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隆堡”最令人难忘。据说,克隆堡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的发生地,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哈姆雷特宫”。

在丹麦语中,克隆堡意为“皇冠之宫”。该堡建于1574年,位于哥本哈根北部40公里的海边。从古堡的外形看,确有皇冠般美丽而辉煌的气度。这顶“皇冠”被戴在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的最窄处,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

记者去克隆堡的那一天是个没有太阳的日子。沿着厄勒海峡的海岸线前行,面对车窗外一闪即逝的海鸟和轻风,记者快速搜寻着大脑中有关《哈姆雷特》的依稀印记,心中生出了几许凝重的感觉。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是个丹麦王子,他的人生悲剧就发生在这个神秘的古堡中。为了复仇,他在这座城堡中,毁掉了所有重要人物,并拒绝了心上人奥菲利娅的爱情,致使奥菲利娅神经错乱自溺而死。最后,哈姆雷特虽然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但自己也因克劳狄斯精心策划的阴谋而死亡。这位忧郁的丹麦王子应该就是在眼前这座古堡周围游荡的时候见到了死去父亲的亡灵,在古堡中的后花园洞悉了残酷的秘密,然后无数次在这古堡中游走,思考着生存还是死亡的难题。

进入城堡,里面安静极了,让人有一种想屏住呼吸的感觉。在堡内一面斑驳的墙壁上,一幅年代久远的莎士比亚浮雕正默默地注视着游人。据说,莎士比亚将丹麦历史上一个古老传说作为素材,于1601年创作了《哈姆雷特》。这部悲剧虽然是以克隆堡为背景的,可是实际上,这个悲剧王子从未在堡中居住过。据丹麦历史学家赫尔格·赛德林·雅各布森在《丹麦简史》中称,莎士比亚是否真的到过克隆堡,迄今仍是个谜。真正在克隆堡中漫步过的只是曾经主演过《哈姆雷特》的著名演员劳伦斯·奥立弗。

莎翁选中这个城堡做王子悲剧的发生地,绝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里阴郁、沉闷,没有一点金碧辉煌的迹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王的宫殿。漫步其中感觉就像一座迷宫,走进去让人找不到出路。举目望去,高高的圆形穹顶空旷而阴森。站在巨大的屋顶下,人显得孤立无助。一切都让人感到压抑,仿佛每个角落里都充满了杀机。在此参观的人无不压低了嗓音说话。没有导游,记者和其他参观的人漫无目的地走着。在一间阴暗的大厅里,一个巨大的铁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那大铁球看上去锈迹斑斑,旁边还连着一根长长的锁链,原来,这个自重37公斤的大铁球是一种刑具,主要是用以惩罚政治犯。凡戴上这种枷锁的犯人,一般都被打进暗无天日的地牢,直至死去。

据丹麦史书介绍,1427年时,城堡所在地叫做“钩子要塞”,是哥本哈根的一个重镇,用以控制厄勒海峡这条海上要道。从堡前成群的棱堡和护城河以及大炮的分布来看,这里的确曾是一座城防工事。

当时的国王埃利克为了保护丹麦的利益,下令对各国过往厄勒海峡的船只征收通行税,抗税不交者先给以口头警告,警告无效就以炮轰之,随后不但要补交税款,还得支付打炮钱。

走着走着,记者连同身边的游人似乎误入了一个秘密暗道。暗道里四通八达,漆黑幽深,墙壁两端隐约可见的烛光幽灵般跳跃着,若明若暗。通道两侧全是铁栏杆,人们只能在中间行走。脚下的石板路,潮湿得像刚刚洒过了水。阴风吹在脸上,使人不寒而栗。没有人再说话,只有快速行走的脚步声。据宫内资料介绍,古时侯,这个暗道除了关押犯人,主要还用以屯兵贮粮。这里贮存的食物足够王宫贵族们吃上3 个月。一旦战事爆发,人们可在此藏身或沿着通道到达海边的出口。

穿过一片偌大的空地,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巨人雕像,那人手扶宝剑,神态威严,闭目端坐椅上。借着微弱的烛光,记者努力阅读着刻在墙上的文字,方得知,这个雕塑的主人公名叫“霍尔格”,是丹麦古代威震四方的大英雄。传说一旦丹麦发生战争时,他就会站出来保卫国家。

不知又走了多久,前面隐约出现了一道光线,好像是出口,可来到近前,记者禁不住失声大叫,原来铁栅栏里面是关押囚犯的一个个地牢!慌忙中急步左拐,结果又陷入了一条更幽深的通道。惊恐之际,记者突然胡思乱想:莎翁当年多半是到过此地的,而且很可能也一个人困在其中,在这里待久了,难免不构思出一些阴沉、诡异的作品。

几经辗转,终于“浮出”地面时,记者感觉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重见光明的时候,心中真的生出了从未有过的畅快。这时天也晴了。深蓝色的大海上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正在驶过。无数只海鸥正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真怀疑当初莎翁与记者找到的不是同一个出口,要不《哈姆雷特》似乎应该有个很光明的结尾。

第二部分雨果出生地游人特别多曾是法国最美的城市出过不少世界级大师郑园园年初,为了参加纪念雨果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记者到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市参观,从而认识了这座古老、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

贝桑松是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大区的首府,都伯河流到这里拐了个弯,仿佛电阻单位欧姆的符号Ω型,构成了古城三面环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贝桑松东邻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着法国的东大门。

走在贝桑松的街道上,犹如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步步有古迹,处处有历史。城边,那座建于公元175 年的“黑门”是为了庆祝马克·奥莱斯国王凯旋而筑起的,历经两千年岁月风尘依然挺立;那布满青苔的石头阶梯,是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一个能容纳两万人的露天剧场;山丘上,那座建于1674年路易十四时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耸峙,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里的旧式楼房,墙面用灰蓝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们在阳光下闪着美丽的光芒,显示着迥异于工业时代的风貌。

贝桑松,历史在这里走过,造就了一座不同凡响的古城。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以贝桑松为背景。小说主人公于连跨过贝桑松的吊桥,走进城市之时,欣赏着该城的美景,一动也不动地凝神思考。于连心想:“贝桑松不仅是法国最美的城市之一,而且它还拥有那么多富有热情、富有思想的人们。”19世纪、20世纪是法国社会各种思想交汇激荡、艺术活动异常活跃的时代,贝桑松名人辈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或居住过的思想家、作家、画家、科学家,后来不少成为世界级巨匠,中国读者熟悉的有: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傅立叶,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社会改良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普鲁东,画家库尔贝,诗人马拉美,19世纪天才的科学家巴斯德,还有电影的发明人、在贝桑松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卢米埃尔兄弟……

在所有名人之中,给贝桑松带来最大光荣的,无疑是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作为这位文豪的出生地,在2002年纪念雨果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中,可谓风光无限,甚至引起了其他城市的嫉妒。它们质疑贝桑松独霸雨果的权利,因为这位大文豪生前在贝桑松只待过短短的6 个星期。不过贝桑松市对这些质疑毫不在意,因为他们手中有一张如假包换的铁证——贝桑松市博物馆里保存的1802年的雨果出生记录。

原来,雨果的祖上不是贝桑松人,甚至也不是弗朗什—孔泰地区人,1802年2 月26日,雨果诞生在贝桑松城通衢街140 号的一幢3 层小楼里。他出生在贝桑松纯属偶然。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他驻守贝桑松时,小雨果降临人间。雨果出生6 周后,他的父亲奉调前往马赛,襁褓中的雨果随父母及两个哥哥离开了这座城市。雨果活到83岁,终其一生没有回到过出生地。但是,他在他的诗集、小说、剧本中,不止一次提到贝桑松。

贝桑松,名人在这里走过,伟人的光辉照耀着它。今日你漫步在贝桑松,与雨果相联系的纪念地比比皆是,不过100 多年前,贝桑松却不怎么欢迎这位大师“回家”,围绕着是否给雨果立雕像等问题,还发生过不少风波。

1901年11月,为筹备雨果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市议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竖立一座雨果雕像,但一股反对雨果的势力完全不同意这个计划。一位市议员陈述反对理由时说,收藏家吉古把他收藏的油画全都赠给了贝桑松,但是雨果什么也没给过自己的家乡。这种浅薄的说法自然遭到众人的反对。从物质馈赠的角度看,雨果、巴斯德、普鲁东等人,都没有给贝桑松留下遗产,但他们留下了光荣,留下了一份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雕像事件的消息传出后,以左拉为首的众多法国作家给贝桑松市长写信,表示他们愿意为纪念不朽的雨果尽一份力。挪威剧作家易卜生也从奥斯陆写来法文信,说他真诚地向贝桑松光荣的儿子致敬。贝桑松终于战胜了短见,在雨果百年冥诞之际举行了雨果雕像奠基仪式,雨果故居前的小广场,也正式更名为“雨果广场”。

从此,白色的大理石雨果雕像成为贝桑松一景,世界各地的雨果学者和雨果崇拜者千里迢迢赶到贝桑松瞻观。如同灿烂的星辰,雨果照耀着贝桑松,他和巴斯德、库尔贝等众多名人一起使贝桑松的星空更加璀璨夺目。

第二部分狄更斯笔下的舰队街曾云集100 多家报馆英国报纸的老家刘笙寒在世界新闻媒体圈子里,很少有人不知道英国伦敦的“舰队街”。“舰队街”,据英国《卫报》的说法,是英国新闻界的代称,也是英国报纸业的“精神家园”。

2002年是舰队街诞辰300 周年纪念。舰队街的生日是1702年3 月11日,那天此条街上出版了第一份报纸《每日报》,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定期发行的报纸。从此以后,舰队街就和报社与印刷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历了200 多年的光辉岁月后,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黯淡下来。

舰队街名称的来历与声名显赫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毫无关系,而是来自仍在该街地面下流淌而过的一条小河“舰队河”。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笔下对这条街的描写是这样的,“有谁能在舰队街热闹繁忙的时刻坐在那儿而不被那两条浩大的人流弄得目眩耳聋呢!一条人流跟着太阳无休止地往西走,一条人流对着太阳无休止地往东走,两条人流都在往日落处红紫两色山峦外的平原走!”

如今的舰队街虽没有往日那么繁华,但由于是连接伦敦西敏寺区和金融城区的主要路段,平时这里也是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从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向东走30分钟,经过“英国广播公司”国际部那扇有着灰色石雕的大门不久,在马路中间会看到有一尊数米高黑铁铸成的火龙巨像,张牙舞爪令人心惊。这是纪念1666年伦敦城大火而设立的雕像,在那场大火中,伦敦城几乎被付之一炬,当时舰队街上初具规模的印刷作坊也成为一片焦土。从这儿开始,就算踏上了舰队街。街口耸立着英国皇家高等法院。有人戏称,这是便于一向喜欢挖掘名人绯闻的小报报社们直接接受诽谤控诉。

实际上,报馆之所以特别钟情于舰队街,不是因为法院,而是因为这附近的几家教堂,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