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做贼心虚吧,杨潮哈哈大笑起来:“郑四爷放心,上面那位宅心仁厚着呢。体谅郑家的难处,郑四爷能出五倍货款,就已经是尽力了,我会向上面那位禀报,相信一定会给郑家一个恩赏的。”

郑鸿逵一听,顿时一喜道:“如此就谢过杨大人了。”

说实话,郑氏的财力、人力都很强悍,荷兰人在他们面前都只能低头,可是他们这种实力,放在大明朝根本就不好使,根本就不被认可,跟郑家结交的文官,往往也就是福建籍,或者在福建为官的那些,其他地方根本就不买郑家的账,因为根本就看不起海盗。

现在上面那位竟然跟郑家做生意,这简直就是天大的面子了。

所以郑鸿逵虽然被杨潮狠宰了一笔,切下了他们拼命做好的海贸蛋糕的一半,他们不但没有半点怨言,反而还要感激。

杨潮强装平静,踏实接受了郑鸿逵的感谢。

然后笑道:“那就说定了,三百万,不过这定金?”

人家已经让出那么多了,杨潮感觉自己都有点不太好意思提定金了。

但是郑鸿逵却一口答应:“没问题,三成定金,一百万随时可以给杨大人。”

郑家就是牛气,每年仗着一千万的利润,还真是不把钱当钱啊。

当然垄断大明贸易,又不用交税,他们也占了大明朝太大的便宜了,也就只有大明朝廷这种傻子朝廷,才能做出这样的蠢事。

杨潮又道:“不过你可能不知道,皇上让王公公从北京赶来,给本官下了一封旨意,让本官去东阳剿匪。所以本官可能马上就要出发,郑大人的钱就在金钗楼交割,办货的事情就交给康小宝了。”

郑鸿逵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下来。

走出金钗楼的时候,郑鸿逵心里还直感慨,这个杨大人真是得皇帝隆恩厚重!(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一节南下

郑鸿逵不是一个寻常角色,他是纵横大海的狠角色,昨夜不过是被杨潮突然抬出来的上面的人给唬住了,当时脑子就犯迷糊,最后让出了太多的利。

今天醒来之后,突然就感觉这件事不是那么靠谱的,皇帝走私这种事情闻所未闻,弄不好他还真的被杨潮那厮给骗了,因为杨潮说的,只有五个人知道,可是这五个人都是不可能暴露出来的人。

郑家不可能跟史可法验证,就算能见到史可法,询问这种事,如果是假的,史可法肯定暴怒,责问他污蔑皇帝,当即拿下送入牢中,杀头都不稀奇;如果是真的,史可法弄不好会直接杀他灭口,毕竟这件事是说不出去的。

皇帝他更不可能去验证了,郑家还没能力见到皇帝,别说皇帝了,就是见朝廷大员,都未必能见得到。

唯一能够验证的,也就是那个太监王承恩了,但这件事又不好直接问,想来想去,还真给郑鸿逵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想到这里,郑鸿逵咬了咬牙,再次送了一份大礼,再次宴请王承恩。

言语试探了好久,而且将王承恩灌了个半醉,总算得到了一些有用的消息,王承恩这次来南京,确实是传一份中旨,让杨潮去金华府剿匪。

最后郑鸿逵终于使出了杀手锏,直接告诉王承恩,自己跟杨潮之间的交易,表示海贸生意利润丰厚,但是关系门路必须够硬,否则做不长久做不安稳,郑家可以和杨潮做这种生意,也可以和其他人做这种生意。

公开的告诉王承恩,说郑家愿意跟王公公做生意。还埋怨杨潮开价太黑了,询问王承恩的意思。

结果王承恩连连摆手,说这生意他做不得。叮嘱郑鸿逵好好跟杨潮做,不要生出其他心思。

郑鸿逵这下子才不疑惑。这么丰厚的利润,这么贪财的太监,却不敢做,要说他是怕杨潮,郑家可不信,这足以证明,这桩生意里头,有一个王承恩都惹不起的人物。除了皇帝还有谁?

于是郑鸿逵在不多疑,心下对杨潮更是心生震惊,杨潮的背景他早就调查了个清清楚楚,先是帮助周延儒再相,接着一手翻云一手覆雨,只掌间平息了让所有人头痛的书生哄闹,现在竟然能够替皇帝做生意,这种人让郑鸿逵惊叹的同时,也只剩下敬佩了。

天下能让郑鸿逵敬佩的人不多,从此又多了一个杨潮。

当天郑鸿逵就将银票交到了金钗楼。交到了康小宝手上。

然后写了一封密信,将事情原原本本报告给了郑芝龙,解释他为何又给杨潮让出一倍利的情由。结果郑芝龙不但没有怪郑鸿逵,反而回信说他做的很对,大肆表扬了一番,交代他继续跟杨潮合作,同时给他详细解释了一番,郑家现在不缺钱,缺的是根基,郑家海盗出身,可总不能永远做海盗。

尤其是现在已经家大业大。要守住这份基业,不是那么容易的。拥有自己的实力自然重要,找一个靠山也很重要。交代郑鸿逵,如果上面那位胃口大的话,随他开价,只要郑家能保本,白白给他干都行!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郑家眼里的红人杨潮,已经踏上了战船,并且一路顺利的赶到了镇江。

前面的张大桅已经联系好了王家的人,王家在镇江的掌柜做不了主,但是也提供了一批船帮忙运送物资去了杭州,然后不久杭州就传回来消息,让沿运河所有商铺全力帮助杨潮,必要的时候,停止王家的生意,也要给杨潮腾出船来。

不是王家仗义,而是因为本就是结盟,权力和利益的结盟,要不是打着杨潮的旗号,王家八辈子也杀不进淮安的盐业中去。

在杨潮看来,这没有什么可耻的东西,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每个国家都存在政商关系,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那本来就是一种权力,而所有的权力都是需要军事来保护的。西方人哪一次战争背后,不是站着一群磨刀霍霍的资本家呢。

中国还算好的,资本对国家权力的渗透没有那么彻底,因为中国统治文化历来都是脱胎于农耕的地主阶层文化,统治中国的思想从来都是那些耕读传家的缙绅阶层的思想,这些人对商人鄙视了几千年了,所以商人反而要变着法的巴结他们,形成中国特有的政商文化。

杨潮给王家提供方便获取商业利益,王家支持杨潮,取得军事胜利,这就是结盟,没有写在纸上但大家心照不宣。

所以杨潮安心接受王家货船的服务,不但让他们运送军事物资,而且还运送人。

这可是不小的压力,因为杨潮带来的人可不止五千战兵,这几天别以为杨潮光是在南京城陪着王承恩打秋风了,杨潮可是让黄凤府带着人紧急在难民中招募了两万人,这不是私自扩军,因为这些人只是民夫而已,帮助杨潮运输补给罢了,大明朝的军队出征,哪有不带民夫和辅兵的。

但是谁敢说这些人被杨潮带起东阳接受一下战争的洗礼,然后拿起武器不是一个军人?

合理合法,连史可法都支持杨潮带走这些难民,毕竟留下这些人史可法也养活不起。

杨潮的工程现在基本都停止了,根本用不了那么多难民劳力,因此这些人再一次失业了。

但是杨潮还真舍不得把这批难民赶走,因难民中有人才啊。

这次招募的两万人中,光是识字的不下两百,百分之一的识字率看起来不算什么,跟大明朝的识字率也差不了多少,但是愿意跟着杨潮跋山涉水的去战场的读书人能达到这个比率,那简直是奇迹,除了难民迫于无奈之外,还因为这批来到南京的难民中识字率竟然奇高有关。

一开始杨潮到没有注意,要不是这次招募的民夫中出现那么多识字的人,杨潮就忽视了。

后来一调查。加上合理的推理,杨潮才明白原因。

这些难民有来自九江的,也有来自湖广一带的。调查了一下发现,竟然八成以上都不是普通百姓。而以中小地主和商人居多,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这年代,普通百姓哪里有能力千里迢迢逃到南京呢,这些人也都是小有财富的,家中小有资产,才能在战乱中,举家迁徙。

地主和商人的识字率显然比佃户和贫农高得多。因此这批难民的识字率远超平均水平,抽样调查一下发现,男人中的识字率经常接近一成,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才出现了两百号愿意跟杨潮上战场混口饭吃的人,更多的读书人其实还窝在码头上到处打零工呢。

除了读书识字的地主家子弟外,能够算账的商人子弟杨潮也不想放过,临走前叮嘱张大桅,让他放开手脚继续招募,以账房的名义统统塞到船上去。

除了地主、商人家庭外。另一个主体则是吃水上饭的船夫之类的,这群人更是张大桅急需的人才,也是大力招揽。

再然后其中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也不能放过,可惜这种人太少,第一本来数量就少,第二有一技之长的在南京混口饭吃还真不难,所以早就脱离了难民群体。

船队从镇江出发,沿着运河南下,五千战兵都在船上,而两万民夫此时就被赶下了漕船拉纤,杨潮给他们吃饱喝足。只有一个要求,让他们必须十五天之内感到东阳。这可是恐怖的行军速度,要知道镇江距离东阳近千里。多数都是水路,多数水路又都需要拉纤,这对这些民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如果能完成这样艰巨的行军,也算是一种军事训练,集体协作完成艰巨任务,跟训练走正步其实一样,都是培养团队和服从精神。

几百艘船在运河上展开,拉出了数里长的长龙。

杨潮站在第一艘船前,看着运河河岸往北退去,知道自己在往南前进。

上次自己出征,那是一路向北,这次却是一路向南,杨潮心里还颇有一种追亡逐北的感觉。

第一日,船从镇江出发,到了丹阳天已经黑了,不过船队并不停息,而是换班,之所以带了两万人,就是为了轮换,从镇江出发的时候,一万民夫坐船,一万民夫拉纤,到了丹阳,轮换一次,天亮前终于到了常州城外,一日夜走了一百五十多里地,也许在后世不算什么,军事史上经常出现红军一夜奔袭数百里,并且立刻投入战斗的记载。

不过杨潮对这些民夫的体力和耐力就很满意了,毕竟没有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凭的不过是一口气和身体素质在支撑,要不是他们在码头上最了几个月苦工,也不可能坚持的下来,杨潮对他们的意志力尤其满意,一整天不断的拉纤,就是专业的纤夫也做不到,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身体素质能够弥补的了。

刚刚轮换,拉纤民夫一个个吃饱饭就睡觉,实在是累惨了,不但不敢停,走的慢了都不行。

第二日,又是一日夜疾行,走了超过一百五十里,中间在无锡进行轮换,接着直接到苏州。

第三天,民夫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从苏州大家横渡太湖可以坐帆船,晚上到湖州歇脚,这次干脆歇了一晚上。

别说王家掌柜们的组织能力堪称一流,年复一年的在运河上搞运输,他们有自己的一套,那一段河道用哪一种船,他们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点都不让杨潮操心,也不耽误杨潮行军。

坐着帆船度过太湖,到了湖州,休息一晚后,第四天继续行军,今天必须赶到杭州去,反正这是运河,不用操心风浪和礁石的问题,夜里打着火把就可以拉纤。

到了杭州后就不能在走运河了,但是依然有水道南下,这是富春江,下游叫做钱塘江。

从杭州南下,富春江较为宽阔,又可以休息一程,一直到富阳县,过了富阳县后拉纤到达桐庐,同样一条河富春江的名字在桐庐县一带变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