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多的人进驻,首先面临的就是吃喝拉撒、柴米油盐等问题,很多都需要驻地附近的百姓来提供。
另外,虽然辽东的明军实行的是义务兵制,但士兵们平常也有津贴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那些津贴虽不多但由于士兵们衣食住行都由军队负责,故而不少人把津贴攒了起来,数额也着实可观。
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辽东明军离开了大明的疆土,属于出国执行公务,故而他们的津贴将翻倍发放,这就使得普通士兵手里也有了余钱。
相对于汉城物美价廉的商品,明军士兵的消费能力立刻凸显了出来,时常可以看见外出的明军士兵购买当地的土特产寄回家,酒馆和妓坊里也能看见明军士兵的身影。
随着李珦的回归,汉城的政坛立刻泾渭分明地分为了两个派系,一个派系支持李瑈,另外一个派系自然也就用户李珦了。
由于李珦没能洗脱弑杀朝鲜王的罪名,所以他回到汉城后并没有住在先前在景福宫里的住所,而是住在了汉城一个大户人家的家里,等待着李云天的查案。
因为时间相隔得太久,所以李云天查案的进度非常缓慢,不过他也并不着急,一边让人查朝鲜王被杀那晚汉城的叛乱情形,一边督促救灾物资的发放。
李珦这次回到汉城时的心情异常复杂,自从朝鲜王被杀后这还是他第一次得以进入汉城,如果不是李云天让他回来的话他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再次踏上汉城的土地。
“世子殿下!”汉城一些忠于李珦的官员到城外迎接李珦,见到李珦后纷纷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这些日子来他们为了活命不得不假装归顺李瑈,为此深感惭愧。
李珦见状不由得眼眶也跟着红润了,心中暗自感慨物是人非,走上前亲自把那些官员扶了起来,这些人现在能站出来追随他已经相当不容易。
况且,现在正是李珦招兵买马与李瑈对抗的关键时期,京城里的官员自然是他拉拢的对象。
随着李珦的到来,汉城的官员不得不选边站队,选择支持李珦还是李瑈,一旦选错了队那么后果可不堪设想,轻则贬职重则丢了性命。
李珦进入汉城的同时,讲武堂汉城司务处。
“王爷,正如您所料的那样,金宗瑞和崔闰德接到调令后并没有来汉城的意思。”
李云天正在房间里翻阅着手头公文的时候,云娜快步走了进来,把手里拿着的两份公函放在了李云天面前的桌上,面罩寒霜地娇声说道,“金宗瑞声称他是奉了朝鲜王的命令镇守朝鲜国东北六镇,因此只会听从朝鲜王的命令返回汉城,王爷能请来皇上诏令的话他也可以回来,实在是太过狂妄!”
李云天闻言不由得微微一笑,伸手拿起了桌面上的那两份公函,他早就料到金宗瑞和崔闰德不会轻易离开四郡六镇,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与金宗瑞的公函相比,崔闰德在公函上的用辞委婉了许多,以身体不适为由表示无法经受长途跋涉,望李云天体谅。
“王爷,看来金宗瑞和崔闰德果然有二心,想要拥兵自重。”等李云天看完了那两份公函,云娜沉声说道。
“传令下去,给西北四郡的军粮运去半年的量,至于东北六镇,告诉金宗瑞,何时等朝鲜王确定下来何时让朝鲜王下令给他们送去粮食。”李云天根本就没有把这两份公函放在心上,放下手里的公函后向云娜微微一笑。
如果金宗瑞和崔闰德能老老实实地前来汉城的话那么朝鲜王也不会选两人坐镇四郡六镇,不过那既然金宗瑞如此不识时务,他决定给其一个教训,让金宗瑞清楚现在谁才是朝鲜国的主事者。
“属下明白。”云娜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向李云天一躬身后抬步离开,所谓打蛇打七寸,李云天掐住了金宗瑞的命门,这下看金宗瑞还如何蹦跶。
“王爷,朝鲜国世子前来拜见。”不久后,云娜再度进入了房间,开口娇声禀报道。
“他还挺有心的。”李云天闻言抬起了头,笑着放下了手里的公文,“让他进来吧。”
李珦一到汉城城门外李云天就得到了消息,从时间上来算的话李珦进城后第一时间就赶来拜见他,态度着实端正。
“忠王殿下,您可要给主上殿下做主呀,主上殿下被首阳大君手下的叛军所害,至今无法瞑目。”很快,朝鲜国世子李珦被云娜领进了房门,李珦快走几步后扑通跪在了地上,神色悲愤地向李云天高声说道。
“世子请起,朝鲜王之死本王会彻查清楚,一定会给世子和朝鲜国百姓一个交代。”李云天见状伸手虚空向上一抬,有条不紊地回答,如果李珦此次前来不向他喊冤的话那么才奇怪了。
“忠王殿下,下官有证人可以作证,当晚冲进景福宫的叛军是首阳大君的人。”李珦闻言站起身,在一旁的椅子上落座后义愤填膺地说道,“下官已经把证人带来,忠王殿下可以传他们上来对质。”
“此事先不慌,本王会进行严查。”李云天摆了摆手,语峰一转后问道,“世子,本王想知道,你是否与南方的倭寇有交往?”
“倭寇?”听闻此言,李珦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万万没想到李云天会问起这件事情来。
自从李云天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扫荡了大明沿海的倭寇后,倭寇的生存空间就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为了生存不得不逃向了朝鲜国沿海,占据了朝鲜国和倭国之间的岛屿,时常登陆朝鲜国和倭国进行劫掠。
时至今日,朝鲜国南方沿海地区已经沦为了倭寇的乐园,陈光宗派兵偷袭李云天的时候就从那里的倭寇中借了一批兵力,想要置李云天于死地。
值得一提的是,盘踞在朝鲜国和倭国之间海域的倭寇首领是山海光孝,曾经地位仅次于青木明心的海上第二大倭寇头子。
与青木明心不同,山海光孝并没有逃去倭国更没有向大明朝廷投降,而是选择了前往朝鲜国水域继续纵横海上。
毕竟,倭寇之间也有势力范围,青木明心的根基在倭寇,而山海光孝的根基则在朝鲜国,这也是他为何逃向朝鲜国的原因。
跟青木明心相同的是,山海光孝跟朝鲜国当地势力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互相利用互相依托,进而使得山海光孝的势力逐渐坐大。
为了避免受到李瑈的偷袭,李珦选择朝鲜国最南端的全罗道作为落脚点,因此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与山海光孝打交道。
据李云天所掌握的消息,由于李珦于山海光孝暗地里达成了协议,所以山海光孝派出倭寇协助李珦的部队作战,双方之间关系密切。
李珦根本就没有想到李云天忽然之间会提到倭寇的事情,毕竟李云天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查清朝鲜王的死因,而不是计较倭寇的事情。
况且,随着明军水师沿海基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倭寇的活动水域被限制在了朝鲜国和倭国,对大明已经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面对李云天的这个问题,李珦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下意识地就想否认可心中出于对李云天的忌惮又不敢贸然行事,毕竟李云天既然点明了此事表示他已经掌握了相关的信息,这使得他感到颇为为难,进退维谷。
第1275章顺水推舟(第二更)
“忠王殿下,自从殿下当年剿灭了大明沿海的倭寇后,那些倭寇就流窜到了我国南部海域,为祸甚烈!”
在李云天目光如炬的注视下,李珦知道他必须要回答李云天的这个问题,因此沉吟了一下后无不谨慎地说道,“主上殿下在世时曾派军前去剿灭,可惜对方不仅凶悍而且狡猾,乘船来去如风因此使得围剿失利。”
“这些年来,倭寇的势力逐渐坐大,我国南方沿海多地受其袭扰可谓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倭寇聚集的对马岛被倭国占据,暗中支持倭寇,故而使得倭寇有恃无恐。”
说着,李珦的神色变得凝重,站起来向李云天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不瞒王爷,下官为了躲避首阳大君的追杀确实与倭寇有过接触,但那只是为了自保的权宜之计而已,望王爷恕罪。”
“倭寇不仅是大明也是你们朝鲜国的祸害,无论如何你与倭寇有所牵连都实属不智,此事本王会进行详查。”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后不动声色地向李珦说道,既然李珦承认此事那么事情就好办了,省去了不少不必要的麻烦。
“世子,你旅途劳累先回去歇息,需要你的时候本王会派人前去通传。”李云天现在不想把倭寇的事情搅和进来,随后结束了此次与李珦的会面。
李珦禁不住松了一口气,向李云天躬身行礼后快步离去,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李云天竟然会提到倭寇,着实出乎了他的意料。
虽然李珦走了,但他所说的证人则留了下来,是一些景福宫的宫女和宦官,当日跟随李珦一同逃出了汉城。
首阳大君府。
“哼,李珦竟然想要用那些人来扳倒本大君,简直就是痴人妄想,这样的证人本大君有的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李瑈已经得知李珦去讲武堂汉城司务处拜见李云天一事,也知道李珦向李云天提供了证人,一脸不屑地向在座的崔礼和安津等人说道。
这样的证人李云天进入汉城后李瑈也提供过,除了景福宫的宫女宦官外还有城里的百姓,不过李云天好像对这些证人都不怎么在意,原因很简单,他们跟李瑈的关系太过密切。
因此,李瑈知道李珦打错了如意算盘,既然李云天不相信他的话那么同样也不会信任李珦找来的那些人。
“大君,下官听说世子殿下与南方的倭寇来往密切,依下官来看咱们可以在这件事情上做做文章,忠王殿下最为痛恨的就是倭寇,去年差一点就死在倭寇手里。”
崔礼闻言沉吟了一下,开口向李瑈说道,李瑈既然跑去了全罗道那么肯定会与倭寇有所交集,否则岂能安然待在那里。
再者说了,有情报证实倭寇加入了李瑈和李珦手下军队的交战,协助李珦的军队与李瑈麾下的士兵对抗,这足以表明李珦于倭寇之间有着秘密协议,要不然倭寇岂会如此卖力帮他?
“本大君也是此意。”李瑈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认为崔礼此举将给李珦带来不小的麻烦。
“大君,近来下面的官员有些抱怨,明军在发放救济的时候太过苛刻,不允许地方官员插手,使得他们无所事事只能在赈济现场白白等待,您看是不是跟忠王殿下说说,这种发放赈济的小事根本就不用劳动明军,我们自己来即可。”
这时,有一位官员忍不住插了一句,似乎对明军亲自发放赈济物资感到有些不满,这样一来地方上的那些官员就无法从中上下其手捞取好处,进而也就没有资金给汉城的那些高官送礼。
“忠王爷来之前已经说过,这样做是为了使得朝鲜国的百姓都能安然得到度过此次灾荒的粮食,吩咐下去让下面的官员都收敛起来,千万别在这个时候惹事生非,否则即便是本大君也救不了他们。”
李瑈自然清楚下面那些地方官员的花花肠子,因此沉吟了一下后神色严肃地提醒在座的众位官员,在那些官员的眼中大明朝廷这次运来的救援物资就是一大块香喷喷的肥肉,谁都想着上前咬上一口,可如此一来就正好撞在了李云天的枪口上。
那些地方官员原本还想着收买拉拢负责发放物资的大明官吏,结果发现那些人油盐不进,行事古板,根本就不与其同流合污。
望着那些白花花的大米被百姓们兴高采烈地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