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失禁,不过事已至此,无论如何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在一个自己从来没见过的园子里,一个自称叫“坤亲王”的人号称自己刚入军机处,想就大清朝和英国人的战事让丁一卜一卜国运,说大清朝和英国已经打了两仗,均以失败告终,这第三仗到底打不打,还是认败赔款,皇上很是苦恼,所以想向丁一请一卦,算算若是继续打的话,这大清朝究竟胜算几何。
丁一是干嘛的?看相的,眼前这人虽说以王爷自居,但在丁一看来,此人额宽斗甲,地角方圆,目若巷梭,九五之湘,明明就是当朝天子。
这一来可把丁一吓坏了,当时,英国人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大兴兵闽粤,定海、闽粤两仗可以说是一边倒的结局,大清朝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英国人的伤亡仅为个位数,按这种悬殊的实力推算,第三仗若是打的话,结局是胜是败,基本上不用卜卦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人都有个毛病,就是好大喜功,丁一不是傻子,在当今万岁爷跟前说第三仗必败,脑袋八成就保不住了,况且国运为天机,泄此天机的后果可不是折寿这么简单,所以这一卦若实话实说,不论皇上高兴不高兴,都是个死,一阵思想斗争之后,丁一决定为了自己和老婆孩子的性命,在皇上跟前说一次谎话。
为了不惹人怀疑且不露破绽,丁一这一卦是用先天卦卜的,得出的结果就不用说了,但丁一跟皇上说的却正相反。
听丁一说这第三仗能胜,皇上虽说将信将疑,但还是挺高兴的,赏一千两银子后,让丁一离开北京城,永远不要回来,且要对此事守口如瓶。这一来可正中了丁一的下怀,被送回家后,丁一连夜带着老婆孩子离开北京城,几经周折才来到常家营。
后来,中英之间果然又较量了一次,结果仍然以大清朝惨败而告终,并且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虽说丁一并不知道这些消息,但从当初先天卦中“一人引得万骨枯,一魂牵得万命殉”的卦象看,不定有多少将士因为他的这个谎言而命丧疆场了。
每每想起此事,丁一都会捶胸顿足惶惶不可终日,到常家营以前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丁一仿佛忽然间老了十岁一般,白头发一把一把的生,误国之谎啊,生灵涂炭不说,光这件事本身也是欺君诛九族的大罪,一个普通人,如何承受这种良心上的谴责与思想上的压力?
第250章 卦象
说到这,这常四山听明白了个大概,但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山民,欺君亡国这些名词他脑袋里是没有概念的,他只知道眼前这个当家的有恩于自己,所以在丁一的哀求下,虽说已经知道布告上要抓的人就是丁一,但也并没把这件事宣扬出去。日久天长,其他那几个在县城见过布告的人把这件事也就忘了,丁一还是每天教娃子们念书写字,给村里人号脉针灸,仿佛什么事没发生一样,常家营的人也跟往常一样该干嘛干嘛。
“真是荒唐。”听孙亭说到这,石三很是哭笑不得,“如此军国大事,怎么能听一个算卦先生的话?”
“三爷此言差矣!”孙亭说道,“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严重,包括皇帝在内,思想上都有很强的依赖性。老百姓有问题依赖衙门,文武官员有问题依赖皇上,而皇上如果自己有问题,依赖谁?”
“这”石三没想到,看这孙亭虽说年纪不是很大,倒是别有一番独特的见解。
“况且,当时在朝野上下,主战派还是占了上风的,”孙亭继续分析,“道光皇帝的压力不但来源于那些主战派的大臣,更与身为一名统治者所独有的自尊心有关,大清朝总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一向看不起西洋人,况且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败和降完全是两种概念,此次若是不战而降,朝廷也会颜面扫地。另外,之所以在定海、广东两大战役皆败的情况下道光皇帝决定继续打第三仗,原因还有一个,就是道光本人并不了解当时大清军队与英国军队之间的真实差距,活着回来的败将以种种借口将两战的失败形容成了偶然,这也是道光皇帝怀着侥幸心理去打第三仗的原因之一。”
“孙先生你是历史学家?”石三开始怀疑这个孙亭是不是也跟秦戈一样是个考古疯子,这孙亭所讲述的故事在茫茫历史长河中连粒沙子都算不上,而这孙亭竟然知道得这么清楚。
“不,我是一名律师,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才开始迷恋历史与考古。”孙亭喝了一口茶,若有所思,“这只是引子,之后的故事,想必三爷你会有兴趣。”
“孙先生,我一直都很有兴趣,你的故事很吸引人。”石三表明了十分的兴趣。
“好。”孙亭喝了杯茶,开始继续往下讲。
大概在常家营住了十来年,虽说时间不短,但丁一内心的自责与恐惧仍不减当年,连做梦都会梦见衙门的官差抓到了自己,全家老小一起被砍头什么的。就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丁一的头发完全白了,刚刚五十岁出点头的人,看上去竟然跟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没什么区别。
这一天,丁一在院里喂鸡,忽然有人疯狂的跑到他家,说常四山家出事了,一家四口人一块上吊,现在被救下来了,但没气没脉,让丁一去看看还有没有救。听见这消息,丁一马上找出行针袋子跟报信的人来到了常四山家,当时常老喜正带着几个人边鼓捣着救人边分析情况,这常家营向来跟外边联系不多,也从来不会找外边人借钱什么的,你说这日子过的好好的,有什么事想不开非得全家上吊呢?
丁一看了看这四口人的情况,除了常四山胸口还有点热乎气之外,他爹、他媳妇和儿子已经铁定没救了,人都硬了。后来虽然丁一尽了最大努力,但常四山的命还是没保住,这件事闹得村里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什么耍钱欠债啦、抽大烟什么的,但唯独丁一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晚上,丁一为这事卜了一卦,结果让自己大吃一惊,常四山一家乃是死于非命。
并不是所有意外都能算作是“死于非命”,真正意义上的死于非命,是指未到阳寿而终,其中原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犯鬼神、泄天机与触星宿,但是在这种偏僻的山村,总共四十多口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触星宿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山民,泄天机更是不可能,而且泄天机不会一家人一起死,对于常四山一家而言,造成“死于非命”的原因只可能有一个,就是犯鬼神。
常家营方圆二十里内一无坟岗二无寺庙,怎么可能触鬼神呢?丁一彻夜未眠,百思不得其解,就在第二天早晨,昨天报信的人又跑到丁一家来了,说常老喜
一家人也上吊了,这次这家人吊得还是比较彻底的,等丁一到现场时,基本上全硬了。
这一来,常家营立即人心惶惶,总共四十多口人,十几户人家的村子,两天就死了五分之一,照这速度,全村死绝也就是几天的事。这时更奇怪的事出来了,全村的鸡鸭猫狗等小动物一夜之间都跑了,甚至说村里连只耗子都找不到,一时间,家家户户开始收拾行李准备外逃,两天工夫,全村除了一个瘸老太太常氏和丁一一家人以外,基本都跑光了,两天前还炊烟袅袅的常家营,立即成了一座死村。
常氏不走,是因为其早年丧夫,还没孩子,这些年一直靠养点鸡鸭以及村里人周济为生,眼下鸡鸭都没了,自己年纪又大腿脚又不利索,想想自己这一辈子也挺惨的,这事一出,干脆就想死在家里一了百了,而丁一确实是因为不敢出去,诛九族的事一直是他心里一块病。傍晚,丁一绝望的又给自己卜了一卦,结果跟十年前大致一样,黑云蔽日,江河断流,野火焚山,白浪覆舟,但与十年前的卦象相比,好像多了一点不一样,蔽日之云多障目,断水江河不走桥,山焚火熄枯草绿,小舟不覆大舟遥。
“这是什么意思?”虽说卦象上还是绝卦,但卦尾似乎带着柳暗花明的意思,丁一算了几十年的卦,如此奇怪的卦象还真没见过。
“莫非,冥冥之中,有贵人保我丁一一家?”
不一会工夫,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黑夜中的常家营,只有两家人的房子里有灯光,一家是常氏家,一家就是丁家。
因为常家是后来落户的,房子盖得和村里杂居的地方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灯光,并不能分辨亮灯的究竟是哪家,旧社会的人都是很迷信的,看到这鬼火般的灯光,妻子罗氏基本已经精神崩溃了,白天家家户户兴师动众的搬家,全村基本上已经走干净了,但到了晚上,村里却还有灯光,难道说是鬼?
想到这,妻子罗氏开始央求丁一也离开常家营,白天,为了这件事,两口子已经打过一架了,但丁一是个比较传统的男人,横竖都是死,他宁愿死在鬼神手里,也不愿意被人用囚车拉回北京,然后在老百姓的唾沫里被砍头。
“那他就不能找个别的村子容身?”听到这里,石三实在觉得这些老辈子的人太死心眼了,一条道跑到黑,且不说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年,道光皇帝已经驾崩,还有没有人记得这档子事都不一定,单就这十年里自己相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换作现代,都应该比做过整容手术还安全了,况且此时天下大乱,谁还有心思去管这个早就认不出来的算命先生?
“三爷你有所不知,这十年中,丁一基本上是封卦的,常家营是一个消息闭塞的小山村,像道光驾崩、太平天国这些大事,丁一一概不知。按这本里的记述,当时丁一无意中看了眼天象,主星耀眼,客星暗淡,丁一认为大清朝东山再起了,这也加剧了他对以前欺君误国大罪的恐惧。但根据后世的史实分析,这种天象很可能说明大清朝气数将尽,回光返照。”这孙亭不但负责讲故事,还在不厌其烦的解答石三的疑惑。
“?是本什么书?”石三从孙亭手里接过一本破破烂烂的古书。
“这丁一是什么名人?怎么都进了古书的记载了?”石三有些好奇这个丁一的身份。
“呵呵,这本书就是是丁一在常家营期间所着,我刚才讲的故事,有一部分就是这本书里记述的,另外,这本书还记录了丁一的毕生所学,从看相卜卦到观星风水都有,还有一部分医术的记载。”孙亭叹了口气,“可惜,丁一没过多久便惨死常家营,这本书并没最终完成。”
“哦?”石三好奇地翻着书,“他是怎么死的?跟那犯鬼神的东西有关?听你说他算出了柳暗花明的卦象,我还以为他能幸免。”
“没有,那个柳暗花明的卦象所指的并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家人,他的妻子和孩子。”
第251章 狸猫
妻子的再次哀求,让丁一也有点动摇了,说实在的,丁一并不是神汉,而是算卦的,驱鬼镇邪的事懂是懂,但绝算不得高手,至少体力上就不过关,此时常家营的怪事显然不是一般的东西闹的,随着夜晚灯光的出现,丁一也虚了,但此刻是晚上,就算走,也得等到明天啊。无奈之下,丁一又拿出了卦签,摊开了先天卦的卦局,倘若那亮光不是人发出来的,那么只有先天卦能估算出来。
卦象一出,这丁一真是又惊又喜,“辰光在夜,无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