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是个政治动物,一生是个职业政治家,皇权是独尊的不容挑战的,当没有挑战到皇权的时候都可以有情,一旦挑战到皇权的时候不管是儿子、大臣还是男宠,都会毫不留情,不是武则天的问题,而是皇权的问题。唐玄宗狠不狠?唐太宗狠不狠?皇权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代表的不是历史进步的方向,皇帝本身是一个非常摧残人性的职业,皇权政治再有好处,我们也不能迷恋皇权政策。
解说武则天(10)
第五,无字碑的问题。
无字碑是我在很多地方演讲时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在东北时有一位老先生花了很长时间对我讲无字碑有四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劳太大碑无法写;第二种是武则天觉得自己罪过太大不能写;第三种可能是武则天太聪明千秋功罪自由后人评述;第四种可能是名号不好办,不知道该写皇帝还是皇后。这位老先生问我同意哪种观点,我说我哪种也不同意,无字碑和武则天没有关系,无字碑不是武则天立的。历来皇帝不立碑就是功劳太大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原因,武则天喜欢标新立异,她给唐高宗立了块碑,所以武则天死了之后儿子们援引这个传统,但唐朝随之进入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发生了五次大的政变,皇帝换了五个,如此频繁地换皇帝,每个势力都对武则天有不同的评价,而且皇帝要处理的事情特别多,每天都害怕政变发生在自己身上,哪有心情管已经去世的武则天的事情。拖到唐玄宗天宝年间,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确定下来,名号是则天顺圣皇后,这是和皇后名号相匹配的,名号稳定下来,《资治通鉴》中武则天的名号就是则天顺圣皇后。但那时距离武则天去世已经40多年了,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没有人再想在碑上刻字了,唐玄宗那时只想着杨贵妃了,碑自然而然荒废下来。那么这块碑没有文字,为何大家这么关心它呢?任何一个有文字的碑的反响都不如这块碑,因为这块碑可以当成武则天精神的象征,文字在每个人的心里,每个人心里都有对武则天的一番评价,不管评价是怎么样地勾勒,都是一块块的碑,所有人心中的碑远远胜于落实在一块具体石头上歌功颂德的文字,宁可竖起来的碑上留白,千万不能心中留白,正因为武则天的碑上没有文字,更给人们想象发挥的空间,这就是一块丰碑。任何人到乾陵,导游都会指给人们看那块无字的碑说是武则天的碑,碑在我们的心中。
历史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武则天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武则天生活在中国女权最盛的时代,因为皇帝都是女人。无论如何,中国今天比唐朝要更开放要更活跃,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比那个时代更好,因为今天这个时代是建立在那个时代的基础之上,如果女性朋友们再出来工作,可以像武则天一样扩大活动范围,而不用面临武则天那样大的压力。女性因为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包括武则天在内的人所做的变革,发挥才能的空间越来越大,所有妇女的力量远远高于历史任何时期。妇女地位高了对男性意味着什么?有男人说喜欢茶花女不喜欢武则天,如果男性都有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妻子的话,肩上的担子会轻很多,为什么不拥抱这种境界呢?来自于男女两性的贡献,也会使社会发展更顺畅更快。让我们用自己的劳动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梦回大唐追溯大唐才有意义,我们学习历史也才有意义。
唐诗的人生境界(1)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员。1970年3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代表作《康震品李白》、《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评说苏东坡》等。
唐诗的人生境界
◆ 康 震
大家都非常熟悉唐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都会不经意地想起很多唐诗,有描写景物的,这方面非常多,比如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有描写友情的,比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描写爱情的,比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诗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流传,我们大家对唐诗的熟悉程度很有可能超过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它比较短小比较通俗饱含很深情的情感,这些都让我们容易接近它便于熟悉它。但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既然我们都很熟悉、了解唐诗,那我还有讲的必要吗?比如刚才我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需要你讲我才能懂吗?换句话说你讲的唐诗和我理解的唐诗能有多大区别?
我经常打一个比喻,唐诗很像U盘,比如刚才我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这样几句话,为何会流传这么长时间?我们在送别友人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句诗来,引发我们一个联想。U盘虽然外形很小,但插在电脑上打开会发现容量非常大。好比是唐诗,外形感觉虽然很短小,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其中去发掘它的情感内涵,那它可能是非常巨大的。问题在于唐诗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在于首先得有人生内涵,境界是由内涵而来的,那么我们究竟对唐诗的内涵有几分了解呢?我们都认为自己非常了解、熟悉唐诗,是不是果真如此呢?需要通过一些问题才能引起我们的关注。
现在大家可以看大屏幕,上面是大家非常熟悉李白的《将进酒》,很多朋友在中学时就学过这首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诗的人生境界(2)
为什么我要念一遍这首诗呢?其实不是为了让大家鼓掌,是因为我在念的过程中越发加深我们的认识,我们真的很熟悉《将进酒》。我们会发出一个疑问,比如说大家都看到,我在里面用红色的颜色标上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从整体来看,这句写得非常多余,上面写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发如青丝,夜晚就已经发如白雪,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人生如白马过隙,和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一个意思,这是比较积极还是比较消沉的呢?我们认为是比较消沉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则就更消沉了,在这种巨大的消沉中突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有用”恐怕不是指喝酒吧?难道说“天生我材”就是为了喝酒吗?不是。为什么说“千金散尽”之后能“还复来”呢?我们都知道散尽千金不一定能复来,“天生我材”的“材”究竟是什么呢?这首诗是写在李白政治上比较失意的时候,找不到思路,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比较有想法的人,他有理想,且他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要当宰相,他的第二个理想是做帝王之师。他做宰相的理想从来没有动摇过,但要实现做宰相的理想也有一种非常的途径。在唐代的大文学家里,李白是唯一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古代的科举考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制度,想通过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途径来实现,可能吗?恐怕有点困难,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在常规的秩序的社会里实现比较难,但这就是李白对自己道路的选择。他有两个大的简单的直接的理想,但实现理想的方式途径也是异乎寻常的。我们就回到这首诗来看,因为目标很大途径非同寻常内心感受与他人完全不同所以他的失落是巨大的,这首诗的奇妙是非常消沉,但读它的时候却丝毫感受不到消沉的气息。就好像读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消沉吗?你读的时候会有畅快、美的感受,但这其实是非常消沉的,有多少风流人物被滚滚长江水淘尽,剩下的只是“故垒西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情绪是非常消沉的。有意思的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愁苦,如果通过巨大的容量、体积、速度把这种内心表现出来,反而会传达出一种超凡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作用。刚才我又念了一遍李白的《将进酒》,用这种语气很难读出李白的精神世界。我要问一个问题:李白到底何材之有?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的这首诗,理解李白的痛苦以及与李白同时代人的命运,甚至对我们了解大唐那个时代都有很大帮助。
李白写过一封自荐书,唐朝人要做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写一封自荐信,把自己推荐给市场推荐给官员。李白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一路东下漫游到现在的湖北省安陆市定居下来,结婚之后写给安陆市一位姓裴的市长自荐信这就是《上安州裴长史书》,它对于我们研究李白的个性、思想非常重要,我们看这封自荐信就好像看见李白一样。大家最熟悉的是李白的诗,但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李白隐藏在诗的深处,而要把李白从诗的深处召唤出来,就要借助李白的文。这封自荐信写得非常有气魄:
唐诗的人生境界(3)
白……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昔与蜀中友人吴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
遂权殡于湖侧,便之金陵。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此则是白存交重义也。又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养高忘机,不屈之迹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奇门遁甲是成仙访道方面的书,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的,我们说李白是“诗仙”,写的诗超凡飘逸,这是李白的气质使然。李白气质的养成绝非偶然,四川是著名的青城派的发源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峨眉山是中国佛教重要的发源地,四川是各种宗教和神仙鬼气弥漫的地区。“五岁诵六甲”并不是李白一个人,大家都是“五岁诵六甲”,这样的书看得多了就飘飘然有凌云之志,最早说“凌云之志”是说有羽化登仙之志,五岁的孩子读这样的书长大,对一生的影响是非常了得的。“十岁观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