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哥,那青雀就直言了!”李泰喝了一口茶缓缓说道,“你的条件青雀答应,但青雀这边确实没有可用的将才,三哥是否推荐一二个呢?”
“四弟,我推荐的人,你敢用吗?”。李恪反问道,他觉得李泰这句话中肯定另有深意。
“三哥说笑了,怎么会不敢用呢!”李泰讪讪笑道,“只是,答应三哥的条件之前,青雀还有一个要求!”
“四弟请说!”李恪干脆的说道。
“三哥在太原开办汉学院,青雀非常羡慕,但又不能亲自前去学习和参观,而我身边又有不少人有大才,我想举荐他们到汉学院任教,还望三哥成全!”李泰对李恪说道。
“四弟还有其他的要求吗?”。李恪继续问道,他没有想到李泰会打汉学院的主意,但他还是掩饰住了自己的惊讶之色。
“还有,就是青雀正在编纂《括地志》,很是急需一批人才,想请三哥帮忙解决!”李泰继续说道。
“恩,想去汉学院任教,我自然很高兴,但我将丑化说到的前面,他们去了汉学院,要遵循学院的规章制度,要按照学院的规章制度办事任教,不然学院开除他们,你别怨我!”李恪思量了半刻,还是答应了李泰这个要求。汉学院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李恪觉得他自己的势力已经遍布到了学院的任何地方,现在也是时候放宽限制,不能独自占有了。
“那人才呢?”李泰见李恪没答应,继续问道。
“这个好办,本王手书一封,你派人去汉学院找董伯仁,就从这期毕业的学生案底之中选吧!但人数不多,不许超过二十人!”李恪认真的说道。
“跟三个合作就是爽快!请!”李泰大喜,举杯向李恪道。
“请!”李恪也是一饮而尽。
其实,跟李泰的合作,李恪的吃了很多的亏。
因为,李恪付出的很多,汉学院教员名额看似没有多大用处,但仔细一想,就能看到其中倪端,那就是将李泰的势力放进了汉学院,今后李泰可以名正言顺的在汉学院中拉拢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其次,这次汉学院毕业的学员,他们是汉学院第一批招收的学员,是当时大唐各地的最富有才华的士子,他们多半人是因为门第和身份难入仕而选择了去汉学院学习。所以,这批学员的学识肯定没的说,可以说是汉学院最为优秀的学员。而李泰自主选择的一下子要挑选二十名,这无疑于挖到了李恪的一堵城墙。只是,杨妃册立皇后,这是李恪的一个心愿,即便李泰再怎么提出过分的要求,李恪都不想拒绝。所以,即便的自己吃亏很大,李恪也没有犹豫的答应了李泰。
李恪答应了李泰的要求,李泰便向李恪保证,他一系的人马会全力上书,全力支持册立杨妃为皇后的。得到了李泰的保证,李恪这才告辞了李泰离开了东王府。
第二天,李恪便和府中的护卫一同去长安城球馆踢球,等到下午时分他回到王府时,还没有休息片刻,就见杨恩快步走进书房,递给李恪一份信函,李恪打开一看,上面的李承乾的笔迹,让他进宫一叙。
李恪看完信件,微微一笑,他知道李承乾也准备向他妥协了!只是,他觉得李承乾的要求的条件可能要比李泰的还要高。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恪既然选择了这么做,他就已经做出了牺牲的准备。
吩咐王中长准备车架,他穿戴整齐,向皇宫的东宫而来。
李恪来到东宫的时候,侍女将他直接带到李承乾的书房。
书房中只有李承乾一个人,李恪走进书房时,侍女很自然的关上了书房的们。
“三弟,坐吧!”李承乾淡淡的说道。
“大哥,有什么要求就提吧!”李恪开门见山的说道,跟李承乾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要不开门见山,李恪真不知道要说点什么。
“支持孤王代天子亲征,举荐李绩为行军总管,北府出精兵十五万!”李承乾淡淡的说道。
这是李承乾跟长孙无忌等人商量的结果,他们认为李恪让李承乾支持册立杨妃为皇后,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名正言顺的嫡子身份,有利于争夺东宫之位。但是,长孙无忌等人是何等的智谋,他们认为随着大唐的实力的不断壮大,在灭了突厥和吐谷浑之后二十年内可能不会发生战事。而李承乾想要在军中树立威望,想要在军中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这次对吐谷浑的战争就是最后一次机会。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李恪让出北府精兵的领导权,这个交易值得去做。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只要这次李承乾亲征打败了吐谷浑,他在民间和军中的威望将跟李恪并驾齐驱,而李承乾又是太子,今后的皇位继承人,身边有他们这班老臣的辅佐,只要不出什么大错,他的继位已经成了定局。所以,综合这些因素,他们觉得即便是杨妃成为皇后,李恪成了嫡子,以他现在的能力和经过吐谷浑一战之后李承乾分走他军方威望,他是威胁不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而只要李承乾在军中站稳脚跟,就不用在意李泰。
“十万精兵!再多北府也拿不出来!北府还要留下几万防备突厥!”李恪了片刻,这才开口说道。
“十万——”李承乾沉吟道,“你昨天好像也去东王的府中吧!”
“确实!”李恪没有否认。
“他是什么条件?”李承乾语气冰冷的问道。
“大哥何须多问呢!今后自然清楚!”李恪也冷冷的说道。
“孤王答应你的要求了!但是,既然你去李泰的府上,肯定跟他达成了协议,孤王支持你,那也要等到李泰先上书才行!”李承乾缓缓的说道。
李恪沉思了片刻,虽然心里恼怒,但还是答应了李承乾。他很清楚李承乾这句话的意思,只要李泰不上书,那他也不会上书,而且还是不会背上背弃盟约的恶名。所以,李恪也清楚李承乾的心思,他这么说,可能会想办法阻止李泰上书。
只是,李恪也没有办法,即便心里愤怒也要答应李承乾。毕竟,李承乾的势力很大,而长孙无忌要支持的话,长孙无忌的话对李世民判断影响很大。
出了东宫,李恪上了自己车架,默默的问自己,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值得吗?
值得吗?
可能,他谁不出来是否值得!
但是,当他面对杨妃的时候,他觉得即便是给自己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也会这么做!这不是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
第五百二十三章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吧
第五百二十三章这代价未免太大了吧,到网址
第五百二十四章 那就这样吧!
。三天的时间很快,依旧是在两仪殿,李世民又跟中枢大臣开始商议主帅问题。{%因为,朔方不断传来的军情已经显示了吐谷浑的野心和叛乱的迹象,大唐要是现在不抓紧备战的话,倒是被吐谷浑打一个措手不及,那损失可就大了!只是,这次讨论的议题出了大唐跟吐谷浑开战时的行军统帅人选外,还有太子李承乾主动上书,请求去军中督战的请战书。
今天,两仪殿的气氛要比三天前还要压抑。因为,今天的议题比较沉重,涉及到了太子去前线督战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众人自然不敢随便开口表达自己的意见。
两仪殿内,中书令萧禹,门下省侍中王珪,尚书省两宰相房玄龄和长孙无忌,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岑文本,秘书监魏征等,兵部尚书侯君集也在列,东王李泰,太子李承乾都在。李恪站在李承乾和李泰两人中间沉默不语。
许久,就见李世民淡淡说道,“太子上书,说要去前方督战,你们怎么看?”
“皇上,吐谷浑四十万大军,想要攻打大唐,毕竟会气势汹汹,在这种情况下太子去前方督战,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长孙无忌第一个开口说话,他已经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给了众人一个参考。
“微臣认为可行!”魏征淡淡的说道。
“皇上,太子乃储君,岂能轻易犯险,微臣不敢苟同!”萧禹开始反对道。
“皇上,微臣也认为中书令的意见,太子万万不可去前线督战!”王珪也开口说道,对于他而言,李承乾要去前线督战,这便是在抢前线将士们的军功,于李泰不利,在这种对朝局无关大雅的方面,他必须要据理力争。
“微臣也不赞同太子身处险地!”岑文本开口说道,身为吏部尚书,六部之首,他现在在中枢讨论时也有说话的权利和资格。“微臣以为,等到前线传来捷报,太子代替皇上去慰军是可以的!”
“皇上,微臣认为太子应该亲赴前线,这样有利于激发将士们的雄心!”侯君集居然也支持李承乾。
在候若依和李承乾的婚姻不了了之后,侯君集的长孙无忌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冷淡了很多,谁都猜不透他的心思,但没想到这次会公然支持李承乾。
李世民没有说话,而是将目光移向了房玄龄。房玄龄见状,淡淡的说道,“微臣不反对太子亲自去前线督战,但这件事情还需要慎重行事!”
“你们两个人的意见呢?”李世民淡淡的向李恪和李泰问道。既然,将两个儿子召到了两仪殿,那他也必须要听听两人的意见!
“父皇,太子亲赴前线督战,这很能激烈大唐军队的士气,儿臣也支持!”李恪说道。
李泰似乎猜出了李恪会这么说,见李恪支持李承乾,他倒是没有表现出惊讶之态,倒是让房玄龄和魏征、侯君集等侧目不已,没想到平日跟太子不对付的北王殿下也会支持太子。
见李恪也支持李承乾去前线督战,李世民也就没有让李泰出口说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向众人命令道,“那就想让子去督战吧!”
“诺”众人答应道。
但众人心里惊讶不已,这次李承乾能够去前线督战,显然的李恪的功劳很大,要不是他支持,李承乾想要去前线督战,根本就没戏。一旁的李承乾见李世民答应,便躬身领命。
其实,众人这是误会了李恪,他的话虽然对李世民在李承乾是否去前线督战的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要是李世民真想不想李承乾去前线,即便是李恪支持也没用。而这次李承乾向他请战,看到一向懦弱的儿子有这样勇敢的表现,他便也有想李承乾去前线锻炼的想法,只是询问李恪的想法,主要是想确定前线的安全问题,他很清楚李恪的军事才能,只要李恪支持,这说明前线战事不会持续太久。
有了李承乾去前线督战的任命,行军主帅的人选便开始变得清晰明朗了!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李绩是太子的人,现在太子去了前线督战,这行军主帅的人选多半要落到李绩的头上。
果然,就听见李世民说道,“那行军主帅的人选,你们有人选了吗?”。
这个时候,即便主帅人选已经开始明朗,但东王党加上萧禹等人的反对,李绩想出任行军主帅还是有难度的。毕竟,他在编练新军这方被人诟逅,这已经成了他战绩上的污点。顿时,两仪殿里为李绩是否有资格担任行军主帅争吵不休。大家争吵了半天,最终也没有商量出个结果。李世民很喜欢讨论政务时这样的争吵,这说明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说明问题存在着问题,大家才会争吵。但是,在这行军统帅的任命悬而未决种情况下大家吵了几天都没得而出什么结果时,他的心里对众臣的争吵也颇为不悦。
就在众人争吵的时候,李恪却是默默的不语站在一旁,就静静的注视着大家表现。李恪的举动被李世民看在眼里,而是这时的他这种冷眼旁观却成了李世民的眼中的沉着和冷静。所以,李世民对李恪在两仪殿中表现极为满意。
就听见他淡淡的说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