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论语·宪问)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与〃。〃邪〃和〃与〃古音相近,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老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秋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战国策·齐策)
治乱,天邪?(荀子·天论)〃与〃和〃邪〃也都能用於反问。例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战国策·赵策)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此非以贱为本邪?(老子)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庄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哉〃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字)。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
〃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万章上)但是,有时候是〃乎哉〃连用表示反问。例如:
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慊〃qiàn,恨。)
〃哉〃字表示感叹时,略等於现代的〃啊〃字。例如:
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例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野哉由也!(论语·子路)
上面我们叙述了两类疑问词……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第二,〃何以……为〃。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
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第一个例句是说〃君子朴质就行了,用文采做什么?〃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表示反问的一种说法。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说成〃何……为〃。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汉书·张汤传)〃我何渡为〃意即〃我渡河做什么〃,〃何厚葬为〃意即〃厚葬做什么〃。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之〃字复指〃厌〃字)。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年)
(2)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像上面所讲的〃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赵策)
斯谓之君子已乎?(论语·颜渊)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陈语气,〃与〃、〃乎〃、〃哉〃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所以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古汉语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①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例如: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战国策·赵策)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①。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2'参看古汉语通论(九)。②(〃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此外还有一些辨认的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的时候,也就能带有宾语了。例如: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於楚,以求知罃。(左传成公三年)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有时候不及物动词的后面虽然不带宾语,但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仍是使动用法。例如《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个〃来〃字是使远人来的意思。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用如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带有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使动的宾语不是动作的接受者,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使它具有这种动作。例如《孟子·梁惠王上》:〃朝秦楚〃,不是齐宣王朝见秦楚之君,相反地,是齐宣王使秦楚之君朝见自己。
下面各句中的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左传宣公二年)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食〃,读为sì。)
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饮〃,读为yìn。)这些动词由於后代把它们读成另一个音,与纯粹的及物动词区别开来,就显得是另一个词了。
但是后代并没有改变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於使动用法的动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根据古书注解里的读音来判断一个及物动词在具体的句子里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或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试仍以〃朝〃字为例:《孟子·公孙丑上》:〃武丁朝诸侯〃和《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将朝王〃结构相同。前一个〃朝〃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朝〃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又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欲因此降武〃,《史记·项羽本纪》:〃涉间不降楚〃,前一个〃降〃字是使动用法,后一个〃降〃字是纯粹的及物动词。我们在这些地方一定要辨认清楚,以免发生误解。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它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我们试把兼语前面的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去掉,并把兼语后面的动词移到兼语前面去,这样就成了使动。试比较……
使姜氏惊。 惊姜氏。
晋侯使赵盾饮酒。 晋侯饮赵盾酒。显而易见,使动用法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我们这样分析,只是为了便於了解使动用法,不是说使动用法是由兼语式改造过来的,相反地,在上古汉语里,这种兼语式反而是罕见的。这一点应该注意。
使动用法这个语法特点造成一些特殊现象。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