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10年代骂射电望远镜的都是傻黑粗,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决策者对网络的重视程度,只能勉强说是压力。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报纸的影响力可不容忽视。
既然主流媒体提出了意见,那杨锐就不能轻视它了。
就在最近几年,有多次的所谓国民大讨论,其中既有“大学生救老农值不值得”的社会问题,也有真理大讨论的政治问题。不谈背后的推波助澜,媒体尤其是纸媒的力量不容忽视。
无冕之王做二逼之事的时候,可以毫不犹豫的扒光了扔出去,因为他们光着身子没有王冠。
但是,当他们的问题得到了主流认同的时候,其人头顶虽无皇冠,却有黄袍加身的影响力。
杨锐可不想做与主流舆论对抗的科学狂人。
这其实也是国民科学家与外卖学者的区别。
国民科学家是要照顾国民的情绪的,外卖学者需要照顾的是外国爸爸的情绪。
所以,外卖学者不会去做克隆羊,国民科学家就……让国民开心就好。
不用国库的钱,不代表不用国家的钱。
80年代国内还没税改呢,中央政府拿的钱远没有地方政府多,甚至国企手里都存着大笔的钞票,只是比较零散罢了。杨锐想到此点,就毫不犹豫的将“国库”给放弃了。
记者们有点措手不及,一时间乱了方寸。
“杨教授,您的资金将从何而来。”
“人体基因组计划不是必须用公共资金吗?”
“杨教授,您的计划是什么?你要加入到国外的人体基因组计划吗?”
“杨教授,人体基因组计划确定吸纳中国了吗?”
大家问的多了,反而没有了重点。
当然,最多的还是连人体基因组计划都搞不明白的记者。
这也是克隆羊带来的副作用。
社会影响力提升了,记者来的就更多了,但是,关心专业的作者比例也就少了。
杨锐不用对混乱的提问给予回应,用手拢了一下耳朵,装作听不清的样子,脚步匆匆的离开了教室。
他给出的答案足够记者们消化一阵了。
只要“不用国库钱”几个字发出去,就足够说明自己的态度了。
再有偏执的民众,就不用理会了。
“以后的教室,要实行准入制了。”杨锐走出一段,对王镭道:“不能谁想提问就提问,必须得是咱们认可的媒体才行。”
“哪些媒体算是认可的?”
杨锐沉吟了一下,道:“不如这样,搞邀请制,你弄一点邀请函,给各大媒体发出去,尤其是在京的媒体,大一点的都发,但是邀请函搞的朴素一点,寒酸一点,寄送的方式也简朴一点,然后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回馈期,到时候没有回馈的,没有拿邀请函的,就不要来了。”
“那也好多媒体吧。”
“以后每次都发邀请函,想来的要提前两三个星期做准备,等风头稍微过一下,很多媒体嫌麻烦就不会来了。再以后,我们就不给不喜欢的媒体,还有上次没回馈的媒体发邀请函了,几轮下来,应该就没多少记者追踪了。”别看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一个个凶猛的和棕熊似的,实际上却都是怕麻烦的主儿。许多记者连文章都懒得写,就让受访者自己撰写。
80年代的媒体风气正是飞流直下之际,杨锐也不介意利用一下。
他并不是喜欢自我隔离的学者,但是,课堂上的媒体是很没有必要的,与其让他们占据一个位置,还不如让出空间来,多填补几个学生呢。
杨锐的教学能力一般,但是,给有志于生物学的学生们上上课,本身还是很带感的事。想想三十年后,这些读北大和清华的孩子免不了有许多成长为科学大佬了,见到杨锐,起码也是听过他课的学生。
杨锐想的很好,自觉满足的将工作安排了下去,就到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休息室里小憩了片刻。
如果克隆羊也做完了,旗下的三间实验室,一并北方制药在内,虽然都在做各方面的后续研究,却都不是很需要杨锐的参与了。
科研人最需要的就是得到锻炼。大部分的科研单位,都是无法提供锻炼机会给研究员。
而机会一旦让出来了,学者们的成长是非常快的。
就比如中国人做两弹一星,要是论水平和积累的话,名气最大的钱学森在顶级实验室里也不过是立足而已,远没有到执掌一个超级项目的程度。中方组织的科研人员更不用说了,许多人甚至不具备本科程度,以至于要自学高等数学、高等物理、高等化学等等。
但是,不计工本不求成功率的实验条件是非常变态的。
差不多水平的学者,在欧美国家的可能还没有实操过两次呢,国内就已经测试三五次了。
这样的训练模式,很容易就将学者的水平给拔上来了。
杨锐的实验室也是这样。
世界顶级的生物学项目,放在冷泉港之类的顶级实验室,从顶级大学里毕业的博士可能要等十几二十年,才能等到参与的机会。
离子通道实验室,华锐实验室和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却是放开了大家尝试的。
如此几年下来,训练出来的都是独当一面的高端学者了。
再面对一些边角料的小项目,杨锐基本都不用插手就能完成。
这段时间,大约也是项目负责人最舒服的时间。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种舒服
“杨锐,你怎么躲在这里睡觉了!”
蔡教授找到杨锐的时候,简直是要气急败坏了。
“发生啥事了?”杨锐朦胧的擦着眼,慢吞吞的拍起来,将毛巾浸入门后面的脸盆里,吸饱了水,在脸上盖了几秒钟,才清醒过来。
“你要做人体基因组计划吗?”蔡教授先问。
“是啊,没错。”杨锐并没有掩饰的道:“您不是早知道了吗?”
“那你还说不用国库的钱?你知道科学院现在都闹成什么样了?杨锐,你可别想着自立门户,在国内,这是行不通的……”
杨锐赶紧斩断蔡教授的絮叨,道:“我啥时候说要自立门户了?”
“你不用公共资金,不是自立门户是什么。”
“不是,我只是不用国库的钱而已,和自立门户远着呢。”
“哦,这样还好。”蔡教授不禁松了口气,连连点头:“这样还好,这样还好,你不知道,大家已经开始商量着给你凑钱了,恩,你计划用多少钱?”
第1503章 载人飞船
“你们准备怎么给我凑钱啊。”杨锐露出微笑,道:“人体基因组计划,就算是百分之一的参与度,都得上亿元吧。”
站在如今的时节说话,上亿元其实是说的少了。
就规划来说,30亿美元的计划开支,百分之一的成本就是3000万美元,已经超过一亿人民币了。
而且,这笔30亿元,其实是实验开支,并不是项目开支。
其中少掉的,包括了各种技术授权的开支,已有的仪器设备的开支,以及最大头的人员开支。
这就是美国人,或者说是达尔贝科等人玩的小伎俩了。
历史上的三大科学项目,曼哈顿计划不用说,那是二战期间的秘密项目,耗费了好几万人在沙漠里搞原子弹,其艰苦程度,真是不比中国人搞原子弹差,当时花的钱虽然多,但是为了战争,也是没办法的事,大家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一切为了胜利。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冷战期间的项目。所谓冷战,只是硝烟少一些的战争,最终,美国能在冷战中胜出,也是多亏了该项目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可以说是阿波罗登月计划孕育而生的,也由此拉大了美苏两国的国力差距。就是在当年,阿波罗登月计划也是得到全美民众认同的,花的钱虽然海了去了,依旧是很有底气的。
人体基因组计划的诞生,就没有那么顺利了。
事实上,美国人更支持的,其实是70年代末开启的攻克癌症计划。为了攻克癌症,美国人真是多少钱都肯花,感觉所有人都捡了一条命不是。
就是论钱,花钱到科研上,也比花钱在超贵的医保账单上划算啊。
然而,癌症是非常难以攻克的,用了十年时间耗费10亿美元的癌症攻克计划终于还是失败了顺便说一句,如果中国有哪个老中医真的能攻克癌症,他一定是脑子有病,自私自利,宁愿朝九晚五的坐班开药,竟然也不愿躺着赚钱,不仅不要利,还不要名,更不愿意为社会做出有回报的贡献。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保机构,或者医药公司,都愿意拿出亿级的资金来购买攻克癌症的配方,哪怕只是一个类型只针对一种人的,参见格列卫。而他的贡献,也将改变人类历史,与袁德鲁伊齐名,甚至为叛逆期的孩子们所唱诵:想想乔布斯还活着的话,苹果手机至少能多占用人类几千亿分钟的时间吧。
比起癌症攻克计划,人体基因组计划就基础的多,间接的多了,而它的花费却要多的多。
让美国人支持一个不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是很难的,不能立竿见影又耗费良多的项目就更难了。
所以,包括沃森、达尔贝科等人在内,没有人敢公布人体基因组计划的真正预算,即使如此,他们也放弃了只忽悠宇宙最富的美国爸爸,而将目光放眼全世界。
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国际项目,它的好处是什么呢?
主要就是钱。
它首先是均摊了开销,任何一个国家参与进来,都是要掏钱的,哪怕是对一个国家来说,掏出几亿美元也是有点肉疼的,这可是纯开销,日后是很难看到收益的。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国际化节省了初始的投入,并节省了日常开支。
比如人员的薪水,就是由各个参与的实验室自己支付的。
当然,人体基因组计划开展以后,是会给一些补贴的,但那都是杯水车薪。
在整个计划当中,随便拉一个团队出来,都是几百上千人的规模。1000人的科研猿的日常开支要多少?虽然科研猿的薪水都低的可以,但要是算上各种社保和办公开支的话,平均每人每年5万美元是少不了的。等于说,5000万美元还不能覆盖一个团队一年的开支,整个计划耗时10年,光是一个团队的开销就得5亿还不止,30亿美元只够6个团队的薪水开支!
然而,这些钱从开始就被隐藏了下来。
而这些团队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也是各国此前就给配置的,也是不能算在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开支里面的。
这是人体基因组计划,能用30亿美元,覆盖整个项目的主要原因。当然,从技术上说,超过预计的技术进步,更加直接的节省下了经费。
但不管怎么说,要想参与这样一个项目,本身是要准备大量的资金的。
顶级至少是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顶级的学者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员,充沛的经费,一样都少不了。
杨锐说上亿元的经费,也就勉强达到门槛罢了。
他敢说不用国库的钱,也是这样的原因。
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真的是拿不出钱来,别说是上亿元了,1000万都很够呛。
别的不说,现在连各种军事院所都拿不到经费,人体基因组计划这么基础的项目,怎么可能拿到大笔的中央拨款。
杨锐与蔡教授亦师亦友,更不愿意他为难,一笑而过,道:“记者们的话糙理不糙,咱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