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啊,不管前方战事如何,我呢,就只管国武监这一块儿了,其他事都不去搀和,老老实实做咱的国武监山长……”
这个时候,靖佳公主才猛然发觉,眼前的这个男人,好像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即便身在长安繁华安宁之所在,身边更有美人相伴,但心好像却还在那血肉横飞的战场之上……
也许,他自己都没怎么意识到,他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将领再次领兵出征做着准备。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05章 年关
一宿无话,第二日清晨,在公主府用了早饭,又去瞅了瞅儿子,才离开公主府,回去长安城。
临走之前,靖佳公主才微带酸意的嘟囔了一句,“听说国公府里多了个女幕僚?”
这事经过两个多月,长安差不多已经传遍了,赵石也没隐瞒的意思,只是道:“香侯府荐过来的,现在家大业大,信得过的幕僚也难寻找,那会儿我不是派人到你这里也你荐一个吗,现在也没动静,若是看谁合适,只管跟我说,我这里先用着。”
靖佳公主顿时被他带歪了,“读书人你多数信不过,目不识丁之人又有什么用?”
赵石乐呵呵的点头,“这年头,读书人确实让人信不着……”
靖佳公主也笑,“所以你就用了个女幕僚?听说啊,长的还很俊俏……不如我这里也荐个女官到你那里,也好让香侯府瞧瞧,公主府也有女才子。”
赵石立即正了脸色,“我的用的在此人之才学,与长相如何无关,这人来历有些……信不信得过,还要看以后怎么样,现在还说不准。”
至此,靖佳公主也不再纠缠什么,只是心想,满长安有才学的人多了,非要弄个如花似玉的女子在身边,也不怕人说嘴?
不过就算有些醋意,她这里也是鞭长莫及,说再多也是无用,点上一句两句,稍稍抱怨一下,也就成了,说多了,反而惹人厌烦,公主殿下是不会做那样的蠢事的。
离开公主府,一路疾驰,在午饭之前赶回到长安城。
这时晋国公府,已经张灯结彩,就等着过大年夜了。
今年的晋国公府,和去岁时又是一番景象了,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府中人丁增加了足有三分之一,府邸虽然规模没变什么,但府中各处修缮的更加细致,愈发有了京城豪门的气象……
待得大将军赵石灭夏回京,受封晋国公号,以大同府为封地,这么一来,晋国公府已然是长安一等一的门户了。
就官爵而言,大秦再没有一人能得此殊荣,甚至可以说,再过上若干年,也不会有人超过现在的晋国公府。
而现在,晋国公府的主人,大将军赵石也才三十出头的年纪而已。
晋国公府如今唯一缺的其实就是底蕴,比起那些立足长安的百年大阀来说,出身寒门的晋国公,也许能享一世之尊荣,但如果晋国公府没了大将军赵石,也许不出几年,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府邸,也就该败落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长安晋国公府,却是无人敢于轻犯,甚至于无人能够撼动其地位……
经过就封赏之事的明暗较量,让许多人意识到,皇帝陛下对大将军赵石之宠信,是如何的稳固不可动摇,和景兴年间的景象完全不同,所以,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轻试晋国公锋芒。
而大将军赵石并没有出掌枢密院,也没有任职兵部尚书,这无疑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也更是不愿再在这个时候招惹大将军赵石了。
但话说回来,大将军赵石也许将留京数载,甚至于,可能一直呆在京师不出去了,那么以后朝堂诸事,很多还得要看大将军赵石的偏向。
这样一来,许多人关心的事也就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关心,在今后的朝堂诸事中,大将军赵石到底会居于何等的地位,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是大秦朝野之上所有成熟的官员们,必然要注意并考量的事情。
而大将军赵石自回京以来的种种,也被人拿出来细细琢磨,由此,很多人却是发觉,也许,大将军赵石回京任职还是很不错的。
将今科进士都扔去了西北,皇帝陛下自从跟大将军深谈了一番之后,就立储之事上也松了口,也许,明年祭天大典之后,便会就势立下皇储,显然,大将军赵石在立储之事上,很是劝了陛下几句。
兵部尚书李承乾升任枢密使,成峦成为兵部尚书,张承没有升任大将军,而是被调回京师,任职枢密副使,大将军的得意门生杜橓卿升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国武监祭酒。
这些背后都有着大将军赵石的影子,虽然让朝堂重臣们有点不舒服,但大将军并未为自己争权夺利,也未表现的过于蛮横,而是照足了官场规矩,有交换有商量的任用了一些自己的门下。
这在官场而言,并非不可接受,同时也让人很是放心,不虞大将军赵石这样的武人乱来一通,弄的朝堂上乌烟瘴气。
官员们的适应能力无疑是很强的,很快就平静的接受了如今的朝局变化。
毕竟,景兴一朝过去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当中,景兴一朝的老臣们,除了长安之乱让许多人倒了霉之外,便再无多大变化。
而景兴一朝的老臣们,多数已经老迈,无论是同门下平章事李圃,还是六部尚书,枢密院重臣,平均下来的年龄,都在六十开外。
也就是说,一代新人换旧人,陛下再是宽容,也不会让这些老臣在朝堂上呆的太久了……
这些事情,很多人早已看在眼中,也在不停的布置,但大将军挟功回朝,声势隆重,一下便抢了先手。
无论是张承,还是成峦,甚或是李士芳,李师雄以及杜橓卿,张世杰等人,各个年富力强,并大多站在了紧要的位置上,等待着借取更重要的职位。
有些人看到这个,悚然而惊,有人则在佩服大将军赵石的目光长远,有的则事不关己,在冷眼旁观。
如此种种,便是大秦成武五年末尾时,大秦朝堂上的局面了。
而作为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有心的人们却是头疼的发现,领着枢密副使,兼任国武监山长的大将军赵石,这个位置太过……嗯,太过让人纠结了些,显然人家已经站到了岸边上去,想拉起下水,很是不易。
但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瞧着,总让人无法展开手脚,一旦让人瞅准了机会,说不定就要跳下水来,咬你几口。
与朝堂若即若离之间,晋国公,冠军大将军赵石,已然将自己弄到了一个比较超然的位置,让人无处下手了。
而这个时候,晋国公府内,鞭炮声声,喜气洋洋的过着年节。
晋国公的主人家,人丁不算兴旺,但幕僚,家将,下人们,却越来越多。
自从长安之乱后,晋国公府内规矩严了许多,但说起来,满长安各大府邸打听一下,下人们对长安晋国公府那里的待遇,都是眼馋的不行。
晋国公府豪富之名,早已传遍长安,府里的主人们向来大方,下人们的月钱,从来都是长安诸府顶尖的,在晋国公府中呆上两三年,也许就能在长安外围各坊置办个小院了。
无论是娶妻生子,还是婚嫁丧葬,府中都会补贴一些银钱。
男人们进了晋国公府做事,便不太愿意离开,女人到了婚嫁年纪,愿意出府的,则能要回身契,自行离开,当然,你若在外间乱说晋国公府短长,传到晋国公府那边,也不会有你好果子吃。
那些不愿离府的,则可在府中下人那里,挑选个人嫁了。
不过,现在晋国公府的规矩不同以往,不但入府的要身家清白,交从往来也要查上一查,但有半点虚假,送官都是平常。
而出府的人中,涉及府中机密事的人一定没有半个,晋国公府中的主人们对下人很是宽厚不假,但绝对不是可欺之人,对周围窥伺的目光,自从长安之变后,便没了半点容忍……
一到年关,晋国公府中的下人们便都很快活,因为只要把主人们伺候好了,便没其他什么事了,又都有着主家的赏赐。
家将们除了职责所在的那些人之外,其他人多数要聚在一处,大吃大喝一番,有些耐不住寂寞的,则出府去彩玉坊等处寻欢作乐。
晋国公府的家将,皆乃大将军亲兵出身,年纪老了,有的回乡去养老,有的则留在了晋国公府,当了晋国公府的家将,从显锋军,到羽林左卫,一直到猛虎武胜军,这些家将出身各异,资历深浅不一,却都曾经是大将军身边最后的一道防线。
各个身经百战,对大将军忠心不二,老的五十多岁,年轻一些的也有四十多了,但这样一群老兵,只要持刀在手,一个个就满身的煞气,分外的可怕,那些年轻的亲兵,在他们这里还真不够瞧的……
下人们其实和这些家将们没什么不同,闲着的人多数要聚上几堆,一边憧憬着明年的好日子,一边胡吹乱侃的猛灌。
而晋国公府中除了主人家之外,最尊贵的其实便是大将军身边的幕僚们了。
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 第1306章 家宴
因为大将军赵石的亲眷极少,所以晋国公府幕僚们的地位便凸显了出来,实际上,他们得到了等同于晋国公亲眷的地位。
晋国公对幕僚的挑剔是出了名的,别说与他地位差不多的大人将军们,便是比他地位差上很多的大臣,府邸中谁没有十几二十个幕僚,这些幕僚各有所长,平日里能帮助东主主理府务。
用到他们动脑筋的时候,能帮东主出主意,其实他们也已经成为一个群体,更是士子们上进无门时的又一个出路。
别看平日里,文人士子们鄙薄于幕僚之属,但真要能在权贵府中谋得一席之地,许多文人士子会毫不犹豫的入幕其中,再不提之前那些酸溜溜的话头。
而大秦很多地方官吏都非正途出身,而是各个府邸中的幕僚从属,也让这条捷径在读书人中间很有市场。
晋国公府的幕僚位置,是满长安的读书人都要羡慕的一个职位,大将军早已开府建牙,和其他文官府邸不同的是,入幕晋国公府,实际上便有了官职,在吏部也会留下记档,轻轻松松一步便跨入了品级行列。
虽然一定按武职来计,转职文官,要降等,但再降也降不出七品,甚至转头就能到地方任职,虽然肯定得不到一县主官的位置,但总归是有了官身,又可以以大将军门下自称,在宦途上有着旁人没有的便利。
就像大将军府中辞出来的几位幕僚一般,很快就都有了职位,或去河东,或去河中,倒霉点的,或者说晋国公府那边没打过什么招呼的,则去了西北。
但说起来,晋国公府幕僚选择极为苛刻严厉,至今晋国公府能数得上的幕僚,不出十数,可见,能入幕晋国公府那要看运气,也要看和大将军的缘分。
比如说大将军府司马,孙文通,那就是一个蜀中降臣,在大将军率军平蜀的时候遇到了此人,一直重用到现在,也不曾失宠。
又比如说掌握着晋国公府资财的李博文,这位曾落拓长安,以给青楼女子填词作赋为生,可以说是文人中的败类,士子中的耻辱,但途逢大将军出游,就稀里糊涂的入了大将军府,如今更是掌握着晋国公的度支重责。
南十八,贤相杨感府中幕僚,杨感辞官,转投大将军府。
陈常寿,身体虚弱,谁也不知其来历,只知道此人来自河内,好像突然间便出现在了大将军府中,很多人猜测,此人可能是大将军亲戚。
这几个人跟随大将军赵石日久,最少的便是孙文通,不过也足有十个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