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仙在大明-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快朱桂需要的石匠就被送了进来,这个人脸色黑红,双手粗糙,骨节粗大变形,一看就是常年在外劳作的结果。

    第一次进皇宫的他很是紧张,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才好。

    “父皇,你猜他多大?”朱桂问道。

    朱元璋看了看,皱着眉头道:“应该年过不惑?或者更大?”

    朱桂摇头,说:“父皇,他不过二十有六。”

    二十六?

    朱元璋皱了皱眉,想起了不好的过去。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朱元璋不是一无所知。虽然他一直觉得他解放了天下,老百姓们已经过上去了好日子。

    “说说。他的经历。”

    这样的人出现,朱元璋的感觉并不好,但他毕竟不是昏君,所以他强压下了怒气。

    看到朱元璋生气,朱桂一点儿也不怕,而是说起了石匠的人生。

    他是元惠宗至正17年生人,他的父亲是石匠,祖父也是石匠,再往上,或许还是石匠!

    他的父亲先是给元惠宗雕刻石器,后来红巾军杀进大都,他爹落到了陈友谅手里。后来朱元璋击败陈友谅,他又成了朱元璋的战利品。参与修建南京皇宫,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太平的时候,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

    石匠的爹娶了媳妇,生下了石匠,后来朱元璋不断打败对手,开创了大明。就是石匠十岁的时候,他爹病死了,他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这个时代,工匠的寿命并不长。

    一个28岁的人,有18年,几乎天天在日头下面劳作,没有休息过。

    28岁虽然并不是他寿命的终点,但是也差不多了。更何况他他曾经娶了另一个石匠的女儿,他们生了3个儿子,全都死了,第四胎是个女儿,侥幸保住了,可妻子却死了。

    好容易将孩子养到了3岁,结果外出干活的时候,孩子没人照看,跟着去河边玩,也淹死了……丧父,丧子,丧妻,丧女,人世间最不幸的事情,不断落到可怜的石匠身上。(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8章、明君

    (全本小说网,。)

    随着朱桂的叙述,他哭了。他本以为他是不会哭的。他以为他的背只会越来越弯,脸上的皱纹只会越来越深,而他自己最终也会变的像他父亲一样,机械而麻木,每天每天重复机械地劳动,什么都不奢望,什么梦想尽皆死去,死对于他来说就是解脱,终于可以安安稳稳睡下去了,但愿来生幸运一点吧……

    朱元璋听得心里冒酸水,很不是滋味。民生艰难,岂止一个石匠!哪怕是朱元璋自己也深深的明白与经历过人生的绝望。所以他参加了红巾军,所以他成为了枭雄,成为了一个让他过去为之厌恶的十恶不赦之人。他这一生,如果说还存在唯一的闪光点,也就是对百姓好一点儿。

    朱元璋确实杀了很多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官员及其家属,并没杀多少老百姓。这里要说的是,朱元璋是一个非典型的“暴君”。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其他暴君,从秦始皇开始,无一不是搜刮民脂民膏,对老百姓剥削的不遗余力,自己过着极端奢侈的生活。面对这样的暴君,老百姓当然要造反。但是我们看朱元璋,他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本身非常简朴,做了皇帝也是常年的四菜一汤,从来不铺张。而且很多官员,只要有一些懒惰、贪赃、枉法的,朱元璋打击的非常严厉。虽然手段残酷,但是却不失为是为老百姓做的一件实事,老百姓即使不领情,也不可能因为这个而造反,否则就是不知好歹了。

    关于官员的不造反。这里确实得说朱元璋的藩王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地镇守的最高长官都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不可能造老爹的反。况且此时藩王实力也不强,对中央不构成威胁,但是对抗功臣绰绰有余。至于大臣们,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朱元璋的政治手腕。一部分大臣,比如说徐达,他们俩结成了儿女亲家。像徐达这种明事理的外戚是不会造反的。

    从元末到明初,朱元璋以为自己已经解放了百姓,但是事实上没有。他知道,建了锦衣卫后他就知道了,这也是朱元璋自己的一个心结。所以上台之后,他开始政策还比较好,和众多官员相处还算融洽,但是后来随着胡蓝之狱的发生,他的这个心结开始发作,动不动就会株连一大堆的官员。

    然而,不管老朱杀多少,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朱元璋根本想不出办法,他只能无奈安慰道:“打起精神,以后的日子会更好的!”

    听到了以后,石匠突然笑了,脸上的颓丧一扫而光,仿佛换了一个人!

    “是,陛下。殿下订了规矩,每件石器,我们能拿到一成手工费,教会一个学徒工,5年之内,他收入的一成归我,我,我这个月赚了50贯哩!”石匠激动地浑身颤抖,“我们家几辈子都没有这个月赚得多,我能娶媳妇,能传宗接代了,我们家又能有后了……”

    百姓的要求很小,他们只求老婆孩子热坑头。现在,朱桂给了他这些,他的人生又重新充满了希望,他忍不住地告诉其他人,哪怕这人是皇帝,也忍不住地想说……

    朱桂观看着系统的提示。

    没有,没有任何新增的暗能。

    为什么?

    系统不会做答。它只会教知识,怎么赚暗能却不在他的系统中,所以朱桂只能自己分析。

    提升他们的工资,不加暗能。告诉老朱,也不加。为什么?是因为这不是宇宙的构成吗?

    另一边,朱元璋若有所思,他让石匠继续发泄,悄悄叫着朱桂到了一边,沉吟道:“你是想说,只要给了足够的赏赐,他们就会卖力气干活?”

    朱元璋没有提改善百姓生活的事,只因为他已经放弃了。他做不到。与所有的普通人一样,现在的朱元璋考虑更多的还是怎么让大明富强,怎么为儿孙留下一份好家当。

    “准确说是适当的激励,至少要让他们觉得付出和收获是相当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他们才会卖力气干活,才会爆发出几倍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快速实现富国裕民!”

    朱桂想都没想,便答道。这类事,在二十一世纪是常识,每个人都知道的真理。

    朱元璋深吸口气,微微闭上眼睛,思索了一会儿。思考着,皱着眉头。

    道理他似乎理解,但是……

    “你说的很好,只不过这真的可以?”

    如果换一个人,朱元璋连听都不会听。毕竟按劳所得与集体的优势,就是后世,也很是争吵了一番。

    如果后世不是出了个总工程师,某些社主义国家就是榜样。

    所以说重要的是人。再好的制度,执行人不行,那它就是最烂的制度。相反,如果人理解了,哪怕是封建制也会迸发出勃勃生机。

    所以问题还是那问题,人,也就是朱元璋是否可以理解,会否支持他。

    朱元璋自言自语,又想了一下说:“走,陪朕出宫走一走。”

    朱元璋心中是认可朱桂的,要知道明初,为了营建皇宫皇城皇陵等,朱元璋先后从全国各地征发了大量手工工匠和农民工。

    按照清编《明史》对征集到南京工作的农民工数量作了形容:“工役之繁……工匠造作,以万万计。”“万万”是何等样的数量?按我们现在所说要达一亿人之多。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元惠宗至正年间全国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灾荒饥馑疾病和瘟疫,并最终促使红巾军起义爆发,期间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大明建立并统一全国后,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全国的农业生产在蒙元时代长期大规模战争而遭受极大破坏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向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无之地、垦荒填充移民,使人口得以稳定增长。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全国人口才6500万人。总共才6500万人,老朱上哪儿弄到一亿人劳役。

    所以说我大青的《明史》真的可以当玄幻小说看了。但是营建皇宫皇城皇陵等,却是每个皇朝的必然,老朱也不例外,如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老朱也是乐意。

    听了朱桂的主意,对朱桂那点儿钱,老朱已经看不上了。他毕竟是大明的皇帝,也不是没有大局观的昏君。只瞬间便盯上了制度。当然,这得是行之有效的才行。(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29章、一条河的暗能

    (全本小说网,。)

    老朱勉强算是个明君,所以他带着朱桂,并没有去什么皇陵工地,而是在南京城里视察“农民工”们修浚城壕,一路走着一路看着,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引起他特别注意。所有人工作的工作,休息的休息。

    当走到三山门时,他们看到一个“农民工”光着身子,噗通一下跳进了冰冷的水里,来了个“裸泳”,本以为农民工兄弟是在冬泳,这样的事,二十一世纪并不少见。

    但看了一阵子,朱元璋他们就发现不对劲,那个农民工好像不是在冬泳,他一会儿一会儿地往水里钻,像是要找什么东西。

    老朱终于忍不住了,派了手下的人去问工地上的监工小吏:“那裸泳者是在找什么东西?”

    小吏说:“锄头弄到水里去,找不到了。”

    朱元璋叫人从别处取来一把,问那小吏:“这水中要找的是不是这样的锄头?”

    小吏说:“有点像,但那把要比您手里这把好,还要短些。”

    一听是这样,朱元璋就命令壮士下水去,帮着寻找那把丢了的锄头。找啊找,最后壮士终于找到了水中的锄头。朱元璋将两把锄头放在一起,仔仔细细观察了一遍,发现果然如小吏所说的那样,但是为了把锄头,就要下水,现在可是正月啊!

    小吏的解释可消除不了老朱的怒气,他瞪着眼睛跟小吏说:“农夫来这里服役一个月多,手脚都冻裂开,这已经是相当劳苦和疲惫了,你怎么还忍心加害于他?”话音刚落,他立即吩咐随行锦衣卫,将那小吏抓起来,痛打一顿。随后他回过头去,跟随行官员说:“今天我们都是穿着厚厚的裘皮出来的,可直到现在还赶到浑身发冷。何况这些役夫本身就贫苦无衣,他们所受的苦和遭的罪是说也说不出来的啊!”

    朱元璋心中不满。如果是过去,再不满,他也没办法,因为他手下的大青巾就是这么告诉他的……自古皆然。

    然而他听了朱桂的办法,也见到了石匠,所以朱元璋命令中书省:“今后凡是有工匠死亡的,官方一律给予棺木,送他回家,并免除他家三年的徭役。”

    然后,朱元璋想了一下,对朱桂说:“小十三,这南京河道也需要整修了,按你说的。你承包下来。”

    大明定都南京,营造宫殿和修筑城池工程十分浩繁,工匠们吃的不好,生活待遇十分差,有好多人因忍受不了繁重的劳作而死于非命。

    朱元璋知道哪怕他下旨,他手下的大青巾们也不会对工匠们好。而他,大明的皇帝,看在眼中,痛在心理,却无能为力,最多打一下小吏出气。

    至于真正的大青巾,是不能打的。再这么打杀下去,就没人给他老朱家干活了。更重要的是杀掉一批,下一批,他们还是这样……看不起泥腿子。老朱也无可奈何。

    这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