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们尚在急促地会商战法,翁仲却是连声大吼:“全军矛子!都给我堆起!留下一百人下马,专给我送矛!你等只管捉活人!”
陇西山地草原的秦军,配置与战法与九原大草原不同,最大特异处便是人人兼具骑步两战之长;兵器不同则在于人手一支三丈长矛,但遇山地隘口便下马森森然列阵狙击。如今,骑士们见这位几与三丈长矛等高的壮士声如雷吼,没有片刻犹豫便立即照办。三千支长矛堪堪在山口堆集好之时,羌匈飞骑漫山遍野呼啸压来了。翁仲揽起十几支长矛挟在腋下,大吼一声飞步迎上,一支支长矛尖厉地呼啸着扑向羌匈人马,其劲急声势竟比秦军的强弩大箭还更具威力。瞬息之间,羌匈骑兵纷纷人仰马翻。翁仲一边飞步游走,一边接过流水般送来的长矛,一支支间不容发接连飞出。潮水般的羌匈飞骑如遇铜墙铁壁,骤然倒卷了回去,亦有一群群死命冲来,大吼着要杀死这个怪物。不料,如此一来更得翁仲所愿,两手各握三支长矛,向下连刺带打,战马也好骑士也好,遇之无不纷纷倒地。羌匈飞骑的战刀弓箭偶中翁仲之身,也如水击山岩飞溅而去。激战片时,翁仲杀得性起,雷吼一声劈手撕扯开一匹战马,两手各提半片血肉横飞的马尸排山倒海般打来,恍如一尊血红的天神踏步在一群侏儒之间……羌匈骑士们一时大骇,遥遥望见山岳般的血红巨人,人马一齐瘫软在地,海浪退潮般倒在了草原上,一片天神饶命的呼救声……
那一战后,得陇西秦军将士一致拥戴,临洮守上书咸阳报翁仲奇伟军功,一力举荐翁仲做临洮将军。秦王嬴政那时便知道了翁仲,并不止一次地半信半疑人间竟能有如此奇伟之士,却始终因为牵绊中原灭国大战,而未能宣召这位临洮守护神。……
三日之后,皇帝行营抵达临洮。蒙毅询问翁仲:“皇帝行营驻扎临洮城内好,还是城外好?”翁仲慷慨答道:“草原之地自来都是城外好,打仗利落,跑起来也快!”蒙毅将翁仲答话禀报皇帝,皇帝一阵大笑,立即下令在临洮城外的洮水河谷扎营了。一轮圆月堪堪挂上湛蓝的夜空,李信马队飞驰归来了。李信禀报给皇帝的喜讯是:西匈奴、西羌与戎狄诸部已经族首共同议决,全部臣服大秦,不复与北匈奴单于联结。李信已经带回了臣服盟约,只要皇帝颁赐几个封号以诏书回复,盟约便告成立,中国西部的胡患便告终结。皇帝很高兴,也很惊讶,西匈奴颇具实力,何以一战便告臣服?李信又禀报一番,皇帝这才明白了其中原委。
六年前,翁仲率三千军马血战草原,使羌匈八万余飞骑不能逾越洮水山口,西匈奴与羌狄各部确实被打怕了。天神翁仲的故事在西部草原传开,西羌戎狄与西匈奴各部一致相约,但有翁仲在,不复再进中原。倏忽几年过去,北匈奴大单于忽然在今年初派秘密特使南来,对西匈奴单于通报了一个秘密消息,说那个凶狠的翁仲已经死于瘟病了,临洮正告空虚。西匈奴单于野心复起,遂再次联结羌狄大举进犯。及至李信设谋,翁仲率军在狄道伏击,匈奴将士见天神般的翁仲复出,立即便大乱溃退了。秦军所以能大举追击数百里,一大半是因为匈奴羌狄大感恐惧之故。
“如此说,你等原本并未准备大打?”皇帝饶有兴致。
“正是。”一脸沟壑纵横的李信已经历练成稳健明锐的大将了,“臣得陛下西巡消息,本意欲等陛下巡视陇西后统筹决之。臣之设想,陛下或欲放缓陇西战事,以吸引匈奴大举压来陇西一战灭之。不意正当此时,羌匈飞骑已到,臣只想以翁仲部稍作狙击。一仗不打,毕竟也是诱敌痕迹太重。臣不曾料到的是,羌匈飞骑畏惧翁仲能到如此程度。臣久历沙场,深知一军胜负不能托于一将之身。不想,臣又迂阔了一回……”
“天意也!将军无须自责了。”皇帝舒畅地大笑起来。
“陇西底定大局,翁仲当居首功!”李信也笑了。
“匈奴见翁仲如见天神,望风而逃,亘古奇闻也!”蒙毅更多的是困惑惊讶。
“说奇不奇。”李信笑道,“胡人多信天神巫术,真以翁仲为天神亦未可知。”
“天赐奇伟之士,我大秦真正长城也!”嬴政皇帝慨然一叹,对蒙毅吩咐道,“飞书咸阳,下诏少府章邯:举凡缴集天下兵器,一律铸为若干金人,具以翁仲将军之像,镌刻翁仲之名,永镇咸阳!”
“陛下明察!”李信蒙毅异口同声。
陇西会战虽未成局,然西部大局一举安定,毕竟是有秦以来前所未有。嬴政皇帝大为舒畅,大举犒赏了陇西将士,擢升翁仲为食邑六千户的大庶长爵,加李信食邑千户。皇帝征询李信翁仲,是否要将一万铁骑留在陇西。李信翁仲同声谢绝不受,慨然立誓确保西部康宁。皇帝心下大定,旬日之后便返回了咸阳。
少府章邯奉命收缴铸销天下兵器,实在有些棘手。
章邯之难,不在兵器收缴,而在如何铸销?章邯虽不能确知天下兵器几多,然却也明白,定然是数以百万计的天大数目。如此巨大数量的铜铁兵器,要熔铸成何等物件,才能全部消受净尽?自半年前受命,章邯与经济官署几经会商,先后酝酿出了三则出路,一次一次均遭否决。第一次谋划的出路是:大量铸造犁铧以助牛耕,部分无偿分发边远郡县乡野,部分用于官市出售。然交丞相府会同九卿议决,诘难立即浮现出来。依据秦法不救灾的传统,无偿分发容易诱发民众惰性,不宜;而官市出售,官府得利,则有违息兵安民大义,也不宜。王贲的太尉府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难:若大量犁铧流入民间,事实上超过了耕田所需,不法世族若再从民众手中收买,进而秘密打造兵器,岂非自种祸根?此议一出,朝议哗然,自然而然地否决了第一种看似最为正当良善的出路。
第二次谋划的出路是:仿铸九鼎,永镇咸阳。一交丞相府会同九卿议决,胡毋敬的奉常府立即大出诘难。吕不韦灭周时,九鼎业已神秘失踪,如此庞然大物能神秘失踪,必是天意无疑,天意使九鼎消遁于人间,今日何能违天而使其重现?更有了条,秦一天下开万世先河,改正朔定国运,一切自成崭新法统。九鼎纵然神圣,终为三代天子权力之信物,大秦皇帝超迈古今,何能仿效三代天子信物而独无创新乎!战国末世,敬天法地顺乎自然的理念依然根基深厚,此论一出,于情于理于传统,皆是赳赳雄辩,连原本无可无不可的皇帝也没了话说。自然而然地,熔铸九鼎也行不通了。
第三次谋划的出路是:铸造六条十余丈长的巨鲸,安置在兰池宫的兰池水景中,与那条石鲸相辉映。这次一交议决,章邯更遭非议。一种非议是:以铜溺水,暴殄天物,荒诞之尤!一种非议是:铜铁入水必锈蚀,与白玉巨鲸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于是,这第三种方略还没有呈报到皇帝案头,便被否决了。
在此期间,天下兵器已经越来越多地聚集到咸阳来了。章邯长期执掌秦军大型器械兵,对种种涉及工程的事务很是精到。如今一见各种兵器源源不绝而来,章邯顾不得铸销方略尚无头绪,只有先行处置这如山一般堆积的兵器存放事务了。章邯立即派出少府丞与王贲的太尉府会商,提出以上缴的上好兵器先行置换秦军的旧兵器。然太尉府一经查勘,却发现可置换者数量很小。一则是秦军兵器库接近报废的旧兵器很少,二则是山东六国兵器形制与秦军兵器不合,主要缺陷是部件不能通用,除了一次性使用的刀剑长矛,其余诸如弓箭、弩机、云梯、云车、战车、塞门刀车等攻防器械,基本上无法置换。于是,章邯目下的事务变得简单明白了许多:分类拆卸,分类处置,铜铁熔铸事待后再决。
月余之后,万余名士兵工匠将兵器分类拆卸完毕了。司马报来的数字是:铜料兵器六十六万余件,铁料兵器八十九万余件,铜铁部件一百三十六万余;云梯云车战车弓箭等木料部件,二百三十六万余;马具车辆之皮料部件,一百四十五万余。章邯立即下令:木料皮料,全部运进少府国库;铜铁兵器与部件,一律分类码放,等待熔铸。虽然,铸造何物还没有定论,然章邯也不打算自家再思谋了。章邯拿定主意,一边下令调集中原各郡县冶炼工匠入咸阳,一边上书奏报皇帝决断熔铸器物。一个多月里,工匠纷纷到达咸阳,在渭水南岸扎成了连绵十余里的冶炼大营,冶炼橐籥炉六万余座,若每炉工师仆役统以八人计,则一次聚集工匠民力约五十万,实为亘古未闻之大冶炼也。不料,此时皇帝却出巡陇西了。
“冶炼开炉——”
皇帝诏书飞回咸阳之时,章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
那夜明月高悬,渭水南岸红光弥天,十万余只橐籥炉的冶炼之火映得咸阳城阙一片通红闪烁。橐籥者,鼓风冶炼炉也。一只巨大的鼓风牛皮橐高高矗立,一支粗大的竹管伸进近两丈高的炉膛下,四名赤膊壮汉用力压下牛皮橐上的大板,一股强风鼓进炉膛,烈火熊熊而起,熔炉铁兵部件渐渐化成了铁水,夜空中铁花飞溅分外绚烂壮观。这种鼓风炼铁之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为普及。老子为了说明天地气运之道,找到的最好比喻物便是橐籥,其云:“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第二年秋风来临之时,兵器铜铁终于化成了十二尊巨大的金人,分两排矗立在咸阳宫前的广场上。每尊金人高五丈六尺,重三十四万斤,金光灿灿地鸟瞰着车马行人,其赫赫威势远超过了三代之九鼎。直到西汉之世,这十二尊金人依然威势赫赫地矗立在长乐宫门前,匈奴人长安见之,无不视若天神跪拜。到东汉末年,又一个等同项羽的大破坏者董卓,熔铸了十尊金人铸了小钱。所余两尊,至魏晋南北朝大乱之世,又为苻坚所毁。巍巍帝国金人,终不复见矣!
第十二章 盘整华夏 五、信人奋
离开九原大军,离开蒙恬,扶苏很有些不舍。
扶苏没有料到,父皇会以如此形式召他回去。父皇的诏书是颁给蒙恬的,而事情却是关涉扶苏的。父皇诏书说:陇西大定之后,北胡一时收敛,我亦须时日积蓄后援,九原近年当无大战,故此,着扶苏先回咸阳。上将军若有急需,可在大将中遴选一人北上。蒙恬接到诏书,当夜便为扶苏举行了饯行礼。军宴之上,蒙恬多有感慨,举着大爵高声道:“自公子入九原,老臣心下负重六年矣!今日还国,冠剑任事,公子正当其所,国家之幸也!”扶苏分明看见了蒙恬眼角的泪光,不禁怦然心动了。六年来,扶苏从一个十六岁少年成长为一个行将加冠的英武青年,期间之种种坎坷历练,除了扶苏自己,只有蒙恬最清楚。对于这位与父皇同年的上将军,扶苏的敬佩是发自内心的。蒙恬的才具胸襟,蒙恬的明锐洞察,蒙恬的睿智诙谐,蒙恬的明朗豪迈,无一不在长长的相处中一丝一缕地镌刻在扶苏身上。在九原住得时日愈久,扶苏便愈发深刻地体会了父皇当年将他交付给蒙恬的苦心。平心而论,在一个少年的成长之期,能以蒙恬这般人物为师,能在雄风浩荡的九原大军中历练,是扶苏的幸运。一朝分别,扶苏确实有些百感交集,说不清其中滋味了。
扶苏的还国感叹,更多的来自父亲。
颁行诏书的特使是蒙毅。扶苏从这位年仅三十出头便已经两鬓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