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流伐清-第3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家标志,所过州县也是提前派人包下客栈,严密关防,连驿馆都不住,多数地方官都不知道此行究竟是何人?
虽然朱永兴并没有这么要求,但郑昭仁却不敢懈怠,把永历等人不显山不露水地安全护送到目的地他才觉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而在滇省,永历呆的时间比较长,土司又比较多,万一出现什么情况,可就算搞砸了差事。
所以,永历、皇后、妃嫔、太后以前的宫人除了太监李崇实、李国用,以及数名宫女外,全都是郑昭仁雇佣的新人。他如此郑重、警惕,连带着永历等人也愈发紧张,愈发小心翼翼。
郑昭仁所选的路线也是尽量避开一些大城,不走昆明…贵阳,而是从滇南走元江,然后准备由广西到广州,坐船走海路。或是到福州,或是到杭州,或是直到南京。
嗯,福州有耿精忠的府宅。杭州有鲁王朱以海管理的宗人府,南京则有朱永兴坐镇,这三处是朱永兴给永历提供的三个选择。任选一处,看似宽松,但在心怀忐忑的永历等人看来,却是新皇的试探和考验。如何选择可要慎重。
屋内只有马太妃、王皇后,以及在缅甸表现最为忠心的太监李崇实和李国用。郑昭仁虽然对外面是严加防范,但在内部还是显得比较宽泛,他不相信这几个人在他和国安部以及所挑选兵丁的监视保护下,能搞出什么花样。
“儿臣觉得去福州最妥贴。”永历回复了下失落的情绪,低沉地说道:“既不在新皇眼下,免了很多礼节上的麻烦;又不归宗人府辖管,生活比较宽松。”
马太妃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本宫起初也是这样认为。但思来想去,却觉得不妥。旧君拜见新皇,不说是应有之意吧,可也算是合情合理。再者,若是在新皇之侧,礼仪上虽麻烦,却也有解决之道。若远离新皇,恐其生疑。再有小人构陷,连见面分说的机会怕是亦没有了。”
“臣妾赞成母后所说。”王皇后低声细语地说道:“代宗取英宗而立。所以严苛相待,原因恐是出在皇太子身上。如今太子早夭,我等再小心从事,新皇的猜忌怕是不会太重吧?”
英宗被瓦刺俘虏,景泰帝虽取而代之,但皇太子已立。也就是说隔代君王在法统上又会归于英宗一脉。景泰帝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浚,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并对英宗软禁严管,不能不说也是为了排除以后的隐患,避免秋后算账。祸及子孙。
现在则是不同,太子已死于缅甸,朱永兴无疑会少了一层担忧。而且马太妃说得也很有道理,有意避嫌反倒容易惹上嫌疑,倒不如去拜见新皇,言语恭谨、礼节谦卑,以示对皇位再无企图,以此来尽量消除新皇的猜忌。
“你俩怎么看?”永历显然对拜见新皇有所疑惧,便转向两个太监询问。
在缅甸时,马吉翔、李国泰曾对永历帝诉说廷臣和随从人员生活困难,有的人已经没粮下锅,意思是要朱由榔拿出“内帑”(这对流亡他国,自然不可能有任何财政收入)来救济。朱由榔本来就没有多少家产,这时屡经劫难,已经捉襟见肘,一怒之下把黄金制造的国玺扔到地上,让他们凿碎分给群臣。典玺太监李国用叩头道:“臣万死不敢碎此宝!”可见李国用对于皇帝的忠诚和对皇权的敬重。
见永历询问,太监李国用赶忙说道:“启奏万岁,老奴没什么见识,万岁怎么说,老奴便怎么做。”
而东宫典玺太监李崇实除了忠诚外,还很有头脑。永历君臣入缅之初,他和黔国公沐天波、华亭侯王惟华便认为把朝廷命运完全置于缅甸保护之下,万一缅甸当局态度发生变化,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向永历提出建议:“将入缅的文武将士一半随大驾(指朱由榔)入缅,以一半导太子入茶山调度各营,即上在缅地亦有外援可恃。不然,深入夷穴,音耗内外不通,终于生困。”可惜,永历帝虽觉得这个建议有道理,可以考虑,但中宫王氏却舍不得爱子远离身边,坚持不肯。
思索了一下,李崇实恭谨答道:“老奴亦赞同太后千岁。只是——”他欲言又止地闭上了嘴巴。
“有话就说,现在是何时,不必藏着掖着。”马太妃不悦地瞪了李崇实一眼。
“是,老奴便实话实说,还请万岁和太后恕罪。”李崇实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老奴觉得若要使新皇释疑,以保日后平安,莫过于请辞尊号、退位归藩,然后由新皇决定行止。”
“胡说。”永历立时斥责,“请辞尊号,退位归藩,岂不是令新皇再无顾忌,可随意处置?”
李崇实扑通跪倒,重重地叩头,泣道:“老奴该死,请陛下恕罪。但老奴却是一片忠心,难道非令新皇有所顾忌,方可保日后平安否?”
永历一愣,嘴张成了o形,被这话一下子提醒了。是啊,要想日后平安,便要极力剖白自己再无争位之心,也就是要让新皇消除猜忌和疑虑。请辞尊号、退位归藩不正是最好的办法吗?
马太妃和皇后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地轻轻颌首。李崇实此言听似荒唐,大逆不道,却正是保全自身的最佳之道。太上皇算个什么,沾个皇字,便会令新皇不舒服。若是普通宗室,不犯错的情况下,新皇想必不会滥行加罪?
……………(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 以人换人,死战到底
永历回国的时间算是非常合适的,这也是由于朱永兴的布置,在他没有稳操大局的情况下,并没有急于接驾的缘故。现在,这件事情对朱永兴,对整个政局,对整个战争,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说,产生内乱是不可能的,明朝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与满清的最后较量上。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战争的比拼在全面、全方位的展开。前线是将士们在厮杀,后方则是无数民众在支持。从陆地,到海上,物资和人员的运输持续不断,胜利的曙光正显露无遗。
战争形式的改变,以及前景的黯淡,清军也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了。而这种感觉对于前线的将领则更加强烈。
枪声密如爆豆,点点火光闪烁之后,便是大团大团的烟雾,使得视线模糊,但依然能看见不断倒下的人马,听到哀嚎和惨叫。
梅勒额真哈喇眯起了眼睛,呛鼻的硝烟味让他很不舒服,战斗已经打了小半个时辰,结果更令他恼火和无奈。
按照明军的编制,这是一个加强的总旗的兵力,五百多人,配备炮车三辆,辎重车三辆,作为前出的作战单位,还负有侦察和预警的任务。现在,这个总旗被清军骑兵突然包围,总旗中配属的几十名骑兵发完警讯后,已经飞奔而去招唤大队》人马,只剩下这几百步兵在旷野中与清军展开战斗。
而就是这几百步兵,匆匆地围绕一个小土丘展开了防御阵形,用三门佛朗机和几百枝火枪,竟支持了这么长时间,并给予了清军以很大的杀伤。当然,明军的伤亡也不小。但在哈喇看来,即便把这一小股明军消灭,也是严重不成比例,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惨胜而已。
换而言之,哈喇绝不希望仗是这样打的。他所率领的三千骑兵,应该是风卷残云般消灭所有孤立的劣势敌人。并以机动优势扰袭明军,为大军在河间重布防线争取时间的。如果战斗都是这样进行,那将是他的失败,因为三千骑兵实在是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消耗。
“明军是在以人换人?”哈喇转向部将,有些不太确定地问道。
部将也是惊讶不已,琢磨了一下,回答道:“这定是明军精锐,否则岂能死战到底?”
哈喇沉默半晌,咬牙道:“那便尽歼这明军精锐。以寒敌人之胆。”
“轰!”的一声,明军突然推出佛朗机车炮,向着敌军喷射出死亡的霰弹,扫倒了一大片的敌人。
人马的尸体横陈枕籍,在明军所布置的防御阵形外围成了一个大圈,对后续骑兵的冲锋攻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明军也伤亡过半,阵形不断收缩,但还是在小土丘上岿然不动。
以人换人。哈喇得出的判断虽不是十分正确,可也有那么几分道理。但这却不是明军刚刚开始遵循的宗旨。
当火枪兵的训练以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为周期,当明军普遍换装火枪、刺刀后,战争中“以人换人”便成了明军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方法。这也没什么可以被指责的,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人数也是各种资源之一。而且,对满清这个少数民族进行消耗战。或许是最为稳妥的取胜之道。
特别是在北伐之后,针对北地的特点,以及满清骑兵的优势,明军更坚决地贯彻了“以人换人”的作战原则。
具体的做法便是步兵以总旗为最小的活动单位,配备两门或更多的佛朗机车炮。配置少量的侦察骑兵。当在野外遇到清军时,骑兵负责预警并向友军求援,步兵则就地防御。
各军都下了死命令,宁死不逃,战斗到底,否则军法从事。这样一来,即便因为增援不及而被敌人所歼灭,也要尽可能地多杀伤敌人。而且,这样也避免了在仓促撤退时被骑兵肆意追杀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要以总旗为最小单位,也不是谁拍脑袋便决定的,而是结合了实战中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结果。一个总旗约为四五百人,可以结成一个相对稳固坚实的方阵,而且这样的人数在行军时不会拉得太长,就地结阵所花的时间也就比较短,能够快速转化成防御阵形。
明军在缺乏成建制的骑兵,并且能与八旗对抗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策略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因为骑兵对行军大队的骚扰、突袭是很难被彻底防范的,而始终保持方阵行军又是不可能的。
在目前看来,明军的步兵具有战略进攻能力,可在战术机动上,则要弱于八旗骑兵。但在兵力上,明军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全火器装备的优势也很大,进行一场主力间的大会战,胜算极高。所以,明军可以采取这种类似“以人换人”的消耗战,哪怕在局部损失些人马,只要大部队推进到京师附近,就逼迫满清不得不进行决战,或者继续后退,直到退出关外。
“射击!”唐季吹响了尖厉的哨子,在爆豆般的枪声中,向前冲击的清兵在飞溅的血花中不断倒下。
“射击!”又是一声长哨,又是一排的火枪攒射,烟雾弥漫,惨叫声此起彼伏。
箭矢也在不断射来,增加着明军的伤亡,伤兵被拖到中间,也就是土丘的最高处,因为人数减少,防御阵形不断地后退收缩,以保持士兵的密度,保持火枪攒射的威力。
明军还剩下不到二百人可以战斗,而防御阵形的四周,则倒毙着四五百清兵。从唐季从军到现在,他还是第一次经历如此长时间、不间断的火枪射击。如此激烈的战斗,便显出了训练时间长、作战经验丰富的优势。特别是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明军士兵更爆发出了死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逃跑,四面都是敌人,人又怎么跑得过马匹?投降,且不说敌人会不会接受,就算侥幸得活,也难逃军纪的处罚。更何况,自己如何表现,还关系到家人,还关系到本身的荣誉。
“你怕死嘛!”“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
每天,按照明军的规矩,主官都在吼着问自己的士兵;而士兵则要毫不犹豫地高声回答。这是一种不断加深强化的心理暗示,同时也是最基本合理的要求。当兵嘛,就是要战斗,就是可能负伤或牺牲,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那还是一个合格的士兵吗?
粮饷充足,待遇优厚,后顾无忧。朝廷该做的都做了,该给的都给了,你选择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