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来。
他身后的两个这时候也不客气的拿起烤肉就吃,风卷残云般的,一忽工夫,烤好的肉就消了大半。
“痛快,痛快。”络腮胡子啃完手中最后一串,拍拍肚皮:“小的们,楞着做甚?还不赶快摆上?”
“摆上,摆上。”那两个也是吃得满嘴流油,一听络腮胡嚷嚷,醒悟过来自己这边也是带了东西的,总不能白吃人家的,连忙也跟着喊,只是心里在疼:可惜了我那几道吃食哦,费老大劲才从老头子嘴里抢了下来的,白白便宜你们了。
后面那些挑着食物盒的家丁赶忙上前来,就在烧烤旁边清理出一块地来,铺上毡布,又小心翼翼的将食盒抬上来打开,珍宝般的捧出几个非常精致的带盖的黑瓷钵,将盖掀了摆在毡布上,又从另外的食盒里捧了几坛酒出来。
林荃淼和徐国绪目瞪口呆的看着摆上来的吃食,林荃淼和他们不熟识,只能憋着,一张脸憋得通红,徐国绪可就不客气:“小公爷,你们也忒小器,就这些吃食也这么肉痛,实话和您说了罢,您带的吃食,某都是吃腻了的,再说了,您这几道里有些做得可是不够地道。”他可是瞧到了几个家伙边嚷脸边抽抽的。
“啥?你说你吃腻了?仔细瞧好了,喏,这是金陵板鸭,这是建林酒楼的卤味,这是肉粽,金陵板鸭自不消说了,某还是用了一张铁臂弓从老头子手中换得的,才换一只来。建林酒楼的卤味,每日供应不多,某还是预定的极品,要整整两天才做得,据说是几泡几卤的来着?”络腮胡不乐意了,指点着摆上的吃食说着,说到卤味,估计是想不起来怎么说,就转头问那俩个“跟班”。
“三泡三卤。”两个中的一个嘴里还嚼着,头也没抬,含混不清的应。
“对,就是三泡三卤,据说这卤食的方子可是人家建林酒楼的不传之秘,在长安只此一家,别无分号。还有这肉粽,也是建林酒楼这几日才新出的吃食,寻常人想买都买不到,你这吃货竟然敢说吃腻了?还说做得不地道?”络腮胡越说声音越大,一把揪着徐国绪的袍子,拉到自己面前,差点没把他举过头顶,双眼圆睁的怒视徐国绪,别人怕徐少监,他可不怕。
他不嚷嚷还好,越嚷嚷林荃淼就越憋不住,一把扯过孙嘉英的袖子死死咬着,这才强忍着没笑出来。孙嘉英只好烹食,人比较憨直,或者说神经比较大条,倒是没什么反应,还在继续烤着肉。王冼年岁小,没怎么和勋贵打过交道,也就没什么顾忌,早就忍不住,跑得远远的去笑了。
“小公爷,您放手,放手,某快喘不过来气了。”徐国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的从络腮胡手中挣脱下来,一手捶着自己的胸,边喘气,一边指着林荃淼:“这位林荃淼林秀才,便是建林酒楼东家的侄儿。”又指了指王况:“小公爷您花了一张铁臂弓才换得的金陵板鸭,是这王家二郎带来的。还有,您说的卤食方子,就是王二郎所创,某等现在都不吃三泡三卤的了,三泡三卤的只是外卖,某等自吃的比这还精致。”最后又指点着孙嘉英:“至于肉粽,是这孙家大郎学自王二郎后加以改进得来,传给建林酒楼的。哦,顺便说一句,建林酒楼里的几道招牌,均为王二郎所创。”一口气说完,看着络腮胡的眼睛越睁越大,徐国绪腰杆渐渐的挺直了:“您还说你带来的吃食地道么?”说完得意洋洋的一甩袍袖,脖子一仰,鼻孔翘得老高,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唉呀呀,某等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刚才多有得罪,徐少监莫怪,某就是粗人一个。”络腮胡子楞半晌,回过神来,赶快伸出手去抚平徐国绪被揪得皱巴巴的袍领:“徐少监,麻烦您老给某引荐引荐?某可是听说这王二郎从建安来,烹得一手好吃食,还会调养,长孙皇后最近听说气色不错哦。”这货改口改得太快,先是夯货,接着是吃货,然后就升格成了徐少监,最后则成了“您老”。见风使舵的的本领和皮厚的本事,让林荃淼也是自叹不如。
“敢问可是卢国公府上小公爷?”王况再笨,也猜出了这络腮胡子定是程咬金程知节的儿子了,程咬金的皮厚那是史上出了名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当是程家小子无疑,既然叫小公爷,那就是老程的长子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老程家的长子是叫程处默还是程处亮或程处弼?老程和尉迟家各有三个儿子,这个特点很让人容易记住。俗话说物以类聚,那么那两个跟班多半至少有一个是尉迟家的了,只不知道尉迟家的儿子喜欢唱反调是只针对他老爹呢还是对所有人都一样。俩跟班中,一个显得比较沉默寡言,从见面到现在,一个字都没说,另一个的皮厚程度倒是可以和老程家的这个有得一比。
“哦?”络腮胡子一听王况搭话,就一把搡开徐国绪:“你个吃货,一点也不爽利,让你引荐一下还要拿捏一把。瞧瞧人家王二郎,远在建安,竟也听说过某。”好么,这边才得了机会和王况搭上话,“您老”立马又变成了吃货。
“某正是程处默,怎么二郎也听说过某?”
“况虽远居建安,可我大唐哪个不知卢国公为人豪爽又心直口快?某观小公爷颇符卢国公作风,便大胆猜上一猜。”王况见徐国绪和程处默也是打打闹闹的,可以看得出来,程处默并没有轻视宦官的念头,他和徐国绪的熟悉程度当于自己和林荃淼的熟悉程度不相上下。而且估计这二人还都是因为好吃而凑到一块的,但王况感到奇怪的是,按说徐国绪应该和这些豪门大阀保持一定距离才对,怎地却和程处默打成了一片?他却不知,老程完全是布衣发家的,和那些世家根本不是一路,为了对抗世家对朝庭的影响,李世民是有意无意的扶持平民出身的臣子,宦官不得结交外臣这一条执行起来也是只针对那些世家的,所以徐国绪和老程家走得近,李世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漂亮话谁都爱听,程处默听王况赞他老爹豪爽,打心里就高兴,连忙一把就拉着王况坐到毡布上:“来来来,某给你介绍介绍,这个是尉迟保琳,也是个吃货。”他指了指先前回他说“三泡三卤”的那个,尉迟保琳嘴巴到现在还没闲着,塞得鼓囊囊的,冲王况咧嘴笑笑,继续埋头苦干。
“这是秦怀玉,不大爱说话,二郎莫怪。”程处默又指了指另一个沉默的“跟班”,秦怀玉则冲王况拱了拱手,依旧不说话。(为情节需要,这几人的出生日期都有变动,本来按历史,秦琼之孙秦怀道应该是624年便出生,那么秦怀玉在碰到王况时应该已经有二十五六岁,这里改成还是未婚少年。以下如有和历史脱节的年龄,均是按此思路处理的,不再解释。)
王况这时候的心思已经不在程处默身上了,因为他看到了程处默的随从又从挑着的担子里捧出了一件物事,王况的心顿时就怦怦直跳了起来:玉皇大帝,满天佛祖,上帝啊,这是真的么?当下顾不得失礼,一下跳了起来,冲了过去捧着那物事问程处默:“此物从何而来?”
分割--
支持食王请到起点哦。
您的支持是灰雀的动力呢。
第一0六章璃
更新时间:20111181:00:47本章字数:4022
“嗌!这倒奇了怪了。”程处默迷惑不解的看着王况捧着的那个物事,转头问徐国绪:“你确定这真是王二郎?怎地连建林酒楼出的辣椒酱也不认得?”
王况捧着的是个绿油油的透明罐子,透过罐壁,可以看到里面盛的就是辣椒酱。绝对没错,玻璃罐,大概有拳头大小,上面还带着个盖子,盖子也是玻璃的,还带着个纽,做得很是精致,王况旋了旋盖子,和罐子配合是严丝合缝的,就是放后世去,也是够资格摆到精品柜里的。这玻璃罐从器型上看就是大唐本土产的矮胖型,如果是西域流传进来的,几乎都是高瘦型。
“王二郎问的不是辣椒酱。”这里面最了解王况的林荃淼解释道:“他问的是那罐子。”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罐子,心里也是充满好奇心。
“一个璃罐而已,二郎要真是稀罕,改天某带你去内府库里转转,除了特定的几个外,相中了哪个,求陛下赏给你了就是,以二郎你这几日的成就,想必陛下也会答应。”徐国绪撇撇嘴,就王况手上拿的这个罐子,在日头下还是可以明显的看出有暇疵的,这样的罐子他还真看不上眼,内府库里多的是比这个好上千倍的,要说在宫里办事,其他不说,眼力那肯定是年年见涨的,见的好东西多了呗。
“切,内府库里的是内府库里的,那是皇上的,又不是你这吃货的,显摆什么,有本事,你拿个自己的给某瞧瞧?”见徐国绪一脸的不屑一顾,程处默不干了,又要去揪徐国绪的袍子。
“这叫璃罐么?”王况有点吃不准,仔细的摩娑着罐面,很光滑,绝对不是和埃及人烧玻璃器一样,先把原料配好后塑成器皿再去烧造,手中的这个应该是吹制出来的。不是说玻璃一直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么,就连在明清,玻璃都是稀罕物,怎么这才唐代,就有了玻璃?而且工艺已经成熟?
“嘿嘿,也有你王二郎不懂的。”徐国绪兴致一下就上来了:“此物由内府局烧造,不透亮者为玻,透亮者为璃,其中又以绿色之璃为上品,无色为下品。此物烧造虽说不易,但却又比玉石易得,且比玉石坚硬,唯一不足则是易碎怕滚水烫。”怕滚水烫这点王况理解,如果玻璃器皿的壁厚不均匀,灌进开水后就会被烫裂,从自己手中的罐子来看,壁厚明显变化非常的大,那么怕开水烫也就是理所当然。
“还有无色的?”听到说还有无色的玻璃,王况更糊涂,而且越听越惊心,无色玻璃,那不是近代工业发展起来后才有的么?许多穿越文里的主角不都是靠的无色透明玻璃发大财的么?王况又想到了那个华容道,一股凉意从脊背渐渐往上直冲脑门,两腋也被冷汗浸得湿漉漉的。完了,完了,如果真的是有人穿过来,把玻璃制造工艺带了过来,再加上自己这个不确定因素,两相结合作用下,那么历史的车轮就肯定要偏离原来的方向了,再大的惯性也拉不住。这个时候,他倒没有考虑穿过来的“哥们姐们”会不会对自己不利。
见王况脸露惊奇,徐国绪难得有一次卖弄的机会,就给王况详详细细的讲了起来,王况听着听着,心就放了下来。
原来自周天子以来,匠人们便烧造出了无色透明玻璃,后来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改进,渐渐的就有了绿色玻璃,又由于绿色玻璃比起无色玻璃来漂亮许多,因此一直都以绿色为上品。其中,由于匠人们的技艺有高有低,即便是绿色的璃也分了档次的,像王况手中捧的这种,杂质不少,绿得不纯的,通常便用来当作生活器皿,不过这也不是寻常百姓能用得起的,大多是世家和豪门大阀才用得起,而那些没有暇庛的就只能是皇宫里用,王况一直在建安,没见过也就不稀奇了。对程处默来说,一罐辣椒酱十分难得,自然要用最好的器皿来盛放,方显尊贵。(这里啰嗦下,玻璃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由埃及人发明,在公元前一千年,当时的西周,就已经烧出了无色透明玻璃,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至今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还保存着不少晋隋时期的玻璃器皿,其造型是典型的中原文化特色,非常精美。只不过对当时的工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