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知识—权力的产物“中,论析了其中的第二个模式,现在该考察其中的第三个模式了,并把它作为本文的第五章。
第一节 自我的技术
在1982年秋佛蒙特大学的讨论会上,福柯从西方伦理传统出发,探究了“自我的技术”
,这是福柯新的研究思路的基础。它具体体现在福柯的《自我的技术》③一文中。
…… 363
81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当福柯开始研究性征的规则、职责和禁止以及与性征相联系的禁令和约束时,他关注的并不简单地是被许可和禁止的行动,而是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人们可能体验到的欲望以及在自我内设法寻求任何隐藏的情感、任何心灵的运动和任何以虚幻形式伪装起来的欲望的动力。
与其他禁令不同,性禁令总是关注着一个人自身的真理之讲述的义务。在性征问题上,禁止与谈论的强烈激励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文化的一个永恒特征。福柯计划撰写有关真理讲述的义务与禁止性征之间的关系的历史,而不是性行为的进化。这是一个禁欲主义与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这方面,福柯所提的问题与韦伯相反。
韦伯的问题是:如果人们想要理性地行动并依照理性原则而控制自己的行动,那么,人们的自我中哪些部分应该被抛弃?理性的禁欲价值是什么?人们应该屈从于哪种禁欲主义?而福柯提的问题是:某些禁令如何要求有关一个人自身的某些知识的价值?
一个人为了心甘情愿抛弃一些事物,必须知晓他自身的什么呢?
这样,福柯就在异教和早期基督教实践中,发现了有关自我的技术之释义学。由于这些实践并不为人所熟知,所以福柯在这一释义学研究中碰到了以下几个困难。首先,基督教如其说关注真实实践的历史,倒不如说总是关注其信仰的历史。其次,这种释义学从未象文本释义学那样被组织成学说体系。再次,自我的释义学总是混同于心灵的技术——俗人的欲念、罪孽、堕落。最后,自我的释义学通过许多渠道渗入西方文化,并与各种态度和经验结合在一起,所以很难
…… 364
第五章 伦理主体的自身构建 913
把它与我们自己的自发经验区分开来。
福柯指出,二十五年来,他的目的是勾勒出有关西方文化中人类借以展开有关他们自身的知识(经济学、生物学、精神病学、医学和刑罚学)的不同方法的历史。关键不是从表面上接受这一知识,而是认为这些所谓的科学相关于人类用来理解自身的专门技巧的真正特殊的“真理策略”。
作为背景关系,福柯认为这些技巧主要有四个,其中每一个都是实践理性的发源地。首先,生产的技术,它允许我们生产、改变或操纵事物;其次,符号体系的技术,它允许我们使用符号、意义或意味;再次,权力的技术,它们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并使主体屈从于某些目标或统治(主体的客体化)
;最后,自我的技术,它允许个体通过自己的手段或求助于他人,把某些作用施加在它们自己的肉体、心灵、思想、行动和存在方式上,从而改变自身,以达到某种幸福、纯洁、智慧、完美或不朽的状态。
这四种技术不但都具有特殊本性,而且还相互作用,不能相互分离。不仅在获得某些技巧的明显含义上,而且在获得某些态度的含义上,以上每一个技巧都蕴含着某种训练和修正个体的方式。前两种技术在科学和语言学研究中得到使用。最值得福柯注目的是后两种技术。他设法勾勒出既与统治相关又与自我相关的知识组织的历史。
于是他把他人的统治技术与自我的统治技术之间的联系称作政治(governmentality)。
福柯承认,也许他太坚持统治和权力的技术了。他愈来愈对一个人自身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统治的技术、个体行动如何影响他自身的历史、自我的技术感兴趣。
…… 365
02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福柯勾勒出了自我的释义学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公元头两个世纪的早期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精神(公元4至5世纪的后期罗马帝国)
中的发展。
此外,福柯不仅想在理论上,而且在古代(尤指中世纪前)
后期的一组实践上讨论这个主题。
这些实践在古希腊被看成是“照顾你自己”
、“关切自我”
(epimelésthai
sautou)。
对希腊人来说,“关切你自己”
这一箴言是城邦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社会和个人行为以及生活艺术的主要规则之一。
但对我们来说,这个观念是较为模糊的。因为当有人问道,“在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是什么?”时,人们立即会回答,是特尔斐原则“认识你自身”
(gnothi
sauton)
,而不是“关照你自身”。
福柯抱怨西方哲学传统过分强调了前者,遗忘了后者。
实际上,特尔斐原则并不是一个关涉人类生活的抽象原则,而是一个技术忠告,意味着“不要把你自身想象成神”
,或者“当你与大智者协商时,请知道你真正要询问的是什么。”
在古希腊和罗马文本中,责戒“认识你自己”总是与原则“关切你自身”相联系,并且正是关切一个人自身的需要才使得特尔斐箴言发生作用。
“自我的关切”
蕴含于所有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并从柏拉图的《阿喀巴德》以来变得明朗起来。在苏格拉底对话中,在《色诺芬》和《希波克拉底》中,在从《奥尔比诺》以降的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中,人们必须关切自身。特尔斐原则从属于“关切你自身”这个原则。在柏拉图的《申辩》中,苏格拉底在法官面前把自己描述为“关切你自身”的主人。他告诉法官们,你们“恬不知耻地关切
…… 366
第五章 伦理主体的自身构建 123
财富的获得、名誉和荣耀“
,但你们并不关切你们自身,即关切“心灵的智慧、真理和完美”。苏格拉底说了三件相关于他请求他人关切他们自身的三件事。首先,他的使命是由众神交给他的,除非他死了,否则他不会放弃它。其次,对这个任务,他不索取报酬,他公正无私,他出于仁慈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他的使命对城邦是有益的,因为在教育人们关切他们自身时,他也在教育人们去关切城邦。
八个世纪以后,奈沙的格罗高里的论文《论贞洁》使用了相同的观念和短语,但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格罗高里指的并不是一个人借以关切一个人自身和城邦的运动;他指的是一个人凭着身心的纯洁借以抛弃世界和婚姻、脱离肉体以及重新获得被剥夺了的不朽性的运动。为了重新发现由上帝印在人们心灵上并被肉体玷污的那个功效,人们必须关切自己并探寻心灵的每个角落。类似古代哲学,基督教禁欲主义也标谤“关切一个人自身”。
“认识你自身”这个义务就是它的主要注意焦点之一。在苏格拉底和奈沙的格罗高里这两个极端之间,“关切你自身”不仅构成了一个原则,而且还构成为一个永恒实践。伊壁鸠鲁的《致梅诺塞的信》和亚历山大里亚的斐罗的《论忏悔生活》就是两个例子。
这是古代文化对自我之关切所作的几种可能分析的出发点。福柯想要分析关切与自我-知识之间的关系,即在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传统中发现的“一个人自身的关切”与“认识你自身”之间的关系。如同存在着不同的关切,也就存在着不同的自我。
福柯认为“认识你自身”之所以遮掩“关切你自身”有
…… 367
23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
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西方社会的道德原则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很难把严格的道德和原则建立在这样一个训戒之上,即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切我们自身,而不是世界上别的任何东西。
我们更倾向于把“关切我们自身”看成不道德,看成一种逃避所有可能规则的方法。
我们继承了基督教道德的传统,它使得自我的弃绝成为拯救的条件。
“认识你自身”
矛盾地是“自我弃绝”之途。我们还继承了世俗传统,它把外界法律看成道德的基础。这样,“关切自我”怎么能成为道德基础呢?
我们继承了社会道德,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可接受行为的规则。
从16世纪以来,人们以确认和认识自我的重要性为名,对现有道德作了批判。因此,很难认为“关切一个人自身”是与道德相容的。由于我们的禁欲主义道德坚持认为自我是能够被拒斥的,因此“认识你自身”掩盖了“关切你自身”。第二个原因是,从笛卡尔到胡塞尔的哲学理论中,自我(思维主体)的知识作为知识论的第一步,愈加显得重要。
福柯在柏拉图的《阿喀巴德I》中,发现了“关切一个人自身”的首次哲学阐述。
“关切一个人自身”是这篇对话的第一原则。福柯从三个方面指出了这一“自我的关切”具有的主要特征。
首先,这个问题如何引入对话中?是什么原因使阿喀巴德和苏格拉底认识到“关切一个人自我”这个观念?阿喀巴德在政治上开始不满于自己的传统地位(出生和血统)
,他想要控制其他人。在爱情上,他年轻时不想被人统治,现在他想统治别人。他不再能让别人爱他,他必须去爱别人。他必
…… 368
第五章 伦理主体的自身构建 323
须在政治和爱情上取得主动。那时苏格拉底出现了,并宣称爱他,使他屈从于苏格拉底自己的爱,但不是肉体含义上的,而是精神含义上的。政治雄心与哲学爱恋之间的交叉点就是“关切你自身”。
其次,在这个关系中,为何阿喀巴德关切他自身,为何苏格拉底关注着阿喀巴德的关切,苏格拉底要求阿氏把自己的教育与竞争者波斯和斯巴达国王的教育进行比较,结果,阿氏的教育少得可怜,类似于一个老朽而无知的奴隶。由于他并不知晓智慧、正义、节制、勇气方面的事情,因此他不能获得知识。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并不晚。为了帮助自己在竞争中占上风,阿氏必须关切他自身。但他并不知道自己要致力于什么?
他寻求的知识是什么?
苏格拉底给他鼓气。
“关切自我”
总是指一个积极的政治和爱欲状态。
Epimelèsthai表达的某物,要比“注意”这个简单事实来得严肃。它包括各种事情,费心于一个人的财产和健康。
它总是一个真实活动,而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它体现在农民照料他的田地、牛群和房屋的活动中,国王照料他的城邦和市民的工作中,祖先或众神的崇拜中,或者它是一个意味着照管的医学术语。在《阿喀巴德I》中,我的关切直接相关于那关切政治雄心和特殊的生活契机的缺陷教育中。
最后,一个人必须加以关切的自我是什么?这个关切由什么东西组成?自我是一个反身代词,具有两个意义。
Auto意味着“相同”
,但它还传递了同一性观念。后一个意义把问题从“什么是自我?”转到“我借以发现我自己的同一性的那个平面是什么?”
自我处于那使用工具的心灵的原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