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子班超弃文从武,跟随国戚窦固北伐匈奴,他出使西域已经成了史上绝唱,历来被广泛使用的成语“投笔从戎”则出典于他。
女儿班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文史兼通,深受皇室恩宠,被召入宫中担任皇后、贵人的家庭教师,因其学问太高,婆家姓曹,被世人誉为“曹大家”,她的《东征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力作,《女诫》则是妇道规范的典籍。
不过,现在的班彪同志还是隗嚣手下的宾客,年仅二十多岁,几个子女还没有出生,完全是凭着自己个人的能力和魅力被天下英雄瞩目。他学贯古今,有经天纬地的才华,虽然处于乱世,总是能够言行举止端正,品格高洁清雅,绝不蝇营狗苟,甘于清贫恬淡。
总之,这是一个难得的完人。
隗嚣认为班彪最有学问,想从他那儿得到自己称雄的理论依据。
一天,隗嚣以探讨学术的姿态找班彪议事,他从周亡汉兴、王莽新政讲了一大堆,归结为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历史的演进,关键是英雄个人扭转乾坤的力量。
也就是说,他的历史观是:历史是英雄创造的,是由少数人操弄的。
他问班彪:“承担王朝更迭大任的,难道不是往往在于英雄的出现吗?请谈谈您的意见。”
老隗目的很明确,自己要独立发展,必须抛弃复兴汉室的口号,祭起个人英雄主义的大旗。否则,自己想单干、想不归附刘秀就没有理由和道义。
但是,班彪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班彪同志说了很多话,详细分析了周废汉兴的历史趋势,分析了王莽的冒出仅仅是大汉王朝政治偏颇产生的个案,分析了复兴汉室乃是今天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在群雄逐鹿的乱世“咸称刘氏,不谋同辞”的社会主流意识,分析了刘秀正在逐步成为天下共主的客观现实。
班同志的态度是非常诚恳和认真的,他的分析表现出洞悉社会变化、体察人生百态的犀利眼光,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不过,这时候的老隗已经利令智昏,走火入魔,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了,对于班同志的回答极为不满。
他愤愤地抢白班同志:“你说的周废汉兴的历史趋势,我倒是赞同,但是你说天下只知道刘氏宗室,刘汉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错误的。想当年秦朝衰微,刘邦白手打下了天下,当年在刘邦之前,谁知道会有汉朝?!”
班同志很无奈,无论从工作出发,还是处于同志之谊,他都不希望隗嚣走上不归之路。
回去之后,班同志既反感隗嚣的看法,又感叹时势艰难,思虑很久,还是决定要负责地书面劝说隗嚣一下。他撰成洋洋千言的《王命论》,送给隗嚣,重申自己的观点,企图感悟隗嚣。
但是,老隗根本不为所动。
专家大逃亡
班同志眼看隗嚣割据自立已经铁了心,觉得无可奈何,又不想跟他同归于尽,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跑到河西郡,投奔了河西太守、河西五郡大将军窦融。
河西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两省的黄河以西,就是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窦融是扶风平陵人,跟班彪是大老乡,早就仰慕班彪的才识。现在见班彪归来,窦融非常高兴,立即委任他为自己的政务参议(从事),待若上宾。
班彪则专心致志地帮助窦融出谋划策,制订并实施统筹河西、东向发展、归附刘秀的战略战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班同志考虑问题很周全,连在东归洛阳时怎么抗拒隗嚣都帮窦融谋划好了。
隗嚣表面上归附刘秀,实际上要割地自立,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仅仅是拿人才做工具,他的伪君子面孔渐渐清晰了,一大批人才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
怎么办?跑吧。
但要是大家都一起提出来要走,隗嚣肯定不干。
怎么办?各跑各的吧。
眼看马援随隗恂去洛阳了,郑兴趁机向老隗请假,要求回河南开封老家安葬父母。
但是,老隗似乎觉察到了大家离心离德的倾向,竟然答复老郑:不准假。
老隗庸俗地认为,应该多给郑兴一些好处实惠,才能留住他,于是,他立即给老郑涨工资,换房子,提高政治待遇。
其实,老郑求去完全是因为对隗嚣的失望和投奔刘秀心切,跟物质待遇没有关系。他实在没有办法,就去见隗嚣,再次当面请辞:求求你领导,放我一马吧!
他说:“我确实是因为要安葬父母才要求回家乡的,如果因为将军您给我涨工资、换房子就改变主意不回去了,那就是用自己的双亲做诱饵谋取个人利益,实在是缺德至极,将军您怎么能够这么做呢?”
隗嚣很沮丧,悻悻地说:“我难道真的留不住老朋友了吗?”
老郑去意已定,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辞,最后说:“我因为要安葬父母提出来请假,无论如何也要回去,实在不行我把老婆孩子留下来,我一个人回家乡,将军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老隗没有办法,只好说,那好吧。强扭的瓜儿不甜,如果扭的劲儿过大,瓜和瓜秧都能被弄死。
眼看隗恂出发在即,郑兴也仓促收拾行装,怕夜长梦多,老隗反悔:赶紧走吧,我实在不想在这儿待下去了!
隗嚣很无奈,觉得事情搞到这个份儿上,把郑兴的老婆孩子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只能更加得罪他,干脆让他们全家都走了。
公元30年,一代大儒、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郑兴终于挣脱隗嚣的羁绊,东归洛阳,投奔刘秀。
第三十章 刘秀对隗嚣的最后耐心
这个时候,刘秀的军事思想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就是跟早年首选在战斗中消灭敌人相比,多了一些阴柔之术,即首选不战而胜,不行再毁了对手。
这表现在具体工作中,就是先来文的,或者说始终注意智取,杀伐攻略是保守选项。
他的这个变化,在对隗嚣的统战工作中已经可以约略地看出来了。
现在,刘秀擒拿隗嚣的组合拳就开始出现这种军事思想变化的典型的风格:奇正并用,软硬兼施,文武兼备。
通儒大贤与良知刺客
通过马援、班彪、郑兴的出走,隗嚣的伪君子面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清,特别是一大批知识分子坚决要离开他。
一代通儒杜林的离开,使老隗彻底撕下了面纱。
这段时间,刘秀在千方百计地做隗嚣的统战工作,要求他赶紧归顺,入朝为官,而老隗则在千方百计敷衍刘秀,软硬兼施笼络身边各种人才,到了这时,老隗已经开始动粗了。
杜林,跟马援是老乡,出身高级干部家庭,从小喜欢读书学习,家里藏书很多,加上秉性好学,年纪轻轻就饱读经书,精通章句,才学为世人公认,被称为“通儒”。
但他又不是死读书,还能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很好地跟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同时,他为人也很讲究,有气节,重信义。
杜林早先在郡机关上班,王莽胡来时,他为了避乱,跟弟弟杜成以及本郡的一些老乡在河西客居。隗嚣一直佩服杜林的才华和志节,自称西州大将军时缺少人手,就聘请他做自己的高级幕僚。
杜林寄居他乡,可能生活也不宽裕,却不想跟老隗玩。老隗不知道采取了什么办法,召见了杜林,强行封他官,【。52dzs。】还给他核发了不菲的工资。
杜林看出了老隗割地自立的野心,内心实在不赞同,也不想蹚这趟浑水。有一次,杜林病了,就借机向老隗提出辞职,并且退回所有的工资。
老隗不甘心,多次要求杜林坚持工作,杜林都以自己病重为由坚决推辞。老隗恼羞成怒:知道你是个人才,既然我不能用你,也绝不能让别人用你。他下令,把杜林软禁起来。
但是,老隗毕竟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伪君子,心里虽然对杜林恼恨,表面上却装出一副宽容大度的样子,一边对杜林实行监视,一边对外宣称,说是杜林其人,天子不能让他称臣,诸侯不能跟他结交,他和伯夷、叔齐一样,有不食周粟的志向,现在先让他休息休息,等天下太平了,再由他去。
即使这样,杜林仍然始终没有屈服。不久,也就是公元30年初,杜成病死,杜林要求带着弟弟回老家安葬。
老隗没办法,只好对杜林放行。
可老隗就是这么没出息,刚把杜林放走他就后悔了:杜林确实太有才了,今生今世不能为我所用,实在是天大的遗憾!我不能用的东西,也绝不能让别人用,毁了吧!
于是,从这样阴暗冷酷的伪君子心理出发,老隗派出刺客杨贤,命令他务必在陇坻(今甘肃庄浪西边六盘山区)一带截杀杜林。
关于杨贤,史家语焉不详,也仅限于这次他作为刺客的行为记录,这是一位有良知有个性的刺客。
杨贤轻装快马,很快就追上了杜林。但是,眼前的景象确实让杨贤非常感动。
茫茫荒原上,春草乍绿,烟直雁孤,杜林一个人推着放有弟弟杜成尸体的小推车,艰难但执著地行走着。
杨贤见了,不由得潸然泪下。
他极为感慨:当今世上,人心浮躁,欲望横流,还有谁能够像杜林这样恪守大义?我虽然是个刺客,怎么能忍心伤害这样的义士呢?感叹之余,杨贤羞愧难当,他对这次出差感到从未有过的耻辱!
既不能杀杜先生,回去又不能跟隗老板交差,怎么办?跑吧!
于是,杨贤一跑了之。
这是一个仁人志士虽九死一生也要追求理想的故事,也是一个刺客幡然感悟的旷世传奇。
在隗嚣这儿,像马援、班彪、郑兴、杜林这样的人才出走已经成为潮流,而老隗费尽心机、不择手段地应对也无可奈何。
比如,著名的学者型政治家申屠刚也反对老隗割地自立,老隗不听,他也只好想方设法跑了。
他跟马、班、郑、杜等哥们儿一样,脱身后投奔了刘秀,成为刘秀政权的领导班子成员。
这个时候,刘秀把隗嚣当做重点统战对象看待,也确实诚心诚意地想团结他使用他,只是老隗称雄也确实心切心诚,就像俗语说的,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人事?天意?
这段时间,刘秀和隗嚣之间还发生了一些事,让当事人和后来者都觉得,看来天意如此啊!
这个时候,东边的刘永、庞萌,北边的彭宠、张丰,南边帝乡的邓奉,已经都被刘秀摆平了。隗嚣把大儿子送来了,公孙述又远在巴蜀,刘秀觉得这哥俩儿暂时还翻不起太大的浪花,就想歇歇自己的手脚。
老是打仗,国力废糜,百姓疲惫,自己也很累啊!所以,他交代自己的文臣武将:“暂且不要考虑对他们两个用兵。”
他的想法是:只要这哥俩儿不闹腾得太过分,能来文的尽量来文的,能招抚就尽量招抚他们吧。于是,刘秀多次传递书信给这哥俩儿,分析形势,说明得失,要求他们识大局,顾大体,早点归顺。
对于刘秀伸过来的橄榄枝,公孙述的态度很明确:置之不理。老隗的态度很暧昧:不直接表态,继续忽悠,使劲忽悠。
每次刘秀的书信来了,隗嚣就安排身边的文人学者给刘秀回信,用很文学很艺术的方式忽悠刘秀。
他的身边反正有的是文人学士,大家闲着也是闲着,有的是时间。
这些哥们儿中有不少人喜欢舞文弄墨,卖弄辞藻,把给刘秀的回信完全当做了参加笔会。
刘秀工作极为繁忙,对这一套当然也洞若观火,本来是没有时间给这些人啰唆的,但出于礼貌和统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