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狠毒的是此蛊并非当时发作,会延续到二十年后发作,二十年间,日日毒发,生不如死,直到二十年后死去。
第五十九章:最难盗的四个墓
大凡帝王将相,无不梦想得道成仙。即使死了,也要利用各种方法保存自己的尸身不腐,以便于将来若是子孙有道,还能把自己的尸体复活,再享荣华富贵。所以墓中陪葬,无不丰厚,但也正是这些丰厚的陪葬品,引来了茫茫多的盗墓贼,对墓中陪葬品虎视眈眈。
所以无论是前人今人,死后下葬,最害怕和最痛恨的,都是盗墓贼。墓主会在墓中部下重重机关算计,毒虫火药。不仅尸体上要下尸毒防止盗墓贼毁坏尸体,就连陪葬品上都要下蛊下毒下降头,这样就算盗墓贼识破了墓中重重机关盗走宝物,也会着了陪葬品的道。
不过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墓主墓中的机关再如何算尽,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一旦给那些心狠手辣的盗墓贼破除了一切机关,那等待墓主的就是挫骨扬灰了。所以盗墓贼和墓主人之间的关系,乃是不死不休,水火不容。
那献王生前乃是一国之君,堂堂的郡王,说得好听些是朝廷册封的郡王,说得不好听些那就是四川云南地带的土皇帝。四川云南风调雨顺物产丰富,他这个郡王自然也是富得流油,那墓中藏宝不消说得也是金山银山,受用不尽,但献王墓中的机关,也是最狠毒的。
四川云南地带,乃是蜀州和云州的交界,蜀州有蜀山,铸剑术和机关术独步天下;云州有巫蛊,巫术,蛊术,毒术当世无双。献王作为此地的郡王,墓中机关,自然得此几种术法之大成。再加上四川和云州当地崇尚青乌之术,人人都懂风水,所以那献王墓中的布置,真个是机关算尽。
当今天下,谁的墓最难盗掘?盗墓一界公认四人,首选乃是摸金校尉的祖师爷曹操。曹操征战一生杀人无数,立下的仇家自然是翻着跟头多到天上去。他活着的时候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战四方,威震天下,自然没人奈何得了他,但是人死后,世事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时候可就不好说了。
正因为如此,曹操死后,设七十二处疑冢,麻痹世人。其真正的坟墓,从古至今无数能人异士都想一探究竟,可就算穷尽了一生致力,就连他的疑冢都没发现几个,更别说曹操作为摸金校尉祖师爷,精通几乎所有墓中法门,墓中布置定然是精妙中的精妙,常人怎么懂得其中玄机?
因此来说,要盗掘这摸金校尉祖师爷的真正坟墓,无异于大海捞针,班门弄斧,所以历来最难盗掘的坟墓,首推曹操墓。
曹操墓过后,最难盗掘的坟墓,当数得上是秦始皇墓。秦始皇嬴政作为华夏历史上“千古一帝”,大秦王朝的财力物力人力在他死的时候恰好达到了顶峰。他的坟墓,明明白白的就摆在咸阳城外,偌大一条清晰的龙脉之下,稍微懂点风水的人来,都能一眼看出秦始皇的墓室所在。
但是能看出来归能看出来,看出来了也不过是看出来的事。明知道下面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大鱼”数不胜数,但是你又能奈何?秦始皇的墓穴,采用了全密闭式结构,用了三十万吨水银把整个墓室完完全全的封闭起来了,其中有匠人祖师鲁班设计的循环结构,水银会在墓室中形成如外界一般的气候环境,只是落下的雨滴都是水银,墓室中也充斥着水银蒸汽。
秦始皇墓中,由水银为水,自成一个世界。莫说三十万吨水银这样一个巨大的保护罩防护着外围墓室,里面无处不在的水银蒸汽会在盗墓贼进去的第一秒就将其毒杀。
再加上现在华夏重视保护文物,秦始皇陵作为国家重点保护古迹,被严密的保护起来。要是没有这保护,以现在的科技水平,估计着这三十万吨水银和里面的水银蒸汽都难不住有心人,但恰恰因为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你前脚在秦始皇陵上打一个盗洞,还没有一个小时估计就给人抓起来了。
正因如此,所以秦始皇的江山虽然没能千秋万世,但是他的坟墓,的确是高枕无忧。他的坟墓,在盗墓一行里面的难度,和曹操墓比起来孰强孰弱,至今都没得个定论,后人尊崇曹操摸金校尉祖师爷的名头,将曹操墓列为最难盗掘的一个墓。
曹操墓之后,明朝皇太孙朱允炆和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墓并列为最难的两个墓穴,朱允炆的坟墓,因为所在何处有极大的争议外,其墓中布置也必然是无比精妙。相传为朱棣亲自倾一国之力秘密打造。等闲之辈必然是有去无回,墓中折了无数盗墓的行家里手,也没把水里的“鱼”捉一条出来。
成吉思汗墓,在成吉思汗死的时候,他的世子带了成吉思汗手下最精锐最心腹的三千铁骑,拖着成吉思汗的棺木和陪葬品,到早就秘密挖好了的陵墓中安葬,好了之后三千铁骑在其上策马奔驰,踏平上面所有的痕迹,然后集体服毒身亡。就连座下骏马,也要被乱刀砍死,不得幸免。
至于人和马的尸体,由于早就服用了特殊的药物,在死后会迅速的化为一滩脓水,看不出任何痕迹。最后,世子一个人会独自离开这片草原,成吉思汗的墓穴所在,也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
这还不算完,据说成吉思汗所安葬的龙脉,乃是地下一条移动的龙脉,随着时间变迁墓穴的位置会不断变动,就算是世子也不知地下的墓穴真正所在,要祭拜成吉思汗,得靠一批白色母骆驼引路。
这是何故呢?原来成吉思汗安葬的时候,除了三千铁骑和世子,还带了一头产了独子的白色母骆驼到他的墓前,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小骆驼宰了,血滴在成吉思汗的棺材上,小骆驼的尸体也一并安葬在墓中。
随后合上坟墓,清理痕迹,随着在场的人全部都死去,彻底杜绝了有人知道成吉思汗墓穴所在的那一点微妙的可能性。要祭拜成吉思汗的墓,只有让那匹白色的母骆驼带路。骆驼对气味极其敏感,又极其重母子感情,所以能找到地下移动的成吉思汗墓穴,等到过几年母骆驼死了,世间再无人知道成吉思汗墓穴所在了。
第六十章:见猎心喜
这四个大墓,名声在外,凡是想在盗墓这一行干出点名堂来扬名立万的,无不盯着这四个大墓,但是天下之大,其实难盗掘的帝王将相之墓,数不胜数,又岂是这简简单单四个墓能说得清楚的?冯守最后所盗掘的献王墓,从难度上来说,并不亚于这四个名墓。
这又是何说法?原来初代献王刘德本来就是古代瑱国的郡王,瑱国那时候的地界划分,前接蜀州,后接云州。蜀州炼器和机关术发达,能人异士辈出,刘德在位期间礼贤下士,深得民心,手下的能人,自然是数不胜数,不过是生逢平安世道,所以并不出名。
人不出名,不代表人家没有真本事。那些能人异士大多隐居,穷极一生去研究自己要研究的东西。有道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家本来就是行业翘楚,穷极一生研究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差不到哪里去。
更何况那时候的人,极为注重传承,老师研究过了的东西,死了的时候再交给徒弟继续研究下去,代代传承下来,其中机关算计,自然是精妙无数。就比如名动青史的诸葛孔明,他之所以由此成就,一是因为天赋异禀,少年英才,二则是因为师父水镜先生和岳父倾尽全力教导,所以初出茅庐便展露锋芒,名动天下。
诸葛孔明一生除了机关算尽,还有两样集机关造物之大成的物件遗留世间,一是搬运粮草所用的木牛流马,二则是可以连续激发的诸葛连弩,这两样东西在当时为蜀军提供了技术上的领先,所以诸葛孔明出师才无往不利,其一是仗着本身神机妙算,其二便是有这等优良器械辅佐。
袁守城英雄人物,一身霸道的机关术和先天八卦算法独步天下,人虽然看上去谦和淡然,其实狂妄至极。他并不看清某一个人,几乎所有人都不入他的法眼,一生除了授业恩师,只服诸葛孔明,恨不生逢同时,与诸葛孔明一较高下。
但是人死了便也死了,要跟他较量八卦算法是并无可能了,但是诸葛孔明所造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还遗留世间,袁守城后来翻阅古籍,穷心研究,结合墨家机关术,造出了两件克制之物,教给座下弟子,若是有朝一日找到孔明之墓,便可下墓用此二物,与诸葛孔明的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一较高下。
木牛流马被诸葛孔明拿来搬运粮草,世人愚昧,便以为此物的作用就是为了搬运粮草,其实不然。木牛流马之上,还有机关造物,是为机关人,据说手脚关节无不如真人一般,活动更比真人灵活霸道,乘骑木牛流马,手持机关刀剑,在特定的墓道中,无穷无尽的巡逻把守。
若有入侵者进入,触动机关,木牛流马和其上的机关人须臾而活,如真的战马搭载战士一般,追杀进入的盗墓贼到死。这东西坚固异常,又不知疼痛,可以说毫无弱点,水火不侵,雷打不动,很是难缠。
配合木牛流马的的近战压制,诸葛连弩的作用其实是远战压制。诸葛连弩其实根本不是搭配箭盒子用的。它原本下方是一道箭槽子,下方安置无数箭羽,用弹簧顶住,上方的箭羽射出去了,下方的箭羽又顶上来,持续发射,诸葛孔明将弩箭取下来,简化了下方的键槽为箭盒子,才有了世人面前的诸葛连弩。
木牛流马和诸葛连弩,看上去简单,其实集机关术之大成。但凡在某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必然心高气傲,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袁守城英雄一世,就连烛龙也被他运用机关术和八卦算法困住不得出,自认为机关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唯独不能喝诸葛孔明一较高下,实在是极为遗憾。
他心下一喊,说话谈笑间难免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弟子,后来他的弟子也感染了这种情绪,无论是谁,都想用祖师爷的本事,和诸葛孔明的机关造物一较高下,传到冯守这一辈,自然也不例外。
冯守虽然起初为生计所迫,把祖师爷的本事拿出来盗墓发家,但是少年英才,内心其实还是孤傲的。再加上当时他寻墓盗墓,无往不利,没有谁的墓在他面前能难得住他,几乎不出一点大事,轻而易举就满载而归,次数多了,年轻人难免膨胀,目空一切。
在冯守的当时,其实还有不少同样所藏丰厚的大墓可供冯守选择,但是冯守偏偏一意孤行,要去拿下献王墓,何也?原因有三。
其一便是献王墓乃是一个墓葬群,历代献王和不知多少达官贵人埋骨于此,地下所藏,必然无比丰厚,得此大墓,可以一劳永逸。其二,献王墓中,各种机关射击,集历代能人异士之大成,精妙无比,搞研究的人死脑筋,越是难的东西,他越是想要去挑战,想通过击败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所学。
其三便是据传献王墓中设计,乃是诸葛孔明的先师水镜先生代代传承所造,墓中有原版的木牛流马和连弩。若是能败了木牛流马和连弩,也好圆了祖师爷当初一点执念,祖师爷高兴了保佑自己,也不失为一桩美事,所以冯守虽然有其他选择,仍然见猎心喜。
当时苦劝冯守的人不少,可冯守一意孤行,打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