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上遇见几个熟人,见着顾琴手里的兔子,都很好奇。待顾琴说明缘由,大家纷纷笑道,真是只傻兔子。
待顾琴走远,大家又忍不住想,自己怎么没碰见这样的好事呢??
回到家后,顾氏同样惊讶顾琴的好运,但没多想,着手准备今日的大餐。
顾家是养兔子的,对于兔子处理起来十分利索,不一会儿就弄完了。
顾蓝和大黄默契的在一旁眼巴巴的瞅着顾氏弄兔子,顾琴失笑,跑到灶火旁烧了一锅热水。
顾家有钱,却没外露,所以在穿着打扮上可能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吃食上却添置了不少,作料很齐全。
再加上顾琴爱捯饬一些野菜蘑菇作为小菜,一段时间下来,顾蓝的小脸胖了不少。顾琴在长个子,看起来和以前差不多,只是那双眼睛更黑亮了。
看着顾氏打算整只炖,顾琴出声问道,“娘亲,你会不会做兔排啊?”
“兔?排?”顾氏停下菜刀,为顾琴说的词感觉诧异。
顾琴说出口就觉得失言了,忙解释,“就是把兔子肉片下来,在骨头上留下一层,然后炖着吃,人家都说骨头上的肉最好吃!”
听了顾琴的话,顾氏猜测顾琴可能是城里看到卖猪肉的,所以才有此一说。
不过顾氏没做过,只是一试,没想到,效果不错。
闻着越来越浓香的味道,顾蓝干脆巴在厨房不走了,眼巴巴的等着兔子肉出锅,同样巴着的还有大黄。
大黄来这里有些日子了,在顾蓝的精心照顾下,长得很快,明显的长了一截。此时正趴在地上,摇晃着尾巴,盯着面前的锅灶,一动不动。
顾琴唤了几遍顾蓝,顾蓝充耳不闻,只盯着锅灶哗啦啦留口水,看得顾琴是又气又乐。
顾氏叹道。“委屈你们俩了。”
顾琴一愣,旋即反应过来,笑道,“没事儿,吃吃苦才知道以后什么是甜。”
这话说的在理又不在理,俗话说,女要富养,儿要穷养。这顾家有钱,却又不能拿出来使,顾琴琢磨着,怎么能堵住大家的嘴。
顾琴不想外露钱财,一是不想让自己扎眼,二是,低调是福,所谓枪打出头鸟。她自认聪慧,但也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所有的灾难问题都能解决。
她们三个女子在古代本来就生的艰难,若被他人知道手里有这么多钱财,不亚于把钱财仍在家门口,等着人来抢。
所以顾琴总是想,若是有钱了,怎么护住才是真理。瞧着忙碌的顾氏,顾琴干脆恶劣的想,要不让娘亲改嫁?估计顾氏是不会同意的,额,还是等顾蓝成家后,再商量吧。
兔子肉炖熟后,顾氏赶紧给顾蓝和顾琴夹了几块,让她们尝尝。
她自己又拿了一个干净的碗,夹了几块看起来不错的,又盛了些汤,放在食篓里,去了顾家主院。
即使顾琴对顾家主院那几家不满,但是毕竟血缘关系在哪里,闹得太僵也不好。所以在顾氏去顾家主院送东西的时候,顾琴并没有反对。
这婆媳不和,妯娌不和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但面里面外的还是要过去的,这东西这礼节都是要有的。
况且,在回来的路上有人看见了兔子,那家人免不了知道,若是不给送去,到时候落了口舌,还是自己吃亏。
顾琴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想着顾氏刚才都没舍得自己吃几口,又给顾家老太送去几块,锅里剩不下多少,就把兔子肉倒回锅里。
见顾琴把剩下的肉块倒进了锅里,顾蓝疑惑的眨巴眨巴眼睛,顾琴摸摸她的头,笑道,“吃吧,不要告诉娘,不然姐姐打你屁股!”
顾蓝对自己这个姐姐最是喜欢,说的话都能听进去,见顾琴还扬言打自己屁股,顾蓝乖乖的应了一声,不敢反驳。
话音刚落,顾氏就怒气冲冲的从外面进来,把食篓往案子上重重一放,案子发出一声巨大的响声。
“娘,出什么事了,怎么这么大火气?”顾琴问,心里却猜出几分。
顾氏一瞧,顾蓝吓得都不说话了,也觉得自己失态了,赶紧笑笑,“没事儿,蓝儿不怕。”
说完又对顾琴道,“还不是你大娘,看见我给老太太送兔子肉,没有给她,说的话能噎死个人!我说是你捡来的,她偏说是不正当来的,还说没准有毒!直说喂她家猫试试有毒没!气死我了!”
顾琴拍拍顾氏后背,“娘,你知道大娘那人向来嘴上不积德,你还当真作甚,别理她就是!把东西放下就行了,跟她啰嗦什么!”
顾氏气呼呼的道,“她以为我不知道!不过是想落下了给自己的儿子吃!”
顾氏知道,自己送过去的东西,大多最后老太太都给了顾明。但是那是老太太给的,不是从她这里给的!
顾琴又安慰了几句,顾氏这才消了气。
一掀开锅,顾氏就瞅见锅里多了的肉块。家里穷,顾氏切肉都是数着切的,送出去的夹出来的,她心里有数,一看就知道顾琴没吃多少又放回来了。
心里蓦地一股酸意,若……
唉……
顾氏重重叹了一口气,顾琴听了,眼睛微微一眨,又垂了下去。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八章 酿酒熬油
兔子肉吃了好几天才吃完,骨头都给了大黄。
大黄一见骨头,刺溜就叼着骨头跑回自己的窝里,慢慢的啃着没有肉的骨头,兹兹的发出声响,也不知是吃骨头还是吃自己的口水。
这日,顾琴瞧着天气好,把屋里的被褥都翻出来晒晒。闻着有些霉味的被子,顾琴猜测着这被子里的棉花有多久没换了。
趁着中午暖和,顾琴又把家里唯一的破椅子和一张要垫瓦片的桌子搬出来,就着井里的水擦干净。
阳光下,万物被照耀的十分清楚。
顾琴数着房顶上有些年月的瓦片,看着墙面剥落的墙皮,屋门上一开门就晃得手扶,窗棱上补过许多次的窗纸,窗户角掖的一块看不出颜色的旧布。
院子里,一颗古老的槐树撑起一片阴凉,树下,一口老井,井边扔着一只有些年月的木桶。大门边上,靠着一根被磨得发亮的木头,那是别门的。
有些低矮的土墙高低不平,顾琴甚至想,会不会一场大雨就能把墙冲倒了,好在今年夏天雨水不多,倒是没出现顾琴担忧的事情。
顾家生活不好,顾琴早就知道,只是从未像现在这般观察过这个家,现在看起来,再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顾琴心里说不出的感觉。
低头瞅了瞅快要露出大脚趾头的鞋子,身上的衣服虽然干净却有补丁,但穿起来却很舒适,手上,似乎也起了一层茧子,不算硬。
顾琴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些,可是瞧着娘亲渐多的笑容和顾蓝可爱的话语,顾琴觉得,这些是值得的!
趁着晒东西的空当,顾琴去了一趟孙大夫那儿,说明自己从今日起不打算摘那个药草了。
孙大夫对这个乖巧稳重的顾琴是十分喜爱,总想让她学点什么,知道快秋收了,家里肯定有事,便不勉强她,嘱托了她几句就放她离开了。
顾琴回去后,用晾衣杆把被子敲了敲,反过来重新晒了,待晒透了,才收进屋子去。
不多时,顾氏就回来了,带着一个半米多高的坛子。这是顾琴央顾氏去孙大娘那里借的,上次她去后山,发现了许多野果,想着干脆酿成果酒,大家尝尝鲜。
只是家里缺个坛子,恰巧孙大娘有个多余,顾氏便借了来。
顾安在世时,也曾酿过一些果酒,顾氏不太懂,也只是搭个下手。顾安去世后,便无人做这果酒了,坛子闲置了一段时间后,被老太太收回去,给了三房媳妇儿。
瞧着顾琴说做果酒,顾氏很惊讶。顾琴便推脱是自己爹留下的书本里看到的,不懂的字都是问孙大夫,见摘了些果子,所以想试试。
顾氏知道顾安留下了不少书,顾安在世时,也曾教过顾琴几个字,只是那会儿顾琴还小,也不知记住几个字。
顾氏看着顾琴的眼神分外怀念,顾琴忍不住打了个哆嗦,自己哪里识得几个字?不过是仗着现代的知识连猜带蒙,实在不会就去问孙洋,这才把上次买的皇朝正史看完。
至于这酿酒的方子,不过是以前自己闲来无事,在网上搜的一个法子,也不知行不行。
见顾琴也是拿不准,顾氏反倒安慰她,试试罢,也不碍事。
把坛子和红果子一起洗干净后,晾干,然后把红果子的梗去掉,揉碎了扔进坛子里,一层一层的铺匀实。
顾琴也叫不出这果子是什么名字,顾氏说在山里挺常见的,只是因为不好摘,也容易坏掉,所以也很少去特地摘,看见了就尝几个。
这果子比葡萄大一些,长相跟桃子类似,熟透了的红彤彤的,果肉也比较软,果汁也不少,很容易就被顾琴捏碎弄烂。
每铺一层,顾琴都要往上面撒一层白糖,这是提升甜味的,好在家里剩下不少,用起来也不用担心。
弄完后,就给坛子盖上盖子,密封好,放在阴凉处。因为是夏末,温度还算不低,约莫十天就能发酵好。
等着发酵好了,再把渣子去掉,再发酵,基本上就可喝了,只是需要等些日子。
做完这些,天就快黑了,顾琴赶紧收拾收拾去做饭了。
秋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重,村民们都忙活着收拾田地,孩子们没人管,四处野去了。
菜地里的豆角熟了,顾琴捡着有些老的摘回家,拿水煮熟,又晾干,等着冬天的时候加个菜。
没办法,在这个时代,冬天基本上就靠白菜生活。地里的烂白菜叶,被顾琴捡回家,喂可怜的兔子去了。
在菜地背儿上,顾氏还种了些葱,眼见着天气凉了,干脆拔了,绑成一大捆弄回了家。
新鲜的葱叶被顾琴弄下来不少,一部分炒了菜,另一部分烙了几张葱花大饼,虽然油水少的可怜,但大家吃的还是很开心。
这日,顾氏去集市,趁着早起,用一百多铜板买了一大块板油肉回来。
顾氏把肉切成小丁,加了些水,放进大锅慢慢熬,直到板油肉变黄边干,满满的一锅猪油就好了,等凉了以后,放在罐儿里,存储起来,可以够一家人半年吃。
只是这板油肉卖的便宜,却也少,但对于穷人家却是好东西,所以每次卖的都十分快,顾氏这次也是赶巧了,这才得了这么大块肉。
把剩余不多的油渣子捞出来后,撒一点盐,吃起来特别香。
顾琴尝了两块就不吃了,虽然把肉里的油榨干了,可是还是很油腻,没吃几口就厌了,倒是顾蓝馋嘴,吃的不少。
晚上,就着白菜和油渣子炒了个菜,顾琴吃着没那么油了,倒是多吃了几口。
村子正忙着准备地里的活计,哪里还注意得到顾家吃什么,做什么。倒是顾家大房瞅见顾氏买了一大坨板油,直说寒酸,自己却背地里去了几次集市,可惜不像顾氏这般好运,每次去都有人买走了。
然而,顾琴一家也没在意,在过着幸福的日子的时候,也准备起农忙。
因为,秋天来了……
……………………………………………………
感觉好无用的一章,请问,有人在看吗?出来个啊喂喂喂………………
第十九章 秋收事件
到了农忙时候,家里人手就成了关键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越穷越生。
顾琴家就三个女人,后山的高粱虽然不着急收,但还是急坏了顾氏,嘴上的火燎破起了好几个。
好在村民都说,等家里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