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吃鱼最麻烦的是鱼刺,最好能有机器把鱼刺弄走。这个可以尝试用精细的钢梳把鱼肉从鱼骨和鱼刺上刷下来,再用一层硬质的网过滤小肉粒,将鱼刺全部挡住。
纯粹的鱼肉可以捏成鱼丸做汤,也可以重新压成鱼片为下一步的煎炒烹炸工序做准备。
大家在用鱼做食材的时候有一个共识,不管是海鱼还是河鱼,它们都有一种难闻的鱼腥味儿。海洋鱼类生活的海水中含有高达3%的盐类,海水属于高渗液体;而动物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最佳盐类渗透压水平要求低于1%。为了维持体液平衡,海洋生物必须用足够的有机化合物填充细胞,以高胶体渗透压来对抗海水的高盐渗透压。这些有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氨基酸,富含氨基酸正是海洋生物让人产生鲜味感觉的主要物质;一类是胺类,具体就是氧化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本身无味,但鱼死后,氧化三甲胺会很快在鱼内细菌和某些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三甲胺,三甲胺分子就是带来鱼腥味的“罪魁祸首”。
活鲜海鱼通常没有多大鱼腥味,而鱼死后时间越久体内三甲胺含量越高,腥臭味就越浓。淡水鱼类体内通常不含有氧化三甲胺,为什么仍然能闻到鱼腥味呢?淡水鱼的腥味实质上是一种“土腥味”,尤其那些以污泥为食物的鲶鱼、泥鳅等深水鱼类更加明显。水底污泥中生长的蓝绿色藻类,会产生土臭素和甲基异冰片,这些物质主要存在于鱼的身体两侧皮下的“红肉”中,土腥味就来源于此。
知道了鱼腥味的来源,那么选择和保持水产品的鲜活度自然最重要。其次,对于海产品,一是将鱼杀死并清除内脏后,用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尽量清洗掉外露的、可以向外挥发产生鱼腥味的氧化三甲胺;二是用柠檬、醋、番茄等含酸的食物或调料来破坏氧化三甲胺,不让它转化成三甲胺。淡水鱼除了冲洗以外,还要尽量去除掉鱼皮和腹内“红肉”,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然,作为一种较为强烈的味觉感受,足够强烈的酸味对于其他味觉能产生一种掩盖作用。因此,无论是海水鱼还是淡水鱼类,酸味物质都可以用来“去腥”。
很多的厨师或者家庭主妇做鱼料理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自己家里搞一搞自己吃当然无所谓,但是大规模地做鱼肉美味,不可不知其中的科学原理。将来唐宁的鱼料理烹调机器将是一整套的烹饪解决方案,绝不允许在这方面出纰漏。
至于混和食材的火候问题,可是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同时采用两种加温方式。一种是热传导,这种方式易于将蔬菜煮熟,另一种是微波加热,这种方式易于将肉类煮熟,烹饪工程师将根据菜谱来制定规范,调节两种方式的火候,以达到两种食材同时煮熟的完美火候。
这种有趣的能力源于微波可以达到离食物表面至少几厘米的食物内部,对这些部位同时加热。这不同于电烤箱的红外线或可见光,它们只能到达这些固体的表面;也不同于普通炊具,它们只能从外向里传输热量加热食物。这是因为微波炉的热能产生于液态水之类的极性分子的自由振荡。当这些物体被置于微波传播空间中,在微波高频振荡的电磁场作用下,物体中的电极性分子的方向会随振荡电场一起振动,一个分子的固有电磁场被改变并影响邻近分子,于是分子们也会有共振。
第二种方案就是通过把食材叠放在不同的层,如:把需要最高温度的调味料放在最底层,在电炉里这里大概产生130度的高温,足以把葱香、蒜香等爆出来,而第二层温度为120度,可用于放置食肉,第三层温度最低,为110度,放置蔬菜。
第三种方案是将不同的食材分开烹饪然后混和。这种烹饪方式很直观,不过有一点不好,这样做出来的食物因为食材的味道没有混和,需要用搅拌的方式再弄一弄,至于是用机器锅铲的方式还是像水泥搅拌机一样的旋转方式,还得实验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饭馆吃饭巨贵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人工贵,而食堂里不好吃的原因是因为厨师偷工减料,有了代替大部分人工的机器来主导“快餐”行业,将解决很多上班族的大问题。说不定不止是在大食堂里解决这人问题,大公还可以将快餐连锁店开遍全球,而且是中华料理快餐,一举改变美式快餐这种没有品味的东西长期占领国际市场的历史局面。
112。第112章英法
你以为英法联军很团结,那就错了。世事难料,刚刚进入1858年没多久,一场震惊世界的针对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刺杀事件发生在巴黎。这一事件使英法两国产生了严重的外交危机。
路透社巴黎分社很快就把新闻传到了bbc播音室,自bbc成立以来除了卢森堡大公与普鲁士对峙之外的又一重大爆炸性新闻通过电波迅速传开,这一回真的是字面上的爆炸性。
当值的新闻主播正是bbc的第一位也是至今仍然担任当家花旦的茶花女维奥莱塔女士,她的声音明显有些因为紧张而略显不自然:“各位听众请注意,各位听众请注意,现在向大家播报一条本台刚刚从巴黎收到的突发新闻。据路透社的报导,1月14日晚间,一名叫菲利斯?奥尔西尼的意大利激进革命分子在巴黎策划了一起针对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爆炸事件。奥尔西尼使用了威力巨大的爆炸物,在皇帝与皇后前往佩雷蒂耶歌剧院途中引爆。爆炸现场相当混乱,据目击者称,至少有超过100名在场的巴黎市民被爆炸波及,至少8名无辜市民当场死亡,法兰西皇帝生死未明。
应在爆炸中受轻伤的法兰西皇后欧仁妮的要求,在爆炸中受伤的市民和皇帝护卫大部分已经被送往巴黎温莎医院。温莎医院通过bbc向巴黎市民发出献血的请求,根据温莎医院的研究与临床实验,200毫升至400毫升的献血不会对人体造成健康问题,反而会刺激人体的造血功能,请巴黎市民放心。
据了解,奥尔西尼在逃离犯罪现场之后不久被逮捕,他是一名激进的意大利统一主义者,意大利烧炭党的领导人。烧炭党是一个致力于在意大利建立统一的君主立宪制或者共和制的秘密团体,他们的名字源于新成员入会仪式当中实行实名制的木炭交易,并且他们最初的成员当中有很多的烧炭工人。据悉,拿破仑三世年轻时曾加入烧炭党,也许因为现在的烧炭党人对拿破仑三世的政策表示失望故而采取了极端手段。
烧炭党对法国的仇视还可能源于拿破仑大帝时期,被拿破仑大帝征服的意大利半岛大量财富被搜刮用于拿破仑征服欧洲的战争,在对俄战争中,共三万名意大利士兵加入了远征军,最后拿破仑大帝的五十万大军被俄国的严冬打败,这三万名意大利士兵仅有300人生还。1815年拿破仑战败之后,意大利被分解为8个邦国,其中有的邦国直接被奥地利和西班牙控制,实行*统治。烧炭党人对此相当不满,他们的成员在入会时就做好了准备用刺杀和武装革命的方式实现政治目标的打算。”
这是典型的电讯报和bbc的播报风格,只点出事实和基本史实,不对道德或者政治进行批判。为了避免进一步刺激法国人民的情绪,bbc这一次的播报中还隐去了一个重量级的信息——烧炭党人的活动大本营是英国,主要是伯明翰。
现在作地的法兰西皇帝既然继承了拿破仑大帝的部分威望,自然也就继承了部分仇恨,这怪不了谁。烧炭党的领导人之一奥尔西尼与拿破仑三世通信数次,在得到法国皇帝的支持无望的情况下使出了刺杀技。
bbc等英国媒体没有报导烧炭党人在英国进行刺杀策划的事情,法国媒体可没有这么好相与,它们挖出了近年以来数起针对法国的恐怖主义活动,大多出自英国。这些说法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认可,法国人民群情激奋,一定要英国给一个说法。英国首相巴麦尊的外交处境顿时有如火烧眉毛的感觉。
因为打赢了克里米亚战争,法国人洗刷了自拿破仑大帝在俄国战败的耻辱,所以拿破仑三世还是挺有威望的,法国人民的皇帝在爆炸中受了严重的伤,使法国人从官员到军方到百姓都相当地愤怒,法*队甚至开始动员,有可能发动对英国的战争。英国人赶紧招募志愿军,法国人疯了。
泰晤士报最喜欢给唐宁添堵,他们竟挖出了一个“有趣”的小道消息,奥尔西尼用来行凶的炸药正是来自伯明翰一名叫威廉斯的化学家,而这名化学家供职于唐宁旗下的苏伊士运河公司工程爆破部。在爆炸事件时,拿破仑三世与皇后乘坐的是牛津汽车厂赠送给各国元首的mini,凡是赠给各国元首的汽车,其玻璃经过钢化处理,有一定的防弹能力,所以法兰西皇帝和皇后夫妇没有被威力巨大的炸药结束生命。也就是说,法国皇帝和皇后被唐宁发明的炸药攻击,却被唐宁发明的防弹汽车救了一命,最后又被送进了温莎医院。堂堂法国皇帝,好像被唐宁的发明玩得********。
至于唐宁在这一事件中扮演的是光彩还是不光彩的角色,自有后人评说,反正巴麦尊这一回是麻烦大了,在巨大的外交压力下,他可以考虑辞职了,并且有可能受到法院的起诉,因为他的内阁对于多次在英国策划的针对法国的阴谋无所作为,给英法关系造成有可能战争的局面。
电讯报既没说阴谋是在英国策划的,又没说爆炸的炸药是源自苏伊士运河公司,真不好玩。相反,泰晤士报则肆无忌惮地大肆炒作,搞得它们的报纸销量大涨,要看“好看的”新闻还是要看泰晤士报啊!
这个时期的英国信奉的是亚当?斯密的古典自由市场主义,巴麦尊本人在苏格兰上大学时正是亚当?斯密的学生,亲学生!古典市场主义是完全的自由主义,连对于外国人入境都没有什么限制,所有的外国商人包括罪犯都可以自由地出入英国,这就是为什么雨果啊、马克思、恩格斯、烧炭党等等大量的被本国驱逐的人纷至沓来都到英国来避难。而且也没有对罪犯的引渡条例,只要对方不在英国犯法,外国人就可以安全地呆在英国。
因为没有引渡条例,当法国政府派遣官员到伦敦要求限制罪犯权利时,英国人视此为粗暴干涉英国内政,加剧了两国紧张的政治关系。
法国的老百姓爱戴皇帝,想为了皇帝而战,但皇帝本人头脑还是清醒的,法国可以在非俄国本土打败俄国人,但要入侵英国,那是绝不可能的,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那是天下无敌的,当年拿破仑大帝都没可能入侵英国本土,他这个伪拿破仑又有何德何能可以超过当年伯父的威势呢?不仅如此,他对于皇后最近借着卢森堡大公关心皇后的伤势而频繁互通电报也睁一眼闭一只眼。
算一算,唐宁跟这位法兰西皇帝的恩怨已经过去了五、六个年头,当年为了共和派、欧仁妮而较劲也早已是老黄历了。起先,唐宁只是问一问“老朋友”夫妇伤得怎么样,最后跟欧仁妮聊得越来越多,欧仁妮跟他谈起了很多她们夫妇在法国执政的悲喜,最后,相当有诚意地邀请卢森堡大公访问巴黎。
说起来,唐宁还没有到过这座世界名城呢。要不要真的去一趟呢?
不过,想一想之后,唐宁又没有什么理由去一个自以为是的皇帝统治的法国,还是算了,反而邀请法兰西皇帝皇后身体无恙之后访问伦敦。
英法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