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提前败露。二十八人只能驾船出海,离开日本,此时郑芝龙的第一个儿子郑森刚刚在日本降生。

之后到了台湾,在台湾海峡打劫商旅,很快就发展成为南中国第一大海盗势力,而郑芝龙又得到老大颜思齐的赏识,成了颜思齐的女婿,不久颜思齐去世,颜思齐的手下都归附了他,总和了李旦势力和颜思齐势力的郑芝龙一跃而起成为中国第一大海盗和海商势力。

此时郑芝龙才二十岁。他从一个贫寒困苦沦落到日本谋生的少年,到成为第一大海盗实力只用了三年时间。

郑芝龙与日本的渊源,让日本人又恨又怕。既不敢拒绝跟郑芝龙贸易,看着他一船一船将日本的银子带走,心里也不太乐意。

但是这次通过福王日本之行,郑氏改善了跟日本当局的关系,日本幕府对他颇为改观,竟然允许郑芝龙以后可以直接在平户贸易。

日本近十年间发布了五次禁海令,一次比一次严格,此时就只剩下中国人和荷兰人可以在日本合法贸易,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人都被赶了出去。而荷兰人和中国人也只能在长崎一地贸易。

现在郑芝龙被允许直接去日本最繁华的政治中心平户,可谓得到了最大的利益。

甚至连郑家趁机招募了几百个日本浪流武士幕府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知道他们对人口出海是极为反感的,五次禁海令都有限制日本人出海的禁令。一开始还允许出海五年之内的日本人回国,最后一次直接拒绝所有海外日本人回国,显然郑芝龙招募的这些浪人不在此列。

二月末,出使船队回到大明,杨潮亲自去松江府迎接。

带着歉意和感激的心态抚慰了一番董小宛,然后两人同宿同起坐着船回到南京。

郑氏船队还带回来下一年的贸易货物清单。

看到这份清单,杨潮很满意,因为他看到云锦等货物数量大量增加,最重要的是许多秦淮河流行的小玩意日本人也订购了,从中式香料炉到最时兴茶具,到胭脂盒和铜镜样样俱全,让杨潮意外的是,还有订购牙膏的。

中国人刷牙的历史比后世想象中的要早得多,也不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当然普通大众的刷牙习惯是现代之后才培养起来的,但是刷牙确实从春秋战国起就有了。

从隋唐时期开始,刷牙之风在上层社会中流行起来,刷牙叫做揩齿《处台秘要》记载“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

唐朝时期是用杨树或柳树的树枝,将一头咬松之后来刷牙,此时已经有牙膏类的药物,同时也有用盐来刷牙的。

到了宋代,《太平圣惠方》详细记载了牙膏的配方: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同时也有了专用的牙刷,宋代周守中《养生类纂》记载:“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

明代沿用的牙膏配方,正是来自于宋代,而且加上一定的改进,不过刷牙习惯依然仅限于少部分人,普通老农起来能漱漱口就算是讲究人了。

但是董小宛这样的人物肯定是会刷牙的,明眸皓齿这个词不是平白无故来的,古代的美人天天刷牙自然牙白,不然一口大黄牙岂不是倒胃口。

南京出售牙膏的商铺就集中在秦淮河一带,虽然规模都不算大,但是颇有几家是有自己独特的配方的。

这次董小宛去日本,饮食起居都有艺妓服侍,这些艺妓也就从董小宛这里看到了中国的牙膏和牙刷,虽然日本也有刷牙的惯例,但大都是从唐朝时期传过去的,用的方法依然是杨柳枝,尚没有专门的牙刷,牙膏更是唐代时期的药粉很不方便,于是才有了这次牙膏订单的情况。

杨潮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头,很快日本人就会风靡用大明牙膏刷牙的习俗了。

“你可帮了我大忙了!”

杨潮簇拥着董小宛,忍不住说道。

董小宛微微一笑,能帮到杨潮,她也没有白跑这一趟,更何况她此去也颇有感触。

日本的异国情调,见识一番之后,董小宛还是很有收获的,说到底日本上层文化也是从唐代学过去的,保存了大量的唐人风范,看起来还是颇有古风的。

郑氏开拓了平户线之后,已经决定将去年利润都投入进去,告诉杨潮他们今年可能会采购七百万两的货物,按照比例,杨潮将得到其中的四百多万两,除去货款后,利润三百万。

相信明年,顶多后年,郑氏的贸易会达到一千万两,杨潮的利润将达到五百万两以上。

可谓是收获颇丰了。

只是荷兰人有些郁闷了,本来竞争中就落后郑家一筹,这次更是被郑氏拉开了。

据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积极求见幕府,希望得到跟郑家一样的待遇,但是被幕府言辞回绝,还威胁了一番,要是荷兰人不老实,就断绝他们的贸易。

荷兰人只能咽了这口苦水。

谁叫人家大明一个藩王亲自去了日本呢,除非荷兰人也派一个藩王去,可是荷兰是共和制,哪里有什么藩王,这是一个商人国家,况且就算荷兰人派一个藩王去,日本人大概也不会认可,你一个蛮子的藩王能跟大明的藩王相比吗?

荷兰人也不敢触怒日本,东印度公司在亚洲有三十五个据点,日本据点的获利排名第一,接近总收益的四成,这些收益折合成黄金大概有六吨左右,第二名才是台湾,收益占到两成半多一些,折合黄金四吨。

这两个据点占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收益的一大半还多,尤其是日本都快小一半了,荷兰人打死都不敢得罪的。

当年为了留在日本贸易,荷兰可是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们跟传教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信仰完全不一样,而且绝对保证不再日本传教后,才被允许继续贸易的,他们可不敢冒险失去日本,那样东印度公司的古董能活吃了巴达维亚的总督。

所以他们除了羡慕郑芝龙外,真的没有其他好办法。

回到南京已经三月了。

弘光元年三月,中国古代王朝有惯例,新君登基第一年沿用老年号,去年是崇祯十七年,今年才是弘光元年。

还是弘光,历史上福王登基是弘光,朱慈烺这个根正苗红的皇太子登基,大概是因为皇帝虽然变了,但是文臣并没有改变,还是那一拨人,所以朝臣依然定了一个弘光。

这段时间南京非常热闹,因为春闱刚刚结束,江南科举的书生齐聚南京,很是让秦淮河红火了一把。

但是当杨潮回到南京的时候,却是一片哀鸿,因为放榜了,每次放榜都是除了个别胜利者外,其他人都是心情最差的时候,估计秦淮歌女的怀中又要多一批哀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哀叹书生了。

此时有四个很低调的书生,戴着斗笠冷眼看着金榜,心里充满了怨毒!

其中一个恨恨道:“奸佞当道,嫉贤妒能。”

其他人哀叹一声。

此人接着道:“弟去意已决,去武昌左平贼麾下,定要匡正朝纲!”(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一节左良玉东下

烟花三月的季节,一个书生满怀着对权力的渴望,却屡屡失败的壮志未酬,无比悲愤的心情,竹杖芒鞋头戴斗笠,毅然而然的踏上了西去武昌的小船。

此举无论如何看都带着一股悲壮,颇有一副势要乾坤倒转回的决心。

杨潮才不会注意到一个失败的举子的命运,他此时正愁朝廷内外的事情呢。

党争,又是党争。

杨潮小心翼翼的维护,谁知道还是让偏安一隅的这个小朝廷迈进了党争的无底深渊。

杨潮大力支持的史可法倒台了。

杨潮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皇帝对自己似乎颇不待见,左思右想自己没有得罪过皇帝,一直小心翼翼的做一个忠臣,绝无任何出阁的举动,只能认为是皇帝在刻意打压自己吧,这样一个手握十万重兵的武将,确实很难让皇帝安心。

但是史可法也太不争气,或者说太没有战斗力了。

崇祯时期,他长年在江南做漕运总督,之后又做了兵部尚书,崇祯身死之时,江南文官中,就属他资历最深,当之无愧的内阁首辅,又有杨潮的支持,理应稳如泰山。

可是他还是失败了。

现在的内阁首辅变成了兵部侍郎马士英。

史可法作为内阁首辅期间,竭尽全力推销他的联虏平寇策略,而且为此付诸一切努力,左懋第等人北上的时候,除了带去国书,史可法还以内阁首辅的名义,分别给吴三桂和大学士冯铨、谢陛等人写信,只可惜这些人已经死心塌地的跟着新主子了,见都不见故国的使节。

但是好死不死的。史可法还给多尔衮写信,信中内容极为谦卑,目的无非是两国合议。连手剿灭李自成而已。

结果多尔衮也给史可法回信,这封信惹起了朝仪。多尔衮在心中不但不承认南明君臣,而且斥责他们无君无父,不先给崇祯报仇反而擅立皇帝,是妄立。

同时还在信中劝史可法早日认清大势投靠满清,并且说史可法的弟弟史可程弟弟已经归顺正朔,希望史可法能够早日劝说南方伪立的君臣弃暗投明,早早归附满清,也不失大功一件。

正是这封信给了史可法沉重的打击。

陈洪范没有将信直接给史可法。而是悄悄的公布了出来,顿时惹起不少人弹劾。

马士英更是弹劾史可法卖国,证据正是史可法的弟弟已经投降,史可法一直鼓吹联虏,马士英说“岂不疑哉”。

史可法自然不可能是叛徒,历史上他也确实给多尔衮写信,多尔衮也回信了,内容也差不多,但是那时候史可法并没有被太多质疑,因为那时候皇帝是福王。文臣跟福王不和,因此文臣抱团,可是现在皇帝是朱慈烺。文臣一个个并没有压力,因此反而生出勾心斗角来,马士英弹劾史可法,不但很少有人帮他说话,甚至还有帮腔质疑的。

史可法异常灰心,他根本不愿意卷入党争,其实他不是一个喜欢争斗的人,甚至多次认为朝政就是坏道了内斗上,所以他主动退让。上表自请去除首辅之位,请求去江北督军。不是史可法想控制军权,他还没这个心眼。他的理由是马士英进入内阁,不能没有人督师,所以他想去,说起来他是真想为大明王朝做一些事情的。

杨潮态度十分坚决的反对这项措施,保证史可法绝对不可能有二心,但是皇帝一言而决,史可法除去了首辅职务,依然顶着大学士头衔去江北督师去了。

要不是皇帝疏离杨潮的态度,马士英绝不敢站在杨潮对立面弹劾史可法,要不是史可法自己萌生退意也不可能失去首辅之位,要不是皇帝自毁长城,也不会允许史可法出走。

可惜弄到最后这位朝中为数不多的清官还是走了。

杨潮好生失望,再次开始告病离朝,专心于军务。

这段时间的军情也确实让杨潮感到有些严峻了。

清军到底打败了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顺军确实比明军强了一些,颇打了几个硬仗,而且也偶有小胜。

可是去年年底,决定性的潼关战役打响,潼关是陕西门户,往往谁占领了这里,就意味着占据关中,李自成在这里打败了孙传庭,就占领了陕西,清军这次跟李自成在这里苦战,立时十三天,最终李自成战败,多铎带兵进关,很快就占领了西安。

李自成战略失误太大。

本不该这么快,这么轻易就失败的,可惜其兴也勃,其亡也速。

败在政治。

当年东征,太容易打下山西、河南,让李自成太大意了,让太多的明朝军官留任,没有派任何人盯着,也没有解除那些军官的军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