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1-第10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还要官方承认这样的小道消息吗?”
  “不懂装懂!”伍洪波对同为院士的葛兴邦一点都不客气,道:“那是最终名单吗?那是进入最终评选阶段了,杨锐和科恩都有可能被审议团审议,无分先后。以史为鉴,能够走到这一步的科学家,都是很以后机会得到诺贝尔奖的,即使今年不能,未来获奖的几率也很高。”
  五人委员会的学者们,刚开始的任务是不断的缩小提名的名单,也就是排除某些人,通常来说,都是要有一些相对充沛的理由的。
  但是,到了最后阶段,剩下两三个,或者四五个人的时候,五人委员会的学者们,就不会继续排除了,而是将工作放在排名上。
  所谓的排名,就是决定将谁的名字,第一个递交给审议团,第二个递交给审议团……
  因为审议团经常会“谋杀”候选人,因此,排名第一并不意味着会获得最大机会,排名第二也不一样。
  总而言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委员会提出的名单,在遇到不同审议团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果。
  因为审议团只有否决权,委员会只有提名权,这种博弈既可以充满智慧,也可以充满愚蠢,更是必然充斥了运气。
  对全人类来说,如此重要的评奖,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运气成分,或许只能用现实来形容了。
  但不管怎么说,正如伍洪波所言,只要进入最终名单的学者,就是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即使他们今年不能得到诺贝尔奖,也会在未来多年时间里,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与获得拉克斯奖的学者类似。
  毕竟,他们已经是被筛选过一轮的安全科学家了,至少不会出现颁错奖的情况。
  而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者说,成为热门候选人本身,就已经足够有想象空间了。
  伍洪波会出现,并提到所谓的态度问题,也就是基于此的。
  葛兴邦听到“不懂装懂”一词以后,脸就掉下来了,但他也不能就此否定伍洪波的话,不然就真的变成不懂装懂了。
  “那我们就静待结果了。”葛兴邦勉强的笑了笑。
  “不是静等结果。”伍洪波并不满意葛兴邦的示弱,转而看向其他人道:“中国的生物学界等的还不够久吗?还要继续等下去?”
  没人说话,葛兴邦更是露出讥讽的笑。
  伍洪波站的笔直,道:“科研中心的转移,是对所有人有利的,我们不抓住这次机会,难道机会能跳到脸上来?”
  “伍院士,咱们今天不谈这么虚的。”老方看有的学者意动,连忙抢了一句。
  伍洪波呵呵的笑两声,道:“我说的这个可不虚。我说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怎么样,难道你们就不想,有朝一日在家门口召开的国际会议里,见到来自各国的重量级生物学家?有朝一日,咱们的实验室里,做出的研究,指导世界生物学的方向。”
  伍洪波的话,果然引起了一阵阵骚动。
  都到了能提前分配经费的程度了,要说个人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与事业诉求相重合了。而对学者们来说,既然中国顶尖的目标不是仰望了,世界一流乃至于世界第一的渴望,自然早就滋生了。
  只是很难达成罢了。
  那么,有杨锐的参与,是否能够达成呢?
  若果杨锐真的获得诺贝尔奖,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
  众人不禁陷入了沉思。
  伍洪波不等大家想出什么结果,只是嘴角抿出一丝微笑,道:“我再说点实际的,等到诺贝尔奖颁布,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会是什么样的?我说是世界级的实验室,大家应该是不反对吧。”
  有几名学者轻轻点头。
  伍洪波没说杨锐得不得诺贝尔奖的事,但是,现在进入最终名单了,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价值,已经是大大增加了。
  要是落在国外的话,一名准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就是所谓的世界第二阶的学者,吸引研究生的能力可谓是爆棚,每年申请的学生里面,哈佛耶鲁剑桥的得奔着三位数去。
  有志于学术的学生,谁不想跟一个好导师。
  就是在中国,杨锐的实验室远离世界生物学中心,竞争力依旧会倍增。
  而他若是得到了诺贝尔奖,不谈世界生物学中心偏移,但差不多也有一个新区或者副中心的存在感了。最起码,中国生物学界,是不能轻易被世界生物学界所忽略了。
  “在我看来,伍院士你说的一点都不实际。”老方是抱定了要唱反调的,再次站出来,道:“实验室是什么级别的,那都是杨锐的实验室,但是,难道中国只要杨锐的一个实验室就够了吗?为了杨锐一个人的实验室,剥削全国的实验室,没有这样的道理吧。”
  “经费本来就不是你的,何谈剥削。”伍洪波先将政治因素给去了,继续转向众人,道:“我希望大家理解现在的科学界,世界各国的经费都来自哪里?除了大比例的国家经费以外,私人公司和基金会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了,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非国家经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国家经费是不存在的。实际上,就我所知,杨锐的实验室,就接受过包括可口可乐、捷利康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私人公司的经费,是这样吧?”
  伍洪波是面向蔡教授询问的。
  “没错。”蔡教授点点头。
  “这就是标杆的好处,我们有世界级的实验室,不仅该实验室会获利,全国的实验室都会获益。如今国家的发展很快,用不了多久,全国各地的制药厂、食品厂,都会有更新换代的需求,到时候,我们是不是能从中获得经费呢?还是要将经费让给来自日本韩国的工厂和实验室?”伍洪波说的很是认真。
  要说起来,来自跨国公司的经费,确实是各国实验室的一大收入源,这笔钱当然不能与国家经费相提并论,但是,对于能收到钱的实验室来说,帮助不可谓不大。
  而且,越是高端的学者,对这方面的渴望就越强,正如越是高端的工厂,才越渴望进出口贸易一样。
  葛兴邦缓缓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建立在杨锐的基础上,你说给杨锐听就好了,说给我们听又有什么必要。”
  “这就是我说的态度的重要性了。”伍洪波的表情变的冷静下来道:“大家不可能既想着要杨锐在前面给我们冲锋陷阵,又在后面想着挖他的墙角。说句不好听的话,到时候,若是有国外的经费涌进来,有国外的会议要来中国开,不管是什么好事吧,你说人家是信你们的,还是信杨锐的?”
  葛兴邦被伍洪波问的愣住了,道:“这是外交上的事吧。”
  “那你就等着外交部的给你联系经费吧。”伍洪波不屑一顾的道:“2000万元的经费,现在答应下来,没什么坏处。我再提一点,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也够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了。”
  “不可能!”
  “想的太美了!”
  “这就不是破格了,是没规矩了!”
  刚刚被说动的几个人,又肆意的反对起来。
  伍洪波也不多说,就坐在电视对面,专心致志的看了起来,就好像在家似的。
  
第1371章 直播
  
  电视里,播放的正是瑞典和诺贝尔奖的介绍。
  这是中国媒体的一向做法,当政府对某个项目的关注度提高的时候,他们就会理所当然的做出节目来宣传。比如亚运会之前,几乎没有国人知道还有这么个比赛,但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响起的时候,亚运会的重要性顿时变的令人耳熟能详了,类似的还有WTO,奥运会,网红排球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
  诺贝尔奖在86年还远远不够流行,一般的知识分子当然是知道的,但是,电视台的宣传目标,可不仅仅是面向知识分子的,他们是要让大爷大妈,街边吃一口撸串的流浪汉,都看到听到这个消息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仅是中央电视台,还有中央广播电视台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加入到了诺贝尔奖的追逐当中。在电视台较多的京城里,换两个频道,最多等待半个小时,就能看到一期与诺贝尔奖有关的节目。
  观众们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反正不看诺贝尔奖,就看霍元甲和功夫,要么就是听大学问家和来自上@海的隐士们聊气功。但是,在学者们看来,这样密集的报道诺贝尔奖,多多少少还是有点与有荣焉的。
  最起码,正正经经的报道生物学的电视节目,现在都是凤毛麟角。
  电视里的人,现在谈到细胞,谈到人体结构,全谈的都不是正经科学。饭厅里聚集的要是物理学家的话,或许还对气功保持有一定的兴趣搞物理的滑入哲学深渊不是啥稀奇事了,前有牛顿后有薛定谔,其他玩死了自己的物理学家不可胜数。可生物学家就不是这样了,谁没有弄死过几百只可爱的小动物啊,要是生物体有本事爆发出神奇的力量,小白鼠你倒是挣破枷锁踹翻研究员别被拧断脊椎啊,小白鸽你倒是强项令一把别被研究员捂着嘴和鼻子憋死啊,小白狗你倒是从硫喷妥钠的麻醉中清醒过来掀翻手术台把研究员给放了血啊,结果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天天看电视里说气功,还有假借着生物学而宣传的气功大师,再看电视台正正经经的介绍诺贝尔奖以及生物学,饭厅里的生物学家们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不论口头上是如何的反对杨锐,这一刻,大家是切身体会到了杨锐带来的好处的。
  在此之前,国内的生物学家做的再好,又能得到多少宣传资源呢?
  数来数去,也就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能带来一些政治上的影响力,还没有几个人能叫出科学家的名字来,再往前数,直接就可以数到童第周去,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人物了。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由地处斯德哥尔摩的卡瑟琳医学院负责评选的,每年的10月揭晓,并在每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的周年纪念日来颁奖,之所以留下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诺贝尔奖的历史悠久,在没有商业航空公司的年代里,受奖者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坐船抵达。”
  电视机里,主持人的声音清晰而甜美,正在不厌其烦,不知道第多少次介绍诺贝尔奖的由来。
  伍洪波却听的很高兴,乐呵呵的咽了嘴里的食物,道:“咱们搞100次的下乡科普活动,也没有电视台科普一次有用。”
  老方原本也有些高兴的,却不愿意听到伍洪波傻乐的笑声,于是低声刺道:“天天讲****讲,好像就有人要拿到诺贝尔奖了,最后要是没拿到,你说得多尴尬。”
  “我看也没什么尴尬的。”蔡教授道:“诺贝尔奖一年只有一个,全世界这么多的科学家,谁敢说自己一定能拿到。就我北大看来,凡是进入最终评奖阶段的科学家,都是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家,今年或者明年没有获奖,不见得未来不会获奖,未来即使没有获奖,也是人中之龙,最顶尖的学者了。我之前还与老刘聊天,说到泡利,泡利25岁做出泡利不相容的理论,获奖的时候却已经四十几岁了,依旧是年轻的获奖者。杨锐等得起诺贝尔奖,我们北大也等得起。”
  “我就不信,你们北大的研究员,甘心自己的经费只有杨锐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老方索性辩了起来。
  刘院士在蔡教授之前,道:“经费的比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费的总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