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鼠类对于草场的发育还是很有用处的,它们在地下打洞,直接增加了活动层的厚度。而且有它们活动的地方,植物也长得茂盛一些。这些动物毛皮很厚,散发的热量很小。但是再小也会热量。对于植物来说就够用了。”
“你们评估过,这里多少面积才能养活一个人?”
“这个面积就大了,主要是现在的植物丰度不够。我们一个管理所现在管着四十多平方公里。不是说养不活我们,而是如果养活我们,进化会大大放慢。但是如果活动层增厚,比如在一些向阳的沟谷,甚至会有冷杉等树木出现。虽然很少见。但不是没有。如果能够成林,那就不一样了。我们这辈人,恐怕是看不到了。大体上五年,养活的人能够翻一番吧。”
“但是帐不是这么算的,冻原的植物丰度会直接影响低海拔地区的植物丰度。我们在这里引种的这些植物,在海拔稍低的地方。那效果完全不一样。随着一些动物迁徙是带来的物种交流,往往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气候的影响也非常大。自从我们控制了冻原的放牧数量和恢复植被工作。山下的公路线上森林向上延伸速度非常快。山下的降雨和降雪也在增加,一些河流的水量趋于稳定,并且也有所增加。高海拔地区的努力,会在低海拔地区体现。”
研究员摸了一把脸上的雪花。这个研究员是刚刚从东北回来的。
黑龙江与吉林,东北军军人大批复员,这些人全部进入了北大荒进行屯垦。少部分分到各集团军。
程潜的第五集团军从各军抽调补充完毕。进入了黑龙江一线。
张学良到了武汉,进入司令部,进入中央军事直行委员会。王以哲被任命为第五集团军第十五军军长。张学铭到了公安部,不过公安部主要进行刑事侦查和社会治安管理。不是如民国政府有武装警察部队,具有准军事装备的特警数量也极少。
国内的防御实际上是预备役,也就是人民武装部进行。预备役人员的要求要低了很多。不过预备役的高级军官,几乎清一色的女人。正规部队对女兵要求太高,结果导致预备役的男兵根本竞争不过女兵。这些女兵们都是狠人。
郭隆真已经从部队退到武装部当部长。
于是就有人开玩笑说这才是真正的男主外女主内。
武装部管辖的人员比正规军那是多多了。郭隆真随便调了调,去了东北二十万人,是第五集团军的一倍多。这也让张学良终于明白为什么武汉政府敢只要一百多万的部队了。
这些预备役部队,反正东北军是打不过。恐怕日军也好不了多少。
预备役部队过去也不是单独过去的。而是拖家带口。这些人是什么岗位,什么专业的人都有。一下子过去了一百多万人。让已经在研究人民革命军军队组成的张学良哭笑不得。
而更加让人奇怪的是,北平和天津还是被撂下了。
溥仪都跑了,武汉政府也不愿意接管这个地方,只是接管了北京、清华、南开等大学。教师和学生都在交叉调配。同时新民教育基金开始收购学校附近的宅院和官员府邸,扩建学校。
由学生和老师组成了北平和天津城市管理委员会,但是只是维护治安,就再也没有其它动作。
一些等着武汉政府去请着做官的所谓贤士达人,居然无人过问。他们很多人坐不住了,派人来找张学良和溥杰。
溥杰说我不管这事,张学良也很莫名其妙,问毛石山。
毛石山说:“不要管他们,我们先抓教育,搞农村改革。国人要自食其力才行。”
溥杰和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组成了文化部故宫管理委员会接管了紫禁城,准备清理故宫的文物。其中包括截留的溥仪出走美国时带的近半船文物。
这部分文物主要是典籍和字画、玉器、瓷器。金银黄白之物倒是都给了溥仪。其中就有全套的四库全书,以及很多珍藏本。海关历年来截留的各种文物近二十万件,原来暂时收藏在安阳。现在全部到了紫禁城。
溥杰和郭沫若建议重新设计建设国家图书档案馆和博物馆,用来珍藏这些文物,提供给人们参观和研究。至于紫禁城,建议清理完文物后,对公民开放。
除此之外,武汉政府完全没有在北平定都或者进行建设的迹象,也没有重新组织政府的迹象。
本来还抱着一线希望的贤达们彻底失望了,他们要么向故宫管理委员会申请加入研究,以养家糊口。要么将家里的文物卖给故宫博物院,将房子卖给周边的大学,然后拿着钱财出洋。
第一百零六章 美丽与危险
美国宣布破解了中国的防弹服,并说中国的防弹服太复杂,不经济。美国发明了一种凯夫拉化学合成防弹材料。这种材料要比中国的材料要好,防护力要强。用这种合成材料制造头盔和防弹背心能够抵挡手枪和步枪子弹。
美国开始向全世界推广这种头盔和背心。杜邦公司维持建成了庞大的生产线,以供应美军和英法俄日的军火商的订单。
而有了盾,自然要强化矛。美国认为只有大炮是这种背心所防御不了的。
同时也想各国推销新设计的坦克与大炮。世界上一时之间兴起了坦克和大炮的热潮。
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大规模坦克和大炮的就是中国。
当外国记者问伍豪这是这么回事的时候,伍豪说中国是一个多森林,多河流和沼泽的地方。坦克和大炮在中国摆不开,所以中国没有制造这种武器。
九月,银川航天发射中心发射了中继二号卫星。这次两节推进器残骸第二节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但是第一节却失败了,残骸没能提升到预定高度和速度,在运行了两圈之后,在美国上空坠入大气层。大部分焚毁,小部分残骸坠落地面。
不过中继二号准确地进入了同步轨道,几乎没有怎么调整就定位到了贝加尔湖的上空。
而此次测控信号的传输,中继一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两个卫星的的监测范围有一半是重叠的。重叠部分镇海在苏日对峙区域。这样保证了这一部分任何无线电通讯都不会被遗漏。同时能够监视大规模的军事调动,特别是装甲集团和机场的任何移动。都成为了监测的对象。
美国的一家报纸刊登了据说是飞碟坠毁的新闻和图片。
由于第一节推进器已经被推到了相当高的高度,然后因为推进器在推进过程中发生故障,而返回大气层。所以基本上已经烧没有了,只剩下了很小一片最厚的推进器底部,看起来还真像飞碟残骸。
不过随后美**方否认这是飞碟,却没有说明这是什么东西。
而两节推进器实际上也是一个探测试验,它尝试一直加速通过传感器传回一些电子信号以对地球电离层的探测。
同步卫星的高度有三万六千公里,因为这是一个计算出了的固定轨道。第一节其实已经推进到了四百公里左右。可是第二节推进器着传回来了一路上的辐射值。这位航天中心研究地球强辐射带和电离层获得了关键性数据。而第一节推进器上的测到的辐射值非常低。但是这个区域是有大气存在的,失去动力后的推进器很快就掉下来了。
这是人类第一次证实了强辐射层和电离层的存在。
有了这个想法。第二节推进器上的发动机并没有关闭。测控人员尝试让它一直运动到发动机燃料消耗完为止。它的目标是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虽然只能传回来断断续续的数字。
由于这个发现,给太空工厂带来很大的麻烦。那就是应该把这个工厂定在什么样的轨道上。
特斯拉坚持要在十万公里左右。因为去月球比较容易,回地球后返回工厂就比较难了。
可是如果这样,就需要完备太空舱外壳防辐射措施,最简单的是防辐射材料,涂层或者瓦。第二个就是姿态调整和对接。发动机虽然解决了,但是需要非常灵敏的电子操控系统。防辐射可以在核聚变的材料研究中进行。对接电子操控系统在海底观测站上实验。
除此之外就是核裂变反应堆小型化。能够做到核炸弹小型化,不一定能够做到核电小型化。另外就是全新的电脑设计。这都需要时间。
由于第二次卫星发射出现了瑕疵。而空间探测任务增多。中继三号和四号的卫星发射都推迟了。司令部确定至少发射八颗中继卫星。要能控制苏联和美国的空域,认为未来可能只有这两个国家能够威胁到太空安全。
昆仑山,张春遇到了极大的麻烦。
昆仑山与阿尔泰山相似,山越高,降水越多,但是五六千米的海拔上,水是以冰冻形式而存在的。昆仑山的降水比阿尔泰山要少很多。一些冰川只存在于山沟和裂隙之间。一些海拔较低的地方就是冻土,厚厚的冻土。陪同张春的除了护林人还有地质队的考察队员,他们说这里的冻土层有数百米之厚。
现在是夏天。张春听到了脚下细微的流水声。
丽质也听到了同样的声音。
所有的人都下马,退到了安全地带。一个战士用狙击枪朝远处的点开了一枪。那是开花弹。但是子弹射入地面,只在地下发出一声空响。地面没有任何动静。
“这下面是空的。”连地质队员也吓住了。
张春趴在地面上,仔细倾听。地下不仅只有细细的流水声,还有一些河流在奔腾的声音。就在山谷的中心。可是这暗河的上面,依旧草木丰盛。张春想起了冻原草场管理所的话。
“这里的植被和动物的活动层恐怕有万年以上。到了夏天,这里的冻土会融化。刚开始可能只有一点点。但是我们看到这些苔藓和织物的并没有塌陷,而是保持原状,因为它们相互支撑着,加上根系的强大。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动层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可是下面冻融的空洞却越来越大,最后汇聚成地下暗河。形成了空洞。”
“可是就凭借植被活动层是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空洞。”
“是的,活动层无法支撑,可是你忘了活动层也有渗水,而且渗水常年不断,一些树木的根系要比地上部分深得多,这些水会沿着根系向下冻结。形成支撑柱。所以这下面并不是完全是空的。而是有无数由根系和冰组合的立柱。”
这片地区,树林与草场间隔出现。非常美丽,可是危险却难以估计。丽质用一个木棍轻轻地挑开草丛,草丛下面就是一个黑洞,这些匍匐性的植物在修补一些动物们陷落的空洞。它们上面的土层非常薄。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地表并不是没有河流,地表的小溪水非常清澈,流水潺潺。并没有中断。
如果不是张春夫妇事先发现了地下暗河,这一组人,还不知道要出什么危险。
因为有大队的人马,所以张春也不敢冒险,理论上来说,森林地带要安全一些。但是张春还是选择了比较难走的山坡。其实动物们可能比人类更加敏感。山坡上都是它们迁徙走出来的道路,而沟谷中心只有小型动物在活动。
战士们身上的电磁感应器一直在叫,而且越来越响。对讲机和电报干扰越来越大,通讯干脆中断了。
这说明这一代应该有铁矿或者其它磁性矿床。
张春看了看天空,天气晴朗,艳阳高照。可是这是昆仑山的北坡,夏天的降雨可是说来就来的。
张春问:“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