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对比之后,原来将做工行商当做贱业的人,也慢慢放下心中的偏见,为了家中的老婆孩子吃上几顿好饭,开始尝试着到工厂找活干,而尝到甜头之后,自然是再也不愿拿起锄头从土里刨食。
可是做工的人多了,种地的人自然就少了,受传统观念影响,最先出去做工的都是无田地或田地不足以养家的贫困农户,这些农户以前都是靠着租种大户人家的田地为生,其中五姓七望就是最大的地主,因此做工的人一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他们。
想到这里,李愔立刻就明白了五姓七望要打压工商业的原因了,说白了,无非是因为工商业的兴起,抢夺了本属于农业的人口资源,减少了土地上出产的红利,这对于近千年来,一直靠分食土地红利为生的世家大族来说,无疑是极其可怕,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也正是如此,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大族,才放下各自的成见,联合起来对正在蚕食他们利益的工商业进行打压。
想明白了这些,李愔的不怒反喜,因此这些世家大族的举动,让他看到一个可喜的信号,那就是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工厂主和迅速壮大的商人阶层,已经对原来的士人和地主阶层形成了有力的威胁,这也说明他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为自己打下了一个基础。
王况和崔玉看到李愔面露笑容,都是面面相觑,猜不透眼前这位齐王殿下的心思,不过若是别人听到五姓七望联手对他打压,恐怕早就吓得魂不附体了,甚至连当今陛下听到这个消息,估计都得掂量许久,可没想到李愔听后竟然是这种反应?
“王兄、崔兄,多谢两位千里迢迢跑来登州,将如此重要的信息告之小弟,实在是仁义之举,请受小弟一拜!”李愔忽然转过身,正色对两人拱手施礼道。
“殿下折杀我等了!”看到李愔向自己行礼,王况和崔玉都是吓了一跳,躲是躲不开了,只得急忙躬身回礼道。
“两位客气了,这一拜其实是李愔代天下人向两人拜谢的!”李愔站直身子,少有的露出一本正经的神色说道。
看到李愔如此郑重,王况和崔玉也露出一脸正色,对视一眼一起说道:“殿下,我等虽然不才,但天下大势还是能看清的,以殿下之才,行的是工商兴国之策,而且已经形成一种席卷天下之势,族中那些老顽固妄想以人力抵挡这种大势,无异于螳臂当车,吾等不愿做那种蠢事,故此前来相告,以图日后能保全家中老小!”
听到两人十分诚肯的话,李愔却是微微一笑,这两人虽然说的很真诚,不过却有一点没有明说,那就是他们虽然也是五姓七望出身,但是在族中都受到打压,王况就不用说了,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却生生被逼着行那商贾之事,至于崔玉的情况虽然好点,但想必在族长崔言的打压下,日子肯定也不好过,所以才想借这个机会,来个鱼跃龙门,一吐胸中被压制多年的闷气。
不过李愔很快发现自己上面的猜测并不全面,因为在接下来对两人的谈话中,他很快发现,这两人不但在族中同样受压制,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主管着族中的商业之事,名下都有无数的工厂、店铺和商队,可以说是新兴工商业主的典型代表之一,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反对族中对工商业的打压,其实也有对自己利益的考虑。
对于两人都经商一事,李愔倒有些意外,王况主管太原王氏的商业他知道,可是崔玉好歹也是前任族长唯一的儿子,而且据武媚娘得到的情报,清河崔氏族中支持崔玉的人不少,再怎么也不可能和王况一样,行那商贾之事吧?
李愔想到这里,当下就将自己的不解问了出来,而崔玉听过之后,却是哈哈大笑道:“殿下,崔某其实也是歪打正着,前几年我那位族叔对我百般打压,虽然族中有许多人帮我,但还是有些难以招架,最后我一想,干脆自污求全,放下身份管起族中商业之事,没想到接触之后,倒是引起了崔某的兴趣,后来与王兄结识,对工商的重要性认识更深,再加上殿下对工商业的推动,使得崔某看到,以后的天下,工商必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是也就效仿殿下,大量开办工厂,至于家中的田地,都被我变卖换成本钱投了进去,现在时间虽短,但效益却极好,成本已经回收的差不多了。”
虽然崔玉说的简单,但听在李愔耳中却让他肃然起敬,能果断放弃传统的土地收益,转而以工商为主要产业,这点连李愔都自问做不到,没想到眼前这个长的十分娘气的男子,竟然有如此魄力!
崔玉说完之后,又与李愔谈了几句,然后变得有些犹豫,与王况对视一眼,对方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脸色也是一黯,不过却什么也没说。李愔对两人的表情变化都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奇怪,这两人似乎还有些什么话要说?
第一百零二章 献策之人
“殿下可知,五姓七望会如何向殿下以及工商业发难吗?”崔玉忽然上前一步,一躬到地问道。
“呵呵!若是我猜得不错,无非就是工商业将农户变成工人,使得种地之人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五姓七望这些大世家,肯定是抓住农业是立国之本这一条不放,大肆攻击工商业已经动摇国本,然后联合族中的官员一同上书,逼朝廷对工商业进行打压。”李愔笑道,对于这条他自然早就想到,而且也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应对之策。
“殿下果然聪慧,一语就将其中的关键道破,五姓七望正是想借这个理由,将工商业发展的势头打压下去。”崔玉听到李愔话,心中对这位齐王殿下也是赞叹不已,不过紧接着他眉头一皱,有些忧虑的说道:“殿下,虽然五姓七望是将农业做为打压的借口,但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已经受到不小的影响,若是放任下去,那就算是工商业再怎么兴旺,恐怕也只是无根之木,对此殿下可有什么解决之道?”
“农业事关国家稳定,本王也十分注视,只是对于农户流失这件事,我虽然预料到肯定会发生,却没想到会这么快,不过解决的办法却也不是没有,我早就让人做了一些准备,就算是对方联合起来发难,也奈何不了本王,至于想打压工商业,更是痴心妄想!”李愔说到最后,双手拳头紧握,一副自信满满的模样。
虽然五姓七望影响力遍布大唐,但他也不是初到大唐时的那个纨绔王爷,只单纯比较影响力的话,他身后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未必会比对方弱多少,另外他还有一招杀手锏没有用,到时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王况和崔玉听到李愔早有准备,都是十分兴奋,现在工商业的兴旺,可以说都是眼前这个齐王殿下一手挑起来的,无论产业再大的工商业主,也都要唯这个少年马首是瞻,因为齐王殿下就是大唐工商业的一面旗帜,只要这面旗帜不倒,他们和其他工商业主就不会有事。
另外他们两人对于李愔如何解决农业问题,也十分的感兴趣,不过他们问了几次,李愔却是不愿多说,每次都岔开了话题。这让崔玉和王况都显得有些焦急,对视了一眼之后,刚坐下的王况又站起来躬身说道:“殿下,有人托我向您献上三策,虽然不能彻底解决农户减少的危机,但却能暂时缓解人口不足的问题!”
李愔听后一愣,他本以为王况两人只是向自己通风报信的,没想到竟然还帮自己出谋划策,看来武媚娘猜测他们是来向自己投诚的,也不是没有一点依据啊。想到这里,当下一脸好奇地问道:“王兄,不知是哪三策?又是何人所献?”
“殿下,是什么人献的咱们暂且先不提,您先听一下这三策如何,这第一策名为广畜奴隶……”王况看李愔表现出兴趣,立刻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兴奋,也不管李愔愿不愿意听,立刻就开始讲起那三策来。
李愔开始还有些漫不经心,毕竟在他看来,唐人受思维的局限,能想到的办法根本跳不出这个时代的局限,比如王况说的第一策,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是想大量抓捕奴隶,以填补农户人口的不足,这个办法李愔也知道,但关键是到哪里去抓奴隶?
但是随着王况的讲解,李愔是越听越惊讶,甚至有种震惊之感,比如对方在第一条计策时,就指责李愔太过保守,只将捕奴的对象定在朝鲜半岛和北方草原上,岂不知在西域以及南方的吐蕃,都有大量的人口存在,以李愔的影响力,早就应该发动人去那里捕奴。另外对方还指出,在海外的爪哇等地,还有大量的昆仑奴存在,这些昆仑奴身体强壮,性情也比较温和,无论是用来挖矿还是种田,都是极好的劳力。
这一席话让李愔听的是大汗淋漓,本以为自己已经够激进的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人比他更激进,而且还四面出击,将大唐周边的各个国家都当成掠夺的对象,完全不顾及大唐的形象,虽然只是王况转述,但话语中的那股血腥与赤裸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听完激进的第一条策略后,第二条和第三条策略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只听两个名字,李愔立刻就是一愣,因为这两条策略分别叫做推广粗放种植和土地置换。
对方很犀利的指出,中原大地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就进入到精耕细作的死胡同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想尽办法提高亩产量,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是贵族世家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数量最多的普通农户,人均占有的土地却极少,只能想尽办法提高有限土地上的出产,也就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并不是不好,但是这种耕作方式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就造成了一个人能耕种的土地有限,大量人口都被束缚在了土地之上,若是在以前倒没什么,可是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种,显得已经不合适了,那就不如改用粗放式耕种。
打个比方来说,原来一个成年劳力,用精耕细作的方式,一年只能种五亩地,那么改为粗放式耕种后,他就能种十亩甚至是二十亩,虽然亩产量肯定比原来要少一些,但是收获粮食的总量却是原来的数倍还不止,也就是说,同一个人所出产的粮食,比原来多了几倍。
当然了,粗放式耕种也有自己的问题,虽然每人每年出产的粮食多了,但若是土地的总量不变,亩产量减少,大唐每年生产的粮食肯定也随之在减少,不过这时第三条策略就有了用武之地。
土地置换,意思很简单,大唐刚打下辽东和高句丽的领土,那里地广人稀,大片大片的土地都荒芜着,而反观大唐国内,在关中、河东、河北、河南四道,人口都十分的稠密,每人能分到的田地都不多,如此一来,就可以颁布一条法令,允许这四道中的农户,用家中的田地换取辽东那里的土地,而且这个比例可以设成以一比十甚至更高,一亩变十亩,相信肯定会吸引不少人开垦新的田地。
如此一来,关中等四道的人口肯定会进一步减少,再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作,肯定会使得大量土地荒芜,如此一来,粗放式耕种有了推行的基础,而迁往辽东的农户更不必说,每家分到的田地太多,精耕细作肯定不行,也只能选择粗放式耕种,而且随着他们的到来,也能让新占领的辽东和高句丽故土迅速安定下来。
听完这三条和策略后,李愔眼中泛起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