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显波认为朝鲜收入囊中,整个东北也需要重新规划化了,朝鲜设总督也是暂时的,将来等海军再强大些,可以全面压制小日本了就恢复行省布政使制度。
不管朝廷议论如何,朱显波出兵朝鲜到达了数个目的是不争的事实,首先北海舰队得以实战锻炼,当然也震慑了小日本,以后那些官办的海盗应该会烧很多。其次是给了李自成立功的机会,将来再有战事,李自成带兵出征压力会更小,当然最实惠的就是把京城的外围向东扩了几百里北海也逐渐成了大明的内海,京津的安全进一步有了屏障。
对于立志建设一个强大海权帝国的朱显波来说,占领朝鲜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自此从朝鲜出兵,无论是到日本还是琉球或者遥远的澳大利亚都要方便许多,这些一般人是看不明白的,朱显波也不想解释,让事实慢慢证明。
北海舰队已经暴露,今后小日本也不会再安宁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敌人,荷兰人也会得到消息,朱显波也不管了,反正我就是要海权。早晚要接触要打仗的。
而内陆方面,搞定了朝鲜,朱显波原本是想弄安南,但安南当政者比李世宗反应快,再加上跨度太大,朱显波一时无法触及,最最主要的还是北方有个强大的敌人,甚至比皇太极还强大,还难缠。他就是众多的蒙古部族形成的瓦剌。
还好朱显波早就开始修建京同高速路,相信竣工之后京师一带的防御将更加轻松。是机会搞定北方了,海战现在还没办法开战,等三个舰队真正成型。
于是就在众人以为朱显波一直要东征时,朱显波把大明朝的重心重新转为到陆地上,转移到京师周围,其实这也不一定时朱显波多么英明,而是京师离蒙古各部实在是太近了,快马一天就到,朱显波的政治中心实际上一直处于威胁当中,除非迁都,但迁都代价太大,何况他要做千古一帝,决不能屈服于蒙古。
PS:本月响应纵横新政策,每日更新一万,请大家果断收藏,给予支持啊
第一二七章 瓦解瓦剌
( )随着皇太极的逃离,朝鲜并入大明帝国的版图,大明子民经户部初略统计近一万万,头疼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朱显波自接手以来,可谓人口多底子薄啊。要想尽办法减少农业人口,增加手工业者和商人的比例才行,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真正富裕起来。
还好我大明君臣同心,尤其是建贞朱显波英武神明,如此再坚持十几年必将成为一代圣君,甚至前无古人,这是礼部尚书黄鸣的原话,最近随着三场战事的大胜,想要超朝臣们不拍马屁真的很难。
但朱显波深深的知道,远未到休息的时候,台湾还在荷兰人手里。数百万同胞遭受外族的殖民,每每想到这里,真是心如刀割啊。
而朱显波当然也想尽快解救同胞于水火,但大明的国防形势不允许。尤其是西边和北边,北面的瓦剌部落这几年已经把鞑靼部落给吞并了,与大明有几千公里的相邻边界线,虽然瓦剌一直宣称臣服于大明,臣服这东西最虚了,简单就是不想打架就送点礼,那天没钱花了就抢回来的关系。
北方的瓦剌强盛已久,情报显示如今瓦剌分为四大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17世纪初,准噶尔部强势控制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沿岸,和硕特部又在固始汗率领下迁到青海。
更何况河套、甘肃一带经常有蒙古骑兵侵扰,他们长期本奔袭,掠走钱粮和女人。弄得陕甘总督洪承畴是焦头烂额。前几年是有起义军盘踞,最近几年洪承畴数次上书,要求朝廷出击瓦剌,痛击蒙古各部,以保护三边子民。朝中诸多大臣也开始附议,但是我明白,蒙古人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很难围而歼之,如果蒙古骑兵趁我大军出征,长途奔袭长安或者京城,可能损失会更大。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该王拓和他的锦衣卫出马了,自从王拓晋升一品后,朝中大臣诸多非议。认为我任人唯亲。但王拓坚持了下来,我也坚持了下来。王拓更是暗中拼命使劲培养锦衣卫,而我对他的钱粮开支从来就是有求必应。
任务只有一个,两千锦衣卫化妆成普通百姓,商人,迅速混入蒙古大漠,挑拨各部落之间关系。以达到个个击破。
两千锦衣卫,秘密从长安,太原,大同,兴京(盛京改名)或京师出发,每人本钱一千银元,靠两百万啊,张瑞图心痛死了。
锦衣卫的事情也只有几个绝对核心人士知道。反正,一个强大的蒙古,不管它是我大明的附属国还是友好番邦,都是一个无形的压力。尤其是大明的京师几乎与蒙古接壤。
于是瓦剌表面上的臣服还在继续,朝贡也在,当然抢劫也在继续。
银子花下去,不是盖得,锦衣卫大量的情报送回京城,朱显波和他的朝廷重臣们开始陆续了解了瓦剌的内部结果,以及抢掠的习惯,并将这些情报,通知沿边各卫所。
另一方面朝廷继续安排征调新兵,通过贸易从蒙古各部获得马匹。
很快瓦剌就传来各部不合,相互厮杀的消息,朱显波知道这样做有点卑鄙,但是这些应该是大明的“商人”鼓动,不到一年时间整个瓦剌就四分五裂。紧接着有几个靠近京城的部落与大明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大明答应将尽一切力量保护各部落的领地和利益,而联盟诸部要做的只是不骚扰大明边民。
随着联盟日子的增加,大明开始在蒙古边境囤积大军,尤其是徐光启的铸造所,几乎一刻也没有停下,除了辽河兴京留有一营火枪和30几门大炮外,全国各地的火枪,大炮陆续聚集到京城。
建贞七年五月,终于得到准确消息,瓦剌大军再出发东征蒙古各部。天赐良机,就跑他不来,来了就好到,很快许多蒙古部落开始向朝廷求援。
我大明军队名正言顺的救援被打各部。
贞七年五月初十,大明中央将军张蕾率大明骑兵五万万,火枪4000,火炮300门,步兵10万余,出开平卫从西望堵截瓦剌大军。这次是张蕾自己请战,她的理由就是喜欢草原。其实朱显波知道,自己当将军这么多年,大明大小打过数仗,但几乎没有她亲自指挥的,作为中央军将军,估计心有不服。朱显波派了几个老练的将军前去辅助她,这些人曾经参加过锦州大战以及刘立洋围攻盛京的大小数战,日渐成熟。
由于蒙古其他部落的帮忙,大军顺利的找到了瓦剌大军。据兵部的汇报将那场仗是张蕾打得最解气,最痛快的一场,由于多年没和大明开战,瓦剌对大明军队不是很熟悉,还想靠着自己的骑兵取胜,当他们看到前面布满拒马,中间像是步兵又不是步兵的明朝大军时,几乎认为,肯定能赢下这场战争。
但很快,瓦剌的将军们失算了,火枪齐射,火炮齐鸣,顿时战场上尸横遍野,张蕾手中那杆长枪更是击毙了几个瓦剌王子,瓦剌残部慌忙逃回。
同行的蒙古各部对张蕾的火枪营和火炮膜拜得五体投地,当她端坐马上,转瞬间击毙几名瓦剌将军时,更是高呼大明万岁,天可汗!
是啊,习惯了野战,运动战的蒙古骑兵们,怎么惊得起火炮和火枪齐射呢?那些平时吃惯了牛羊的将领们,做梦也没想到,大明的将军能站在原地射杀数名几百米开外的蒙古勇士。看起来大明是那么的神秘,深不可测。
建贞七年十月,征伐大战历时五个月,瓦剌大部分军队都被明军找到并加以消灭,很快在明庭的主持下瓦剌与蒙古各部签署停战协定,并发誓永远效忠大明,朱显波趁机向各部落派遣文官和锦衣卫。同时命令宁夏、甘肃、榆林、大同和宣府各边镇总兵借机将管辖地域往北延伸数十到数百里,同时鼓励边民加大和蒙古各部落的贸易往来。朱显波有信心也有决心能将蒙古逐渐啃下来,就算不能完全归顺,起码也能让其部落子民体会到大明朝的威望和做大明子民的幸福。
大部分蒙古部落就算是高度自治了,不过得接受文官的监督和向朝廷定期缴税。永远不永远另说,这几年内或者十几年大明边民有福了,不会再流离失所了。只要有锦衣卫在,这些个蒙古部落一时半会也很难挑事,广袤的大草原算是基本稳定,等有机会再设置州县管辖,尤其是巴彦淖尔,这是大明进入茫茫草原的第一个据点,这些是朱显波的下一步打算。
平定了北方,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搞定西北方向的亦力把里,如果西北方向搞定,我大明江山,大陆板块基本稳定了,虽然南越王朝并不太听话,进攻大明他们还是不敢的。
在商议收服亦力把里的问题上,朝廷也出现过争议,有人建议减少对方朝贡以提高忠诚度,有人提议屯兵哈密卫,迫使亦力把里投降,当然也有人主张武力进驻,毕竟我大明势力日渐强盛。
——————————————————————————————————————————————————————————
在此提前祝福各位书友中秋愉快,合家欢乐!
本月响应纵横号召,每日更新一万字,各位书友请给予收藏鼓励啊。)
第一二九章 多管齐下
( )在收服亦力把里的问题上,朱显波和张蕾、周涛等人达成了共识,毕竟他们是穿越过去的人,知道民族和解和军事压力的重要性。对于蒙古,只要不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的部落,那蒙古就是大明的,而亦力把里则不同,他们的民族习惯与蒙古相差甚远,与大明也相差不少。只能靠渗透,同化和教育了,当然必要的军事威胁还是要的。
而且想要彻底降伏一个少数民族或者说强化政治统治,文化的认同和习俗的磨合也是必要的,因此移民也许是最简单粗暴而有效的办法。这一点,朱显波是后世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么耗的机会。
于是,朱显波下令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招募大量的愿意前往农垦居民,每人朝廷补助十五块银元。先行到陕西军营训练五个月,然后开赴甘肃边疆,前后共三批六万人美其名曰垦荒,人员到位后朱显波救让哈密总兵安排军垦和发放朝廷补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哈密驻军做好治安管理工作,要防止外地骚扰,也要做一部分巡捕、衙役的工作,为了应对源源不断的民众,朱显波下令洪承畴从陕西抽调一万人增援哈密。一时间,哈密卫人头攒动好不热闹。
同时各省政府不断鼓励内地居民向东北西北移居,条件确实很诱人人,地广人稀,前三年还不收赋税四到六年间赋税减半。很快大明掀起了向东北西北大挺进的热潮。
很明显那些受过训练的六万垦荒先锋是朝廷的预备役,战时随时可以召集起来,而平时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也采用军队化管理。朱显波想有个三五年得渗透,应该足以掌控亦力把里。如果到时候还有小股反抗势力,那么这些预备役再加上朝廷派遣京军征伐就要容易得多。
当然,想要同化少数部落,人数上必须占到一定的优势,先稳固哈密,再逐步从中原移民到南疆北疆,数以十万、百万计算的大明子民在当地扎根之后再设置行省派遣布政使,或者军政统管的总督,到时候大明朝的西北方将逐步得到巩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陆权大国,那时候才称得上大明帝国。
同时下令洪承畴注意各边动向。尤其是西北方面,这个陕甘总督管理的区域可不小,难度也大,也只有一等一的人才才能胜任啊,朱显波除了政令中嘱咐洪承畴的同时不断写信给他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