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嗯,有道理!”
韩信更兴奋了,恨不得马上替这位新主人拚死效劳。
“何况项王更有一项严重弱点!”
“哦,怎么讲?”
“项王将三位投降的秦将封为秦王,是他最大的致命伤。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领导秦国子弟兵,数年来伤亡惨重,却在紧要关头投降楚军,早已失掉秦国父老的负托。在新安时,项王坑杀二十万秦兵,只有这三个人幸免于难,而秦国父老痛恨子弟兵伤亡,都认为是这三个人出卖秦军,因此对他们的怨恨深入骨髓,这种仇恨是永远不能解除的。项王用这三人为秦王,绝对无法得到秦国人民的支持。”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韩信也坦然道出了他对刘邦心仪已久的原因:
“大王当初入武关,秋毫无所害,还除去秦国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没有不希望大王为关中王的,这股民心绝对可以好好利用。”
“何况当年诸侯相约,先入关中者为主,大王应当有资格为关中王,这是秦国人民所深知也完全认同的。
“如今大王被项王排斥,失职而入汉中,秦民无不惋惜而痛恨。只要大王宣称举兵侵入关中,发出檄文,三秦自然败亡,关中即刻纳入囊中。”
如此具体的建言,刘邦自然也完全信服。他当场表示自己只恨太晚认识韩信,才会平白承受了数月的痛苦,如今一席谈话便使他顿然茅塞全开。于是他将东进的计划完全委派韩信去规划,军队也完全归韩信去部署指挥。
从未有过如此权力的韩信,一颗心完全被刘邦的慷慨给系住了。士为知己者死,韩信感动得几乎当场洒下了英雄泪。
这一番会谈,也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能够雄壮刚强,却宁愿处于雌伏柔弱,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谿谷,成为众流汇注之所在。能够为天下谿者,自然能合守常德,就如同婴儿一般,状似柔弱,却充满了生命力和成长潜力。
知道清白明亮的幸福,却仍愿承担黑暗痛苦的,才能成为天下的法则。能为天下人作法则,常德自然无差失,这样的心境如同道体本身,达到广大无穷的极境。
可以达到荣显的地位,却愿去忍受卑污耻辱的,如此才可以为天下谷,去包容所有的痛苦和罪恶。能为天下谷者,常德才能充足,而达到真正质朴的境界。
失掉质朴,则样样讲求器用,功利主义因而盛行。体道的圣人,却能掌握质朴以建立体制,这种体制,不琐碎、不多事,较能合乎无为而治的理想。
领先率军进入咸阳,使刘邦的声望和优势都达到了创业以来的最高潮。平民出身、未曾有过什么大享受的刘邦,原本也可以风风光光一场,但他却能在张良、樊哙等劝阻下,撤离咸阳。这种知雄守雌的作风,也使他幸运地逃出鸿门剑宴时的大灾难。
原本功劳最大,却被有意地排斥,最后落入未开发区的巴蜀、汉中;刘邦几乎已成了天下的笑话。他强烈的心理不平衡是可以预知的。
或许他也曾有过“可杀不可辱之心”,但在部属的规劝下,他再度容忍了下来。或许这便是他生命中的“达摩”,不得不去坚持到底的挑战。
他率领大军,经由栈道进入汉中,虽然是为求保命不得不然的苦行,但说起来很容易,若真正领导去执行,则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
面对途中的危险挫折和官兵无辜的丧生,身为领导者所承受的压力也是够大的了。加上半途上部属不断地逃亡和流失,对刘邦而言,最大的痛苦应是自己的不被信任和自我的不胜任感。刘邦能顺应自然地勉强度过这段生命中的最低潮,他的厚黑学功力也是相当够看的了。
也许就是他这种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的魄力,才能获得人间难得的天才——萧何、张良、韩信对他的倾心吧!
刘邦大传……篇后·实用观点 祸福相依、成败相生
篇后·实用观点 祸福相依、成败相生
老子的《道德经》,以道无为而无所不为,欲歙必先张,欲弱必先强,欲度必先举,欲夺必先与;因此很多人便以阴谋家而视之,认为这是道家策略学中最精华的一环。
的确,日后的兵家、纵横家、稷下学派及法家等以探讨策略及策术为主的学派,多少均受到老子学说的影响,但老子既以“无为”和“清静”为主要精神,自然不可能去强调功利色彩浓厚的策略学。
其实,老子所讲的只是种自然的现象,不是“应然”而是“实然”;只有放弃心理上的“应然”,才能去适应客观的“实然”。因此顺着“实然”去做,洞察“实然”的真相,是在面对困难重重的人间世道时,能够存活下去的最大本钱了。
“失败为成功之母”虽是句颇有鼓舞作用的励志名言,但如果不能体会“成功也可以为失败之母”的话,便很难了解成败间的真正关系。
人世间的变化道理,的确和自然现象非常相似,所以阴阳寒暑循环相生,祸福成败也是反反复复。不过《易经》上所谓的否极泰来、剥极必复,倒没有任何鼓舞的意思,只是在说明一件事实的必然现象而已。
“刘邦生命中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总是那么地顺乎自然。
其实他倒不是真正的无为,只是他在“有为”时似乎效果并不大,反而是每到束手无策,被人推着走、拖着跑时,事业的进展才较顺畅些。
当然,这倒不是说刘邦的命运在不用努力时反而比较有建树,而是当其命运陷入无可掌控时,才是他最需要努力奋战的时候。表面上看来,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最低潮。打从他押送劳役失败、逃亡山泽中起,到鸿门剑宴时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场合,最后还被逼得率领大队人马越过崇山峻岭,深入汉中,只要稍微有点成绩,恶运似乎立刻随之而来,让刘邦不得不去忍受苦中苦、劳中劳了。
祸中有福,福中有祸,失败的经验固然可作为追求成功的奋斗旅程中之参考,但成功的兴奋中也常隐藏有失败的祸端。刘邦创业过程中的起起伏伏,的确也印证了老子这一自然法则。
反观项羽的命运中,人为的因素浓厚多了。就其本身的能力和条件而论,项羽的确是上上之选,然而他也是肯付出、肯冒险的大将之才,属于创造时代的大英雄。
这个世界对他似乎相当不错,予取予求,让他总能轻易地完成心愿。达成目标。也因为这样,项羽在做事方面显得较少深思熟虑,欠缺危机意识,也看不也有什么事情会不利于他。
鸿门宴后的刘邦已完全屈服,项羽气势因而如日中天,但他迁都彭城,以自已的喜恶划分天下势力范围,以“应然”代替“实然”,使自己难得的大成功机会也面临了严重的威胁。
刘邦大传……第六篇 彭城攻防
第六篇 彭城攻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记者寿。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不容战胜的对手也是自己。但事实上,人类惟一能影响、去改变的也是自已。
俗谓本性难移,真实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只是改变的阻力很大,每段时间都只能改变一点点,让我们根本没有耐心去体认那些改变,进而在心理上放夺了改变的意图。老子便明白地指出,能够对他人有所了解的人,称得上是聪明的人。
但只有能了解自己,才算得上“心有明镜”。
能胜过别人的人,称得上有力,可以智力胜人,也可以勇气胜人。
但只有能自胜的人,才称得上是强者。
知人者不一定能自知,胜人者也不一定能自胜。了解自己的优劣而能去面对的人,才能算是能够体认道的“成道人”。
知足而淡泊的人,永不缺乏,所以反而是最富有的人。能够了解自知、自胜,并且努力去求取者,才能算是有志之人。
永远遵守道理的人,才能真正永垂不朽。即使肉体死亡,精神仍然长存,这种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而有志”,正是求“道”者最基本的人生观。
刘邦大传……第一章 平定关中
第一章 平定关中
陈仓关口小,易守难攻,所以必须采取突击战术。韩信于是公开宣布修建栈道,并有意让关中守将注意力集中在栈道的工程上,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成为汉军总将的韩信,开始着手策划刘邦的东征计划。
在进入关中时,为了表示不再东归,张良曾劝刘邦烧毁栈道,让项羽阵营疏于防备。
堵塞刘邦的第一道关口,是秦国名将雍王章邯。
章邯对刘邦的印象不深,而且他一向看不起这种非正统的将领,因此一直未对刘邦作太多的防卫准备。
其实,章邯最讨厌及看不起的人是他自己。坑卒事件后,章邯被吓坏了,他连反抗式自杀的力量都消失了。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能忍辱偷生下来,而且还受封镇守关中。
章邯深知秦民都痛恨他,还好有楚军以武力强力镇压,自己的安全暂时没有问题。但章邯却不是狐假虎威的人,他对自己目前的现状非常痛恨,处事变得消极、颓废,不太愿意管事,早已失去名将应有的积极领导风范。
汉中传来情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有准备攻击关中的迹象。
章邯对此并不感兴趣,也不表关心。
刘邦的情报人员,当然也探得章邯这种心态。
韩信下令修建栈道。这个工程相当庞大,即使行动再秘密,消息也不可能不走漏的。
韩信还经常到现场鼓励士气。
“我们很快就会回到东方的。”
听到这个消息的章邯,只淡淡地表示:
“修栈道?那么打过来还早得很哩!”
烧毁的栈道要重建,的确没有那么简单。
但韩信却从未想由栈道进攻关中。《孙子兵法》诡道十四变:“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韩信想的正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方法。
在章邯的雍王京城废丘的西方,有个地方叫做宝鸡;由于渭水流经这儿,使宝鸡成了黄土高原中少见的丛林区。
据传当年秦文公曾在这里狩猎,并获得一颗珍贵的宝石。这颗宝石异常明亮,更令人吃惊的是轻轻磨擦它时会发出公鸡般的啼声,文公于是下令立祠供奉,祠名为宝鸡,后人便以此为地名了。
渭水由陇西流往宝鸡,自然形成一个通道。而渭水下游便是咸阳,基于运输上之方便,秦皇室在此建了一个官仓,用以储藏粮食,称为陈仓。秦军为保护陈仓粮食之安全,便在这里建立一个小关卡。
这个关卡腹地小,容不得太多守军,而且山路崎岖,军队也无法驻扎,所以只有情况紧急时才能派兵前来驰援。这点对进攻的一方极为有利。
而且在秦岭山脉中,惟一能容下较大军团经过的,便是这条渭河形成的天然管道,加上此处地势隐蔽性高,暗渡时比较不容易被发现。
韩信所选择的便是这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