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淳江家的亲戚几乎也都在这里了,包括他两个在红崖的姐姐和一个妹妹,当然还少不了自己的老婆孩子。
他一家人几乎都搬到了将威来住。
这个地方本身就有宿舍,家就安排在这宿舍里。
其实他们一家人心里都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尤其在听说王淳江现在就欠了万峰八十多万的消息后,这十五个吊桶打水的速度就又快了许多。
他们不知道这买卖能不能行,万一不行那他们家可就塌天了。
王淳江现在倒是不想这些事情了,只是专心地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厂的产品生产也是越来越顺溜,从开业之初一天生产百八十台气泵,到月底的时候,已经能生产基本够南湾集团现在运用的数量:一天一百七八十台。
这只够一条生产线下来的翻斗车用量,如果开发区里的第二条翻斗车线也开始运营,这个数量最少还得翻一倍。
到十一月二十五号统计,十五天的时间气泵厂一共生产出一千七百台合格的气泵。
平均一天生产一百一十台。
实现销售收入二十万,毛利润三万六千多元。
刨除电费、利税、工人工资和废品成本,王淳江还剩下一万五千元。
这是十号开工到月底二十五号半个月小厂交出的成绩。
王淳江心里同样有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这半个月严格来说就属于试生产,企业初开,一切都是未知数。
现在好了,经过这半个月的试生产,他心里基本也有了点数了。
按照最后几天厂子生产的数据,一个月小厂生产出五千五六百台气泵那是锅里锅外。
完成五万台的产量不是问题,但要完成十万台的产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样,万峰给他画得大饼成为现实不是遥不可及的。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加大产品的产能,降低废品率,其它的都无须考虑了。
心里有数了,王淳江就把自己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忙人。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闲不住的人。
要说闲不住的人,南湾集团那是一抓一大把。
这里从来不缺少一闲着就浑身难受的人。
虽然作为老板,万峰是比较欣赏自己的人不闲着,但是私底下万峰对闲着难受的人是颇有微词的。
一不干活就浑身难受这不是有病吗。
顾红忠就是这种病得不轻的人。
别人忙一样东西都是干了一样在干一样,他不!他是同时能忙好几样东西而且还不乱套的。
万峰就开顾红忠的玩笑,说他这边和老婆在炕上扯蛋,那边还能拿着英语书学一段英语,说不定嘴里还能哼一首小曲。
这不,前些日子刚把大哥大弄成功没多久,现在他把VCD又弄出来了。
而且顺手还给这VCD配套了一台功放机,眼下正在自己动手做一对可以上舞台的音箱。
万峰看着心累,你这弄出这么多东西,这是都打算生产吗?
他没计划去生产功放机和音箱呀!
既然VCD生产出来了,先申请专利才是真的。
上一世江万猛没有为VCD申请专利,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赚大钱。
万峰可不会吃这样的亏,你们山寨没问题,但是必须拿钱来。
不管你是爱多还是万利达还是金正还是谁谁谁,要生产VCD先交专利费,否则就法庭上见。
专利一共申请了几十项。
申请完专利,就开始设计把VCD推向市场。
不推向市场那弄出来干什么?好看它也不好看。
万峰没计划生产功放机和音箱,但是却有开发VCD碟片的计划,有VCD没有碟片这也是等于零。
上一世江万猛发明完VCD是自己开发碟片,为此还买了十一家音乐社的版权。
万峰可没准备像江万猛一样自己买版权开发碟片,他的事情多了去了,哪有功夫去开发那玩意儿。
他的计划是把压缩技术转让给一家音像出版社,让出版社生产碟片,他们只生产机器。
但是自己不开发那也要碟片不是,没有碟片VCD就是个摆设。
于是,万峰就找人联系了渤海音像社。
渤海音像社成立于两年前,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手里也是有很多音乐版权的。
当渤海音像社的人听到万峰说出VCD这个名词时那是一脸的懵比。
这不奇怪,换谁第一次听到VCD这个名词都这德行。
这个就需要有人给他们科普了。
要让他们明白VCD的优势和它将来产生的影响,当然还有它独特的压缩图像的方式。
经过不懈的科普,渤海音像的人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了。
但是表示没兴趣,他们不知道这玩意能有多少的市场。
你看这事儿闹得,他们解释了半天这还白解释了。
别说要转让技术的费用了,白给技术人家都没兴趣。
第1855章 科普VCD
对方没兴趣就要培养对方的兴趣。
产生兴趣的方法就是给对方看自己的产品,让对方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当对方能评判出该产品在市场上有怎样的定位后,自然兴趣就产生了。
当然,对那些浑浑噩噩,尸位素餐的领导来说依然没什么卵用。
每个音像出版社都有CD压片设备,万峰准备在渤海音像出版社先压制几张VCD碟片,然后再送给出版社的领导过目。
如果对方还没兴趣,万峰就准备去找下一家。
如果下一家还不行,那就的自己买碟片压制机器,自己制作碟片了。
那样就特么麻烦了。
尽量不做到那一步。
万峰就找到了渤海音像社的销售部门,提出压制几盘碟片的要求。
当然他是付钱的。
付钱什么事儿也就好办了。
歌曲是从音像社的曲库里选取的,压缩技术是用自己的。
万峰选了十五首歌花了三千块钱压制了三十盘碟片,一盘碟片合一百多元。
单光是压制碟片也没用,没用机器同样等于零。
万峰就回到将威让顾红忠把那台VCD样机收拾收拾,他不能带着个骨头架子出门吧。
顾红忠就这样不好,弄个什么东西不先做外壳,就那么肠子心肝地拿出来给他看,他看倒是没问题,关键是别人谁看了会有兴趣?
九七年以前的VCD机几乎都是铁壳的,很厚也很重。
那时的钢铁可是很贵的,为了节约成本,万峰直接就上耐热塑料壳的,反正将威现在摆弄塑料制品的小厂有不小,做一个壳子问题不大。
VCD机外壳做好了,万峰把自己压制的碟片放进去试验了一次,很完美。
想了想把闫凌找来在将威转了一圈拍了一段风景片。
万峰又带着VCD机来到了渤海音像出版社,再一次见到了渤海音像社的领导童思洋。
万峰把渤海音像社的主要领导和销售部门的人员请到了一个他租下的就在渤海音像社门口的饭店包间里。
渤海音像社的人进了这个包间后就看到了一台二十一寸的彩色电视机。
电视机是饭店的,被万峰借来了。
除电视机外还有两个比水桶粗半米高的音箱,在电视机旁边还有两个上下叠放在一起的像录像机大小的机器。
“童社长,刘科长,还有音像社的各位领导,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主要就是让大家看看我前几天和你们说过的叫VCD的东西,别的话我就不说了,我先演示一下。”
万峰拿起一盘碟片:“这碟片是我在你们出版社买歌压制的。”
说完把碟片插进VCD,几秒钟后,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了两排歌曲目录。
万峰随便点了一首歌曲,电视机里开始出现画面。
若论清晰度,当时市面上VHS制式下录像带的清晰度大约240线,和最初VCD的清晰度几乎是同步的。
普通VCD在240线到280线之间,能比录像带稍微清晰一点。
但是VCD的画面干净程度是录像带比不了了,起码没有录像带经常会出现抖动翻滚的画面效果,而且画面上还没有水痕。
这样就显示出VCD播放出的画面比录像带画面好像干净的样子。
音像社的人对录像带是非常熟悉的,他们现在出的音像制品主要还是以录像带为主,因此对录像带的画面非常的熟悉,马上就做出了VCD碟片画质和录像带画质的对比。
除了画面就是音色了,VCD的音色方面明显比录像带提升了一个档次,非常的干净。
万峰拿起另一张碟片:“这就是我们生产的VCD产品,只需要一张这样的碟片就可以播放出比录像带画质高的画面,一张碟片的时间是七十四分钟,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有两张碟片就可以完整的压缩进去。这种碟片除了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特点外,它最大的特点是保存的时间长,一张碟片如果保存完好,碟片的两面不花版的情况下,可以保存几十年,而不像录像带那样保存环境差一点的情况下就会长毛。”
录像带其实是个非常娇贵的东西,平日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尤其是夏天稍微保存的马虎一点,录像带就会受潮长白毛,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盘录像带基本就废了。
而VCD光盘只要不处在高温的环境里就不会出现变化,埋汰了用水一洗就如新的一样。
看到音像社的人聚精会神地看着,万峰接着演讲。
“大家也看到电视的画面了,现在放的是歌曲,这是原声的一面,如果要唱歌只要轻轻点一下机器换声道的按钮,或者是点一下遥控器上换声道的键,就会切换到你需要的伴奏音。”
电视里现在播放的是齐秦的《大约在冬季》,万峰一按遥控器上的声道切换按钮,就转换到了伴奏音上。
“这是VCD比录像带有优势的地方,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任意选曲,转换之间不超过一秒,这是录像带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我现在放的歌曲是这张碟片上的第一首歌,下面我要选第十五首,也就是这张碟片上的最后一首。”
万峰按下按键,画面一转,就是一眨眼的时间,齐秦就靠边站了,出来的是费翔八六年春晚的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
“我还以再切换到中间的任意一首。”
万峰又点了一下遥控,刚刚唱出你就像三个字的费翔刷地就被霍元甲替代了《万里长城永不倒》那雄壮的旋律就响了起来。
“不知哪位领导有兴趣来唱一首?”
万峰拿起一个话筒插到VCD机的话筒插口上,调了调音。
“我来一首,我看看你这碟片上都有什么歌?”
说话的是音像社销售科的刘科长,三十几岁的年纪,脑袋有点秃顶。
万峰就把碟片盒递给他,碟片盒的包装上有歌曲的目录。
刘科长看了半天选了一首《一剪梅》
万峰教他怎么选曲:“看到没有,盒带上《一剪梅》的曲子在地十一位,你在遥控器上按两下1就可以了。”
刘科长按了两个一,果然《一剪梅》的旋律响了起来。
第1856章 无聊的风景
当字幕开始闪烁的时候,刘科长张嘴开唱,一嗓子下去把自己吓了一跳。
从音箱里传出的声音非常的大但是却非常柔和,竟然让刘科长产生了自己是歌星的想法。
“握草!我竟然能唱出这样的声音,我再唱一首。”
“你给我停!靠边,我来一首,我就来那《万里长城永不倒》”童思洋也来了精神,上前就抢下了话筒。
“社长,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