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成为乔布斯-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了婚礼。

    这座房子是史蒂夫不久前刚买的,他和劳伦都不想让孩子在伍德赛德那座年久失修、与世隔绝的房子里长大,他们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在更加靠近市中心的区域。这个安静的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步行就能到达附近的学校和市中心。史蒂夫的第一个孩子丽萨也和她的母亲住在附近,她已经10多岁了。房子里有巨大的木梁,金门大桥的混凝土架构也是以木梁为原型建造的。从湾区的标准来看,房子显得朴素低调。(约翰拉塞特开玩笑地把它称为“汉泽尔与格蕾太尔”'1'的房子。)自买下这座房子后,这里就一直是史蒂夫的家。

    后来的几年里,史蒂夫和劳伦对房子做了些小改造,不过没有很大的变化,他们还买下了毗邻的一块地,用来种蔬菜和鲜花。那年7月,夫妻俩刚开始打理花园没多久,园子里已经长满了西红柿、向日葵、四季豆、花菜、罗勒和莴苣。房子的两面靠马路,他们在房子的四周种上了北加州当地的一种野草。有些邻居一开始还诸多抱怨,不过大部分邻居都表达了欣赏之情。园子里种植的植物品种和颜色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开满了绚烂的向日葵,夏天肆意生长的野草在风中摇曳。园子的四周没有墙,只有一圈矮篱笆把园子和人行道隔开。房子甚至都没有车库。史蒂夫和劳伦很少使用那扇木质的正门,大多数来访者都把车停在大街上,就停在史蒂夫的保时捷或奔驰座驾后面,然后从花园的门进来,穿过花园敲厨房的门,不过很多时候为了通风,厨房的门是开着的。

    这是我第一次去他家,之后10年我去过很多次。当天参与采访的有我、摄影师乔治兰格(geelange)和他的助手,史蒂夫让我们走厨房的门,那天厨房的门是开着的。另一位尊贵的客人显然没得到从后门进的指示,或者他忘记了。他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15分钟,敲了敲正门的大门环,示意他到了。史蒂夫和我走到正门迎接他,比尔盖茨向司机挥了挥手,示意其离开。握手后,我们进了屋。

    这座房子比伍德赛德的房子小很多,家具也很少。客厅的墙上斜靠着几张装了镜框的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还没挂到墙上。他家的高保真音响是发烧友级的,几台落地音箱靠着一面墙整齐地摆放着,一百来张黑胶唱片堆在地上,有些装在盒子里,有些随意地放在音响边。

    客厅里只有两张埃姆斯躺椅,躺椅前放着脚凳。比尔和史蒂夫坐在两张椅子上,我坐在脚凳上。比尔时不时会起身活动一下,或是坐到另一张脚凳上,史蒂夫光着脚,大部分时间都盘腿坐着。乔治在房间里随意转悠,在两人说话时不停地拍照。

    这是两人第一次接受联合采访,历史上两人一共只接受过两次联合采访(另一次是在16年后,一场高科技商务会议上)。我安排这次采访主要是为了给财富杂志撰写封面报道,纪念ibm推出个人计算机10周年,顺便探讨电脑产业的未来发展。把比尔请来相对比较容易,虽然他当时正跟朋友安温布蕾(annwinblad)在海边度假,但他愿意终止度假来接受采访。温布蕾来自明尼苏达州,以前是程序员,现在是风险投资家。和比尔一样,温布蕾也喜欢在度假时带一摞很厚的书,他们一起看书、一起探讨。比尔从几年前就开始跟未来的妻子梅琳达法兰奇(melindafrench)交往,不过他依然会和温布蕾一起度假,一起度过“思考周”,梅琳达对此完全知情。

    史蒂夫却很难请。和比尔不同,他给这次采访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最主要的一条是必须在他的地盘上进行,而且比尔必须在那个特定的周日到他家。这次采访打破了史蒂夫与媒体打交道的基本原则—只参与推介公司产品的采访报道。这次独家采访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史蒂夫也没有机会兜售他的产品,因此我不介意满足他的要求。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的职业生涯在某些方面是交汇的,这些交汇点谱写了个人电脑产业的发展历程,也说明了为什么史蒂夫在如此失意,为什么重回苹果后却能扭转乾坤。尽管财富给采访定下的基调主要是回顾过去,不过大部分时候都在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这两个男人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电脑产业。比尔和史蒂夫的个性截然不同,看待电脑产业的角度也不一样,不同的角度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财富将两人视为个人电脑产业革命的共同推动者,这一定位无疑是正确的,两人还将携手推动个人电脑产业未来20年的发展,不过在1991年,要做出这样的预言还为时过早。从appleii的推出到史蒂夫2011年去世,在这35年的时间里,从智能手机到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从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到推动500强公司发展的大型主机,两人截然不同的理念将决定多类产品的设计、制造与营销。

    1991年,不同的个性将这两位30多岁的年轻人(史蒂夫36岁,大比尔8个月)推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史蒂夫的事业正处于下降期,比尔的事业则蒸蒸日上。一个简单的事实足以证明比尔的地位:财富封面故事的主题是回顾ibm推出个人计算机以来,个人电脑产业的10年发展,但杂志社根本没打算采访ibm员工,因为早在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之前,比尔就把主动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里。ibm买了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却没有禁止微软把操作系统卖给别人,从而拱手让出了控制权。这样的开局意味着到1991年,决定未来产业发展的人不是ibm,而是盖茨。

    比尔与ibm的过招儿意味着他看到了ibm没有看到的一点:ibm正在寻找的操作系统软件将成为整个电脑产业的基石。操作系统管理着数据流,让程序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的信息处理能力。程序员要完成一项任务,半导体芯片和电路是完成任务的载体,操作系统就如同在程序员和半导体芯片之间架起了桥梁。标准化的操作系统能让整个电脑产业受益,也会给开发公司带来巨额利润,只有比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他人都没有。

    回到1981年,那时史蒂夫正在苹果钻研足以震撼世界的电脑,盖茨却在实施一项更伟大的计划。ibm一直在大力推广个人电脑,特别是向企业界推广,它很快便超越了其他竞争对手,包括苹果。随着ibm个人电脑的普及,微软ms…dos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也在上升,只有苹果的操作系统可以与之相匹敌。但苹果没有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使用它的操作系统,盖茨却把ms…dos操作系统授权给了很多生产商,比如康柏、戴尔和捷威(gateway),这些新来者很快后来居上,超过了ibm。ibm的个人计算机主要有两个标准配置: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的微处理芯片,这些新来者生产的克隆电脑同样有这两个配置,却比ibm的电脑运算速度更快、更敢于创新。比如,首先推出便携式个人电脑的是康柏而不是ibm,从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盖茨与这些小公司签订的授权条款与ibm是完全相同的,鼓励了克隆生产商的发展。微软的程序员也在不断地完善ms…dos系统,为未来windows的诞生奠定了基础,windows支持图形界面,图形界面正是史蒂夫在丽萨和麦金塔电脑上率先尝试的。windows很快成为除苹果之外所有个人电脑的标准操作系统。到1991年,比尔盖茨的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电脑90%的市场份额。另外10%的市场份额是谁的呢?是苹果的,苹果正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越来越没有创新活力。

第38章 比尔·盖茨来访(2)() 
操作系统的绝对霸权地位给微软带来了很多其他好处。微软早期开发的应用,比如word(文字处理程序)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从设计之初就是与ms…dos和后来的windows相兼容的,与其他办公软件开发商比如wordperfect(完美文书)和lotus(莲花)相比,微软显然占了上风。1990年,盖茨将所有办公软件打包成microsoftoffice销售,office的大卖让其他软件开发商只能靠边站了。到1991年,微软成为毫无争议的软件霸主,比尔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即将带领微软走向更高的巅峰,能够制约微软的只有美国政府了。

    盖茨的成功也改变了公众对他的印象。20世纪80年代初,微软只不过是ibm和苹果的供应商,地位远不及ibm与苹果。那时,史蒂夫才是电脑产业的代言人,公司上市后,他的身价为2。56亿美元。1986年3月微软上市后,盖茨持有的45%的股权让他的身价达到了3。5亿美元。到这次采访时,盖茨的财富已经步入10亿美元的行列,是这群超级富豪中最年轻的一位。而史蒂夫的财富却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后不断缩水,在比尔称雄的个人电脑产业,史蒂夫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弱。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很可能会在采访时互掐,毕竟两位是竞争对手,对手见面分外眼红,而且两人的脾气都不太好。

    很多人已经忘了比尔盖茨也是个脾气很大的人。2000年卸任微软ceo后,比尔逐渐把自己塑造成一位慈善家的形象,在公众看来,他就如同一位年长的前辈,思维缜密、富有爱心、目标明确,为解决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巨大难题而奔走,比如投资疟疾的治疗方案、敦促发展中国家抗击艾滋病、推广干净饮用水、帮助农民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等。早在1991年,比尔已经具备了上述这些特点(当然年长这一点除外),不过那时候,他还在电脑产业厮杀,他想让windows无处不在、占据每一台电脑设备,他一直很担心自己试图打造的铜墙铁壁会出现漏洞,让竞争对手有机可乘。“这是我听过的最蠢的分析,”他对一位同事厉声说道,因为这位同事做的业务分析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他生气地摇着头,嘴里嘀咕道,“简直是胡说八道。”比尔总是觉得他是会议室里最聪明的人,当然可能事实真的如此。他愿意向同事解释自己做某个决策的原因,但只解释一遍,对于那些听了一遍听不懂、还需要解释第二次的同事,只能自求多福了。比尔很可能会出言挖苦对方,爆发出的愤怒可能会出其不意地带给对方毁灭性的打击。

    在公众场合,两人经常互相攻击,并且乐此不疲,未来很多年都是如此。史蒂夫攻击比尔是个毫无审美品位与创意的俗人,终其一生,史蒂夫都是如此看待比尔的。史蒂夫一再告诉我,比尔除了砸钱、砸人力之外,根本不懂其他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会如此混乱、如此平庸。(史蒂夫愉快地忽略了自己在的大手大脚。)比尔攻击史蒂夫自取灭亡,总是做些愚蠢的决定,他始终认为的产品毫无价值。到了90年代末,史蒂夫支持美国司法部打击微软的垄断,盖茨则把史蒂夫归到“失败者”之列,喋喋不休地“抱怨”微软实至名归的成功。

    不过,在那个7月的周日,两位都比较克制,没产生什么摩擦,也没有公开评论双方财富与地位的巨大差异。史蒂夫太骄傲了,不可能承认比尔的卓越成就,比尔则表现得彬彬有礼,没有对史蒂夫最近的厄运幸灾乐祸。他们表现出了对彼此的尊重,也了解彼此的优点。当天,两人之间并没有利害关系,还有财富这家主流商业周刊的记者在旁打圆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