的只有四成,也就是1600万,而海外票房分红更低,像嘉禾这样的大公司可以拿到三成,一般的电影公司能拿到两成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台湾、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这些地区加起来,至少要有上亿港币的票房,影片才能够收回成本,而海外票房上亿的电影,香港一年不会超过十部。”
听林宥伦算完这笔电影账,黄玉郞才发现漫画改编电影居然有这么大的风险,但是他心中还有一点疑惑:“不是还有欧洲和北美市场吗?”
“这就是我想和黄先生说的第二个问题,漫画题材。”林宥伦停顿了一下,看黄玉郞自己没想明白,这才开口解释说:“黄先生手上的漫画,基本上是东方武侠题材,而这类型的电影出了华语地区就没有任何市场。香港的大制作电影要想真正赚钱都是在北美市场,而香港漫画改编成的电影受限于题材,在这方面天生就有缺陷。”
黄玉郞彻底糊涂了,林宥伦一边极力看好漫画改编电影的前景,一边又说这类题电影在市场上存在短板,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林宥伦神秘一笑,“黄先生一开始拍电影的初衷不就是想借电影来宣传新漫画吗?黄先生与其他电影人相比,优势就在于你的主业是漫画而非电影,别人拍电影是为了赚钱,而你拍电影赚钱只是目的之一,甚至不赚钱都可以。”
黄玉郞心里很郁闷,谁说他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
黄玉郞没吭声,林宥伦便继续说道:“赔钱赚吆喝对别人说是一件坏事,但对黄先生却未必,黄先生投资拍电影,变相的也是在给自己的漫画打广告,名气打开了,漫画销量自然就上去了,台湾、日韩、东南亚那么大的市场,你拍电影赔的钱,完全可以通过漫画再赚回来,这笔帐就不用我再和黄先生认真去算了吧?”
黄玉郞一下子豁然开朗,此前一直没有想通的问题,此刻全都想明白了,林宥伦说这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他,指望着漫画改编电影赚钱不现实,但漫画改编电影却可以给他带来电影之外的利益。
林宥伦向黄玉郞灌输的,不过是后世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一点皮毛,但只是这些东西,就已经足够让黄玉郞感到震撼了。
黄玉郞一直雄心勃勃想要建立自己的漫画帝国,林宥伦的这番指点,却是让他看到了愿望成为现实的可能。
【求推荐、月票】
第224章 手摇镜第一
第224章 手摇镜第一【396月票补更】
林宥伦跟黄玉郞说话这会儿,桌上的菜都已经上齐了。
黄玉郞端着酒杯站了起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杯酒我敬林先生!”
林宥伦只浅饮了一小口就放下酒杯,黄玉郞招呼大家动筷子夹菜,林宥伦这才想起还没问马荣诚那部新漫画讲什么内容。
马荣诚向林宥伦大概描述了那部新漫画的故事,林宥伦越听脸色越古怪。
马荣诚所说的这个故事,正是后世他的代表作《风云》,只是在林宥伦印象中,马荣诚要等到90年代初才开始创作这部漫画。
林宥伦不知道的是,马荣诚提前诞生创作《风云》的想法,却是受了《搜神记》的影响,试图要将玄幻融入武侠,开创出一种新的流派。
林宥伦的这番表情变化自然瞒不过其他人的眼睛,为了掩饰,林宥伦只好低头装作喝酒,心中琢磨着要怎么应付眼下的情形,一时间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借口。
就在林宥伦感到为难之际,黄玉郞却忍不住开口问道:“林先生觉得这部漫画可以改编成电影吗?”
林宥伦正愁找不到合适的话题化解之前的尴尬,黄玉郞这一问,正中他下怀。
“我觉得可以。”林宥伦很肯定地点点头。
后世继徐可《新蜀山剑侠》之后,香港武侠特效电影第二座里程碑就是这部电影,脑中有关于这部电影的完整记忆,林宥伦才敢说这么绝对。
黄玉郞大喜过望,马上就问林宥伦拍这部电影需要多少投资。
以目前的特效技术水平,要想做到后世那样的效果不是很难,但投入却不是一个小数目。林宥伦心里大概计算了一下,至少也要投入3000万,才能拿出一部像模像样的作品。
虽然林宥伦提前就给黄玉郞打过预防针,漫画改编电影很烧钱,但一听光特效投入就得花这么多钱,黄玉郞不禁犹豫了起来。
“再加上演员片酬、拍摄经费,加起来差不多得要5000万。”
林宥伦最后报出这样一组数字,黄玉郞心里越发拿不准该不该拍这部电影,便借故去洗手间,起身时朝曾志韦偷偷眨眨眼。
他走后没多久,曾志韦也说要去一趟洗手间,向林宥伦告罪一声,跟着就起身离开了饭桌。
曾志韦来到洗手间,黄玉郞果然等在那里,一见他就问:“拍一部电影真要花那么多钱?”
曾志韦监制过《卫斯理传奇》,那部电影耗资7000万港币,而大部分钱就花在了特效制作上,对于电影特效的烧钱,曾志韦深有体会。
“5000万只是一个保守的估算,真正电影的成本只会比这更多。”
“投入这么多钱,万一拍砸了怎么办?”黄玉郞这下子可就为难了,之前他在林宥伦面前曾夸下海口,自己拿钱拍一两部电影没有问题,现在马上问题就来了。
黄玉郞要筹出5000万并不是难事,但把这笔钱拿来拍电影,风险却不是他所能承受的。按照林宥伦的说法,这类型的漫画改编成电影,只在东、南亚地区有市场,能否收回成本都是一个未知数。
曾志韦也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要是就此放弃,又觉得很可惜。一旦影片成功了,受益的不止是原版漫画的发行,好朋友电影公司也可以籍此打开局面,要是能再多拍一两部这样的电影,迎头赶上徐可的电影工作室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看眼下这情形,黄玉郞十有**不会去冒这个险,曾志韦眼珠子一转,心里却是有了主意。
“这部电影可以拍,不过黄先生得先找个稳妥的合伙人。”
黄玉郞摇摇头,找人合作只不过是分摊风险,却不能保证电影稳赚不赔,这和他期望的目标相去甚远。
曾志韦暗示说:“别人不行,但有个人一定可以!”
黄玉郞先是一脸疑惑,然后恍然大悟,“你是说拉林先生入伙?”
曾志韦微笑着点点头。
黄玉郞心里暗骂自己糊涂,刚才在饭桌上怎么没有想到这个主意。林宥伦的眼光在香港电影圈无人能及,至今还从未失手过,只要他愿意投资,就说明这部影片肯定是有票房潜力的。
“黄先生别忘了,林先生还有一个身份是编剧,如果让他来改编这部电影,我觉得胜算还可以往上再增加几分!”
曾志韦虽然是为黄玉郞考虑更多,但在这件事上他自己也是有私心的。虽然林宥伦已经表明态度不会计较他以前帮潘笛生的事,但别人还不知道这事,曾志韦总不能一个个去和别人说,自己已经取得了林宥伦的谅解,最好的证明方式,就是和林宥伦合作一次。
黄玉郞却不曾察觉曾志韦的这点小心思,和曾志韦商议妥当,他先回去,而为了不引起怀疑,曾志韦又等了一段时间才离开。
等曾志韦回到饭桌,黄玉郞就把话题引到了正题上,他找的借口是说自己最近手上的资金没有那么多,想找合伙人一起投资,言下之意便是想邀林宥伦入伙。
林宥伦对《风云雄霸天下》这部电影本来就很感兴趣,黄玉郞意图这么明显,林宥伦当然不会拒绝,“既然黄先生这么说,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黄玉郞大喜,急忙问林宥伦可以出多少。
林宥伦笑着没有回答,只问黄玉郞还缺多少。
黄玉郞心想着这部电影应该赚不了多少钱,而他看重的只是电影的宣传作用,当然就希望林宥伦能多承担一些,但这个意图又不能表露得太明显,犹豫了一阵才说:“我现在手里只能拿出2000万,我再想想办法,从朋友手上估计还可以借来500万……”
曾志韦在一旁听得直瞪眼,心想着黄玉郞这也太夸张了,开口就要林宥伦出一半的投资。
“我看这样,黄先生那500万我来出,就当是我买断了《风云》漫画的改编权,总共我拿3000万出来,电影版权归我,上映票房和发行收益按投资比例和黄先生分账,如何?”
黄玉郞生怕林宥伦反悔,立刻就答应了下来,曾志韦却在一旁暗自摇头。黄玉郞要是稍微理智一些,就该从林宥伦的态度中察觉出一些蛛丝马迹。林宥伦眼睛都不眨就往这部电影里投入3000万,这说明他对这部电影有不小的把握,可惜黄玉郞不肯冒险。
当然黄玉郞也不吃亏,和林宥伦合作是多少电影公司求之不得的机会,再说他还可以靠出版漫画赚钱,如此说来,林宥伦在电影收益上占大头也不过分。
林宥伦答应投资,黄玉郞顺水推舟地就提出由林宥伦负责剧本改编,林宥伦答应是答应了,不过他还额外提了一个要求。
“这部影片必须由我监制,也就是说导演、演员的人选,包括影片该怎么拍都由我说了算,这个没有问题吧?”林宥伦这话实际上是冲曾志韦说的。
黄玉郞入股好朋友电影公司,《风云雄霸天下》当然就交给好朋友电影公司负责制作发行,但黄玉郞说白了就是个投资人,电影公司的运作实际上还是由曾志韦负责。林宥伦对这部电影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想法,所以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让曾志韦这边插手。
曾志韦也很识趣,他知道自己不适合执导这类影片,心里自然也不会生出不该有的想法。
“林先生已经想好要找谁做导演了?”出于好奇,曾志韦多问了一句。
“林岭冬你应该认识吧?”林宥伦随口说道。
林岭冬加入新艺城时,“七人小组”还没有解散,曾志韦对林岭冬谈不上熟悉,但印象还是有一些的。林岭冬的作品总在描写体制对个体的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