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55章 自杀
起初,见李秀并没在金家,云凌子便只是想给这金大林点教训,让他知道厉害后就乖乖去警察局自首,所以并没下死手,只是金福楼酒店几百步开外就会感觉心烦意乱说不出的别扭,打老远就绕着走,甚至就连酒店里的伙计都呆不踏实。不到三天,金福楼便已门可罗雀,一天下来一个大子儿都没赚到。除此之外,金大林家的院子外边还被云凌子暗地里布了一个鬼阵,云凌子的想法很简单,要回鞋店的房子,将金大林与李秀绳之以法,然后将丁建邦抚养成人,完成哥哥的遗愿。
想法虽简单,但事后李秀的出现完全破坏了云凌子的计划,一系列招灾引邪的绝户道法下来,还真把云凌子打了个措手不及,险些连丁建邦的命都搭进去。这一来云凌子算是彻底被激怒了,开始跟李秀硬碰硬的干,不出半个月,金家人便发现李秀与金大林双双吊死于自家后院,啥时候吊的都不知道。
“有这么厉害?”石三皱起眉头,“云凌子会降术?那他岂不是破戒了!?”按理说,当年赵昆成杀廖家少爷,也是借着其开车出行的机会。降术传到了民国,那些不杀活人就让人足不出户而死于非命的绝招差不多已经都失传了才对啊,而按孙亭的说法,云凌子应该是个好人,怎么会为了报复恩怨而滥杀无辜呢?
“不是降术!但也算不上破戒!”一直在旁边喝茶的孟老鬼忽然开口了。
“云凌子那本书我已经看了一遍,他用的是引葬大法,他就是用这种阵法破的那个炼尸窑,算不上降术。”孟老鬼抽了口烟,嘴撇得跟八字一样。
“但也折寿啊,说实在的,这个阵法就是把破炼尸窑的方法倒过来用,只不过他那本书上并没写明白。”
“哦?引葬?他发明的?”石三倒吸一口凉气,当年听师傅说过,曾经有人发明过一种很厉害的阵法,能将坟岗之葬气引至百里之外,虽说折阳寿,但很厉害,一般人如果摸不清原理,很难破解,没想到,发明这种阵法的人就是云凌子。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云凌子自知已铸成大错。秘密见了一次师傅沈真人,便带着丁建邦远走南昌,当起了郎中,凭借其神乎其神的医术,仅一年不到,便成了南昌小有名气的神医。这期间,他曾经回过一次汉口,用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找到哥哥的葬地,并为哥哥超度了一下。”
“我研究过内地道教的戒律,武当山复真观应该属宿土教的分支,按他们的规矩,云凌子所作所为至多算是打了一个擦边球,算不上是破戒,更不用像当年李秀一样被打断双腿逐出师门,杖责八十就应该是最重的惩处了。况且,按现在的说法,他的做法算是正当防卫,所以我觉得,他应该还是道门中人,而且,当年复真观的沈真人认为他斗法李秀是为复真观清理门户,也并没有责罚他的意思。”孙亭话里话外,好像都在帮着云凌子开脱。
“这个我明白。”石三叹了口气,“可能他自尊心比较强吧,我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当郎中,在那个年代,如果去看风水或驱鬼邪,以云凌子的名声和能耐,应该很轻松啊?”
“他封法了。”孙亭淡淡说道,“那次之后云凌子便开始封法,未来的二十年内,他只行医术,不再作法。”
时间很快便到了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因为武器装备差距过于巨大以及国民党上层的保守政策,日本人很快侵占了中国东北,并开始逐渐向南扩张。此时,丁建邦已经长大成人,在云凌子的要求下,丁建邦参军入伍,投身大名鼎鼎的国民党王耀武部,当了一个文书,虽未涉足前线,但也算为国出力了。
一九三九年,日本人占领南昌。一九四一年八月三号,一辆小轿车停在了云凌子的家门口,后面跟着一辆日本产的太阳牌卡车,一队日本兵开始大箱小箱的礼品往云凌子家中搬。还有一个宽袍大袖的日本人进了云凌子的家,三四个小时后才出来,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位宽袍大袖的日本人离开时,云凌子竟然满脸堆笑的将其送出门外,这绝不是云凌子的作风,一时间谣言四起,丁郎中卖国投敌的谣言很快在南昌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哦,我师傅也是这么说的,卖国。”石三若有所思,“这其中,好象有蹊跷啊,自尊心如此之强的人,怎么可能被金银收买?”
“你别老插嘴!让人家说完!”孟老鬼不耐烦了,此时已近傍晚,孟老鬼肚子已经饿了。
“三爷,你有所不知,那个日本人名叫原田幸九郎,是当时日本最有名的巫术师,他这次来找云凌子,确实想让云凌子帮一个大忙,因为全天下,能办这件事的非云凌子莫属,但在他的言语中,无意中也透露了一个大秘密,所以云凌子在与其谈话的同时,也作出了一个很危险的决定。”
“巫术?”石三一皱眉,这种东西是由中国的降术演变过去的,发展到近代,其威力比降术更厉害,施术的方法也更加匪夷所思。
“他想干什么?莫非想让云凌子帮忙暗算国军将领?”
“此事后不久,至多也就一个月左右,武当山和茅山都放出口风,不承认云凌子是道教子弟。”孙亭并没直接回答石三的问题,“当时马思甲真人刚刚继任了掌教位,第一件事就是站出来针对云凌子,不知三爷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这。。。”石三真被孙亭这一问给将住了,“惭愧,对本教先人的事迹,在下实在知之甚少。马思甲真人的事迹,在下全是听家师口述的,且十分有限,并没有提及这件事。”
“既然这样,我就暂且绕过这段,先往下说吧。”孙亭面带微笑,似乎在卖什么关子,“三爷不知你对抗日战争的历史了解多少?”
“这个,还算可以吧。”提到抗日战争,石三又是一脑门子的官司,当年自己上学时学过的课程大部分是以阶级教育为主,对史实以及各大战役的细节描述相对含糊,而此时这个孙亭,不但对中国近代史了如指掌,甚至对茅山教的历史也比自己这个还算是茅山的弟子更了解。这让石三着实有点无地自容的感觉。
“中条山战役,三爷你了解多少?”孙亭微笑着看着石三,“如果你了解很多,咱们可以绕过这段话题,如果你不是很了解,我可以讲详细一点。”
“这个。。。”对于中条山战役这种对日作战的关键性战役,石三的了解程度仅局限于“听说过”而已。
“孙先生,在下很惭愧,麻烦你讲详细一点,不过,这和云凌子以及又有什么关系呢?”石三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虚,从不弄不懂装懂那一套。
“有很大的关系。”孙亭长叹一口气,“三爷,你是我见过最谦和的人,我很敬佩你的勇气与谦卑。”
“哎,过奖了。。。。”石三黑着脸,不知道孙亭这是在夸自己,还是在损自己。
……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被国军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一九三八年以来,日本军队曾集结重兵,先后十三次围攻中条山,在国民党孙蔚如部的顽强抵抗下的未得逞,中条山战役最后胜利,完全打乱了日军对华的作战计划,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九四一年五月,日军第三十三师团进驻中条山,加入中条山战役,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怪事给这个刚刚加入战役的师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众所周知,日本军人在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的刺激下是什么都不怕的,自杀飞机、自杀潜艇这类的东西都出自日本,且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但中条山的怪事,却让这些日本人闻风丧胆,甚至出现了有人因恐惧而精神失常的事,就连师团甘粕重太郎和樱井省三也是畏惧三分,万般无奈之下,樱井省才从日本请来了当时有名的巫术师原田幸九郎。
“他们碰到什么情况了?”对于能把日本人吓得屁滚尿流的东西,石三还是蛮有兴趣的。
“自杀。”孙亭默默道,“莫名其妙的自杀,而且死法匪夷所思,让整个日本军队人心惶惶。”
起初,一班日本兵在挖战壕的时候忽然有几个人昏倒在地,长官并没在意,以为这几个人劳累过度而已,就吩咐人把他们抬下去了,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几个人在当天晚上忽然全部自杀,而且方法匪夷所思,有的人用铁针穿过自己的眼球,经军医解剖,这几个人是用铁针搅烂自己的大脑而死;有的人不停的啃噬自己的身体,最终死于失血过多;有的人干脆是用自己的肠子把自己勒死的。自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人死得无声无息,没有任何惨叫或呻吟,要知道,这些死法放在常人身上将是怎样一种痛苦。
第256章 投敌
“自杀!?”听到自杀这两个字,石三立即皱起了眉头。
“没错,是自杀。”孙亭说道,“到了后来,死者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开始挖战壕的几个人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军营中无声无息的死去,不论夜晚放哨的士兵察看得多么仔细,第二天清晨始终会有人在军营不远处惨死,残缺的肢体大部分是其自己所为,这让一向无所畏惧的日本士兵也开始恐惧了。”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第三十三师团的死亡人数竟已达数百,整团的士兵们每天不敢睡觉,生怕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这样的军队是没法打仗的,无奈之下,师团长樱井省三请来了原田幸九郎,希望他能指点一二。
原田幸九郎虽然是一名巫术师,但对中国道术也是有所研究的,来到中条山后,原田很快确定了士兵自杀的罪魁祸首就是炼尸窑,并在出事地点周围搭建了一个“结界”,而后指导樱井师团后撤到安全距离之外。
与此同时,原田还发现,日本驻中条山的其他军队也有过零星的类似现象,只不过远不如樱井师团严重而未加在意而已。经过一番调查,原田发现整个中条山埋着九个炼尸窑,结合中条山的地形分析,这九个炼尸窑的排列与传说中的“錾龙阵”完全吻合,索性断定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中国古代墓葬。
在这之前,樱井省三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保证军心,防止有人再次自杀而已,但在原田幸九郎的挑唆下,樱井也对这处中国古代墓葬产生了兴趣,按原田的说法,能布出这种阵法的墓葬至少也是王侯级的人物,且墓在山中,理应是个唐墓。日本人向来对中国的唐代充满了幻想,听原田这么一说,樱井也很想挖开这个墓葬以窥究竟,但问题是,这九个炼尸窑,该怎么处理?
“所以原田就找到了云凌子?”石三问道。
“对,原田幸九郎认为,当今世界能够破炼尸窑者,非中原云凌子莫属。”孙亭说道,“在樱井省三的委派下,原田找到了云凌子,并许诺以黄金三十斤的代价请云凌子出山。”
“云凌子答应了?”石三仍然不敢相信。
“对!”孙亭如释重负,“不但答应了,而且收下了所有的报酬,三十斤黄金,以及银元无数。”
“这。。。”看着孙亭似笑非笑的表情,石三也是一愣,“孙先生,你给我讲这些,到底想说明什么?”
“三爷,希望你听我说完。”孙亭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