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枯枝败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板墙一点儿也不结实,仿佛是用冻结的草木灰盖的。警察用枪托猛砸了一下弹簧锁。我琢磨着:窗户是打不开的,但恐怕墙壁就要塌了,整座房子也会倒塌,只是一点儿声音也不会有,就像一座草木灰搭成的宫殿散落在空中一样。我心里想,再砸一下,我们就坐在大街上了,头顶着毒日头,脑袋上全是破砖碎瓦。可是砸过第二下,窗居然应声开了。阳光一下子冲进来,如同一只猛兽破窗而入,一声不响地东跑西窜,淌着口水,四处闻嗅,狂暴地挠着墙壁,最后,在这牢笼里找了个最阴凉的角落,悄悄地卧了下去。
  窗户一打开,屋里的东西看得清楚了,可是越发显得飘忽不定,跟假的一样。妈妈长长地舒了口气,把手伸给我,对我说:“过来,到窗户那儿去看看咱们家。”于是,在她的怀抱中我又看到了小镇,好像出了一趟远门又回来似的。我瞧见了我们家。房子虽说暗淡陈旧,可是在杏树下显得很阴凉。从这里望过去,我似乎觉得从来没有在那栋绿荫森森、令人感到亲切的房子里住过,似乎我们家是神话中最漂亮的房子。每逢我晚上做噩梦时,妈妈就是这么说的。佩佩,我们街坊的孩子,心不在焉地走过去,没有看见我们。他吹着口哨,我觉得他像是刚剃过头,模样变了,认不出来了。
  镇长直起腰来,敞着衬衣,满身大汗,表情怪模怪样的。他走过来对我说:“那人还没发臭,我们不能断定他已经死了。”他为自己编造的这套说辞激动得满脸通红。说着话,他扣好衬衫,点上一支烟,把脸又扭向棺材。他大概在想:“这样总不能说我目无法纪了吧。”我盯着他的眼睛,用坚定的目光逼视着他,好教他明白我看到了他思想的最深处。我说道:“您这是为了迎合别人,不惜置法律于不顾。”而他好像正等着这句话呢,当即答道:“上校,您是位受人敬重的人。您应该明白,我是在行使我的职权。”我说:“他已经死了,这一点您比谁都清楚。”他说:“是那么回事。不过,不管怎么说,我只是个公务员。只有死亡证明书才算数。”我说:“既然法律都站在您那边,您大可以叫位医生来,开一张死亡证明书嘛。”他仰着脑袋,摆出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毫不示弱地一字一句地说:“您是位受人尊敬的人。您很清楚,这种行为叫滥用职权。”听他这么说,我意识到,他虽然刚喝过酒,又胆小怕事,可一点儿也不糊涂。
  看得出来,和全镇居民一样,镇长也对死去的大夫怀有刻骨的仇恨。这种仇恨由来已久。十年前那个狂风暴雨之夜,他们把受伤的人抬到大夫家门口,大声喊叫(因为他不肯开门,只在门里边说话):“大夫,您来看看伤员吧,别的医生顾不过来啦。”他硬是不肯开门(门关得死死的,伤员躺在大门口)。“我们只剩下您这一位大夫了。您可得发发慈悲呀。”闹哄哄的人群估摸着他一定是站在屋子中央,手里举着灯,灯光照得他那两只冷酷的黄眼睛闪闪发光。他回答说(还是没有开门):“治病的事儿我全忘光了,把他们抬到别处去吧。”外面混乱的人群要是闯进来可不得了,而他还是坚持不开门(打那以后,这扇门就再没开过。门外群情激愤,人们越来越恼火,怨恨的情绪竟然成了一种群体性病毒,人人都受到感染。在大夫的晚年,马孔多无时无刻不在回响着那天晚上人们发出的咒语:让大夫在这栋房子里腐烂发臭吧!
  一连十年,他连镇上的水都不敢喝一口,害怕有人在水里下毒。他和他那个印第安姘妇在院子里种瓜种菜,十年当中就靠着瓜菜充饥。十年前他不肯对镇上人发善心,现在全镇的人也不肯对他发善心。得知他死讯的马孔多(今天早上大家醒来的时候,一定都比往常感到轻松愉快),人人都准备欢庆这件期待已久、值得庆祝一番的大喜事。大家一心只盼着从那扇十年前没打开的大门后飘散出死人腐烂的臭气。
  现在我开始明白了,真犯不上跟全镇居民对着干,多管这档子闲事。现在是惹得天怒人怨。仇恨未消的人们恶狠狠地盯着我。就连教会也千方百计地阻挠我的主意。刚才安赫尔神父对我说:“我不能答应把一个六十年来不信上帝、最后悬梁自尽的人安葬在教堂公墓。您要是撒手不管这件事,主一定会保佑您的。这可不是行善积德,而是违抗天意的罪过。”我说:“圣经上说,安葬死人是积德的事。”安赫尔神父说:“对是对,可这不是我们的事,是卫生局的事。”
  来的时候,我把那四个在我家里长大的瓜希拉长工叫了来,还把女儿伊莎贝尔强拉来陪我。这么一来,丧事多少有点儿家庭气氛,有点儿人情味。要是我一个人拖着尸体走过镇上的大街小巷,直送到墓地,那岂不是有点硬逞强,甘犯众怒吗?自从本世纪初以来,镇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我都亲眼见过,我知道马孔多人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虽说我上了年纪,是共和国的一名上校,腿脚不灵便,又为人耿直,可是人们照样可以不尊重我。假如真是这样的话,我希望他们至少要尊重我的女儿,毕竟她是妇道人家嘛。我这么干是为了我自己,或许也不是为了让死者在地下安息,更不是为了履行一个神圣的诺言。我把伊莎贝尔带来,不是因为我怯懦,我只是拉她一起来行善。她把孩子也带来了(我估摸着她也是这个想法)。现在我们三个人待在这里,共同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
  刚才来到这儿的时候,我以为尸体可能还悬在梁上。其实那几个瓜希拉长工已经抢先一步,把他放倒在床上,装裹好了。他们也许认为这事耽搁不了一个钟头。我到这儿的时候,就等着把棺材抬来了。女儿和外孙坐在一个角落里。我打量了一下房间,心想大夫可能会留下点儿东西,说明他为什么要寻短见。文件柜开着,里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纸片,可没有一张是他写的。柜子上放着那张表格,裱糊得很好,就是二十五年前他带来的那张表格。当时他打开那只大箱子(箱子大得足以放下我们全家的衣服),里面只有两件普通衬衫、一副假牙(显然不是他的,他满口牙齿长得又结实又齐全)、一张照片和一份表格。我拉开抽屉,里面只有一些印着字的纸张,都是积满灰尘的旧纸。下面,在最底下的抽屉里,是二十五年前他带来的那副假牙。由于长期搁置不用,假牙上全是尘土,已经发黄了。在小桌子上,熄灭的灯旁,有几捆未启封的报纸。我看了看,都是法文报纸,最新的是三个月前,一九二八年七月的,还有几捆是一九二七年一月和一九二六年十一月的,最早的则是一九一九年十月的。我心里想:自从镇上的人给他下了判决书,他已经九年没有打开报纸了。从那时起,他便放弃了他和自己的土地及同胞的最后一点联系。
  那几个瓜希拉长工把棺材抬了进来,把尸首入了殓。我忽然想起,二十五年前他到我家来的那天,曾经当面交给我一封推荐信。信从巴拿马来,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写给我的。当时正是大战后期,上校担任大西洋沿岸的总军需官。我又在那只黑黢黢的无底箱里把七零八碎的东西翻腾了一遍。箱子丢在一个角落里,没有上锁,里面装的还是二十五年前他带来的那些东西。我记得是两件普通衬衫、一副假牙、一张照片和一张裱糊好的旧表格。在盖上棺盖以前,我把箱子里的东西掏出来,扔进棺材里。照片还是在箱底,上次在哪儿,这次几乎还在哪儿。这是一张佩戴勋章的军人的银版照片。我把照片扔进棺材,把假牙也扔了进去,最后把表格也扔进去了。扔完了以后,我对那四个瓜希拉人做了个手势,要他们盖上棺材盖。我想:现在他又要去旅行了。这最后一次旅行理所当然地要带上他前一次携带的东西。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他终于得到了安息。
  我检查了一下房间,看到床上落下了一只鞋。我手里拿着鞋子,向长工们打了个手势,他们又把棺材盖抬了起来。这时候,刚好火车拉响汽笛,随即在镇子的最后一个弯道那儿消失了。“两点半了。”我想。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二日的两点半。死者第一次坐在我们家的桌旁要青草吃的时候,大概就是一九〇三年同一天的几乎同一个时辰。当时阿黛莱达问他:“什么草,大夫?”他带着浓重的鼻音,用反刍动物特有的那种慢吞吞的声音说道:“普通的草,夫人。就是驴吃的青草。”
  '1'即后文“阿黛莱达”的昵称。
  2
  梅梅的确不在这儿住了,谁也说不准她到底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我最后一次看见她,是在十一年前。当时,她在这儿开了一家小药店,对街坊四邻总是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中,药店变成了杂货铺。梅梅手脚勤快,持店有方,把小铺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货色十分齐全。白天,她用多梅斯蒂克牌缝纫机(当时小镇上一共有四台)给人家做针线活,要不就站在柜台后面招呼顾客。她总是保持着印第安妇女那种特有的和蔼可亲的神情,又大方又含蓄,既显得天真烂漫,又对外界有所防范。
  自从梅梅离开我们家,我好长时间没见到她。说实在的,谁也说不准她究竟是什么时候来到大街拐角和大夫一起过日子的,为什么她会这么贱,居然嫁给一个拒绝给她看病的男人。当时他们俩都住在爸爸家里,一个相当于养女,另一个则是食客。听继母说,大夫为人真不怎么样。梅梅闹病那天,他一个劲儿地劝说爸爸,要他相信梅梅的病不要紧。其实呢,他根本没去看梅梅,连他自己房间的门都没出。不管怎么说,即使梅梅的病只是头疼脑热,他也应该给她瞧瞧。不说别的,单凭他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八年,我们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他也总该知恩图报吧。
  我不知道后来又出了什么事。我只记得,一天清晨,梅梅不见了,大夫也不见了。继母把大夫住的那间房子一锁,此后绝口不再提起他了,直到十二年前给我缝嫁衣的时候,才又说起了他。
  在梅梅离开我们家三四个礼拜后的一个礼拜天,她到教堂去望八点钟的弥撒。她身穿簌簌作响的印花绸衣服,头戴一顶滑稽可笑的帽子,帽顶插了一束纸花。以往在家里的时候,我见她总是衣着朴素,经常光着脚。那个礼拜天,她一走进教堂,我还以为来了另外一个梅梅呢。她在前排,挺直了腰板夹在太太小姐们当中,装模作样地望弥撒,脑袋上顶着一大堆七零八碎的东西,花里胡哨的像是戏子的行头。她跪在前排。就连她望弥撒的那股子虔诚劲儿,也令人感到陌生,画十字的架势也透着俗气。知道她是我们家女佣的人,见她打扮得如此花枝招展地走进教堂,都十分惊诧。从没有见过她的人也吓了一跳。
  我(那时候大概不到十三岁吧)问自己:梅梅怎么会变成这副模样,为什么她要离开我们家,又为什么这个礼拜天出现在教堂里,打扮得与其说像贵妇,不如说像圣诞节时装扮起来的圣像。她那套衣服足够三位夫人在复活节穿起来望弥撒,剩下的玻璃珠和花带子还够另一位夫人打扮。弥撒一结束,男的女的都聚集在教堂门口等她出来。他们在门口站成两排,脸冲着教堂的大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