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案藏杀机:清代四大奇案卷宗-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属串通侵蚀、任意开销的实证。

  '人、'至此,冒赈开销一节的过程算是查清楚了,下面就是调查甘肃省上下官员如何舞弊分肥之情形了。但这一关节无疑是最难的,甘肃弊情日久,通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他们知道利害关系,自然上下沆瀣一气,蒙混隐瞒,绝对不肯实说。为此,乾隆皇帝特意发来谕旨:“甘省冒赈一案,官员若此时尚不据实供明,将来别经察出,则怙过不悛,即概行正法,断不姑宽。”大概意思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阿桂与李侍尧立即召来司道及在省的各府厅州县官员,告知皇帝旨意,劝众人赶紧主动吐出舞弊实情,以求得一线生机。

  、'自勒尔谨革职被逮、王廷赞被召去承德避暑山庄,甘肃大小官员群龙无首,惶惶无助。到了这个地步,退无可退,避无可避,一度水泼不进的贪污集团终于开始分崩离析了。陆续开始有官员交代,不过只是承认历年办理灾赈时有以轻报重、户口以少报多的情况,一旦涉及冒销舞弊的关键,这些人立即又沉默不语了。审问多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案情始终无法取得进展。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打破这一僵局的竟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皋兰县户房的书吏。

  、'阿桂和李侍尧苦思多日后,终于想到地方州县报灾散赈,必然先有文书,而文书则必须经过书吏之手,如果有文书留底,岂不是最好的证据。想到这一关节后,二人立即派人将皋兰县户房的书吏全部秘密逮捕,分别隔离后严刑拷打。终于有一名书吏忍受不住酷刑,交代其手中藏有一本乾隆四十年的散赈点名清册,其中记录的散赈为实放数目。这本账簿本来是该销毁的,当日扔进火堆后,因机缘巧合并没有完全烧完,关键信息都还在,被这名书吏悄悄藏了起来。

  经核查发现,清册上记录的放赈实放数目与上报的册子相比,户口名数悬殊。且上报册中记载的赈数是八分本色、二分折色,但点名清册中则是全放折色。捐监时按市场粮价收银,放赈时则按部价折给老百姓,这样,在一收一放中就出现了利差,再加以实放户数与向朝廷上报的户数不符,又出现一大差额。这两者的巨大差额必然有浮冒产生。于是,这本残缺不全的账簿成为该县前任县令程栋借赈恤之机大肆冒销侵蚀的有力证据。

  案情由此取得了重大突破。前任兰州知府蒋全迪现任浙江宁绍台道,前任皋兰县令程栋现任刑部员外郎,均被立即逮捕送交刑部审讯。而皋兰县为甘省首县,为一省之耳目,皋兰县一经突破,其他大小官员再也沉不住气了,纷纷将各自的浮冒赈粮数以及被上司勒取交办物件等项用去银两数目逐一供明。至此,甘肃省上下官员冒销舞弊情形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七月,所有相关主犯包括王亶望在内均被押到热河行在,乾隆皇帝亲自廷鞫质讯。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王亶望、王廷赞等人不得不俯首认罪,承认了折监冒赈、从中渔利的犯罪事实。

  审讯官员曾问王亶望道:“如此贪婪不法,与属员通同作弊,难道不怕日后犯出来,就如此大胆么?”王亶望回答说:“我做这种的事,我起初若想到今日发觉也断不敢做,只是我贪心重了,想上下合为一气,各自分肥;又令该道府等出结存案,希冀可以蒙混;有散赈可以藉端掩饰,不至败露出来,所以大胆做了。”(《惩贪档》)

  至此,甘肃官员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初步估计,前后通过捐监冒赈侵吞的银两至少有上千万,贪污数量之巨,为清朝立国以来之最。

  七月三十日,乾隆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下了一道谕旨,总结甘肃捐监冒赈说:“甘省收捐监生,本欲藉监粮为备荒赈恤之用。乾隆三十九年经勒尔谨奏请开捐,议准允行,原令只收本色粮米,其时王亶望为藩司,即公然征收折色银两,勒尔谨竟如木偶,毫无见闻。于是王亶望又倚任兰州府知府蒋全迪,将通省各属灾赈,历年捏开分数,以为侵冒监粮之地,自此上下勾通一气,甚至将被灾分数,酌定轻重,令州县分报开销,上侵国帑,下屯民膏,毫无忌惮。”

  最后的判决结果是:王亶望立即处斩;勒尔谨赐令自尽;王廷赞判绞监候,秋后处决。王亶望被押赴刑场时,十分镇定,只是长叹今日结局是命中的定数。

  面对如此惊天大案,乾隆皇帝愤慨有加,一时不能平静,再次下谕说:甘省捏灾冒赈一案“枉法营私,大小官员通同一气,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故当以重法治之,非不知罪人不孥,而此实非常之罪也”。然而,说是要“重法治之”,严惩示戒,在追究其他涉案官员之时,皇帝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甘肃当时共有六个直隶州,一个直隶厅,六个州,八个厅,四十七个县,而初步追查出来有牵连的官员即达一百余人。按照清朝律例,凡侵盗仓庠钱粮一千两以上官吏即判为斩立决。但在甘肃冒赈案中,侵冒银数一千两以上的道、府、州、县官员就有一百一十九人,道、府、州、县官员几乎全部卷入,到了全省俱贪的地步。为了避免出现甘肃衙门为之一空的状况,乾隆皇帝被迫放宽尺度,将斩立决的条件由侵冒银一千两以上改为二万两以上,一万两以上者改判为斩监候,一万两以下者再根据轻重分别处理。

  即便如此,先后被押赴刑场斩首的案犯也多达五十六人,免死流放到伊犁、黑龙江等处的共有四十六人,并且遇大赦不得援例宽释。因一件贪污案就斩杀、绞决、流放如此多的官员,自清朝立国以来,还绝无仅有。而这还是没有穷追猛打的情况,如果深挖下去,牵涉进的官吏必然更多。若是按顺治十七年(1660)顺治皇帝发布的“贪官赃至十两者,流徙幕北(大漠以北)地方”的谕旨来量刑,恐怕大清朝的官员全体该被流放了。从“贪官赃至十两者,流徙幕北”到“侵盗仓庠钱粮一千两以上官吏判斩立决”,再到“二万两以上斩立决”,何等生动地表述了吏治的由清到浊。

  之前曾经被派往甘肃查证仓粮的刑部尚书袁守侗和刑部左侍郎阿扬阿也受到了牵连,被交部严加议处。甘肃按察使福宁革职留任。陕西巡抚毕沅(乾隆二十五年状元,当时有名的文人)也因知情不报被罚银,降三级留用。江苏巡抚闵鄂元(其弟闵元任平凉府同知,涉及甘肃冒赈案被杀)、闽浙总督陈辉祖(其弟陈严祖为甘肃环县知县,涉及甘肃冒赈案被杀),均有庇护之嫌,也被罚银并降三级留用。

  回想起当初允许甘肃重开捐监之种种情形,王廷赞当面保证的“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犹在耳边,乾隆皇帝不由得感慨万分,叹息说:“内外臣工无一人言及,思之实为寒心。”(《清高宗实录卷一一六七》)甘肃捐监由此停止不说,且对已经被斩首的王亶望余怒未消,认为王亶望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因而有意祸及其家人,将王亶望之子王裘、王荣、王焯章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王亶望另外还有八个儿子,年纪均不到六岁,也全部被逮捕下狱,等年满十二岁时再流配异乡。一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国史馆突然进了一部《王师传》,极力表彰王师在江苏巡抚任上的事迹。王师就是王亶望的父亲。此时,王师死去已经有四十多年,国史馆突然为他立传,显然是有人操纵,意在引起皇帝的怜悯,以救出王亶望的儿子。果然,乾隆皇帝看到《王师传》后,一时感慨王师的清名,说:“勿令师绝嗣也。”(《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意思是说,不要让王师这样的清官断子绝孙。特意下恩旨赦免了王亶望的儿子,允准还乡。

  这场发生在西北贫瘠之地的捐监冒赈案,自总督勒尔谨开始,以布政使为首,由兰州知府具体主持,一直到地方州县衙役,“全省大小官员无不染指有罪”,“上下一气”,并隐匿不露长达七年之久,不但在清朝是闻所未闻之事,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也是十分罕见的。

  就连自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本人也对此大惑不解,“公然定数且私收折色,(七年中)从无一字奏闻”,他却不明白除了体制的原因外,贪案更多是由于他自己造成的。他一直妄图用战功超越其祖父康熙皇帝,先后发动了十次战争,穷兵黩武,将“府库充盈”的国库消耗一空。据赵翼《詹曝杂记》记载,乾隆第一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七百七十五万;用兵西陲,耗费军需银二千三百一十一万;用兵缅甸,耗费军需银九百一十一万;第二次用兵金川,耗费军需银六千三百七十万;用兵台湾,耗费银米共一千万。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又骄淫奢侈,极事纵游,不顾国库空虚,六下江南,劳民伤财,挥霍无度。别的不说,仅拿他审结甘肃捐监冒赈案的承德避暑山庄来说,山庄建于康熙年间,乾隆即位后又大肆扩建修缮,圈地数十里,广筑围场,杂植时花,分置亭榭,一直到晚年才修建完工。避暑山庄内凿池引水,杰阁高凭,绿草如茵,清风习习,号称“天下一大观”。当时有一扈随乾隆的官员赞叹说:“此地气候温淑,大胜京师,洵无愧避暑山庄也。”旁边一满人武将听见了,回答说:“诚是。此陛下就宫内言耳。若外间城市极狭,房屋亦低小,人民半多蜗处其中,兼之户灶衔接,炎暾之盛,十倍京师。故民间有谚曰:‘皇帝之庄真避暑,百姓仍是热河也。’”(清汪诗侬:《所闻录》)皇帝在避暑,百姓却身处热河,多么鲜明的对比。可以说,乾隆皇帝的奢靡成风对贪污大案迭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终清一朝,二品以上大员身陷刑辟者以乾隆朝最多,便是明证。

  不过,甘肃捐监冒赈案的余波还没有结束。王亶望等贪官伏法没几天,又从这件贪污大案中牵扯出了另一件案中案,导致又一位封疆大吏人头落地。

  肆、黑手伸进了皇帝腰包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一时间,举国欢庆,甚至连六世班禅都亲自赶到北京为皇帝祝寿。各路官员也纷纷行动,挖空心思地准备寿礼进贡。各种各样的地方土仪、古玩字画、金玉珠宝,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只为博皇帝欢颜。

  在堆积如山的礼品中,乾隆皇帝一眼就留意到了浙江巡抚王亶望进献的一件玉山子(大的玉石雕刻),青色的玉石上雕琢着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图,布局均衡,层林叠翠,淡雅宁静,韵味悠长,堪称绝世之宝。尤其是在靠近山顶的石壁上,阴刻篆书“古稀天子”四个字,取自唐代诗人杜甫之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既暗合了皇帝的年岁,又表明乾隆是千古一帝。

  乾隆皇帝一见到这件玉山子,目光再也无法离开,他将玉山子拿到手中摩梭不已,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心情畅悦之下,再看王亶望进贡的其他珍宝,也件件都是奇品:玲珑剔透的玉瓶,古朴庄重的奇石,等等。他口中不说什么,内心深处却直夸王亶望会办事,不愧有“能臣”之名,但心中也有所遗憾:这些东西,他不能全部留下。

  —文、—原来清朝有制度规定,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