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市的恢复也非常快。
就说乌拉尔地区另一座直辖市——卡拉干达,这个以前远比不上叶卡捷琳堡,处于荒漠包围之中的城市如今早已经看不到一丝曾经遭受过战争伤害的影子了。在那里,每天都有新的楼房奠基或竣工,每天都有新的工厂或商店开业,每天都有新的投资商去那里寻找商机,卡拉干达煤田上已经有十数万矿工在忙碌,而卡拉干达城区甚至已经隐隐lù出了新兴大城的气象。
虽然这是因为卡拉干达是首批接受中国移民的城市,也是因为卡拉干达结束战争较早,受到的破坏远不如叶卡捷琳堡,原来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大部分都还在,但三个多月由不过二十万人口的小城变成了一个拥有六十多万人口的大中城市,这种速度仍然可称为奇迹。
谁也不会否认,卡拉干达才是现在乌拉尔地区经济最活跃,恢复最快,成长最快的城市。毕竟想要消化从中国来的移民,是需要有相应的工作就业机会安排的。但卡拉干达也不存在什么太多的农业发展基础所以六十多万人能够消化下去,只能说这三个月来,卡拉干达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有大量的工商就业机会产生。而这也说明现在的卡拉干达的工商企业数量已经在短时间内发展到令人侧目的地步。
除了卡拉干达,一些省管市的发展也非常不错,比如叶卡捷琳堡以南相距约两百公里左右的中乌拉尔省首府车里雅宾斯克,虽然这三个月来,最开始因为处于新战区最前沿,这里的工商企业投资远不如深入后方的卡拉干达甚至秋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等地活跃,但当新攻势摧枯拉朽一般迅速将战线前推数百公里,推过伏尔加河和卡马河后,本就拥有深厚基础,且位于资源极其丰富的乌拉尔东坡的车里雅宾斯克瞬间就爆发出无穷吸引力,包括亚太钢铁、大马电力,阿拉斯加冶金集团,远东机chuáng,西北建设在内许多大大小小的工商企业开始在此投入巨资开厂建楼。
大量的工商企业投资以及此地相对还算不错的农业发展条件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近两个多月来从西坡逃来的部分难民最后大都落脚于此,甚至原来生活在叶卡捷琳堡的难民也有许多最后落脚到此。而陆续从中国迁移来的移民也会优先安置到这种能消化的城市。
所以到现在卡拉干达虽然发展迅速,但车里雅宾斯克依靠此前更雄厚的基础和更多的人口及更好的城市规模基础仍然压住了卡拉干达和叶卡捷琳堡,目前仍是乌拉尔地区第一大城,人口破七十万。而且要知道卡拉干达毕竟是面积数万平方公里的直辖市,而车里雅宾斯克不过是千余平方公里面积的省管市,由此也可以看出论城市规模,车里雅宾斯克还远不是新兴的卡拉干达市可比的。
除了卡、车两市,其他的秋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下塔吉尔、谢罗夫、阿克莫拉、库尔干、奥伦堡等原本有一定基础和人口,受战争摧毁相对更弱的城市发展也同样很不错,加上大量中国移民不断迁来,就算工商业不可能全部在三两个月内起来,无消化越来越多的移民,也可以用这些地方相对不错的农业发展条件通过开荒垦等方式安置下来。
但与这些城市相比,叶卡捷琳堡现在完全只能依靠政策xìng扶持来发展,因为或许是叶卡捷琳堡毒气战的影响,就连那些中国移民和美洲、亚洲省市自发迁移过来的公民都不太愿意落脚叶卡捷琳堡。
要不是包括空客、安德森集团等大巨头看中了叶卡捷琳堡的资源和基础以及良好的jiāo通在此投资设立了一些大工厂,如今大部已经陆续开始分批投产的话,估计就算政策扶持,叶卡捷琳堡也仍有可能继续坐实空城的外号。
当然叶卡捷琳堡作为直辖市,加上jiāo通条件好,在这次新攻势当中,叶卡捷琳堡仍然是最大的物资转运中心,所以还是吸引了不少其他投资商的,加上直辖市地域大,周边有不少农业用地可以消化移民,所以政策xìng强制落户到叶卡捷琳堡的移民总数加起来也足有四五十万人了,不过现在近半都是落户在叶卡捷琳堡城外的各郡、各乡镇。城区内只有二十余万人。
当然这些人虽是政策xìng强制落户的,但就业还是不愁的,毕竟光是空客、安德森集团等几个大投资商投资的大工厂加起就能消化数万人有余,还有政fǔ组织的城市清理建设工程,加上战时物资转运等等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甚至于现在的叶卡捷琳堡相比其他城市,人口紧缺是最严重的,毕竟现在的叶卡捷琳堡很少有自愿迁移过来的移民。不过这也造成了叶卡捷琳堡现在的一个独特现象,就是老居民极少,少数民族极少,而华人新移民占九成以上,且大部分都是刚刚从中国迁移来的新移民。这也让叶卡捷琳堡暂时成为了全国华人比例和新移民比例最高的城市。95以上的华人和新移民比例在全阿拉斯加都是独一份。
对这个意外的结果,其实叶枫心里还有些高兴的,毕竟在这个靠近欧洲,多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地区,出现一个华人比例如此高的城市是叶枫很乐意看到的有利影响。
“看到没有”叶枫突然指了指北面一栋由西北建设集团投资正在加紧建造已经微lù雏形的的高达四十八层的商务中心大楼对着高尔察克道:“叶卡捷琳堡将会变得比以前更美丽,更让人mí醉”
高尔察克顺着叶枫的手看向那座已经如同鹤立jī群一般的在建大楼,良久才点了点头道:“或许吧,不过未来的叶卡捷琳堡始终不会是以前的叶卡捷琳堡了,未来的叶卡捷琳会是一个更现代化的城市。”
叶枫轻轻拍了拍高尔察克肩膀,正准备说道,沈秀夫扬着一份电报跑上山坡道:“总统,费城急电”
叶枫接过电报看了一眼,脸sè数变,最后微叹了一口气把电报递给了有些好奇的高尔察克。
“要结束了?”高尔察克看完之后只喃喃的道,脸上却并没有一丝jī动高兴的表情,甚至还隐隐透出一股说不出味道的表情,像是悲伤,像是惋惜,又像是遗憾……
“总统要答应他们吗?”良久高尔察克黙默的把电报塞回叶枫手里,转身深深的看了一眼有些灰暗的西方天空问道。
叶枫没有怎么犹豫,缓缓点头,道:“朱加什维利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莫洛托夫有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答应他们也算是对一个宁死不降,愿为国家、为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以身相殉的勇士的一种尊重吧”
第723章 肢解
940年10月8日下午3时许,德军与中国方面军、中亚联军联合攻克苏联重镇库尔斯克,从基辅退守库尔斯克的老帅布琼尼吞枪自杀,4时许,苏g总书记朱加什维利在下达向阿拉斯加投降的最后命令后自杀身亡。
消息传开震动世界。
让人意外的是,在遗书中被朱加什维利指定临时接任苏g总书记的莫洛托夫并未按照朱加什维利的命令立即无条件投降,而是向阿拉斯加发出了一个投降条件。
而意外的是,阿拉斯加方面军很爽快的答应了这一个条件。
当天下午五时许,阿拉斯加总统叶枫致电德国元首希特勒,随后,从六时许,在莫斯科,在哈尔科夫,在斯大林格勒,在列宁格勒,阿、德、苏三军正式停火,响彻苏联大地数月之久的枪炮声骤然停息。
0月9日,莫洛托夫以代理总书记名义向莫斯科,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向全世界正式公布了朱加什维利的死讯,并宣布了朱加什维利的最后命令——无条件向阿拉斯加方面军投降。
但随即莫洛托夫又命令,宣布苏联将在10月16日正式向阿拉斯加方面投降。而从10月10日起,莫斯科将在红场废墟为朱加什维利举行万民追悼会,10月14日举行国葬,其遗体经阿拉斯加方面同意将葬于红场列宁墓旁边。同时也将会把在列宁墓冷冻保存的乌里扬诺夫遗体正式下葬,而布琼尼元帅也将以国葬标准葬于库尔斯克。
0月10日,莫斯科全城一片白sè,在风雪中不少莫斯科市民身着白sè衣帽或身披白布自发涌入红场,连续数日追悼朱加什维利利,与此同时,剩下还在苏军控制当中的列宁格勒、哈尔科夫和斯大林格勒也摆放遗像进行追悼。
0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旁边的红场列宁墓被正式推倒,乌里扬诺夫和朱加什维利的遗体同时下葬,只余两块墓碑在风雪中肃立。
0月16日,在莫斯科东城郊外一座前沙皇庄园中莫洛托夫正式代表苏联向阿方递jiāo降书,宣布正式投降,苏联政权由此结束。
0月17日,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城内的苏军开始陆续出城分别向阿军与德军投降。
0月18日,阿军第一方面军第一集团军,第二方面军14集团军,第三方面军第八集团军,第五方面军第33集团,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第6集团分别从莫斯科东、南、西、北数个方向陆续开入莫斯科。
0月19日,第七方面军第24集团与芬兰方面军第一集团军开入列宁格勒。
同日,第四方面军开入斯大林格勒,德军南方集团军第3集团军开入哈尔科夫。
0月20日,克里姆林宫内最后一面苏联国旗被降下,三sè星旗飘扬在克里姆林宫。国土曾横跨欧亚,强盛无比的苏联才算真正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
“持续数月的战争终于结束,发生于1940年的这场战争,结果既可说出人意料,也可说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是因为阿、德两军所加起来的实力确实远超苏联一国之力。出乎意料的则是战事进程之快超出人想像,谁也无料到看似强盛无比,拥有千万平方公里国土,数百万军队,近两亿人民的苏联在战争发生后居然会一败涂地,几乎鲜有胜绩,对比国内战争时期,以乌合之众而成的红军扫平白卫军,勇阻英美阿日等强国大军的时期,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在世人想来应该变得极为强大的苏联红军反而像是不会打仗一样。而这一切原因没有人能完全说的明白,也许是二十年来,苏联在发展,其他国家发展的更快,也许是取得政权后在国内不断实行的高压统治使得苏联丧心了民心,丧失了疑聚力,也许就像最表面所看到的一样,是因为双方的军事、经济实力落差太大。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一个建立不过二十余年的庞大政权,最终在另两个强大阵营的攻击下灰飞烟灭。”
“战争结束了,可是战争的后遗症却才刚刚显现出来,就在苏联代理总书记莫洛托夫在10月9日正式公布朱加什维利死讯及正式确认向阿拉斯加方面投降时起,原本就很纷luàn的局势事实上更加纷luàn了。而这次纷luàn,不只军队,更多的还民间。”
“这场纷luàn不是叛luàn,不是暴动,但其影响却比暴*更让人措手不及。在那停火的七天里,事实上当时被包围还没有被阿德两军攻克的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就暗流涌动。而位于雅尔塔协议所公布的未来阿德双方分界线附近,这场比暴*更惊人的luàn局事实上也同样猛烈,不管是阿拉斯加,还是德国或者当时即将投降的苏联都措手不及。”
“这场暴*当时被称为自由难民cháo。”
“而自由难民cháo的起因在当时的阿、德、苏三方来看都有些出人意料……”
“而这场自由难民cháo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数十万人死亡,而在几个月后,沿阿、德双方分界线就树立起了高达数米的接电铁丝网甚至厚厚的石墙