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唐精神:直面历史与经典的13堂课-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不然人类思想史上一批重大的成果就消失掉了。我们知道玄奘还曾经把《老子》译成梵文,很多印度学者认为正是因为玄奘把《老子》翻译成梵文而对印度密教产生重大影响。玄奘对印度的贡献当然主要是因为他的《大唐西域记》,我们知道关于中亚的记载有多珍贵,关于印度的记载也是非常珍贵的,印度文化固然有它极高的成就,今天我们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只不过通过阿拉伯人传遍世界所以叫做阿拉伯数字,十进位也是印度人发明的,印度有很高的成就,宗教、艺术、文学、数学非常发达,印度最不发达或者说根本没有的就是信史的传播,印度人对把历史记载下来毫无兴趣。如果你到印度看到一位老人问他高寿,他们没有概念。马克思就曾讲印度这个民族没有信史的传播,找不到关于印度准确的史料,印度很多学者说如果没有玄奘的记载,重建古代印度史是不可能的,印度历史欠玄奘的债是怎么估算都不过分的。重建古代印度史,考古发掘的主要根据是《大唐西域记》,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一找一个准,这是在人类考古史上最奇妙的一件事,玄奘留学时待的兰陀寺已经没有了,但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去挖掘,居然把兰陀寺的公章挖出来了。如果没有玄奘,印度的古代史就是一片空白。上述这些还只不过是玄奘对历史的一部分贡献,已可以证明玄奘是一位了不起的僧人。





玄奘与时代精神(7)


玄奘毕竟是个历史人物,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这位唐朝的高僧和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有什么关系呢?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代人从玄奘身上能感悟、学习到什么?

第一,玄奘身上最宝贵的精神乃是追寻真理不避风险,面对各种挑战绝不退缩,甚至冒着付出生命代价的危险。

玄奘是位高僧,在他心目中佛教佛法就是真理,玄奘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真理不惜偷渡出境,经历了许多严酷的考验,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恐怕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必须具备的。一个民族如果过于现实过于实际,并不是优点。汉民族就非常实际非常现实,但过头就是很大的缺点。我自己在复旦大学教书,现在复旦大学有自主招生权,也就是说可以在全国招几百个学生,不通过高考,因为我是考试委员会的委员,很多家长来找我。我在国外也读过书教过书,和国外的家长也接触过,每到这个关口,国外家长会让孩子自己和老师讨论,国外家长问的是:“我孩子的天性、性格、长处适合学什么?”而在中国我碰到家长问的是:“孩子学这个专业将来能找到工作吗?这个专业的前途将来好吗?”总得有一些人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先不顾眼前的现实利益吧,不是所有的学问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定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知道有什么用吗?当时牛顿拼命证明万有引力不过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他知道有什么用吗?能带来GDP的增长吗?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用吗?无用方为大用,你怎么知道没用?总得有一些人追求纯粹的真理,不要过多地考虑现实的作用。一个民族当然要有很多人去做实际的工作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但总得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人去做一些暂时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事情,而玄奘这种精神在日益现实的今天就特别可贵。倘若我们仔细考察玄奘在印度的留学生活,我们会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玄奘不仅是一个佛教徒,而且还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弥勒学者。现在中国佛教主要的是阿弥陀佛,在唐朝以前中国人主要信奉弥勒佛,不是今天前面有金元宝的弥勒佛,而是一个非常健壮、有胸大肌腹肌、留着胡子的壮小伙,今天的弥勒佛是宋朝流传下来的。玄奘是虔诚的弥勒学者,不是弥陀学者。中国人在翻译佛教时有个习惯,经常把“阿”丢掉,比如我们说的罗汉,标准是叫“阿罗汉”,是“永不退转”的意思,“阿”就是“不”的意思,现在简称为“罗汉”就变成“永远退转”,弥陀也一样,阿弥陀佛是“不死”的意思,长寿不死的一个佛,弥陀佛就是死的意思,但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第二,很多留学生到国外留学,学经济就学经济,而玄奘的学习态度不是如此,玄奘是佛教徒,事实是玄奘广为游历,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玄奘在印度学习的内容远远不止佛教,他甚至花大力气学习了佛教的对立面,学习了很多其他哲学思想,“钻经但不封闭,开放而有所守”,他什么都学,但是他不会迷失方向,他守的还是佛教,这样一种学习态度在今天是有重大借鉴意义的。





玄奘与时代精神(8)


第三,玄奘完全可以有机会有条件停留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圣地,但是玄奘还是选择了回国。

这一点大家也许会反驳我,说我这样说不对,唐朝的时候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就是唐朝,玄奘怎么会不回来呢?像现在哪有听说美国到中国的留学生在中国不回美国的?我80年代中期去美国留学,没几个回中国的。唐朝多好呀,满大街都是外国人,李白也未必是汉族人。白居易不是汉族人,白居易是胡人是外国人,他的太太是他的姑妈,后来白居易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始终和汉族的学士交往,他太太受到影响,知道嫁给侄子是不好的,因此投井而死。唐朝满大街都是外国人,安禄山是伊朗人,史思明、高仙之都是外国人,唐诗里面充满了外语,大家不要以为唐诗都读得懂。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傍晚的景色,马上就要落山的太阳光芒照耀在江水上,一半的江水变成了红颜色,“瑟瑟”是一种祖母绿的宝石,一半江水像祖母绿一样发出耀眼的绿色,一半江水变成红色。我经常问大家中国的民族乐器是什么,有人说是二胡,有“胡”字的一听就是胡人的乐器,“琵琶”这两个字就不是汉语,“唢呐”从名字都可以知道是外语,这些乐器都是在唐朝前后进入中国的,唐朝是非常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大家不要忘了玄奘是怎么出去的?玄奘是偷渡出去的,他身上背负着一个罪名,他不知道回唐朝会不会受惩罚、会不会被抓、会不会掉脑袋,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玄奘的伟大,玄奘到印度学到最高的佛法,学到一身本事,想把学到的佛法回报自己的同胞,他再一次不惜冒风险回国,是指他偷渡国境的风险,这个罪在唐朝是重罪。玄奘学有大成,他也确实和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有缘,唐太宗其实不信佛教,不知道他信什么,恐怕比较信道教,但唐太宗觉得自己有件亏心事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是太子,但他把太子杀了,把老爸李渊逼成太上皇,自己当了皇帝,李世民晚年心里一直觉得不大安稳,他晚年经常和玄奘讨论因果报应,李世民不信佛,只不过心里觉得有鬼,他信鬼,他觉得不安稳,找一个高僧请教是否有因果报应。玄奘和唐太宗非常投缘,唐太宗也的确希望玄奘能够还俗担任官职,但玄奘拒绝了,他明白地表示自己要独立弘扬佛法不当官。在这一点上,就把玄奘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区分开来,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学得知识后要卖给帝王,用知识换得一官半职,去换俸禄,这是很崇高的,非常正当,还有一种说法叫我早晨还在种地晚上就是朝廷的官员,因为我考取科举了我中了进士。科举考试在唐朝的时候非常盛行,新科进士鱼贯而入,有一个人在城门上暗喜,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看他们考中进士披红戴绿走进门洞的时候,说“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意思是你们都上了我的当都掉到我的坑里了。你既然卖给我,还有什么独立的人格?哪里还站得住?你的知识是要帝王来认可的,知识没有独立的价值,知识是敲门砖,当官之后就不读书了,大家看看《儒林外史》就明白了。玄奘非常重视知识的独立性,看重知识的本身价值,他不认为知识是某种可以交换的手段和工具,知识不是错误,知识可以发挥现实效应,但不能用来简单地买卖。





玄奘与时代精神(9)


不仅如此,玄奘是一代高僧,他在唐朝的僧人中地位很高,但他不仅没有还俗当官,连佛教界的官都没有当过,玄奘只担任过大慈恩寺的方丈主持,大慈恩寺是一座刚刚修好的庙,根本不是像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嵩山少林寺是几百年的名场,只不过在一个新修的庙里当了第一任方丈。这让《西游记》的作者特别想不通,作者是个汉族的文人,他想不通,皇帝请他还俗他不当官,佛教界的官也不当。在《西游记》中玄奘是有个官的,作者给他安了一个官,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唐佛教协会第一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负责人。玄奘坚持自己的看法,有时不理会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玄奘的不听从不见得玄奘是对的,比如唐朝皇帝建议玄奘把带回来的经书先翻译中国没有译本的佛经,可玄奘就是不干,玄奘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翻译,玄奘经常觉得以前的译本不好又重译,玄奘翻译的1335卷是反复的,导致好多中国本土没有翻译的佛经,玄奘把梵经背回来但没有翻译,皇帝的意见是对的但玄奘不听。玄奘是非常倔强的,这反映了玄奘高尚的品格,是他身上特别的闪光点,在中国文人中是少见的。

第五,玄奘是个僧人,但绝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只顾自己修行的僧人,他有超强的组织能力、教育能力,是很有实际能力的人。

玄奘是人类历史上顶尖的翻译大家,他的翻译开创了中国翻译史的新时代,玄奘的翻译不是凭借一己之力,他非常出色地组织了一个翻译团队,完善一个翻译机构,集体翻译,不仅形成相当完备的制度和机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玄奘还总结出一整套的翻译理论,今天我们还在用,比如非常著名的“五不翻”,要把外语翻译成中文有五种不能翻,第一是“秘密不翻”,比如六字箴言,是“啊,莲花里的珍宝啊”的意思,把佛法称赞为珍宝,且是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里,希望我们生活在世俗的世界里,争取用莲花供奉佛法;第二是“始无固不翻”,中国没有的东西不翻,比如可口可乐;第三是“生善敬不翻”,听到就产生由衷的敬意和善心的不翻,比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的意思是渡过人生这条苦河凭借智慧渡到对岸。

玄奘是有一套理论的,而这套理论依然具有相当的智慧。玄奘和我们所生活时代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大课题,这当然不是一场短短的演讲可以解决的,更不是像上面这样简单明了概括几点就可以交待的。我今天讲的只是个人粗浅的想法,“玄奘精神”、“重走玄奘路”已经成了流行的时代话语,可是这里面究竟有多么丰富的精神内涵和财富,还有待发掘和研究。我们必须理解鲁迅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中的一段话:“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过去阅读这段文章的时候,经常把玄奘仅仅归在舍身求法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