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拨出一笔经费,都按照最好的标准印刷,这件事,由梅雪具体经办,赵参谋长协助一下。”
梅雪在笔记本上,飞快的记下了这些话,唐秋离看唐秋生似乎还有话要说,就问道,“秋生哥,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都说出来,以免有漏洞!”
唐秋生微微一皱眉头,思索着说道:“我说的是另外一件大事儿,要押往国内劳改的暴徒和家属,六七十万人,长途跋涉一万多公里,是一项浩大而繁杂的工作,这件事要马上开始动手,不能往后拖,一旦日本人和美国人动起手来,我们就没有精力来处理这件事了!”
唐秋离也紧皱眉头,这些家人被枪毙的家属,留在中南半岛肯定是不安定的因素,押往国内,是必须进行的,他心里没有具体的主意,就问道:“秋生哥,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
唐秋生说道:“马上开始动手,现在是三月底,太行山区的气候,也开始转暖了,不过,这么多人的住处和粮食等的消耗,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应该好好计划一下。”
被唐秋生点醒,唐秋离也有了想法,冷冷的说到:“这好办,秋生哥,这件事就有你专门负责,从师直属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至于安置方面,由太行山区行政公署和周边政府负责,太行山区到处都是石头,窑洞也好挖,只要冬天冻不死就行。”
“至于粮食方面,由后勤部张全部长安排,但是,我不是让他们去享清福的,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这帮混蛋,自己动手,开荒种地,到了今年秋季,要自给自足,明年,按照比例上交粮食,还有,不能让他们闲着,多开一些厂矿,要创造价值,这方面,秋生哥,你和定边特区矿产局和企业局联系。”
唐秋生点头,心里却是一阵苦笑,“自己这位堂弟,果然不是善人,不过,也有道理,天底下哪有白养几十万闲人的道理,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他们迁移之苦。”
唐秋离又对梅雪说道:“梅雪,你们新闻处,可以批准各国记者们,前来采访了,只要是有关中南半岛暴乱内容和暴徒们所犯暴行的,提供一切方便,至于那些想歪曲事实、借机造谣生事的记者,加强监控,你只管报告给沈俊就可以了,有他们处理。”
唐秋离亲自签署的判决书,和随后发布的公告,经过大力宣传,记者们的报道,不亚于一枚超级重磅炸弹,不但震动了整个中南半岛,包括国内和世界各国,都被这一爆炸性的新闻,给震惊得瞠目结舌。
一次性处决十几万人,劳改几十万人,而且,还是全家,没收财产、扫地出门,异地关押,那个中国的唐秋离,他到底要干什么?尽管罪行确凿,有必杀的理由,可也太骇人听闻了吧?这个唐秋离这样做,就没有一点儿顾虑吗?
尤其是,其中还涉及到四十七名英国人,尽管现在的英国,被希特勒的军队,打得举步维艰、喘不过气儿来,可英国毕竟是老牌儿的军事和经济强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现在,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面积,还是世界第一位,英国人能对自己的政府机构雇员,被中国人唐秋离公开枪毙?
大英帝国在印度,还驻有十几万军队,能任凭唐秋离公开打大英帝国的脸,现在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可是出了名的强硬派,还有,英国的铁杆儿盟友加兄弟美国,能置身事外吗?别忘了,美国人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存在!
这个世界已经够乱的了,从亚洲到欧洲,处处战火硝烟,杀声震天,一个希特勒,已经搅得世界不安宁,唐秋离一纸要了十几万人性命的判决书,更让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平添了许多血腥味儿!
(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找骂的英国首相
对于世界各国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早就在唐秋离的意料之中,他的态度很简单,不屑于辩解和声明,泰然处之,所谓的公理和正义,在强权面前,一文不值,不过是一块四处大窟窿的遮羞布罢了,是强权指责和干涉弱小的合理借口,冠冕堂皇的理由。
日本人侵略中国,没见世界列强放一个屁,美国人和英国人,反而和日本人不间断的进行着贸易和军火交易,美国人征服西部地区的时候,对原住民印第安人,屠杀的还少吗?整个部落的灭绝,如果上溯一百余年,这些喋喋不休、满嘴公理和正义的国家,不就是打得大清朝皇帝和老佛爷,仓皇西逃,最后割地赔款的八国联军吗?
便宜占够了,海外殖民地和租借地到手了,就开始指手画脚的指责别人,翻开历史,那个列强国家的海外拓展历史,不是双手沾满殖民地国家民众的鲜血,有资格说别人?真是可笑之极!
何况,自己只是为死难的同胞们,讨回公道罢了,就群起而攻之,可笑,唐秋离看着于得水收集来的,世界各个列强国家,满嘴的正义之词,一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能够给予的,只有轻蔑的冷笑,和嗤之以鼻的藐视。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最先采取动作的,竟然是民国政府,而且,还是重庆蒋委员长的一份措辞婉转、言语模糊,但别人一看就明白的亲笔来电。
唐秋离在中南半岛采取的血腥报复手段,传回到国内之后,蒋委员长看到军统局提供的情报,当时就震惊得目瞪口呆,半响,才自语的低声说道:“娘希匹!这个唐秋离真够狠的,一下子要杀十几万人,而且。还有四十多个英国人,他要干什么?屠夫、真正的屠夫!”
不过,从内心来说,蒋委员长极为佩服唐秋离的心狠手辣。想当初,自己在一九二七年清理共党的时候,杀了多少人没有具体的统计,但是吗,肯定没有唐秋离杀的多,更让蒋委员长想不到的是,唐秋离不但要杀人。还要把连同家属之内的几十万人,扫地出门,押到国内关押。
这一手真够绝的,把仇恨的种子,从原来的土壤里,连根拔起,让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自己当初对付共党的时候。也这样做,恐怕就没有今天共党蓬勃发展的趋势了,蒋委员长虽然是这样想。可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
所以,就有了下面的这份电报,“秋离吾弟,近来安好!吾弟在中南半岛大展神威,屡次大败日本人,国人无不欢欣鼓舞,视弟为一振我中华百年颓风之英雄,然,弟现在所做之事。动辄十几万人头落地、血流成河,愚以为,此举实在是有违天和,虽然害我同胞者该杀,但望吾弟体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少造杀孽。则愚兄之心甚慰。”
“尤其是涉及到英国人之事,不可不慎重待之,今日人尚占我东北国土,盟军及友邦的支持和态度,至关重要,若弟一意孤行,必自绝于盟友,成孤家寡人之势也,大事难成,愚兄之意,人可少杀,英国人略作惩处即可,此为愚兄之浅见,望弟斟酌考虑,切切!”
看完蒋委员长的电报,唐秋离无可奈何花的摇摇头,他对这位蒋委员长,简直是无话可说,也不打算回电,他就不明白了,中南半岛的事情,盐里没他、醋里没他,杀多少暴徒,与在重庆享福的蒋委员长,有一毛钱关系吗?跟着瞎搀和什么啊?
其实,唐秋离还是误解了蒋委员长,这份电报,蒋委员长是不得不发,的确,唐秋离在中南半岛怎么折腾,都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他折腾得越狠、越凶,就证明他越在乎那块地盘儿,对国内的关注就越少,自己的内心就越轻松。
可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给他来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如果仅仅是英国人,蒋委员长倒不是太畏惧,英国人现在已经是自顾不暇,破家灭国都是极有可能的,可丘吉尔在电报里,提到了美国人的态度,这蒋委员长就不得不重视了,因此,才有了这份电报。
作为英国战时内阁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无疑是世界上杰出是政治家之一,不过,他脑子里,残留的大英帝国坚船利炮,无往而不利、战无不胜的日不落帝国的往昔光辉印象,太多了,也许,他想到的,还是那个百年极弱的中国。
极有可能,他的脑子进水,错误的高估了英国的威力,更错误的判断了唐秋离的能力和决心,给重庆蒋委员长发电报的同时,又给在仰光的唐秋离,发来一份措辞严厉、态度傲慢,充满威胁之言的电报。
“中华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唐秋离副委员长阁下,我以大英帝国女王政府首相的名义,要求你立即无条件释放四十七名英国公民,你应该清楚,大英帝国的公民,在世界尤其是在亚洲,具有终身豁免权,你的举动,无疑是在挑衅大英帝国的尊严,更是破坏盟国关系。”
“如果阁下一意孤行,请考虑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我大英帝国驻印度的军队,将会不惜以武力来解决此事,同时,从你的手里,解救出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恢复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安宁和和平,而阁下自己,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这样的后果,希望阁下认真考虑,立即给予英国政府满意的答复。”
落款是,大英帝国战时内阁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看完丘吉尔的电报,唐秋离只是对送电报的通讯处处长陈峰说了几个字,“哼哼,一派胡言、满嘴放屁,可笑之极!”
然后,他对陈峰说道:“陈处长,给这个混蛋得不知道几斤几两的英国佬儿回电,人的一生,最可悲的事情,是不知道自己的分量,你们英国人覆亡在即,还要满嘴的恫吓之词,印度的英军吗?只要我高兴,我的部队和军舰,明天就可以横扫整个南亚次大陆,哼哼,大英帝国,一个日薄西山、自身难保、穷途末路的破落户罢了,想跟我唐秋离叫板,放马过来吧!我会让你们英国人,彻底滚出亚洲!”
记录完电报,陈峰一咧嘴,苦笑着说道:“师长,这丘吉尔好歹也是一国的首相,这样回电,是不是有欠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本礼仪,我怕他当场心脏病发作,死过去,我是否适当的修改一下,师长,保证不改变您的原意!”
唐秋离断然拒绝陈峰的建议,说道:“原文照发,一个字都不许改,他丘吉尔在电报里,满嘴都是威胁恫吓之词,他是谁啊?英国人做的了初一,我就能做得了十五,而且,连三十儿都做了,这叫加倍奉还,那个英国佬儿死了好,那位德国元首希特勒阁下,会高兴的,我最先枪毙的,就是英国人,丘吉尔不服啊,来咬我啊!”
陈峰只能暗自摇头,怎么说呢,师长这份回电,就跟流氓骂大街似的,不过也好,让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见识一下师长的风采,唐秋离心里这个舒坦,一封荡气回肠的回电,让他的心情格外的兴奋,丘吉尔自己送上门来找挨骂,不是倒霉催的吗?
刚打发完丘吉尔,美军驻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总司令官,麦克阿瑟又来电报了,不过,麦克阿瑟的电报,极为客气,闭口不提放了英国人的事儿,也没指责唐秋离杀人如麻,只是非常委婉的提到:
“唐将军现在在盟军最高司令部,担任着要职,英国为同盟国的一员,希望将军处于大局考虑,慎重处理四十七名英国人的事情,以免在盟军内部,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