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帝前,连贝多芬都是他崇拜者为他写了《英雄交响曲》。称帝前的拿破伦,对外战争连战连捷,却是得到整个欧洲大多数人认同的反抗暴君的革命者,身份“伟光正”。正是称帝之后,让他失去了“正义”的光环而褪色,从而种下了后来被欧洲各国围攻灭亡的种子。
现在的德国,现在的希特勒,他正在比利时和法国所做的事,就象好法国大革命时期称帝前的拿破伦一样。正在比利时和法国搞的“社会主义改造”,极聪明地将自己的侵略行为披上了一件“革命”的外衣。
这种改造的过程中,最大获利者是法国和比利时的中下层平民。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因为德国的“入侵”,反而成为了“侵略”的最大受益人。虽然仗着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他们对德国人还抱有反感,但在“侵略”中拿到好处的他们,敌意已大大减弱。
在这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两国原有的资产阶级和地主,和平协定签定后,这两国国内的资本家和地主大量地出逃,大多就近逃往荷兰和英国。现在的西欧,面对已露出“布尔什维克真面目”的希特勒,甚至包括德国自身在内,整个西欧上层全都人心惶惶。
而一旦德国方面真象他们宣传的那般,按预定好的时间表撤军,放弃了“侵略者”的身份后,两国民间对德国的敌意更会减少到最低。而新成立的以两国共产党为首新政府,更会自动成为德国的天然盟友。更可怕的是,这种真正代表底层民众利益的“共产党政府”,他们的政权稳定性和军队的士气战斗力,远不是那种扶持起来的傀儡政府所能相比的。
传统的“侵略方式”,侵略国灭亡一国后,扶持当地上层中的旧势力,然后以武力为依凭,建立傀儡政府,然后实行从上到下的一条线的剥削压榨手段:侵略军吸傀儡政府的血,傀儡政府吸中下层民众的血,一级级层次分明地吸血式压榨。
这样的侵略掠夺方式,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反抗军由此得到了苦难最多的底层民众发自内心的支持。
而希特勒在西欧玩的这一套,给自己披上了“伟光正”外衣,对西欧的战争行为,已不能说是侵略,而是“革命输出”了。他不指望在这过程中比、法两国的平民会感激自己,却可以将他们的反抗情绪降至最低。在这过程中,倒霉的是比、法两国有钱的有产阶级,又以资本家损失最为惨重,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却是最大的受益者。即使当地有反抗势力存在,却也会因为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只能小打小闹。这一套在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就曾牛刀小试过,效果很不错。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通过掠夺当比法两国仓库里的战略物资贮备,已经狠狠地大赚了一票,获利早已超过了战争的军费支出。至于未来的战争红利,完全可以通过建立以德国为主导的“欧盟组织”之类的更隐蔽的手法进行。用林汉的话来说,老式的殖民主义,已经完全不适应民族主义思想觉醒的欧洲了,该用新殖民主义的想法来解决问题了。
“一个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现在,他已不再徘徊,而是正式降临到了旧大陆的头上了!”
利物浦港附近的一家酒馆里,英国最失意地两个人,正在三楼的一个包间里,遥望港内停靠的两艘战列舰,远远地看着其下水服役的仪式。
这两个人现在英国,都有着很难听的外号:英奸。
他们是英国前首相,张伯伦和丘吉尔。前者在包间里猛烈地酗酒,而后者则同样猛烈地抽着雪茄烟。因为战争战败而下台,更被本国民众抛弃和诅咒,两人的精神都已经垮了。这两个英国最失意的人,因为同病相怜,而又抱团取暖般地聚在了一起。
说出上面那句话的人,是前首相丘吉尔。
张伯伦愁容不展地道:“阿道夫,这个隐藏的布尔什维克,他又下了一步好棋。”
丘吉尔冷哼道:“法兰西帝国,被他一分为二了,真是好手段!”
虽然下台了,但是两人从前的关系还在,通过那些关系,他们很清楚现在正在法国北部发生的事。法国共产党靠着德国人的刺刀和中下层平民的支持,正逐步地接收着法国北部的势力,逐步地建立自己的政权,在这过程中,也有苏联人的影子正在出没。
张伯伦冷哼道:“他就不怕维希法国的人趁机赖帐吗?”
丘吉尔冷笑道:“贝当那伙人,如果有这个勇气,就不会这么早就投降了。再说了,比起那点战争赔款,将法国一分为二,在法国重新统一之前,德国人都不必担心西线的压力了。”
张伯伦叹道:“德国国内的容克们,现在他们对希特勒的忍耐性,也快到极限了吧?”
丘吉尔道:“第五处的人给我透露过一些情报,那边这一个月来正和我们秘密联系,想要寻求支持,但说实话,我并不看好那帮容克野蛮人。”
十月份战争结束之后,德国迅速地“变脸”,大踏步“左转”向左走,已经在德国高层引发了不小的恐慌情绪。但是,今天的希特勒在德国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把德国从受人欺凌的欧洲弱鸡,变成了人见人惧的欧洲霸主,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败打垮了世敌英法两国,而在这过程中,德国全国战死的军人还不足两万人。
如此丰功伟绩,在德意志这个民族诞生至今,根本就没有一个领导能够做到,就连建立了小德意志帝国的卑斯麦和威廉一世和如今的“大德意”帝国相比,也要黯然失色。
“希特勒,象太阳……”
德国装甲战大师古德安曾如此评价此时的希特勒(此为史实),到目前为止希特勒在德国民众的心中,已象圣人圣徒一般,不容亵渎。目前德国国内的那些容克势力,在看到德国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后,虽然已经警觉起来,想要反对希特勒,但是丘吉尔根本不看好他们。
今天的希特勒,他在德国的声望实在是太高了,这些人真的造反做乱,只要他一个声音发出去,恐怕这些容克们的警卫就首先反水,他们唯一可能成功的手段只有暗杀一途。
但是从德国传来的情报看,希特勒是个极谨慎小心的人。他的亲卫队完全是由最忠诚于元首的“党卫军”挑选的精英,而为了防止被人刺杀,这几个月来希特勒在欧洲行动时,甚至连飞机也不乘而只坐火车。而从德国传来的情报,如今负责德国的首都守卫的军队,已全部换成了党卫军。
张伯伦对丘吉尔道:“未来的半年里,不光是西欧,德国内部也会有一场风暴!”
丘吉尔道:“希望这场风暴,能刮得更大一些,这样帝国才会有一线生机。”
两人政治生命在下台那一刻,基本就已经死亡,丘吉尔和张伯伦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坐在这儿,唱唱酒,抽抽雪茄,然后吁长叹短地嘴炮一番。
意识到德国内部将会有一场很大的动乱,这是现在工党联合政府在上台后,继续加紧军备的原因之一。在工党领导艾德礼的如意算盘里,和德国签定和平协议,也是为了喘口气,加紧军备,恢复海军实力,以便能应付下一场战争的危机。
和德国的战争虽然结束,但现在的英国的国际战略形势,非常地不妙。
战争结束后,德国海军依旧占据着法罗群岛不肯离开,并且不断地加强这儿的防卫力量,最近更在这儿建造潜艇洞库。和法罗群岛相临的冰岛,也在战争末期被德国海陆两军占领,德国人现在也正在这里修建海军基地。这两处基地的建立,让背靠大西洋的英国如芒在背,难受异常。一旦战争再起,从这两地出发的德国破交舰队,可以更轻松地封锁英国的大西洋航运。
欧洲的战略形势危险重重是一回事,亚洲方面同样不容乐观。而在亚洲遭受的威胁,不光是来自中苏这两个敌人,也不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赖在马来半岛不走的日本人,反而是从前“拉偏架”的“盟友”美国人。
战争结束后,英国损失惨重,急需从殖民地“吸血”恢复元气。而结束了战时状态英国,同样也要调整国内工业的生产结构。而当国内产生产恢复正常状态后,大量工业产品的市场销路,就大成问题。
根据《英美华盛顿协议》,英国被迫将本土和所有殖民地市场向美国人开放。利用英德大战的这一年来的空隙期,美国商品已趁机大量地占领了殖民地市场。“英奸丘吉尔”在华盛顿签订的《英美华盛顿协议》,现在成为挡在英国复兴面前最大的障碍。
目前刚刚停战,英国国内生产还未进行完全地“转型”,这矛盾暂时还不严重,但再过几个月,随着“和平”的持续,这个矛盾将不断地激化。《阿姆斯特丹停战协议》
里,德国人并没有要求英国人开放殖民地市场——他们也不需要开放,因为来自正在工业化中的中国的巨大需求,其消费德国工业品能力远在殖民地印度之上。
未来的日子里,英国在国际上面临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和德国的矛盾,反而变成是和“准盟友”美国的矛盾了。
更令英国政府感到担忧的是,在1940年的最后一个月,美国的媒体里突然传出一个声音,有经济学家在报上撰稿,声称要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新秩序。这篇文章一经提出,就在美国国内引发轰动和共鸣。文章里列出了一堆的数据,全是过去一年里各国公布的国民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以及各国当年的出口贸易额。然后该文作者指着美国那一栏,那个已占据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百分四十五的数据问读者: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比英法德三家加起来都多,凭什么不能让“美元”成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中心!
文章的作者,除了列出一堆的经济数据外,还在列出了美国海军和世界各国海军的实力比,以及未来数年内美国海军的实力增长表。稍有点脑子的人,只要瞧一眼这些各方面数据对比表,很容易就会产生一个念头:美利坚合众国现在已是不折不扣地第一强国。
篇末,文章的作者公然高呼:在1941年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全体的美利合众国的公民,都该手按着胸口自信无比地宣称:一个由美利坚合众国主导世界的时代,已经降临了。
此文一出,在美国国内引发无数的共鸣声,而后象滚雪球一般地在美国国内越滚越大。
比起强迫英国开放殖民地市场,这个狂妄无比的声音更让英国政府感到恐惧。
英国要想复兴,就必须撕毁《英美华盛顿协议》,但撕毁条约造成的后果,也不是现在的英国所能承受的。所以英国在停战之后,海军建设却一步都未停,未尝没有防备美国人的心思。而在圣诞节前昔,一批来自日本的特使对英国进行了“友好”的访问,双方私下里秘密谈判的内容,就包括了英日在太平洋西岸“抱团取暖”,排斥美国势力渗透的话题。
在过去的一年战争中,英国政府向日本订购了整整二十艘驱逐舰,然而战争期间,这批新订的驱逐舰有十艘完工,却一艘都没有交付给英国。直到战争结束后,日本人才不甘不愿地交付了十艘,至于余下的十艘,已接近完工,由于战争提前结束,而战时日本人的要价实在太高,一艘的价格几乎可以造两艘半以上,英国人自己细细盘算之后,发现余款的价格足够自己再建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