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罗尼卡是个风尘女子,她靠出卖色相谋生,其本质与我们靠出卖劳力和智力谋生没有什么根本差别。要说高低贵贱,很难有人将其划分得令人口服心服。在我看来,她们的出卖至少要比那些靠出卖人格、卖友求荣者来得真实和高尚。维罗尼卡通晓诗文,她心地纯净,见义勇为,身在浑浊的风尘却保持了难得的清纯,这让人不禁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
风尘与清纯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界限,它们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采访中,曾有位“风尘女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一次卖淫时,与三个嫖客群宿被抓。令我吃惊的是,这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孩模样非常清纯,在与她交谈中,她还让我看她写的诗歌。那诗并不成熟,但很清丽,有些席慕蓉的味道。当我说到席慕蓉,她特别兴奋,她说那是她最喜欢的诗人,并声情并茂地为我背诵了好几首席慕蓉的诗。
席慕蓉的诗一向给我以优美清纯的印象,那个小小的“风尘女子”的背诵,让我蓦然思忖席慕蓉诗歌中风尘与清纯的成分差异。我吃惊地发现,我熟悉的几乎所有席慕蓉的诗歌,都是清纯外表下满贮着风尘的味道。过去我以为它们对我最大的感染是其中的清丽与纯真,现在,我似乎悟到,那其实是浓得化不开的风尘。比如,她的名作《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这首诗完全可以理解成,一个风尘女子在曾经沧海后对未成姻缘的一种缅怀,是一种美丽的后话。还有她颇具代表意义的《酒的解释》中的《佳酿》篇:
要多少次春日的雨/多少次/旷野的风/多少/空芜的期盼与/等待/才能/幻化而出我今夜在灯下的面容//如果你欢喜/请饮我/一如月色吮饮着潮汐/我原是为你而准备的佳酿/请把我饮尽吧/我是那一杯/波涛微微起伏的海洋/……请/请把我饮尽吧/我是你想要拥有的一切真实/想要寻求的/一切幻象//我是/你心中/从来没有停息过的那份渴望
她在《新醅》篇中则写道:“……我也没有什么好怨恨的/这世间多的是/被弃置的命运/被弃置的心//在酿造的过程里/其实/没有什么是我自己可以把握的/包括温度与湿度/包括幸福”。
从席慕蓉的诗中我再次混淆了风尘与清纯的界限,也许二者原本就可以是高度融合与协调的,其中的差别谁会分得清?
F03 轻盈的气息
a还是在青涩的少年时代,从《诗经》里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时懵里懵懂,连字也认不全,诗里讲的什么更是一头雾水。但对“窈窕淑女”四个字却特别青睐,即使读不出音,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光字形似乎都能感到一个婀娜美女的曼妙姿态。长大后,反复揣摩,仍觉得是个绝妙好词,不仅音节动听,一个女子的美貌与贤德,只四个字就概括其中了,真正是言简意赅。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喜书网(www。xitxt。com)好看的txt电子书
轻盈的气息(1)
a还是在青涩的少年时代,从《诗经》里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时懵里懵懂,连字也认不全,诗里讲的什么更是一头雾水。但对“窈窕淑女”四个字却特别青睐,即使读不出音,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好,光字形似乎都能感到一个婀娜美女的曼妙姿态。长大后,反复揣摩,仍觉得是个绝妙好词,不仅音节动听,一个女子的美貌与贤德,只四个字就概括其中了,真正是言简意赅。那么,什么样的女子才能算作“窈窕淑女”呢?我想,这是个千人千样、各有侧重、永远无法有统一答案的问题。
在美国经典音乐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中,颐指气使的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最看重的竟是一个女子的发音。他对奥黛丽·赫本所扮演的卖花女的口音极尽蔑视和讽刺挖苦,甚至偏激地说:“发出如此难听可怕声音的女人没有权利待在任何地方—也没有生存的权利。”“她应该为她发出的每一个音节而受到谴责。也许她该被拖出去绞死,因为她如此冷血地谋杀了英语。” 在希金斯眼里,语音的纯正是窈窕淑女的起码要素。当然,希金斯最终通过冷酷的教学,把卖花女伊莉莎训练成消失了贫贱印记的窈窕淑女,就像雕塑家会爱上自己的作品一样,以单身为荣的希金斯最后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从前的卖花女。粗俗的卖花女摇身一变成了被人错以为是风华绝代的匈牙利公主,此中的差距根本不是仅靠语音所能达到的。要知道,那卖花女的形象可是清纯甜美的奥黛丽·赫本所扮演,那是既有仙女般的“窈窕”,又有雅典娜一样的“淑”啊!
我一直觉得,“窈窕淑女”的“窈窕”—美貌和“淑”—贤德,似乎仍无法涵盖能“引我们飞升”的完美女子的形象,还应该有一种更微妙的、可以意会却难以言说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蒲宁在他的小说《轻盈的气息》中,借女主人公(一个处在躁动不安的青春期的女中学生)之口,列举过“窈窕淑女”的诸多特征。女主人公名叫奥莉娅·麦谢尔斯卡娅,她对女友的叙述是从父亲的书里看来的,她语无伦次地说:“……我无法统统记下来,反正这几条是少不了的:要有像沸腾的焦油一般的黑眼珠,—真的,的确是这么写的:像沸腾的焦油!—要有像夜一般乌黑的睫毛,要有泛出柔和的红晕的面颊,要有苗条的身材,要有比一般人长的手指,—你懂吗,要比一般人长!—要有一双纤小的脚,要有丰满适度的胸脯,要有圆得恰到好处的小腿肚,要有颜色跟贝壳一样的膝盖,要有一对削肩膀……”这些毫无轻重的罗列其实都是铺垫,都是可以看见的摸着的,她要说的,确切地说是蒲宁在最后最想要说的,是种无形的存在,就是:窈窕淑女必须“要有轻盈的气息!”
原以为唯美而近于病态的蒲宁会淋漓尽致地描绘一番所谓“轻盈的气息”,不料,他却只让女主角自己在叙述的最后说:“我恰恰有这样的气息,你听,我是怎么呼吸的—对吗?是这样的吗?”然后,草草议论两句便告结束。
大约在1979年,我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中看到过对《轻盈的气息》的激赏文字,但因为找不到译文,直到二十年后才终于得见它的真面目。老实说,如同一厢情愿的痴情汉见到了想像中的心上人,难免会有淡淡的失望之情。
当我拿到这篇小说时,迫不及待地就是想看看蒲宁是如何叙述女性特有的“轻盈的气息”的。出我意料的是,关于“轻盈的气息”的主题内容通篇几乎没有一点具体的描绘和阐述。
作品情节很简单。奥莉娅·麦谢尔斯卡娅是女子中学的一个青春逼人的美丽中学生,七月的一天,一个名叫马柳京的五十六岁的哥萨克军官(奥莉娅·麦谢尔斯卡娅父亲的朋友和邻人)诱惑了她。不久,她陪马柳京去新切布尔斯克,到火车站后,她说她根本不爱他,并让他看了她谈到马柳京的日记。马柳京看罢,掏出手枪,就在站台上把奥莉娅·麦谢尔斯卡娅枪杀了。
这篇小说译成中文仅五千余字,但故事写得却跌宕起伏,有现实、回忆、插叙(日记)以及抒情议论。对女主角的描述多是侧写,并设计了女子中学的校长—马柳京的妹妹贯穿故事始终。
关于“轻盈的气息”的主题,作品只在倒数第二段通过女主角与女友的对话才点到,加上作者最后的议论不过几十字而已,那议论虽然简约,但可看做点睛之笔:“如今这轻盈的气息重又在世界上,在白云朵朵的天空中,在料峭的春风中飘荡着。”
《轻盈的气息》写于1916年,是年蒲宁四十六岁。据说,他自己将其视为平生的得意之作,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轻盈的气息》发表四年后,他逃往法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俄罗斯。
每一个作家都有可以代表自己创作主旋律的作品,纵览蒲宁的创作,《轻盈的气息》虽然短小,但却可以将其视为其创作的主旋律。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伤、情爱、暴死几乎贯穿了蒲宁创作的各个阶段。他认为,世上最庸俗的事莫过于由爱情发展到婚姻家庭所导致的爱情的消亡。为了避免美丽爱情被世俗所吞噬,他就把他笔下众多的痴男怨女们推向死亡。在他三十三年流亡生涯中,这个“完全脱离自己人民和祖国的不幸的家伙”(高尔基语)更是走火入魔,死亡和爱情成了他绝大部分小说的主题,以至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都以暴死或自杀为结局,成了一种单调的模式。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蒲宁“被易逝的韶光、衰老和死亡缠住了”。
轻盈的气息(2)
蒲宁的偏颇、单薄和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然而,1933年,瑞典文学院以“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为由,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使他成为在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公认的文学大师纷纷落选后第一个获得此项奖金的俄罗斯文学家。
我无意对诺贝尔文学奖说三道四,只是对《轻盈的气息》及其所表现的爱情与死亡主题的巨大影响而感到匪夷所思。
话说得似乎太远了。我想猜测的是,蒲宁心中窈窕淑女的重要条件—轻盈的气息,究竟是怎样的。
几年前,我第一次从银幕上见到丽芙·泰勒,那是她主演的电影处女作《偷香》。她扮演一个谜一般美丽的十九岁少女。她从纽约来到意大利乡间,寻找她的初吻和生身父亲。她几乎是一路睡着来到意大利,那梦乡中的呼吸如此轻盈,姿态纯真而脱俗。丽芙·泰勒当时也是十九岁,也是曾不知生父是谁,她与角色中的人物如出一辙。影片最后,她在橄榄树下与热恋的男孩拥吻在一起,她的百合花一样的嘴唇呼吸得有些急促,青春的胸脯微微起伏着,我想到了那个久违的词句—“轻盈的气息”。后来,我还看到很多她的照片,无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透着近乎原始的纯真气息,轻盈而迷茫。
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伊凡·蒲宁》一文中,详细地叙述了他第一次读到《轻盈的气息》时的深深的激动:“我的整个身心由于悲伤,由于爱而颤抖着……我为之悲伤的、我爱上的是个美好的姑娘,就是那个在这儿火车站上被枪杀的中学女生奥莉娅·麦谢尔斯卡娅”,“我不知道这篇作品能不能用小说来称呼它。它不是小说,而是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是作家悲哀的、平静的沉思,是为少女的美写的墓志铭”。
我注意到“怕和爱的生活本身”的字样,蒲宁所没有具体描绘出的“轻盈的气息”是“少女的美”,那么“轻盈的气息”仅仅局限于青春期中的少女吗?所谓窈窕淑女,当然应指所有美貌而贤淑的女子。
奥黛丽·赫本在几十年的电影生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